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28)
- 2023(9810)
- 2022(7941)
- 2021(7285)
- 2020(6154)
- 2019(13973)
- 2018(13825)
- 2017(26424)
- 2016(14446)
- 2015(15830)
- 2014(15502)
- 2013(15087)
- 2012(13277)
- 2011(12135)
- 2010(12128)
- 2009(11119)
- 2008(10840)
- 2007(9272)
- 2006(8017)
- 2005(6910)
- 学科
- 济(57762)
- 经济(57708)
- 管理(42257)
- 业(38733)
- 企(31660)
- 企业(31660)
- 方法(31272)
- 数学(28712)
- 数学方法(28123)
- 农(15075)
- 中国(13173)
- 财(13023)
- 学(12948)
- 业经(11988)
- 贸(10831)
- 贸易(10826)
- 易(10556)
- 农业(10131)
- 环境(9836)
- 技术(9435)
- 地方(9136)
- 理论(8999)
- 制(8818)
- 和(8813)
- 务(8336)
- 财务(8284)
- 财务管理(8272)
- 资源(8083)
- 划(8021)
- 企业财务(7795)
- 机构
- 学院(206890)
- 大学(205909)
- 管理(80863)
- 济(79105)
- 经济(77527)
- 理学(71652)
- 理学院(70883)
- 管理学(69152)
- 管理学院(68851)
- 研究(68697)
- 中国(49991)
- 科学(48817)
- 农(46260)
- 京(43006)
- 业大(39792)
- 农业(37297)
- 所(36614)
- 研究所(34301)
- 财(32776)
- 中心(31167)
- 江(28959)
- 财经(27429)
- 北京(26289)
- 农业大学(25320)
- 经(25117)
- 范(24654)
- 院(24560)
- 师范(24210)
- 经济学(23697)
- 州(23357)
- 基金
- 项目(152988)
- 科学(119036)
- 基金(111999)
- 家(102980)
- 国家(102243)
- 研究(98758)
- 科学基金(86390)
- 社会(62927)
- 省(61222)
- 自然(61148)
- 社会科(59930)
- 社会科学(59904)
- 自然科(59683)
- 自然科学(59665)
- 基金项目(59395)
- 自然科学基金(58595)
- 划(52241)
- 资助(46540)
- 教育(45443)
- 编号(37878)
- 重点(34924)
- 计划(32586)
- 部(32138)
- 创(32048)
- 发(32017)
- 科研(30337)
- 创新(30097)
- 科技(28927)
- 成果(27356)
- 大学(26803)
- 期刊
- 济(76000)
- 经济(76000)
- 研究(47755)
- 学报(44377)
- 农(40248)
- 科学(37430)
- 中国(37297)
- 大学(31027)
- 学学(29806)
- 管理(28063)
- 农业(27518)
- 财(23892)
- 技术(17501)
- 业(15956)
- 教育(15704)
- 业经(13742)
- 经济研究(13451)
- 资源(13016)
- 融(13004)
- 金融(13004)
- 财经(12759)
- 业大(12641)
- 统计(11794)
- 科技(11471)
- 版(11444)
- 策(11372)
- 经(10865)
- 农业大学(10666)
- 技术经济(10284)
- 问题(10029)
共检索到2798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志勇 陈建军 王璞
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生产中氮肥及灌水存在严重浪费,进而引起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研究。在传统灌溉-优化施肥、优化灌溉-传统施肥、优化水肥、秸秆还田优化水肥及传统水肥条件下,冬小麦单位面积收获穗数和子粒产量无显著性差异。优化水肥和秸秆还田优化水肥冬小麦穗粒数显著减少,千粒重显著提高。所有处理间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传统灌溉-优化施肥、优化水肥及秸秆还田优化水肥氮肥当季利用率显著提高,因此达到了挖掘冬小麦的节肥潜力,提高优化灌溉条件下氮肥利用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 施肥 优化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屈会峰 刘吉飞 赵护兵
【目的】研究减氮结合不同覆盖措施对黄土高原旱地冬小麦的保水增产效应,探索旱地冬小麦在减氮结合不同覆盖模式下的高产、高效与环境友好型的栽培施肥技术。【方法】于2014-2016年在陕西省永寿县进行田间试验,研究减氮结合不同覆盖措施对冬小麦产量、水氮利用效率和根系的影响。【结果】在150 kg·hm(-2)施氮条件下,与农户减氮相比,垄覆沟播氮肥生理效率在第1年增加12%,耗水量在第2年显著增加7%;全膜穴播产量、播前贮水量和氮肥生理效率在第1年分别增加15%、15%和16%,在第2年分别增加12%、10%和
