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09)
- 2023(11162)
- 2022(9391)
- 2021(8687)
- 2020(7401)
- 2019(17007)
- 2018(17011)
- 2017(31888)
- 2016(17614)
- 2015(20151)
- 2014(20110)
- 2013(19814)
- 2012(18870)
- 2011(17371)
- 2010(18117)
- 2009(16954)
- 2008(16879)
- 2007(15420)
- 2006(14049)
- 2005(12810)
- 学科
- 济(91700)
- 经济(91605)
- 管理(50057)
- 业(41709)
- 方法(35872)
- 企(35238)
- 企业(35238)
- 数学(31266)
- 数学方法(30610)
- 学(22996)
- 地方(20332)
- 中国(19783)
- 农(18338)
- 业经(16882)
- 财(16173)
- 环境(15619)
- 理论(13803)
- 制(13752)
- 地方经济(13608)
- 和(12373)
- 贸(12269)
- 贸易(12259)
- 农业(12076)
- 划(11927)
- 易(11772)
- 融(11433)
- 金融(11431)
- 银(10798)
- 银行(10742)
- 策(10415)
- 机构
- 大学(270272)
- 学院(268594)
- 济(109660)
- 经济(107271)
- 研究(101308)
- 管理(93825)
- 理学(79886)
- 理学院(78845)
- 管理学(76725)
- 管理学院(76278)
- 中国(74648)
- 科学(67022)
- 京(59310)
- 所(55321)
- 农(54464)
- 研究所(50557)
- 财(48375)
- 业大(44648)
- 中心(44054)
- 农业(43282)
- 江(42772)
- 财经(38054)
- 北京(37766)
- 院(36072)
- 范(35490)
- 师范(34985)
- 经(34361)
- 经济学(34236)
- 州(33399)
- 省(33347)
- 基金
- 项目(176055)
- 科学(135483)
- 基金(126402)
- 研究(118009)
- 家(115320)
- 国家(114493)
- 科学基金(94542)
- 社会(73388)
- 社会科(69428)
- 社会科学(69400)
- 省(69203)
- 基金项目(65176)
- 自然(64762)
- 自然科(63216)
- 自然科学(63186)
- 自然科学基金(61962)
- 划(59701)
- 资助(54567)
- 教育(54342)
- 编号(45170)
- 重点(41461)
- 发(38457)
- 成果(37491)
- 部(37486)
- 计划(36060)
- 创(35173)
- 科研(34258)
- 课题(33441)
- 创新(33217)
- 科技(31675)
共检索到4158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杏 李仁杰 汤婕 戴曹培 李学德
[目的]筛选最优施肥模式,为设施辣椒种植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设施辣椒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不同水肥模式(处理1:常规施肥;处理2:优化减除草剂;处理3:优化减农药;处理4:精准水肥一体化)土壤中以及辣椒果实和植株中氮、磷的分布,并探讨氮肥利用率及其环境与经济效益。[结果]氮、磷含量在不同深度土壤呈逐层递减的趋势。随着施肥次数的增加,氮、磷含量在不同深度土壤中不断积累,但向下淋溶效果皆不明显;辣椒生长过程中,处理4辣椒果实中氮、磷积累量增幅较其他3组处理高,后期与收获期辣椒果实中的总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淼 李小娟 陈歆 李宁 杨桂生 彭黎旭 李玮
【目的】本文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热带土壤硝态氮累积特征及与土壤pH值、辣椒产量的关系。【方法】以"湘辣十七号"辣椒为实验材料,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化肥+秸秆还田(CFS)、化肥+有机肥(CO)、75%化肥+有机肥(TCO)、50%化肥+有机肥(HCO)、单施有机肥(OF)7种施肥处理。【结果】施用有机肥、化肥或有机肥化肥混施等施肥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施肥处理对0~100 cm不同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P0.6961,P<0.01),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对辣椒产量具有重要影响。【结论】合理施用有机肥和秸秆可降低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累积和淋溶迁移。
关键词:
施肥 热带土壤 硝态氮 产量 pH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明睿 高子健 张欣雨 李艳和 宋光同 赵玉华
为制定安全优质高效的稻渔共作生产技术规范、探求可持续发展的水产养殖技术,设立3种种养模式的对比试验,试验组为稻蟹共作(rice-crab co-culture, RC)和稻虾蟹共作(rice-crayfish-crab co-culture, RCC)模式,对照组为精养蟹(intensive crab, IC)模式。通过对比精养蟹、稻蟹共作、稻虾蟹共作模式下的氮磷平衡、氮磷利用、浮游生物生物量与多样性及生态经济效益来探寻最佳的稻田养蟹模式。结果显示,3种种养模式底质氮磷含量均有增加,精养模式最为显著(P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闫秋艳 董飞 段增强 李汛 王嫒华 汤英
为了探讨土壤温度和肥料利用率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冬春季设施辣椒生产力。通过大田小区试验,设计土壤温度(对照不加温、加温土壤)和施肥方式(不施肥CK、常规尿素施肥N60和常规尿素减N24)2个因素对辣椒生长、养分吸收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不加温条件下,常规尿素施肥处理比CK辣椒植株总干质量、株高、成活率和产量不同程度增加,在较高氮肥用量的N60处理中增加程度较高;土壤加温条件下,N60和N24处理对辣椒生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产量最高,且2个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加温有助于氮素养分的持续释放,在开花期处于低峰状态,这与加温条件下辣椒植株对养分的需求量较大有关;结果期,不加温条件碱解氮含量有所降低,但加温条件下持续升高。2种温度条件下,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生育期延长呈增加趋势,其中,CK处理在结果期明显增加,可能是由于氮元素亏缺状态下磷钾元素补充供应。土壤适宜加温使脲酶活性持续增加。因此,提高土壤温度比增施氮肥更有利于辣椒养分吸收和产量提高,使肥料得到有效发挥,有助于设施蔬菜增产增效。
关键词:
辣椒 土壤温度 施肥方式 生长 速效养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建玲 李仁岗 廖文华 贾可 孟娜 崔哲
采用田间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白菜-辣椒轮作中磷肥对蔬菜产量和磷肥用量对蔬菜全磷含量、土壤磷素积累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肥显著增加白菜和辣椒产量,磷肥用量56.25~225.00kg·ha-1,白菜和辣椒分别增产47.2%~70.3%和116.0%~221.3%;白菜磷肥用量高于225.00kg·ha-1、辣椒高于450.00kg·ha-1时,增施磷肥白菜和辣椒的产量无显著变化。随磷用量的增加白菜和辣椒植株的全磷含量显著增加,大量施用磷肥导致蔬菜对磷的奢侈吸收。0~20cm土层全磷及Olsen-P随磷用量的增加显著增加,磷肥用量与Olsen-P呈直线正相关。在连续两茬磷肥用量高于450.00...
关键词:
磷肥 大白菜 辣椒 产量效应 土壤磷积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泽锦 王力明 梁颖 唐丽 刘琼
【目的】探讨四川盆地设施生产灌水量对土壤酶活性、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提出适宜的灌溉量。【方法】以辣椒品种兴蔬皱辣3号为试验材料,在大棚内进行膜下滴灌试验,设置4个灌水量处理,土壤体积含水率分别控制在35%~40%(T1)、45%~50%(T2)、55%~60%(T3)、65%~70%(T4),测定土壤脲酶、中性磷酸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及过氧化氢酶活性、辣椒产量、品质和植株N、P、K含量,分析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土壤酶活性随着灌水量增加而增加,T4的土壤脲酶、中性磷酸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最高,部分酶活性与T3无显著差异,与T1相比,分别增加48.80%、28.70%、45.60%、100.87%和102.58%。随着灌水量增加,辣椒产量也增加,T4较T1增加29.05%,T3和T4的辣椒产量无显著差异。辣椒维生素C和辣椒素含量随着灌水量增加而逐渐降低,但灌水量增加提高了辣椒可溶性糖含量。灌水量增加提高了辣椒果实和地上部分养分(N、P和K)总累积量、N和K生理利用效率及偏肥生产力。T3除了P生理利用效率低于T4,其它养分利用参数与T4无显著差异,K生理利用效率甚至显著高于T4。【结论】当灌水量为4392~4733 t/hm~2(T3和T4)时,辣椒土壤酶活性、产量及养分利用率均处在较高水平。本研究结果为四川盆地设施辣椒灌水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严俊 潘晓雪 李玉成 张学胜 李伟 陶雅露 张康
