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84)
- 2023(2428)
- 2022(2123)
- 2021(2046)
- 2020(1864)
- 2019(4252)
- 2018(4122)
- 2017(7060)
- 2016(4447)
- 2015(4939)
- 2014(4955)
- 2013(4794)
- 2012(4618)
- 2011(4346)
- 2010(4249)
- 2009(4094)
- 2008(4160)
- 2007(3700)
- 2006(3351)
- 2005(3080)
- 学科
- 济(12224)
- 经济(12177)
- 管理(9525)
- 业(8394)
- 学(7319)
- 企(6624)
- 企业(6624)
- 制(4887)
- 方法(4838)
- 农(4370)
- 数学(4188)
- 数学方法(4087)
- 壤(3852)
- 土壤(3839)
- 财(3696)
- 森(3559)
- 森林(3559)
- 林(3537)
- 体(3348)
- 中国(3332)
- 体制(2750)
- 农业(2683)
- 地方(2596)
- 业经(2493)
- 土地(2414)
- 度(2410)
- 制度(2378)
- 融(2368)
- 金融(2368)
- 生态(2367)
- 机构
- 大学(64953)
- 学院(63737)
- 研究(28551)
- 科学(22024)
- 农(21983)
- 济(20102)
- 经济(19627)
- 中国(19605)
- 管理(18488)
- 所(17329)
- 农业(17254)
- 业大(16817)
- 研究所(16198)
- 理学(15547)
- 理学院(15294)
- 京(14979)
- 管理学(14775)
- 管理学院(14661)
- 省(12828)
- 中心(11789)
- 农业大学(11230)
- 院(10977)
- 室(10846)
- 财(10406)
- 实验(10167)
- 江(10040)
- 北京(9958)
- 科学院(9787)
- 实验室(9680)
- 业(9369)
- 基金
- 项目(47027)
- 科学(33622)
- 家(32874)
- 国家(32682)
- 基金(32184)
- 研究(27288)
- 科学基金(24145)
- 省(19027)
- 自然(18465)
- 自然科(17930)
- 自然科学(17921)
- 自然科学基金(17575)
- 划(17178)
- 基金项目(16900)
- 社会(14680)
- 社会科(13664)
- 社会科学(13659)
- 资助(13654)
- 科技(12682)
- 计划(12379)
- 重点(12099)
- 教育(11739)
- 发(10092)
- 科研(9991)
- 农(9769)
- 专项(9571)
- 编号(9346)
- 部(9266)
- 创(9091)
- 创新(8720)
共检索到966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胡宗达 刘世荣 史作民 刘兴良 何飞
分析卧龙自然保护区皮条河上游巴郎山3个海拔梯度川滇高山栎林的土壤颗粒组成、总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结果表明:巴郎山川滇高山栎林土壤颗粒组成以粉粒为主,属中质地土壤;3个海拔梯度表层土(0~15cm)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高于亚层土(15~30cm);在表层土壤中总有机碳含量随海拔增加呈现由低到高,再变低的趋势,亚层土则随海拔升高呈增加趋势;表层和亚层土壤全氮含量均随海拔降低而减少;巴郎山高山栎林土壤碳氮比值较小,平均为12.77;在2个土层中,总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的相关性随海拔梯度递减由极显著正相关(P<0.01)到不相关;表层土壤中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海拔3549m处与粗粉粒含量呈极显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兴良 刘世荣 宿以明 蔡小虎 马钦彦
采用标准地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高度上18个样地的川滇高山栎灌丛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用地径(D)、树高(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指数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41~0.998;而用D2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直线和指数模型,直线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82~0.996;2)川滇高山栎灌丛群落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为25.22t·hm-2,各层生物量排序为川滇高山栎灌木层>枯枝落叶层>伴生灌木>苔藓层>草本层,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72.20%、23.71%、1.80%、1.66%和0.63%;3)川滇高山栎灌木种群平均...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吴建国 艾丽
研究祁连山北坡土壤颗粒组分中氮含量及其与海拔和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组分比例、土壤颗粒氮比例、土壤颗粒氮含量和土壤颗粒组分氮含量都随海拔升高而差异不显著;就土壤颗粒组分比例而言,0~15cm土层在阳坡3800m处、阴坡3000、3200和3500m处较高,15~35cm土层在阴坡3200和3500m、半阴坡2800m处较高(p<0.05);就土壤颗粒氮比例而言,0~15cm土层在阴坡3000和3200m、阳坡3300和3800m处最高,15~35cm土层在阴坡3000m和阳坡3300m处最高;就土壤颗粒氮含量而言,0~15cm土层在阴坡3600m处最低,阳坡3800m和半阴坡2800m...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广 朱万泽 谢静 王尧尧