关键词:
减氮 覆盖 产量 水分 氮肥 根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薛丽华 赵连佳 陈兴武 雷钧杰 赛力汗·赛 乔旭 张永强
为研究新疆滴灌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水氮运筹模式,以新冬41为试材在田间采用水、氮2因素3水平裂区试验,设置9个水氮处理(W灌水量,N施氮量),W_1N_0(2 775 m3/hm2、0kg/hm2)、W_2N_0(3 900 m3/hm2、0kg/hm2)、W_3N_0(4 350 m3/hm2、0 kg/hm2)、W_1N_1(2 775 m3/hm2、180 kg/hm2)、W_2N_1(3 900 m3/hm2、180kg/hm2)、W_3N_1(4 350m3/hm2、180kg/hm2)、W_1N
关键词:
滴灌 冬小麦 水氮耦合 根系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仁才 陈松鹤 马宏亮 莫飘 柳伟伟 肖云 张雪 樊高琼
【目的】冬春干旱频发和氮的过度施用限制了西南丘陵旱地雨养农业区小麦的产量与可持续发展,探讨秋闲期秸秆覆盖与氮肥减施对旱地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水氮吸收利用的影响,为优化四川旱地小麦耕作制度和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6-2018年在四川省仁寿县四川农业大学试验基地进行,采用裂区设计,在夏玉米收获后,以秋闲期秸秆粉碎覆盖(SM)和不覆盖(NM)为主区,以不施氮(N_0:0)、减氮(RN:120 kg N·hm~(-2))和常规施氮(CN:180 kg N·hm~(-2))为裂区,研究分析土壤含水量、根长、根系分布、小麦产量、耗水量(ET)、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素利用情况。【结果】与不覆盖相比,秋闲期秸秆覆盖显著提高播种至孕穗期0—10 cm和10—20 cm土层含水量及播种时与拔节期0―100cm土层土壤贮水量,秸秆覆盖的保墒效应可持续至孕穗开花阶段;覆盖显著促进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耕层根系生长,尤其是0—10 cm土层根系直径增加、根长密度显著提高;覆盖下小麦总耗水量、WUE、氮素吸收量、播种至拔节期氮素积累速率、拔节至开花期氮素积累速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NUEg)、氮肥农学效率(AEN)和氮肥偏生产力(NPFP)两年均值较不覆盖分别提高11.4%、71.8%、73.1%、119.0%、100.0%、3.6%、264.7%和78.2%;覆盖下氮肥回收效率(REN)较不覆盖增加44.4个百分点。覆盖后冬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产量两年均值较不覆盖分别提高31.8%、44.4%和92.9%。秸秆覆盖效应大于施氮量效应。与常规施氮量相比,减氮处理未显著降低0—10 cm土层根长密度、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与籽粒产量;覆盖结合减氮显著提高群体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回收效率。【结论】秋闲期秸秆覆盖提高播种至拔节期土壤水分含量和储量,促进拔节期小麦根系在表层土壤中的生长,进而促进氮素吸收利用、提高冬小麦产量与水肥利用效率;秋闲期覆盖结合120 kg·hm~(-2)施氮量是适宜四川旱地冬小麦的减氮增效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吕丽华 董志强 张经廷 张丽华 梁双波 贾秀领 姚海坡
【目的】水肥是作物产量的两大限制因子。当前在作物生产中对水氮资源利用不够合理,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严重威胁环境。为了探讨华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合理的水氮配合措施,在5年水氮定位试验基础上对周年轮作体系产量、氮吸收与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方法】试验为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轮作种植,设置水、氮两因子,裂区试验设计,水分为主区,施氮量为副区。水分设置限水和适水两个处理,根据华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灌溉制度,冬小麦限水和适水下灌水次数分别为1水(拔节期)和2水(拔节+开花水),夏玉米限水和适水下灌水次数根据不同年型降水量而定(1水为播前水,2水为播前水+12展叶水,3水为播前水+12展叶水+开花...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水氮 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曹彩云 党红凯 郑春莲 郭丽 马俊永 李科江
