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568)
- 2023(6637)
- 2022(5825)
- 2021(5244)
- 2020(4734)
- 2019(10937)
- 2018(10699)
- 2017(20926)
- 2016(11973)
- 2015(13632)
- 2014(14075)
- 2013(14122)
- 2012(13470)
- 2011(12337)
- 2010(12380)
- 2009(11609)
- 2008(11929)
- 2007(10939)
- 2006(9293)
- 2005(8325)
- 学科
- 济(55744)
- 经济(55697)
- 管理(30062)
- 业(28869)
- 方法(26683)
- 数学(23991)
- 数学方法(23781)
- 企(22098)
- 企业(22098)
- 地方(14711)
- 农(14107)
- 学(13063)
- 财(12415)
- 中国(12371)
- 贸(9976)
- 贸易(9976)
- 易(9627)
- 业经(9480)
- 农业(9461)
- 地方经济(9136)
- 制(8529)
- 和(8416)
- 环境(7958)
- 融(7717)
- 金融(7715)
- 银(7272)
- 银行(7235)
- 务(7152)
- 财务(7139)
- 财务管理(7116)
- 机构
- 大学(182513)
- 学院(181010)
- 济(73407)
- 经济(71814)
- 管理(65848)
- 研究(64908)
- 理学(56945)
- 理学院(56189)
- 管理学(55131)
- 管理学院(54784)
- 中国(46853)
- 科学(43417)
- 京(38833)
- 农(37865)
- 所(35345)
- 研究所(32589)
- 财(32205)
- 业大(31131)
- 农业(30502)
- 中心(29600)
- 江(27830)
- 财经(26053)
- 范(24572)
- 北京(24319)
- 师范(24260)
- 经(23500)
- 经济学(23150)
- 院(22903)
- 州(22040)
- 经济学院(21192)
- 基金
- 项目(122317)
- 科学(94189)
- 基金(86868)
- 研究(84967)
- 家(77931)
- 国家(77338)
- 科学基金(63724)
- 社会(52250)
- 社会科(49444)
- 社会科学(49424)
- 省(48816)
- 基金项目(46339)
- 自然(42213)
- 划(42015)
- 自然科(41172)
- 自然科学(41156)
- 自然科学基金(40393)
- 教育(39030)
- 资助(36111)
- 编号(34511)
- 重点(28607)
- 成果(28293)
- 发(27784)
- 部(26942)
- 创(24903)
- 计划(24596)
- 课题(24320)
- 科研(24194)
- 创新(23475)
- 科技(22182)
共检索到2579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亚培 孔赤平 许群 张宝 高小平 鲍宝龙 李乐康 龚小玲
鱼类的肌间骨与其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鱼类运动能力越强,肌间骨数目可能越多,肌肉脂肪含量可能相对高些。为了探究鄱阳湖短颌鲚是否存在江、湖及湖、湖等洄游的生态类群,在不同月份采集了鄱阳湖不同采样点如千眼桥等地的短颌鲚样本。此外为了探究洄游对刀鲚肌间刺形成的影响,采集了舟山嵊泗、长江口青草沙水库、鄱阳湖刀鲚样本,采用解剖法和常规测量法比较了它们髓弓小骨和脉弓小骨形态、数目和肌肉蛋白与脂肪含量。结果表明:(1)3月份鄱阳湖瓢头地区短颌鲚的肌间骨数目最少,为(100.67±6.34)根;6月份千眼桥的肌间骨数目最多,为(127.67±6.18)根;(2)鄱阳湖刀鲚肌间骨数为(129.60±0.98)根,极显著高于短颌鲚(110.60±2.97)根;(3)同为刀鲚,鄱阳湖的肌间骨数目极显著高于青草沙的(113.67±3.29)根,但低于嵊泗的(147.67±3.09)根;(4)鄱阳湖刀鲚肌肉的蛋白质含量低于短颌鲚,脂肪含量高于短颌鲚,鱼类肌肉中的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鱼类肌间骨的数量会较少,提示刀鲚需要更多的鱼体摆动以完成长距离洄游需要,刺激更多肌间刺的形成。以上这些结果对于理解鄱阳湖刀鲚和短颌鲚洄游群体的来源差异有重要启示,为下一步对鄱阳湖洄游群体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刀鲚 短颌鲚 肌间骨 洄游 鄱阳湖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辰钰 李乐康 高小平 孔赤平 许群 张宝 鲍宝龙 龚小玲
