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42)
2023(6800)
2022(5647)
2021(5042)
2020(4175)
2019(9234)
2018(8782)
2017(16209)
2016(8977)
2015(9639)
2014(9127)
2013(9019)
2012(8350)
2011(7487)
2010(7234)
2009(6719)
2008(6492)
2007(5531)
2006(4810)
2005(4184)
作者
(30669)
(25425)
(25395)
(23704)
(16196)
(12579)
(11153)
(10130)
(9859)
(8834)
(8744)
(8509)
(8370)
(8229)
(8031)
(7991)
(7925)
(7647)
(7398)
(7358)
(6769)
(6288)
(6002)
(5926)
(5883)
(5697)
(5554)
(5510)
(5260)
(5245)
学科
(33334)
经济(33281)
管理(24573)
(24067)
(18800)
企业(18800)
方法(16323)
数学(14592)
数学方法(14450)
(10232)
(9718)
(9195)
中国(8777)
(8108)
贸易(8107)
(7914)
业经(7465)
农业(6757)
(6072)
技术(5864)
环境(5626)
(5548)
财务(5546)
财务管理(5532)
企业财务(5277)
地方(5063)
(4995)
(4992)
金融(4990)
银行(4945)
机构
大学(131401)
学院(128886)
(50912)
研究(50013)
经济(50001)
管理(46513)
理学(41353)
理学院(40835)
管理学(39884)
管理学院(39698)
(36485)
科学(35894)
中国(35632)
农业(29709)
业大(28371)
(28008)
(27830)
研究所(26093)
中心(21690)
(21050)
农业大学(19569)
(18886)
(18284)
财经(17378)
北京(17164)
(17129)
(16887)
科学院(16166)
(16120)
(16048)
基金
项目(97520)
科学(75245)
基金(72330)
(68995)
国家(68452)
研究(59281)
科学基金(56270)
自然(40789)
自然科(39896)
自然科学(39880)
自然科学基金(39209)
基金项目(38601)
社会(38313)
(37835)
社会科(36344)
社会科学(36332)
(33600)
资助(29188)
教育(26314)
重点(22823)
计划(22638)
(20638)
(20615)
科技(20564)
(20545)
编号(20329)
科研(20192)
创新(19402)
(19224)
(17239)
期刊
(49045)
经济(49045)
学报(34635)
研究(32834)
(31073)
科学(27805)
中国(24267)
大学(24266)
学学(23517)
农业(20961)
管理(16113)
(15144)
(11907)
业大(10482)
(9551)
金融(9551)
经济研究(9255)
农业大学(8883)
(8510)
财经(8357)
技术(8256)
教育(8190)
业经(8117)
科技(7783)
林业(7208)
(7158)
问题(6709)
中国农业(6319)
自然(5977)
商业(5875)
共检索到1810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卢德胤  李志华  黄坚  王军  王成辉  
为了解饲养条件和干扰水平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壳的影响,采用中华绒螯蟹个体养殖系统,分析不同温度(恒温组和变温组)、饵料(轮叶黑藻+螺蛳组和配合饲料组)和抽血频次对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蜕壳增重率和蜕壳间隔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恒温组28.0±1.0℃蜕壳较为集中,而变温组(8∶00-20∶00为28.0±1.0℃;20∶00-次日8∶00为18.0±1.0℃)蜕壳较为分散。轮叶黑藻+螺蛳组的存活率比配合饲料组高8个百分点,平均蜕壳增重率高23.44个百分点,蜕壳间隔时间缩短16.19 d。蜕壳前期的一次抽血干扰会显著降低蜕壳增重率,但对蜕壳间隔时间没有显著影响;而两次脱壳间隔期间的多次抽血干扰不仅会显著降低蜕壳增重率,而且还会显著延长蜕壳间隔时间,并增加死亡率。结果表明:本温度对中华绒螯蟹的存活率、蜕壳增重率和蜕壳间隔时间影响不显著;饵料极显著地影响中华绒螯蟹的蜕壳;蜕壳前期干扰对蜕壳增重率有显著影响,而蜕壳间期的干扰对蜕壳增重率和蜕壳间隔时间均有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计阳  隋丽英  吴旭干  成永旭  Wille Mathieu  Sorgeloos Patrick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经一次受精便可多次产卵。与其他的虾类一样,在卵巢发育过程中,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脏需从外界汲取许多能量和营养物质,通过血淋巴转移到卵巢以供胚胎发育和幼体孵化。亲蟹的营养需求可以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卵巢发育过程加以研究。第一次抱卵之后亲蟹消耗了大量的营养和能量物质,需要在二次抱卵前的短时间内得到及时补充。通常来说,二次抱卵蟹的产卵力低下,幼体质量差。因此研究饵料对二次抱卵期间中华绒螯蟹生殖性能和幼体质量的影响是很有意义的。本实验分4组,分别以3种天然饵料缢蛏(TC)、沙蚕(TS)、杂鱼(TT)和一种人工饵料(TA)投喂中华绒螯蟹亲蟹,投喂周期为2个月(...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江洪波  陈立侨  周忠良  陈明  朱钧  