【目的】探究不同有机种植模式对稻田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期能在降低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风险的同时,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收入。【方法】在环巢湖地区开展大田实验,共设置4个实验组:常规种植模式(CK)和“紫云英还田+有机肥”(T1)、“秸秆还田+沼液”(T2)、“秸秆还田+大豆饼肥”(T3)3种有机种植模式。分别测定田面水中氮磷浓度,稻米和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及水稻产量和氮磷吸收量。【结果】移栽期和分蘖前期稻田田面水氮磷浓度达到高峰;相较于常规种植组,在移栽期,有机种植组田面水的总氮(TN)浓度和总磷(TP)浓度分别降低13.47%~23.84%和23.71%~28.79%;在分蘖期,有机种植组田面水的TN浓度和TP浓度分别降低13.47%~23.84%和21.86%~36.75%。有机种植模式下,水稻的转运效率提高14.50%~23.80%,稻米中的Cd、As和Pb含量显著降低,各实验组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国家标准,且稻米产量未显著下降,净总经济效益显著提高(37.59%~51.64%)。【结论】有机种植模式均可有效降低稻田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且移栽期和分蘖前期是防控氮磷流失的关键阶段。T2模式下田面水氮磷流失风险最小,净总经济效益提高幅度最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媛 胡克林 邱建军 江丽华 徐钰
【目的】利用模型定量分析不同水肥管理对设施菜地氮素损失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为设施菜地合理水肥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方法】2010—2011年在山东寿光设施大棚设置了4种水肥管理模式:对照+畦灌(CK)、传统施肥+畦灌(FP)、优化施肥+畦灌(OPT)和传统施肥+滴灌(RI)。利用EU-Rotate_N模型模拟了两个生长季(春夏茬和秋冬茬)各处理下设施黄瓜地的产量、氮素淋失和气体损失等,并计算了水氮利用效率。【结果】两个生长季内滴灌处理(RI)比畦灌处理(CK、FP和OPT)节水约60%,且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了2倍多。在各施肥处理中,春夏茬和秋冬茬黄瓜的氮素气体损失分别占施氮量的16%...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俊琴 何莉莉 王淑杰
以沈椒4号为试材,在桶栽条件下,研究不同氮水平对辣椒果实中辣椒素及其代谢相关物质的影响,以期为合理调控辣椒素的合成代谢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低水平的氮素(96kg·hm-2)促进胎座和果肉中肉桂酸(6.02μg·g-1DW)、香豆酸(16.31μg·g-1DW)、阿魏酸(3.75μg·g-1DW)和香草醛(5.81μg·g-1DW)等合成代谢中间物质合成积累,从而促进了辣椒素的合成积累。辣椒素合成竞争物质木质素、类黄酮、单宁在低氮水平时积累较快。由此可见,低氮对竞争物质的合成与积累的抑制作用较差。综上所述,较低水平的氮素有利于辣椒素的合成积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雪菲 靳拓 张凯 严昌荣 丁超武 刘勤
为明确微生物菌剂对设施废弃秸秆参与原位堆肥的影响,以辣椒秸秆为研究对象,利用实验室常规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堆肥理化性质,并通过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堆肥过程细菌群落。结果表明:外源微生物菌剂可显著提高堆肥期间土壤温度,提高电导率值,促进总氮的固定,有效减少堆肥中期氮素损失。不同发酵时期细菌优势菌种不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是辣椒秸秆原位堆肥过程在门水平优势细菌。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是属水平优势细菌。微生物菌剂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堆肥升温期和降温期。添加300kg/hm2微生物菌剂处理堆肥最高温度比对照提高1.95℃,和堆肥前相比,电导率提高了1.37ms/cm,总氮提高了24.1%,优势菌群变形菌和厚壁门在所有组内变化最显著。综上,300kg/hm2微生物菌剂为辣椒秸秆原位堆肥最适添加量,研究结果为茄果类秸秆还田堆肥技术提供依据。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吴根良 郑积荣 李许可