针对低平原区水资源缺乏问题,研究不同降雨年型下不同灌溉模式对小麦的产量、耗水组成、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为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试验于2012—2013年和2013—2014年2个小麦生长季进行,采用裂区设计,以春季5个灌溉模式作为主处理(春季灌溉1水—W1、2水—W2、3水—W3和4水—W4,不灌溉作对照—W0),以3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作为副处理(小麦品种衡观35、石4185和衡4399)。研究结果表明:随灌溉量的增加,产量非线性增加,产量受降雨的多少和阶段分配的影响,2年分别以3水模式(少雨年)和4水模式(多雨年)产量最高,但2012—2013年度2水模式和3水模式产量差异不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来华 李韵珠 綦雪梅 黄元仿
本文针对作物高产、高效和节约水肥资源的目的,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和氧水平下的小麦冠、根生长状况、籽粒产量、蒸散、N素吸收状况以及水分利用效率(WUE)和小麦氮索利用效率(NUEw)。结果表明,当相对含水量为75%~85%,施N量较高情况下,可以使小麦冠、根发育良好,使蒸散与吸N量提高,从而增加籽粒产量,提高WUE,并使NUEw达适中水平。文中也强调了单纯追求籽粒高产(高产,低效)或高效(低产高效)的不可取性。
关键词:
冬小麦 土壤水分 氮素 利用效率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飞 闫秋艳 段增强 李峰 鲁晋秀 杨峰 李汛 王苗 贾亚琴
为了探讨生物炭施用量在不同浇水条件下对冬小麦的增产效果,2015-2017年通过大田试验设置0(B0,CK),20(B20),40(B40),60(B60) t/hm~2共4个生物炭施用量和不浇水(W0)、浇越冬水(W1)2个浇水处理,研究了生物炭施用量在不同浇水条件下对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容重、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浇水条件下,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当生物炭施用量为40 t/hm~2时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比B0(CK)处理分别增加8.0%和8.2%;浇水条件下,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生物炭施用量增加而增加,B40和B60处理比B0(CK)分别增加7.4%,12.2%和8.0%,16.3%。不浇水条件下,当土壤含水量低于15%时,B60和B40处理下土壤水分含量低于其他处理;浇水条件下,施用生物炭可增加土壤水分含量,施用生物炭增加土壤贮水量、减少小麦生育期耗水量、降低土壤容重,浇水比不浇水增加容重降低幅度。不浇水条件下,生物炭明显提高返青期前土壤日平均温度,浇水使生物炭对土壤温度的作用相反。返青期后,不浇水条件下土壤日平均地温在各处理间差异不大,浇水条件下表现为日均地温较低时高,较高时低的现象。综合而言,适宜生物炭添加量可以增加旱区土壤水分含量,提高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关键词:
生物炭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冬小麦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丽 张凤路 贾秀领 任会芳 董志强 张丽华 邢素丽
为提高水氮高效利用,在2~3年定位水氮处理基础上于2008-2009年对玉米-小麦灌浆过程及产量形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籽粒灌浆过程可较好的用Logistic函数描述。玉米粒重随施氮量增加呈抛物线变化,灌开花水高施氮量处理条件下粒重下降。小麦粒重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灌开花水显著提高粒重。灌浆持续时间和平均灌浆速率与粒重呈正相关,但灌浆持续时间和平均灌浆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966 7)。玉米产量以1水条件下施氮480 kg/hm2最高,小麦产量以3水条件下施氮480 kg/hm2最高。
关键词:
定位水氮 夏玉米 冬小麦 灌浆特性 产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昌明 李援农 蒋耿民 李莎 白麟 吕静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灌水量对覆膜冬小麦生长及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方法】以"小偃22号"为供试材料,通过2010年和2011年2年的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量(750m3/hm2(冬前灌),1 500(冬前和返青期各灌750m3/hm2),2 250(冬前、返青期和拔节期各灌750m3/hm2),3 000m3/hm2(冬前、返青期、拔节期和灌浆期各灌750m3/hm2))和施氮量(75,150,225和300kg/hm2,70%基肥,30%追肥)处理对拔节期-成熟期覆膜冬小麦生长、产量及越冬期、返青期和拔节期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在拔节期-成熟期,冬小麦的株高随着灌水量和施氮...