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是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东南部的特有树种。以川西折多山川滇高山栎灌丛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海拔川滇高山栎叶片、嫩枝、树皮以及细根的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结果表明,叶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随着海拔升高,灌丛地上组织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呈增加趋势,不同海拔细根含量差异不显著;除细根丙二醛含量外,其余组织丙二醛含量和所有组织脯氨酸含量均与温度和降水呈负相关关系。生长在高海拔的川滇高山栎灌丛遭受低温和干旱胁迫,组织丙二醛和脯氨酸与川滇高山栎受胁迫程度相关。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胡宗达 刘世荣 史作民 刘兴良 何飞
川滇高山栎林是川西亚高山地区地带性的灌丛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水文功能。本文在川西巴郎山东南坡沿海拔梯度(2 551、3 091、3 549 m),研究了川滇高山栎林表土层(0 15 cm)和亚表土层(15 30 cm)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机碳(TOC)和氮素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海拔3 549 m和3 091 m处两土层土壤TOC及其储量、总氮(TN)、水解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其含量均显著高于海拔2 551 m处;海拔3 091 m处表土层与亚表土层的铵态氮(NH4+-N)含量显著比3 549 m的高,但与2 551 m处的NH4+-N含量差异不显著;在3个海拔梯度,土壤层硝...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任启文 左万星 尤海舟 李联地 毕君
【目的】为研究冀北山地土壤养分和肥力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揭示土壤养分含量、化学计量特征和肥力的海拔梯度差异,为区域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北小五台山不同海拔梯度典型植被类型0~6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及C、N、P、K化学计量特征的海拔梯度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选取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对不同海拔梯度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1)随海拔梯度升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全钾和C/N、C/P、C/K、N/K升高,而速效磷、速效钾和N/P、P/K无明显变化规律。2)小五台山不同海拔梯度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为19.77~70.69 g·kg~(-1);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0.85~2.34、0.26~0.86、7.60~10.31 g·kg~(-1);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72.26~206.61、0.30~0.50、64.03~130.90 mg·kg~(-1)。3)土壤C/N、C/P、C/K随海拔升高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79~18.72、22.51~75.75、1.50~4.31;N/K、N/P、P/K变化范围分别为0.11~0.27、1.76~4.67、0.03~0.10;土壤C/N变异系数最小,C/K变异系数最大。4)经土壤肥力指数(SFI)综合评价,小五台山SFI与海拔高度显著正相关(R~2=0.68,P<0.01)。【结论】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标准,小五台山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较高,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处于中间水平,而全钾和速效磷含量比较低,在森林经营中应注意补充。SFI指数显示小五台山海拔越高土壤肥力越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雁 金航 王家金 陈美兰 石亚娜 欧小宏 刘大会
研究了9个不同海拔梯度(2203~3327 m)野生滇龙胆的表型性状、生物量及龙胆苦苷含量。结果表明,滇龙胆植株表型性状与不同海拔梯度间相关性不显著;海拔2 783 m时,单株地上部干重和单株地下部干重之比为0.99,即地上和地下部干重基本相等;其余海拔梯度均为单株地上部干重高于单株地下部干重,海拔3046 m时,滇龙胆地上部干重是地下部干重的2.56倍;地下部龙胆苦苷含量均高于地上部龙胆苦苷含量,除了海拔3327 m处龙胆苦苷含量地下部与地上部之比仅为1.46倍之外,其余海拔梯度滇龙胆地下部龙胆苦苷含量均是地上部龙胆苦苷含量的2倍以上;相关分析表明,滇龙胆龙胆苦苷含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和海拔梯度...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婷婷 王瑄 陈雯静 邱野
为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颗粒的影响,解决土壤形态和过程复杂等问题。采用激光粒度分布仪对辽宁省铁岭市泉河流域的坡耕地、果树台田、人工林地和天然次生林4种利用类型土壤粒径含量进行测定,利用分形法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并建立坡耕地、果树台田、人工林地和天然次生林4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粘粒含量的曲线关系模型。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坡耕地主要以粉粒为主,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地均主要以细砂粒为主,果树台田主要以极细砂粒为主;土壤颗粒的分形维数主要是由土壤中粘粒含量决定的,分形维数大小依次为:果树台田分形维数<林地分形维数<天然次生林分形维数<坡耕地分形维数。土壤粘粒含量与土壤颗粒...