采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HUFA)营养强化的轮虫、轮虫与卤虫组合投喂中华绒螯蟹幼体 ,以各期幼体的存活率为评判指标 ,对不同饵料及其组合的投喂效果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轮虫是中华绒螯蟹早期幼体 (Ⅰ、Ⅱ期 )的适口饵料 ,幼体存活率随轮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 ,但当轮虫数量超过最适密度时 ,幼体存活率反而有所下降。其中 ,未强化的轮虫最适投喂密度为 6 0ind·mL-1,强化轮虫最适密度为40ind·mL-1。状Ⅰ、Ⅱ期投喂 40ind·mL-1轮虫 ,从Ⅲ期开始投喂 10ind·mL-1卤虫无节幼体 ,能较好地满足中华绒螯蟹幼体发育的营养需求 ,提高大眼幼体的存活率。表明强化幼体饵...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纪连元  杨志刚  阙有清  郭子好  曾奇韬  王瑶  成永旭  
通过240 d养殖试验,研究了不同饵料对不同育成规格的中华绒螯蟹雌蟹可食部分含量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不同饵料的不同育成规格中华绒螯蟹雌蟹肝胰腺指数、性腺指数和出肉率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营养成分测定表明:不同育成规格和饵料肌肉粗脂肪、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配合饲料组雌蟹粗蛋白含量中规格显著高于小规格(P<0.05),而杂鱼组雌蟹粗蛋白含量小规格显著高于大规格(P<0.05);不同饵料相同育成规格粗蛋白含量,小规格杂鱼组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肖昌伦  孙云飞  鹿珍珍  成方舟  成永旭  
为研究越冬期间投喂不同饵料对中华绒螯蟹扣蟹存活、营养组成、消化及免疫力的影响,实验比较了越冬期间不投喂(NF组)、投喂配合饲料(CF组)以及投喂冰鲜鱼(CTF组)对扣蟹存活率、营养组成、消化酶、抗氧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每个处理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70 d。结果显示:(1)越冬过后,CF组和CTF组扣蟹的增重率和肝胰腺指数显著高于NF组,三组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2)越冬过后,CF组和CTF组扣蟹躯体和肝胰腺中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NF组,CF组扣蟹躯体和肝胰腺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CTF组,NF组扣蟹肝胰腺水分显著高于CF组和CTF组。无论投喂与否,越冬过后躯体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肝胰腺中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3)脂肪酸组成,CF组扣蟹躯体和肝胰腺中C18:2n6 (LA)含量显著高于NF组和CTF组,而CTF组C20:5n3(EPA)和C22:6n3 (DHA)含量显著高于NF组和CF组。(4)越冬过后,扣蟹CF组胃蛋白酶(pepsin)和α-淀粉酶(α-AMS)活性显著高于NF组和CTF组。(5)扣蟹抗氧化能力,肝胰腺和血淋巴中NF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显著高于CF组和CTF组,CF组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显著高于NF组和CTF组,CTF组扣蟹血淋巴和雌性扣蟹肝胰腺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NF组和CF组。(6)扣蟹免疫能力,CF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NF组。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扣蟹越冬期间应适量投喂饵料,投喂配合饲料组扣蟹的存活率、肝胰腺指数、增重率以及营养物质积累优于投喂冰鲜鱼组,且投喂配合饲料有利于扣蟹消化,增强扣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本研究为中华绒螯蟹扣蟹越冬饵料的合理投喂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基础。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帅帅  朱筛成  张冬冬  潘祯祥  李嘉尧  吴旭干  郑善玉  
为了优化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的饵料模式,本研究分别采用配合饲料和传统饵料(豆粕、麸皮、玉米和小麦)投喂稻田养殖中华绒螯蟹幼蟹152 d,每种投喂组各3个重复,比较2种饵料模式对幼蟹养殖性能、蛋白质代谢、消化酶、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雌蟹和雄蟹体质量均高于传统饵料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就养殖性能而言,2种饵料模式下配合饲料组正常幼蟹的平均体质量及产量、1龄早熟蟹平均体质量及其产量、总产量和成活率均略高于,饵料系数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P<0.05);就蛋白质代谢而言,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血淋巴中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传统饵料组雄蟹血淋巴中的尿素氮含量和肝胰腺中的谷草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配合饲料组雌蟹和雄蟹肝胰腺中的脂肪酶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而雄蟹的α-淀粉酶活力显著低于传统饵料组;配合饲料组的雌蟹血淋巴中总抗氧化能力、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力和肝胰腺中酸性磷酸酶活力均显著高于传统饵料组(P<0.05)。综上所述,投喂配合饲料可以提高稻田扣蟹的养殖性能、促进蛋白质沉积和脂类吸收,增强幼蟹抗氧化和免疫能力,提高蟹种质量。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凯军  王静安  倪康达  陈海红  陈晓雯  王军  王成辉  
