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42)
- 2023(9054)
- 2022(7725)
- 2021(7296)
- 2020(6170)
- 2019(13862)
- 2018(14066)
- 2017(25882)
- 2016(14513)
- 2015(16401)
- 2014(15567)
- 2013(14946)
- 2012(13216)
- 2011(12031)
- 2010(12303)
- 2009(11215)
- 2008(10716)
- 2007(9363)
- 2006(8061)
- 2005(7127)
- 学科
- 济(48411)
- 经济(48361)
- 管理(34434)
- 业(32324)
- 企(26741)
- 企业(26741)
- 方法(24034)
- 数学(21405)
- 数学方法(20804)
- 农(14725)
- 学(13677)
- 中国(13134)
- 理论(11350)
- 财(10888)
- 业经(10545)
- 农业(9188)
- 贸(9139)
- 贸易(9133)
- 易(8862)
- 制(8746)
- 教学(8492)
- 教育(8038)
- 地方(7893)
- 技术(7446)
- 和(7432)
- 环境(6904)
- 银(6878)
- 银行(6829)
- 务(6573)
- 划(6568)
- 机构
- 学院(195131)
- 大学(191796)
- 研究(70187)
- 管理(66954)
- 济(66368)
- 经济(64653)
- 理学(57876)
- 理学院(57163)
- 管理学(55282)
- 管理学院(55006)
- 中国(49788)
- 科学(49635)
- 农(46053)
- 京(41769)
- 所(38511)
- 农业(37356)
- 业大(37217)
- 研究所(35610)
- 中心(31514)
- 江(30411)
- 财(29844)
- 技术(27421)
- 范(26008)
- 北京(25648)
- 师范(25552)
- 院(25449)
- 省(24723)
- 农业大学(24273)
- 州(24214)
- 财经(23556)
- 基金
- 项目(138054)
- 科学(105332)
- 基金(96332)
- 研究(92706)
- 家(89199)
- 国家(88538)
- 科学基金(72814)
- 省(57710)
- 社会(53634)
- 自然(51856)
- 自然科(50710)
- 自然科学(50690)
- 社会科(50621)
- 社会科学(50605)
- 基金项目(49837)
- 自然科学基金(49720)
- 划(49552)
- 教育(45585)
- 资助(41304)
- 编号(38170)
- 重点(33179)
- 成果(30154)
- 计划(30087)
- 发(29749)
- 创(29239)
- 课题(28488)
- 部(28429)
- 科研(27549)
- 创新(27329)
- 科技(27045)
共检索到2850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武际 郭熙盛 王允青 许征宇 鲁剑巍
【目的】于2007—2008连续2年在不同水稻栽培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下,研究油菜、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方法】在水稻常规栽培和节水灌溉栽培模式下,采用尼龙网袋研究法。将装满秸杆的网袋放在水稻田表层和埋入土中,模拟秸秆覆盖还田和土埋还田。【结果】秸秆还田后,在0-30 d腐解较快,后期腐解速率逐渐变慢。油菜秸秆在水稻节水栽培模式下,采用土埋还田腐解率最大,90 d时腐解率达61.06%。试验结束时,小麦秸秆累计腐解率为48.88%-59.95%,油菜秸秆为50.88%-61.06%。常规栽培模式下,秸秆覆盖还田腐解率>秸秆土埋;节水栽培模式下,秸秆土埋>秸秆覆盖。秸秆覆盖还田时,两种...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景 陈曦 张雅洁 郜红建
采用网袋培养法,研究在好气和厌氧条件,小麦秸秆腐解过程中碳、氮释放及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在好气和厌氧条件的残留质量、碳和氮残留量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呈前期(0~3个月)降解较快,而后(3~12个月)逐渐减缓的趋势。用一级动力学方程y=y0+a·e-kt对小麦秸秆在好气和厌氧条件的残留质量随时间变化进行拟合(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57),质量腐解半衰期分别为72.8和121.9d,腐解速率常数(k)分别为0.022 0和0.014 0/d。在好气条件,小麦秸秆中碳和氮元素释放速率常数分别是其在厌氧条件的1.79和1.67倍,小麦秸秆中碳和氮元素的释放率...