以发光二极管(LED)蓝光(B),红蓝组合光(RB)(红∶蓝=8∶3和7∶3)和白光(W)为光源,研究了不同光质、不同补光时间对设施越冬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果实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蓝光有利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和类胡萝卜素的合成;红蓝83光可促进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的形成;白光可提高果实叶绿素、总黄酮和可溶性蛋白的质量分数;红蓝73光有利于总多酚和可溶性蛋白的合成;②蓝光能促进果实横向生长,红光能促进果实纵向生长,红蓝光有利于果实膨大且提高果实商品性;红蓝83和红蓝73补光8 h时,辣椒的商品率、结果率和产量与对照差异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泽锦 王力明 梁颖 唐丽 刘琼
【目的】探讨四川盆地设施生产系统土壤含水量对土壤酶活性、辣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提出适宜的灌溉量。【方法】以辣椒品种兴蔬皱辣3号为试验材料,在大棚内进行膜下滴灌试验,设置4个灌水量处理,土壤体积含水率分别控制在35%~40%(T1)、45%~50%(T2)、55%~60%(T3)、65%~70%(T4),测定土壤脲酶、中性磷酸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及过氧化氢酶活性、辣椒产量、品质和植株N、P、K含量,分析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土壤酶活性随着灌水量增加而增加,T4的土壤脲酶、中性磷酸酶、蔗糖酶、β-葡萄糖苷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最高,部分酶活性与T3无显著差异,与T1相比,分别增加48.80%、28.70%、45.60%、100.87%和102.58%。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辣椒产量也增加,T4较T1增加29.05%,T3和T4的辣椒产量无显著差异。辣椒维生素C和辣椒素含量随着灌水量增加而逐渐降低,但灌水量增加提高了辣椒可溶性糖含量。灌水量增加了辣椒果实和地上部分养分(N、P和K)总累积量、N和K生理利用效率及偏肥生产力。T3除了P生理利用效率低于T4,其它养分利用参数与T4无显著差异,K生理利用效率甚至显著高于T4。【结论】当灌水量为4392~4733 kg/hm~(2)(T3和T4)时,辣椒土壤酶活性、产量及养分利用率均处在较高水平。本研究结果为四川盆地设施辣椒灌水量的选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红日 张玉平 刘强 荣湘民 张炼
2015、2016年,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自然降雨条件下玉米单作、玉米间作芝麻、玉米间作花生、玉米间作大豆、玉米套种红薯对旱地地表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旱地玉米不同间(套)作模式对地表氮磷流失的拦截效应明显,氮磷流失以颗粒态为主,分别达77.21%~81.68%和63.68%~69.10%;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间作大豆和玉米套种红薯对旱地氮磷径流流失的阻控效应更加明显,玉米间作大豆的径流总氮、颗粒态氮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40.67%和39.15%,总磷和颗粒态磷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8.94%和39.84%;玉米套作红薯模式的总氮和颗粒态氮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8.07%和38.27%,总磷与颗粒态磷年均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1.75%和28.09%;玉米套作红薯模式的生产效益最佳,其经济纯收入较玉米单作提高了98.07%。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邹小云 陈伦林 李书宇 邹晓芬 张建模 宋来强
【目的】指导当前生产条件下江西油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方法】2008—2009年在江西省设置12个田间试验,研究氮、磷、钾和硼肥施用对甘蓝型杂交油菜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并对施肥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氮磷钾硼肥配施处理(NPKB)平均产量为2 015 kg.hm-2,与不施肥相比,NPKB、缺B(NPK)、缺P(NKB)、缺K(NPB)和缺N(PKB)分别增产1 121、839、758、746和249 kg.hm-2;NPKB配施处理下各主要经济性状表现较好,有利于对N、P、K、B素的吸收利用;效益分析表明,NPKB配施效益达到5 449.5元/hm2,比不施肥增收2 231.1元...
关键词:
油菜 氮 磷 钾 硼 产量 经济效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