关键词:
土壤颗粒 分形维数 粘粒含量 相关分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孟庆军 刘心娟 路国兵
以淄博市鲁山林场辽东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工抚育对不同海拔梯度辽东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抚育4年后,高海拔(平均海拔1 055 m)、中海拔(平均海拔856 m)和低海拔(平均海拔666 m)辽东栎人工林的平均胸径增长量分别为1.67、2.36和1.03 cm;平均树高增长量分别为1.84、2.54和0.99 m;平均单株材积增长量分别为0.041 5、0.067 5和0.021 9 m3。与高海拔和低海拔辽东栎人工林相比,人工抚育对中海拔辽东栎人工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该研究为辽东栎在鲁中山区引种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康乐 李卫忠 张晓芳
采用样地调查与异速生长方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内森林结构和生物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结果表明:乔木层地上生物量随海拔梯度的上升逐渐下降,松科树种生物量比重随海拔梯度的上升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明显。各海拔梯度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人为或自然干扰,生物量与干扰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698,P<0.01),其中海拔1100m以下受到的人为干扰最严重。与相邻地区相比,研究区地上生物量偏低,建议经营者制定适当的经营措施,以实现松栎混交林的科学经营。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宏 刘建军
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及剖面养分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颗粒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乔木林地表层土壤具有较高的氮素、有机质及全钾(与灌木林地、草地、农田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农田表层土壤具有较高的磷素及速效钾;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及农田土壤有机质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几何级数下降;土壤氮素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的变化情况与有机质一致;农田磷素含量高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钾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乔木林地土壤全钾含量略高,农田土壤的速效钾含量高于其它3种土地利用方式。(2)通过对土壤不同粒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土壤各粒级(粉粒除外)与土壤养...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殷睿 徐振锋 吴福忠 杨万勤 熊莉 肖洒 马志良 李志萍
采用封顶埋管原位培养法研究川西亚高山不同海拔3种森林群落(岷江冷杉原始林A、针阔混交林B和珉江冷杉次生林C)土壤氮转化的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3种森林群落的土壤净氨化速率、净硝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和净氮固持速率都存在明显的季节动态;在非生长季,3种森林群落的净硝化速率、净氮矿化速率和净氮固持速率都为正值,而净氨化速率极低且为负值;各时期土壤氮矿化过程以土壤硝化作用为主,且土壤净硝化速率与净氮矿化速率季节动态趋势一致;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在生长季初期最低,在生长季中期达全年最高峰;不同海拔之间土壤净氨化速率差异显著(P<0.05);B海拔的土壤净硝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低于其他2个海拔,但差异未达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参参 吴小刚 刘斌 施雪文 陈伏生 裘利洪 卜文圣
【目的】土壤类型、土壤层次及植被类型是土壤有机碳分布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海拔是对大尺度水热环境条件的再分配,涵盖了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在小尺度上的剧烈变化信息,因而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有机碳的变异规律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研究选择九连山境内不同海拔高度(179~1 430m)的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有机碳含量与碳储量等,揭示不同海拔高度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土壤的前3层(0~40 cm)有机碳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现线性增大的趋势,而第4层(40~60 cm)和第5层(60~100 cm)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的降低,土壤碳储量与海拔梯度的趋势与土壤有机碳与海拔梯度的趋势基本一致,但总碳储量与海拔梯度的趋势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U形趋势;草甸土的前3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往往高于红壤和黄壤,并且随海拔升高,土壤类型从红壤、黄壤至草甸土的变化过程中,前2层(0~20 cm)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均存在逐渐上升,而其他层次则无显著差异;高海拔的杜鹃林和高山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往往高于较低海拔的其他植被类型,而高山草甸和次生阔叶林的0~100 cm总碳储量较高。【结论】土壤表层和植被类型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九连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机碳变异规律的主要原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形下,高海拔地区的表层土壤可能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碳排放。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飞 杨永红 齐瑞 曹秀文 刘锦乾
对甘肃白龙江上游灌丛植被类型的土壤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随海拔梯度的增加平均土壤密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的变化差异较大。土壤平均密度在0.851.69 g·cm(-3)之间,随着海拔的升高平均密度有逐渐减小的趋势,但在海拔梯度E(2 7503 000 m)时平均密度最大,在E海拔梯度时010 cm土壤密度较小;平均孔隙度在24.4166.22%之间,非毛管孔隙度在1.5412.81%之间,孔隙度和密度呈负相关。(2)随着海拔梯度的增加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都表现出先增加,到海拔
关键词:
白龙江 不同海拔梯度 灌丛 土壤 渗透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马和平 郭其强 刘合满 钱登锋
为探讨海拔梯度变化对表层土壤(0 20 cm)全量养分的影响,以西藏色季拉山西坡的高山灌丛(AS)、杜鹃林(RF)、急尖长苞冷杉林(AGSF1-6)和林芝云杉林(PLLF)为试验对象,研究了林地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易氧化态碳(RO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色季拉山西坡,高海拔植被类型具有较高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和分配比例。表层土壤SOC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SOC最大的是AS,为77.167 g.kg-1,PLLF最低为22.351 g.kg-1。表层土壤TN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TN最大的是AS,为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