关键词:
小麦秸秆 好气 厌氧 腐解特征 拟合方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巧玲 杨刚 邹兰 张荣萍 马鹏 白银萍 黄晶
【目的】四川盆地“油菜—水稻”复种模式下油菜秸秆还田是秸秆高效处理的重要途径。明确不同油菜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碳足迹的影响,对秸秆低碳绿色利用及“油菜—水稻”复种系统可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以油菜秸秆不还田(CK)为对照,采用基于LCA土壤碳库法的碳足迹计算方法分析比较了油菜秸秆覆盖还田(S1)与油菜秸秆翻埋还田(S2)处理下的水稻碳足迹。【结果】①CK、S1与S2处理下水稻碳足迹分别为0.12、-0.08、0.02 kg CO_(2)-eq/kg,尽管油菜秸秆还田增加了194.5 kg/hm~(2)的CH_(4)排放,但与CK相比,S1和S2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其增量分别为2193.0、2019.3 kg C/hm~(2);②稻田CH_(4)排放是水稻碳足迹的重要构成,其次是农资生产和使用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其中复合肥投入是农资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贡献因素,占总农资温室气体排放的73.9%。【结论】与油菜秸秆不还田相比,油菜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储量从而减少了水稻生产碳足迹,如何减少因油菜秸秆还田和化肥投入增加的温室气体排放,是进一步减少水稻碳足迹、促进水稻低碳生产的重要途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贵 冒宇翔 沈俊明 薛林 王晓琳 张自常
为了明确小麦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及其与化学除草剂相互作用对水稻田杂草控制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探讨化学除草剂减量使用的可行性。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秸秆全量覆盖还田、全量浅旋还田、全量深埋还田、秸秆不还田4种方式下不同剂量69%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0、207、414、621、828 G/hm2)对水稻田主要杂草控制效果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还田对水稻田千金子、稗草、鸭舌草、水苋菜、异型莎草等杂草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且全量覆盖还田和全量浅旋还田效果明显优于全量深埋还田效果。同时小麦秸秆还田显著促进了较低剂量苄嘧磺隆·苯噻酰草胺WG(207 G/hm2)对鸭舌草、千金子控制效果,药...
关键词:
小麦秸秆 还田方式 除草剂 杂草 水稻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波 鲁剑巍 李小坤 丛日环 吴礼树 叶川 郑伟 徐维明 姚忠清 任涛
【目的】在油菜种植主产区,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及施氮方式对油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为油菜高产高效生产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0—2011年度在湖北省和江西省开展移栽油菜和直播油菜氮肥施用田间试验,比较氮肥表施(表面撒施)、翻施(撒施后旋耕)和集中施用(移栽油菜穴施和直播油菜条施覆土)3种不同施氮方式对两种栽培模式(移栽和直播)油菜产量、干物质动态、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相同条件下,移栽油菜产量水平显著高于直播油菜,两者的产量差达到299.1—544.2 kg·hm~(-2),从干物质动态结果可以看出,各个生育期移栽油菜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显著高于直播油菜,此外,移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殷文 柴强 胡发龙 樊志龙 范虹 于爱忠 赵财
【目的】针对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干旱绿洲灌区作物生产,传统翻耕产量不稳定及水分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春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利用特征,旨在优化耕作措施,提高干旱内陆灌区农田的水分利用率。【方法】2014—2016年,在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少耕,25—30 cm秸秆高留茬立茬还田(NTSS);少耕,25—30 cm秸秆高留茬覆盖还田(NTS);翻耕,25—30 cm秸秆高留茬还田(TS);传统翻耕,无秸秆还田(CT))对春小麦田水分利用的时间动态、耗水结构以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春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少耕秸秆还田可降低春小麦田耗水量,与CT相比,NTSS、NTS分别降低3.1%—7.8%与3.7%—7.7%;NTSS、NTS通过减少春小麦生育前期(灌浆期之前)的耗水,增大生育后期(灌浆初期至成熟期)的耗水量,有效协调春小麦前后生育时期需水矛盾,相比NTSS,NTS处理的调控效应更突出。少耕秸秆还田具有抑制土壤蒸发,减小棵间蒸发占总耗水量(E/ET)的比重,提高水分利用有效性的作用,NTSS、NTS较CT棵间蒸发量分别降低9.3%—17.4%、10.8%—23.3%,较TS分别降低4.0%—5.8%与5.6%—11.4%,以NTS降低棵间蒸发量幅度较大,因而NTS较CT处理E/ET降低6.9%—21.3%。