为探讨不同水温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蜕壳、生长和摄食率的影响,本研究应用恒温的河蟹个体养殖系统,分析不同水温(10、15、20、25、30℃)对中华绒螯蟹幼蟹的成活率、蜕壳次数、蜕壳间隔、蜕壳增重率、肥满度和摄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33 d的试验中,各饲养水温的中华绒螯蟹成活率均在89%以上;10℃和15℃水温的实验蟹只蜕壳1次,20℃和25℃水温组的实验蟹蜕壳2次,30℃水温组的实验蟹蜕壳3次;五个水温组的平均蜕壳间隔分别为109.39、67.92、46.63、43.69、38.01 d;蜕壳增重率随水温升高呈总体增加的趋势,30℃水温组的蜕壳增重率显著高于其他水温组;平均绝对生长率和相对生长率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逐步增大,且各水温组间差异显著;肥满度随水温的升高而逐渐下降;五个水温组的平均日摄食率分别为1.58%、1.97%、3.54%、4.79%和5.25%。腿部肌肉切片观察发现,低水温组(10、15、20℃)的肌纤维直径显著大于高水温组(25、30℃)。结果表明:随着饲养水温的增加,河蟹的蜕壳速度加快,增重率增加,肥满度下降,摄食率增加,以30℃水温时的河蟹生长最佳。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常国亮  吴旭干  成永旭  王宗凯  陆剑锋  
实验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初始体质量为1.8g左右。饲料A添加6%鳕鱼肝油和4%大豆卵鳞脂(饲料含4.53%磷脂和1.08%HUFA),饲料B添加10%的猪油(饲料含0.39%磷脂和0.18%HUFA);实验蟹单个体饲养(可防止蜕壳期间蟹相互残杀而获得饲料外的营养源),雌蟹(F)、雄蟹(M)各60个,实验周期120d。结果表明:两组饲料条件下,幼蟹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平均蜕壳次数、蜕壳间隔时间及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无论是雌蟹还是雄蟹,A组幼蟹肝胰腺和肌肉的总脂含量显著低于B组(P<0.05),并且A组蟹肝胰腺和肌肉中磷脂、多不饱...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军伟  马旭洲  王武  杨永超  陶程  
为研究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生长和蜕壳与有效积温的关系,在河蟹生态养殖池塘中放置网箱养殖中华绒螯蟹;温度记录仪探头入水深度为20 cm,且每周清理一次,每次记录时间间隔为20 min,每天至少早晚各查看一次。每口网箱放养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500只,以水花生为隐蔽物,保持生长环境尽量相同且适宜生长。经过158 d的养殖,幼蟹蜕壳11次长成蟹种,平均成活率为28.43%±4.61%,平均水温为(24.4±0.05)℃,总有效积温为(3 040.4±244.16)℃·d,且随着中华绒螯蟹蜕壳,有效积温增长趋势最接近指数函数y=40.942E0.2655x(r2=0.9...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凯军  姜鹏飞  王军  陈晓雯  王成辉  
为探究不同温度下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肠道微生物与生长间的关系,通过16S rRNA高通量测序研究四个温度下(26 ℃、29 ℃、32 ℃、35 ℃)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及肠道菌群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四个水温组的中华绒螯蟹蜕壳次数分别为2、2、2、1;成活率分别为82.81%、84.38%、87.50%、25.00%;平均蜕壳间隔随水温升高而逐渐缩短;蜕壳增重率随水温升高先升后降;四个水温组的肥满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 0.05)。肠道菌群的测序结果表明:四个水温组分别获得了929、744、680、518个代表性的菌群运算分类单元(OTU);α多样性结果显示肠道微生物丰度及多样性随水温升高而降低;β多样性结果显示四个水温组的肠道微生物菌群组成差异显著(P< 0.05)。在门水平,四个水温组的肠道优势菌群均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ot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三者占整个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的96.26%;26 ℃水温组的髌骨菌门(Patescibacteria)(0.92%)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0.35%)、29 ℃水温组的厚壁菌门(58.04%)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3.44%)、32 ℃水温组的拟杆菌门(41.84%)在各自肠道微生物中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水温组(P< 0.05);在属水平,26℃水温组的芽孢杆菌属(Gemmobacter)(3.55%)、29 ℃水温组的柠檬酸杆菌属(Citrobacter)(3.56%)、32 ℃水温组的布拉格菌属(Pragia)(8.47%)、35 ℃水温组的假单胞菌属(Psuedomonas)(8.77%)在各自肠道微生物中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水温组(P< 0.05)。本研究结果综合表明:中华绒螯蟹在30 ℃左右时生长最好,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度均随着水温的升高而下降,高温会导致弯曲杆菌(Campilobacterota)和疟疾杆菌属(Malaciobacter)等有害菌群增加,影响中华绒螯蟹的蜕壳和生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江洪波  陈立侨  王群  赵晓勤  禹娜  倪娟  
