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531)
2023(16285)
2022(13615)
2021(12482)
2020(10057)
2019(22561)
2018(22114)
2017(40906)
2016(21885)
2015(23622)
2014(22816)
2013(21973)
2012(20356)
2011(18513)
2010(18595)
2009(17296)
2008(16683)
2007(14769)
2006(13022)
2005(11649)
作者
(62266)
(52125)
(51921)
(48725)
(33175)
(25188)
(22968)
(20257)
(19722)
(18350)
(17714)
(17278)
(16695)
(16209)
(16085)
(15920)
(15497)
(15380)
(15049)
(14963)
(13098)
(12682)
(12540)
(11963)
(11770)
(11546)
(11502)
(11460)
(10464)
(10317)
学科
(87915)
经济(87818)
管理(66519)
(66156)
(54777)
企业(54777)
方法(31650)
中国(27895)
(26335)
数学(25755)
数学方法(25501)
业经(23441)
地方(22655)
(21875)
技术(20211)
(18402)
农业(18140)
(17292)
(17246)
贸易(17230)
(16641)
(16159)
银行(16104)
(15544)
(15467)
金融(15466)
理论(15374)
环境(14279)
技术管理(13701)
(13337)
机构
学院(304664)
大学(301358)
(125132)
经济(122684)
管理(117161)
研究(104999)
理学(101266)
理学院(100117)
管理学(98475)
管理学院(97916)
中国(79185)
科学(64502)
(62896)
(57093)
(55043)
(52417)
中心(47779)
研究所(47672)
业大(46708)
(46589)
财经(44968)
农业(43189)
(40888)
(40612)
师范(40087)
北京(39120)
经济学(38019)
(38003)
(37332)
经济学院(34130)
基金
项目(206833)
科学(164439)
研究(150091)
基金(149771)
(132319)
国家(131112)
科学基金(112716)
社会(97607)
社会科(92564)
社会科学(92546)
(83337)
基金项目(79441)
自然(72516)
自然科(70961)
自然科学(70944)
自然科学基金(69725)
(69696)
教育(68800)
编号(59538)
资助(58592)
(49189)
(48741)
成果(47274)
重点(46996)
创新(44670)
(44345)
课题(42055)
国家社会(40488)
科研(39229)
发展(38786)
期刊
(142848)
经济(142848)
研究(89021)
中国(66055)
(51076)
学报(49867)
科学(46473)
管理(46345)
(43516)
大学(37551)
教育(36821)
学学(35551)
农业(34597)
(29564)
金融(29564)
业经(26102)
技术(25236)
经济研究(23348)
财经(22233)
(19306)
(18959)
问题(18104)
科技(16988)
商业(15455)
技术经济(15014)
(14683)
(14190)
现代(13672)
(13227)
论坛(13227)
共检索到4584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春玲  张西英  仇勇  陈琴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与特质激活理论整合观点,构建以激励偏好为调节变量、创新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的研究框架,探讨创新奖励对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及边界条件。研究表明:创新奖励对创新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创新自我效能感部分中介创新奖励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在创新奖励强情境中,内激励偏好、外激励偏好分别正向调节创新奖励对创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且正向调节创新奖励通过创新自我效能感影响创新行为的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当研发人员普遍认为创新工作内在激励不足时,在不同激励偏好下创新奖励是如何影响创新行为的,并有助于完善创新奖励制度以促进研发人员创新行为。
[期刊] 预测  [作者] 张建卫  周洁  李正峰  李海红  任永灿  
军工研发人员的创新行为作为促进军工行业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因素,是当前军民融合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热点主题。基于自我决定与特质激活理论整合视角,本文对6家军工企业和研究所共906名研发人员开展实证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结果发现: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内部动机在二者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主动性人格分别正向调节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内部动机、创新行为间的关系;主动性人格还正向调节内部动机在组织职业生涯管理与创新行为间的中介效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愉凡  张建卫  张晨宇  李海红  滑卫军  
基于特质激活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构建研发人员主动性人格影响创新行为有中介的调节模型。对8家科研院所及企业651名研发人员开展问卷调研,结果发现:研发人员主动性人格对创新行为正向作用显著;组织职业生涯管理正向调节以上二者间关系;工作繁荣在主动性人格与创新行为关系间起中介作用;组织职业生涯管理对主动性人格与创新行为的正向调节效应通过工作繁荣的中介路径实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云  石金涛  
关于创新气氛的定义,两种主要方法被广泛采用,认知图式法和共享认知法。工作动机的类别有两类,即情境型动机和特质型动机。情境型动机包括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两种导向。特质型动机涉及个体对激励因素的偏好问题,包括内在激励偏好和外在激励偏好两种导向。研究表明,内在激励偏好正向预测创新行为,外在激励偏好也正向预测创新行为。外在激励偏好正向调节创新气氛与创新行为的关系,但内在激励偏好反向调节创新气氛与创新行为的关系。也就是说,内在激励偏好越高,创新气氛对创新行为的影响越弱;内在激励偏好越低,创新气氛对创新行为的影响越强。外在激励偏好越高,创新气氛对创新行为的影响越强;外在激励偏好越低,创新气氛对创新行为的影响...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政  杨思莹  
由于市场机制的固有缺陷以及创新产出外部性等原因,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对地方政府力量具有内在的依赖性。而作为政府行为的主导者,地方官员决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面临的各种激励,并进一步决定了区域创新系统建设中政府职能的发挥。基于2009年至2015年省级工业面板数据,对官员激励、政府创新偏好这二者之于工业创新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官员晋升激励和经济权力激励直接提升了工业创新效率,但也会降低政府创新偏好,进而抑制工业创新效率提升;官员寻租激励下的腐败行为会侵蚀创新效率,但由于创新产出价值难以评估等属性,寻租激励下的政府官员也倾向于提高创新支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创新效率提升。晋升激励和经济权力激励对创新效率的净效应为正,而寻租激励的净效应为负。有鉴于此,应当完善地方官员考核、薪酬等激励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参与区域创新活动的监督,发挥政府在区域创新型经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郝清民  孙雪  