秸秆还田具有增产优势,与CT相比,NTSS、NTS、TS分别增产16.6%—24.9%、18.6%—27.3%、10.2%—18.7%,3个秸秆还田处理中,NTSS、NTS较TS分别增产5.2%—5.9%、7.2%—9.5%。因而,秸秆还田处理具体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NTSS、NTS、TS较CT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21.1%—28.3%、26.6%—30.6%、13.1%—20.3%,以NTSS、NTS提高比较大,比TS分别提高6.7%—11.9%、8.6%—13.7%。【结论】在水资源短缺的河西绿洲灌区,集成应用少耕与25—30 cm秸秆立茬及覆盖还田技术是实现春小麦高产、稳产、灌溉水高效利用的理想耕作措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柳开楼 张俊清 苑举民 宋文静 芦伟龙 董建新 梁洪波 张启明 李文军 胡惠文
为了明确烟草秸秆还田量的腐解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设置了不同烟草秸秆还田量的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下烟草秸秆的腐解规律,并结合烟草秸秆投入量探讨外源碳氮比投入与水稻产量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烟草秸秆腐解特征均表现为前期快、后期慢的特点。5 d时烟草秸秆腐解量和日均腐解量均达到最大,分别为0. 87 g和0. 29 g/d。烟草秸秆累积腐解速率也呈现出相似的趋势,整个水稻季烟草秸秆的累积腐解速率为42. 31%。在不同还田量中,各处理的烟草秸秆腐解量和日均腐解量差异不显著,但累积腐解速率则基本呈现出半量还田处理高于等量还田和1. 5倍还田量处理。投入碳氮比与水稻产量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二次曲线方程进行拟合,且水稻生长合理的碳氮比投入量为10. 1,对应的最高产量为10. 4 t/hm~2。因此,在烟稻轮作中,虽然不同烟草秸秆还田量下腐解特征相似,但合理的碳氮比投入是实现水稻增产的关键途径之一。
关键词:
烟草秸秆 腐解速率 水稻产量 碳氮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舒小伟 王树深 伏桐 王子涵 丁周宇 杨英 赵士茹 周娟 黄建晔 姚友礼 王余龙 董桂春
【目的】探讨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产量、颖花分化和退化、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碱解氮对简化穗肥施用响应的差异及其原因。【方法】以迟熟中粳南粳9108和中籼扬稻6号两个品种为试材,研究秸秆还田方式(全量还田和不还田)和简化穗肥处理(0﹕0,不施穗肥;2﹕0,全施促花肥;1﹕1,促花肥和保花肥各施一半;0﹕2,全施保花肥)互作条件下产量、颖花分化和退化等的差异及其相互关系。从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土壤微生物量和酶活性变化、土壤碱解氮含量等角度分析水稻颖花分化和退化的机制。【结果】(1)秸秆还田后,南粳9108和扬稻6号的产量分别平均增加4.2%和3.2%。穗肥处理中,两品种分别以2﹕0和1﹕1处理的产量最高;而秸秆不还田处理下,两品种产量均以1﹕1处理最高。在施氮量180—360 kg N·hm~(-2)范围内穗肥处理的产量趋势一致;(2)秸秆还田后0—30 d为快速腐解期,秸秆中的碳和氮迅速释放,30 d时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平均增加179.2%,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平均增加88.8%;40—60 d秸秆腐解和碳氮释放速率变缓,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迅速降低;60—90 d秸秆腐解和碳氮释放基本停滞,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缓慢下降。秸秆还田后10—40 d,土壤碱解氮含量平均降低4.8%,50—90 d平均增加5.2%;(3)秸秆还田后,土壤碱解氮的增加使供试水稻的颖花分化数平均增加1.4%,颖花退化数平均降低12.3%,颖花现存数平均增加4.4%,每穗粒数(每穗颖花现存数)的增加是水稻增产的主要原因。南粳9108和扬稻6号2﹕0处理下颖花退化率秸秆还田较不还田处理分别降低23.5%和7.6%。南粳9108在2﹕0处理下的颖花分化数和退化数较1﹕1处理分别增加8.9和5.7朵/穗,扬稻6号分别增加6.8和11.6朵/穗。由于颖花分化数的增幅大于颖花退化数的增幅,故南粳9108的颖花现存数以2﹕0处理最多,而扬稻6号则以1﹕1处理最多。【结论】秸秆还田提高了水稻产量,全施促花肥南粳9108产量最高,扬稻6号则是促保均施处理的最高。产量提高的原因主要通过显著降低颖花退化率和退化数,增加每穗粒数实现的。南粳9108颖花退化率下降的幅度大于扬稻6号,是两个品种颖花现存数对不同穗肥处理响应差异的主要原因。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殿荣 陈温福 徐正进 张文忠 刘义玲
对不同水稻栽培方式群体株高、叶片和穗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乳苗抛栽群体株高低于手插秧和抛秧,不同栽培方式株高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乳苗抛栽群体上层叶片比较平展,穗型比手插秧方式和抛秧方式小,各形态特征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群体形态特征的影响较大。
关键词:
水稻乳苗 抛栽 栽培方式 育苗移栽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荣湘民 刘强 彭建伟 朱红梅 陈静彬