为了探究鄱阳湖刀鲚(Coilia nasus)和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的来源地,采集了长江干流、鄱阳湖、长江口和嵊泗海域,不同月份样本,运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法,比较分析了它们肠道微生物差异,结果显示,(1)刀鲚不同群体之间,3月份彭泽段样本的肠道菌群丰富度显著高于鄱阳湖、青草沙和嵊泗的;PCoA 分析结果显示,4月份鄱阳湖刀鲚(PC-4)有一组样本以及青草沙的样本菌群组成与嵊泗(SC-3)的相似度高,提示它们可能是从嵊泗洄游而来。(2)在短颌鲚不同采样群体之间,不同水域短颌鲚肠道菌群差异较大,同一水域不同月份之间的差异较小,而5月份鄱阳湖短颌鲚的肠道菌群和其余月份显著不同,提示其可能从不同地方洄游而来。(3)鄱阳湖短颌鲚肠道菌群平均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鄱阳湖刀鲚的。以上肠道微生物组成分析表明,鄱阳湖的刀鲚和短颌鲚群体肠道菌群的分析结果看,它们可能都存在洄游群体。
关键词:
刀鲚 短颌鲚 鄱阳湖 肠道微生物 洄游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丹婷 杨健 姜涛 刘洪波 沈新强
选取采于黄海吕泗渔场(吕泗群体)和大沙渔场(大沙群体),长江口崇明岛(崇明群体),长江芜湖江段(长江芜湖群体),钱塘江口舟山东霍山(舟山群体),黄河东营江段(黄河群体)的刀鲚,测量全长、体长等14个可量性状和20个框架结构数据并计算肥满度。针对不同性别和不同水域的刀鲚所测得的形态学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雌雄刀鲚在体长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肥满度上雌性显著大于雄性,在反映躯干纵向长度的性状和框架结构上,雌性也显著大于雄性;两个黄海群体的形态与长江崇明和芜湖群体最为接近,与舟山群体和黄河群体都有显著差别,显示黄海群体最有可能洄游进入长江,与长江两群体间具有关联性;而舟山群体和黄河群体可能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程方圆 陶紫玉 李晨虹
为了快速区分长江流域各水体中的鲚属鱼类,利用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标记对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湖鲚(C. nasus taihuensis)和刀鲚(C. nasus)进行物种鉴定。从120个在短颌鲚和刀鲚之间分化指数(Fst)为1的SNP位点中随机挑选出20个用于引物设计,从21个在湖鲚和刀鲚之间分化指数较高的SNP位点中随机挑选出10个设计引物。随机挑20尾短颌鲚、20尾湖鲚和12尾刀鲚用设计的引物扩增、测序。结果表明:洞庭湖和鄱阳湖的短颌鲚与刀鲚可以使用以上19个SNP分子标记中的任何一个完全分开,剩下1个SNP标记在所扩增的样本中没有发现多样性变异而被弃用。用于区分湖鲚与刀鲚的10个SNP分子标记中有8个在所测样本中可以扩增并用于物种鉴定。其中单独使用Ct-Cn_wtap位点时,湖鲚和刀鲚的基因频率相差最大,当使用Ct-Cn_wtap和Ct-Cn_eif2b4位点时,对湖鲚和刀鲚的鉴别准确率可以达到100%。本研究提供了稳定、高效和低成本识别短颌鲚和刀鲚、湖鲚和刀鲚的方法,为今后鲚属鱼类的物种鉴定和资源保护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轩中亚 姜涛 刘洪波 陈修报 杨健
为了解太湖的湖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与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情况,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开展了种群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47条序列共有变异位点26个,其中,简约信息位点12个,共得到22个单倍型。两物种间Fst值达0.703,分化程度较高,种群间的基因流仅为0.212。湖鲚种群内平均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为0.002,短颌鲚种群内为0.001,而湖鲚与短颌鲚种间平均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为0.005,湖鲚与短颌鲚种间遗传距离高于湖鲚种群内部遗传距离,也高于短颌鲚种群内部遗传距离。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图结果显示,湖鲚与短颌鲚分成2个大的类群,但有1个湖鲚个体与短颌鲚具有共有单倍型。总体结果显示,湖鲚与短颌鲚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Cyt-b序列可用于区分湖鲚与短颌鲚个体。