针对高管特质在企业中的创新激励问题,本文从高管特质(特征与异质性)、风险偏好方面入手,结合不同科技类和所有制样本资料,探索其对企业的创新激励作用。实证结果显示:高管特质中的年龄、任期和教育水平有显著创新激励作用,尤其是在高科技类或非国有类企业中更明显;与已有文献不同的是:专业异质性在非科技和非国企中创新激励作用显著,任期异质性导致公司风险加剧,年龄异质性则有利于分散创新风险。公司运营中,企业创新激励和高管风险偏好呈非线性关系,而且在适中的风险偏好区间内,创新激励有一定刚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金生  朱蔓菱  
运用资源依赖理论,构建研发人员跨界行为、知识重构影响企业探索式创新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运用259份有效问卷通过层次回归、bootstrap等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研发人员跨界行为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机制并进一步证明环境动荡性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发人员跨界行为能够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企业探索式创新;研发人员跨界行为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主要通过知识重构介导;环境动荡性增强了研发人员跨界行为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蔡树堂  吕自圆  
知识经济背景下,研发人员成为企业创新的核心人才之一,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增强方面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针对企业中的研发人员,如何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对其进行激励,尤其是研究不同激励制度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时的影响程度,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文章在对研发人员激励制度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关内容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研发人员激励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理论模型,提出了影响程度假设,并以郑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了股权激励制度和薪酬福利激励制度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最明显,培训、发展和环境激励制度的影响次之,成就激励制度的影响最小,最终得出物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南振兴  温芽清  
通过对知识产品的资助制度、奖励制度进行绩效分析发现,资助制度、奖励制度只是知识产权制度的辅助制度,只有与知识产权制度相互配合与协调,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激励效应。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侯世英  宋良荣  
技术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从速度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国家财政优惠政策和企业自身融资方式作为当前企业技术研发的关键驱动因素对企业创新产生不同的激励效应。基于企业创新价值链理论,利用2013—2017年922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面板数据,分析财政激励和融资激励对企业研发创新的阶段影响,结果表明:在研发创新的不同阶段,财政激励效应和融资激励效应存在差异。其中,财政补贴激励效应集中在研发投入阶段,并随着创新流程的推进呈现下降趋势;税收优惠激励效应则随着创新流程的推进不断上升,并在成果转化阶段集中凸显;股权激励和债权激励在研发投入阶段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在研发产出和成果转化阶段激励效应显著,并且股权激励效应大于债权激励效应。同时,在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财政激励在各周期保持了正向激励效应,其中财政补贴效应随着企业生命周期变化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税收优惠对成长期和衰退期企业效果更显著;融资激励中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对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的效应一致,但股权融资在企业衰退期各阶段展现了创新抑制作用,并且债权融资在成熟期和衰退期的激励作用略强于股权激励。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西桂权  付宏  类淑霞  
为解决多任务多阶段众包创新委托代理的激励问题,使接包方更努力完成任务,文章基于现代经济学公平偏好理论,建立了考虑任务参与者公平偏好的双任务两阶段委托代理模型。借助模型分析了众包创新过程中公平偏好程度与接包方的努力程度、产出分享比例及众包创新绩效等的关系。结果显示,对称信息情况下公平偏好程度对众包创新的两个阶段产出效益无影响。非对称信息情况下随着公平偏好强度增大,发包方收益和接包方努力水平也在提高,而固定收入、产出分享系数在减小。通过模型仿真也发现公平偏好程度并不是越大越好,过于频繁地采取相同的激励措施会降低激励效果。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西桂权  付宏  类淑霞  
为解决多任务多阶段众包创新委托代理的激励问题,使接包方更努力完成任务,文章基于现代经济学公平偏好理论,建立了考虑任务参与者公平偏好的双任务两阶段委托代理模型。借助模型分析了众包创新过程中公平偏好程度与接包方的努力程度、产出分享比例及众包创新绩效等的关系。结果显示,对称信息情况下公平偏好程度对众包创新的两个阶段产出效益无影响。非对称信息情况下随着公平偏好强度增大,发包方收益和接包方努力水平也在提高,而固定收入、产出分享系数在减小。通过模型仿真也发现公平偏好程度并不是越大越好,过于频繁地采取相同的激励措施会降低激励效果。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黄昱方  陈欣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探究不同类型个性化协议对研发人员创新绩效的差异化影响及服务型领导的调节作用。基于315份研发企业样本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任务与责任性和灵活性个性化协议均正向影响员工创新绩效,且前者影响效应更强;活力在个性化协议与员工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服务型领导不仅调节了两种类型个性化协议与活力之间的关系,且进一步调节灵活性个性化协议通过活力影响员工创新绩效的间接效应。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杨继伟  臧嘉琳  
技术创新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文章以沪深两市2014—2016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考察了金融发展、高管激励与企业创新研发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提高金融发展水平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创新研发,这种正向影响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显著;薪酬激励、在职消费及期权激励都显著地提高了企业的创新研发强度。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影响创新研发方面,金融发展与薪酬激励、在职消费和期权激励均存在互补效应。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薄湘平  周琴  
研发人员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如何激励研发人员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文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研发人员的特征出发,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激励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