为探讨不同水稻品种在不同栽培条件下根系特征的差异 ,加速高蛋白水稻品种的选育与合理栽培 ,于 1999至 2 0 0 0年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 .结果表明 :高蛋白水稻品种 (组合 )湘早籼 2 4号和威优 5 6根系的干重、α 萘胺氧化力、7种金属养分离子的吸收量在水稻 5个生育时期均明显高于对照湘早籼 13号、中优早 81号和金优 974 .三壮三高栽培法可明显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 ,提高水稻根系的α 萘胺氧化力和金属养分离子的吸收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磊 张维乐 鲁剑巍 戴志刚 易妍睿 丛日环
【目的】研究不同供钾能力土壤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减量施用对水稻、油菜、小麦的产量、钾素吸收量及钾肥利用率的影响,计算秸秆还田条件下3种作物的钾肥适宜用量,为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农田钾素养分管理和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3—2015年在湖北省38个县(市)的水稻、油菜及小麦3种作物上开展秸秆还田钾肥减量施用田间试验。试验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1)对照,不施钾(CK);(2)施用全量化学钾肥(+K);(3)秸秆还田处理(+S);(4)秸秆还田配施50%钾肥(S+1/2K);(5)秸秆还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丽荣 吕娜 张钊 刘安达 马学峰 杨国正
为探讨还田的棉花秸秆腐解动态及不同还田量的棉花秸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于2018-2020年冬小麦播种后,将棉花秸秆机械粉碎覆盖还田,设置全量还田(all stalk returning,AS)、半量还田(half stalk returning,HS)(移出一半秸秆后机械粉碎)、不还田(zero stalk returning,ZS)(移出全部秸秆)3个处理,分析不同还田量棉花秸秆的腐解、养分释放及其结构组分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秸秆腐解速率表现为先快后慢,还田后20 d腐解最快,此后腐解速率逐渐下降;还田后170 d,2018-2019年半量还田和全量还田秸秆腐解率分别为73.4%和66.8%,2019-2020年分别为77.6%和60.4%。秸秆中不同结构组分的释放率存在差异,经过170 d腐解,棉花秸秆可溶性糖释放率为70.7%~81.38%,纤维素腐解率为57.3%~60.7%,木质素腐解率为44.1%~50.3%;秸秆N、P、K释放率也存在差异,N、P、K释放率分别为66.5%~74.7%、71.4%~80.5%和83.1%~87.9%。本研究结果表明,棉花秸秆还田增加了小麦有效穗数,进而提高小麦产量。可见,棉花秸秆还田有利于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冬季作物(小麦)产量,其中以全量秸秆还田更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伍佳 王忍 吕广动 隆斌庆 杨飞翔 陈慧娜 黄璜
为探明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设置4种不同秸秆还田方式:秸秆不还田(BR)、秸秆直接还田(ZR)、秸秆粉碎还田(FR)、秸秆炭化还田(CR)。通过测定水稻产量、土壤有机质、全钾、全氮、全磷、速效钾、速效磷和碱解氮含量,对各项指标数据与水稻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土壤养分有显著影响。在水稻成熟期,ZR、FR、CR较BR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高9.19%~19.53%,差异显著(P<0.05),且以CR处理增幅最明显;全氮含量平均高9.65%~20.83%,差异显著(P<0.05),且以FR增幅最明显;全磷含量平均高2.66%~15.51%;差异显著(P<0.05),且以CR处理增幅最明显;速效钾含量平均高3.18%~24.37%,差异显著(P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水稻产量 土壤养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夏清 刘秀清 石华娟
为了探索现有组合在高密度直播条件下,适合机械化收获的可能性及生产潜力,对10个自育三系杂交组合同时进行育苗移栽和高密度直播比较试验。在试验条件和各个管理环节一致的情况下,进行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栽培条件下,多数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间存在极显著差异。采用高密度(270 000株/hm2)迟直播(10月13日)方式,比育苗移栽(密度90 000株/hm2,播期9月27日)方式,可以缩短生育期8 d,降低植株高度12.6 cm,减少分枝数2.4个、提高分枝部位31.1 cm,从而基本满足机收对油菜株型的要求。因此,在选育机收品种的过程中,应该把重点放在抗病...
关键词:
油菜 育苗移栽 高密度直播 性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新昊 张志斌 郭世荣
将1~5 cm的玉米与小麦秸秆,按质量添加15%鸡粪与1%尿素,堆制90 d后风干,测定其理化性状。结果表明:两种秸秆单独作为栽培基质时存在物理性状的缺陷,体积质量偏小,大小孔隙比偏大;玉米秸秆基质pH值偏高,而小麦秸秆基质电导率(EC)偏大,两种秸秆混合后基质的pH值与EC在基质适宜指标的上限;秸秆基质的营养元素丰富,以全氮、钾和钙含量较高,两种秸秆基质间各种营养元素含量差异较小,但混合后基质的全氮、全磷、全钾及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草炭;秸秆基质的砷、汞、铅与铜含量均在绿色食品生产要求范围内,镉的含量符合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要求。因此,合成无土栽培基质是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
秸秆 基质 物理性状 化学性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