设计了蛋白质含世为45%、35%和25%的三种饵料,以鲜活饵料作对照,研究饵料蛋白质对中华绒螫蟹仔蟹(6±0.5g)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分别于饲养后第10天、20天和40天时取其肝胰腺,测定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结果表明:(1)肝胰腺胰蛋白酶活性在投喂鲜活饵料时,整个实验过程中无明显差异(P>0.05);三个实验饵料组蛋白质至第20天时对胰蛋白酶活性才产生显著影响,其中25%蛋白饵料组显著低于其它三个饵料组(P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文明   朱筛成   赵金山   王新军   成永旭   吴旭干  
通过养殖实验和摄食过程摄像技术,首先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早期成蟹,亚成体和成体的摄食行为差异,评价了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性别中华绒螯蟹的摄食行为、摄食响应时间和摄食率差异,然后进一步比较了不同发育阶段中华绒螯蟹对冰鲜鱼、配合饲料、玉米和螺蛳的摄食选择性。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的摄食行为可分为探索、定位、试探和摄食这4个阶段,其中探索和摄食耗时较长;就探索阶段的耗时和摄食响应时间而言,幼蟹和早期成蟹的雌体显著短于雄体,而亚成体和成体阶段雄体显著短于雌体;就摄食而言,各发育阶段雌体的摄食耗时均高于雄体;就摄食率而言,中华绒螯蟹摄食率随着发育阶段的增加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而雌雄蟹间无显著差异;就不同饵料的摄食选择性结果而言,不同发育阶段的中华绒螯蟹对不同饵料的首次摄食频率从高到低顺序均是冰鲜鱼>配合饲料>玉米>螺蛳;雌、雄成蟹对冰鲜鱼和配合饲料的摄食响应时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对玉米和螺蛳。综上,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性别中华绒螯蟹的摄食行为存在显著差异,亚成体阶段是雌、雄中华绒螯蟹摄食行为发生转变的重要发育阶段,成蟹优先摄食冰鲜鱼与配合饲料。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慈元吉  黄姝  岳武成  王军  王成辉  
中华绒螯蟹在不同饲养环境条件下生长存在巨大差异,为探讨不同环境条件对仔蟹生长和蜕壳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了解基因表达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环境的互作关系,本研究选取同一家系的大眼幼体和仔蟹分别饲养于室内玻璃钢水槽和室外小型水泥池两种环境,观察它们的生长差异,并应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对甲壳动物高血糖素(CHH)、蜕皮抑制激素(MIH)、蜕皮激素受体(EcR)、维甲类X受体(RXR)以及性腺抑制激素(GIH)5个蜕壳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室外水泥池饲养的仔蟹体质量均显著大于室内水槽饲养的仔蟹体质量(P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金生  王军  岳武成  陈娇  黄姝  慈元吉  王成辉  
为了解养殖水体p H值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蜕壳生长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在试验室水槽条件下,设定p H=7、8、9、10(均无水草)为实验组,以种植适量水草(p H值为8.2~9.1)为对照组,研究中华绒螯蟹幼蟹(均重0.43 g±0.09 g)在不同p H值水体中饲养一个蜕壳周期(37 d)的蜕壳生长及其相关基因(蜕皮抑制激素MiH,蜕皮激素受体Ecr,维甲类X受体rX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2)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对照组河蟹的成活率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实验组,其中,p H10的河蟹成活率和增重率最低。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MiH、Ecr和rXr基因在不同...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吴旭干  于智勇  成永旭  贺诗水  杨筱珍  陆剑峰  沈竑  
采用卤幼(Artemiasp.)、强化卤幼、背刺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背刺胸刺水蚤+日本新糠虾(Neom-ysis japonica)4组生物饵料投喂4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Z4幼体,以大眼幼体的成活率、Z4→大眼幼体变态时间、头胸甲长度和大眼幼体中脂肪酸组成作为评价指标,探讨了4种生物饵料对大眼幼体生长发育及其脂类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背刺胸刺水蚤(C组)、背刺胸刺水蚤+日本新糠虾(D组)投喂组的中华绒螯蟹幼体可以获得较高的成活率(70%左右),幼体发育时间缩短1~2 d,大眼幼体头胸甲长度显著大于卤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