关键词:
冬小麦 株高 产量 干物质 硝态氮含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吕丽华 王学清 黄冀楠 张经廷 董志强 贾秀领
为了明确限水灌溉条件下冬小麦微灌集成模式节水高产的产量形成特点,2015-2017年在河北藁城采用灌溉方式×播期两因子裂区试验,研究了适期播种和晚播条件下微灌和畦灌2种集成节水模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指标、产量性状及耗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底墒充足的平水年(2015-2016年)与底墒不足的干旱年(2016-2017年)微灌小麦产量形成特点不同。底墒充足的平水年份,适播期下(10月10日)微灌模式生长指标和产量性状与畦灌模式相当或稍低于畦灌,而推迟播期时(10月15日)微灌模式优势更为明显。与畦灌相比,播期推迟时微灌水肥一体多次灌溉使小麦生长更快,LAI、后期叶片SPAD值以及籽粒灌浆速率明显较高,因此,千粒质量增加5. 2%~8. 8%,产量增加3. 4%~3. 5%。微灌对土壤水利用量更高,耗水量较畦灌低3. 8%~4. 5%、WUE较畦灌高7. 3%~8. 5%,并且微灌晚播耗水量稍低于适播期小麦,而产量和WUE明显高于适播期小麦。而底墒不足+降水少的干旱年份,微灌总灌水量较低,水肥一体多次灌溉的优势难发挥,无论适播期还是晚播,微灌LAI、后期旗叶SPAD值、灌浆中后期籽粒灌浆速率均低于畦灌,造成产量降低6. 6%~13. 0%。因此,在底墒充足的平水年份,提倡小麦采用微灌+晚播技术,在节约57. 7 mm灌溉用水的同时可实现产量和WUE协同提高,实现增产4. 1%,WUE提高16. 7%,灌溉方式和推迟播期对产量贡献相当。
关键词:
冬小麦 微喷灌 畦灌 播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晓楠 刘影 杜承航 胡乃月 孙振才 张英华 王志敏
为探明与冬小麦-夏玉米周年贮墒旱作节水栽培模式相配套的氮肥高效施用技术,基于贮墒旱作栽培(冬小麦和夏玉米灌底墒水或出苗水,生育期内不灌水),在全年施氮量360kg/hm~2下开展了前后茬作物施氮量配比不同的大田试验。试验设置4种施氮处理,分别为冬小麦120kg/hm~2+夏玉米240kg/hm~2(W_0N_1);冬小麦180kg/hm~2+夏玉米180kg/hm~2(W_0N_2);冬小麦240kg/hm~2+夏玉米120kg/hm~2(W_0N_3),并设常规灌溉施肥模式(冬小麦灌底墒水+拔节水+开花水,施纯氮180kg/hm~2;夏玉米灌出苗水,施纯氮180kg/hm~2)为对照(W_1N_c)。试验测定了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物质生产与水、氮效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在全年施氮总量一定的前提下,贮墒旱作栽培适当减少夏玉米季施氮量、增加冬小麦季施氮量可提高冬小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稳定夏玉米产量,使全年水、氮利用效率和总产量增加,W_0N_3比W_0N_2和W_0N_1全年产量分别增加3.20%~5.17%和6.84%~9.94%;与常规模式(W_1N_c)相比,贮墒旱作模式减少灌溉量150mm,各处理周年产量降低,但W_0N_3在多雨年份的产量差异不显著,在干旱年份减产11.38%,且在不同年型的周年水分利用效率(WUE)和氮素利用效率(NUE)均显著提高。因此,在贮墒旱作和有限施氮的条件下,将氮肥较多分配给冬小麦季更有利于实现增产增效。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世全 曹红霞 张建青 胡笑涛
【目的】针对西北半干旱区温室蔬菜灌水施氮不合理等问题,通过不同灌水施氮水平处理,探讨作物根系生长与分布、产量和水氮高效利用与水氮供应的关系,揭示根系生长分布对灌水施氮模式的响应机制,为提高蔬菜作物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不同施氮灌水处理的田间试验,以"金童"小南瓜为供试作物,设置3个总灌水量水平:常规灌水(高水W3、1 500 m~3·hm~(-2))、常规灌水减27%(中水W2、1 1 00 m~3·hm~(-2))、常规灌水减54%(低水W1、700 m~3·hm~(-2))和3个施氮量水平:常规施氮(高氮N3,350 kg·hm~(-2))、常规施氮减28.5%(中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如泰 陈焕伟 李保国 黄元仿
【目的】以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区域,采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模拟模型对区域农田土壤水氮行为进行模拟和评价。【方法】建立和验证土壤水、热、氮和作物生长联合模型并与GIS相结合,在1999~2000年黄淮海平原的农村社会经济和土壤、气候等条件背景下,对冬小麦生长期土壤水氮利用效率和氮素损失量的区域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区域模拟结果表明,水分利用效率(WUE)、氮素利用效率(NUE)及土壤氮素淋失情况的空间分布在各地貌区之间有明显差异。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1m土体的氮素淋失量与灌水和降水量、施氮量、土壤饱和导水率(Ks)呈极显著的正相关;WUE与施氮量和日照时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佩 蔡焕杰 高振晓 石小虎
【目的】研究泾惠渠灌区不同水氮供应对冬小麦植株氮素吸收运转的影响,为泾惠渠灌区提供合理的灌水施肥运筹方式。【方法】在泾惠渠灌区,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灌水(W_(90)和W_(120),即灌水定额为90和120mm)和施氮(底肥60和120kg/hm~2,追肥0,60和120kg/hm~2,即施氮的底追肥处理组合为N_(60/0),N_(60/60),N_(60/120);N_(120/0),N_(120/60),N_(120/120))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各部位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除净积累量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及氮素收获指数外,灌水和施氮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各器官氮素积累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