关键词:
湖鲚 短颌鲚 Cyt-b 遗传分化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许庆 姜涛 杨健 刘敏
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EPMA)耳石微化学分析技术,首次对福建(福州、宁德)沿岸海域采集到的3尾刀鲚(Coilia nasus)进行矢耳石的锶(Sr)和钙(Ca)微化学特征分析,重建其生活史。结果显示,这3尾刀鲚耳石核心区的Sr︰Ca值均小于3,且耳石面分析显示核心区均为蓝色,表明它们都属于淡水产卵和淡水孵化;其中,福州海域的1尾刀鲚早期生活史对淡水依赖时间较长,而宁德海域的2尾刀鲚对淡水依赖时间较短。根据耳石从核心到边缘的Sr︰Ca值变化线分析及过核心截面Sr含量面分析可以确定,3尾刀鲚均为典型的溯河洄游生态类型;其中,福州海域1尾刀鲚呈现淡水–半咸水型的生境履历,而宁德海域2尾刀鲚呈现淡水–半咸水–海水型的生境履历。本研究首次利用耳石微化学分析技术揭示了福建水域刀鲚生活史和生境履历存在多样性,也证实了宁德三沙湾外海域和闽江口外沿岸水域尚存溯河洄游型刀鲚。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展福建沿岸水域刀鲚的关键栖息地研究及其资源管理和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基础信息。
关键词:
福建水域 刀鲚 耳石微化学 生活史 保护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魏广莲 徐钢春 顾若波 徐跑
为研究鲚鱼幼鱼的机体代谢与营养情况,以长江刀鲚(Coilia nasus)和湖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幼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幼鱼形体指标,消化酶的活力和含量以及肌肉基本营养成分和脂肪酸成分,比较其生长性能和肌肉脂肪酸成分的差异,评价其营养价值并探讨生态习性差异对其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刀鲚幼鱼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比湖鲚幼鱼的低,脂肪酶活力是湖鲚幼鱼脂肪酶活力的3倍,肝脏内未累积过多的脂质过氧化物有害物质。(2)刀鲚幼鱼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比例达到16.13%,是湖鲚幼鱼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比例的1.5倍,粗蛋白含量则显著低于湖鲚幼鱼(P<0.05)。(3)刀鲚幼鱼肌...
关键词:
刀鲚 湖鲚 幼鱼 消化酶 脂肪酸 肥满度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守海 徐兆礼 田丰歌
2009年6-8月在长江口及杭州湾水域收集到1 355尾凤鲚(Coilia mystus)样品,取其胃含物并对其饵料组成和数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长兴岛北港水域每尾凤鲚对桡足类摄食数量为0.10~3.31个,长江口九段沙南槽水域每尾为0.06~0.23个,因此可以认为产卵场凤鲚的摄食强度大于洄游中凤鲚的摄食强度。同时发现,每尾体长为100~150 mm的凤鲚摄食糠虾类数量在0.4个左右,而150~190mm体长组糠虾类的数量在0.1个以下。研究表明,个体较大的凤鲚并未对较大个体的糠虾类有更强的摄食趋势。同样,食物中桡足类数量分布与体长组变化也没有明显的关系。在杭州湾,凤鲚的胃含物和栖息水...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旭歌 何勇凤 李昊成 颜文斌 杨德国
2014年采集自湖北长湖的479尾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样本,研究了长湖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短颌鲚的耳石和鳞片均可用于鉴定短颌鲚年龄,且两者鉴定年龄的吻合度达到75.8%。长湖短颌鲚种群的年龄组成为1~4龄,其中1~3龄鱼为主,占总样本量的96.0%。短颌鲚属匀速生长型,其体重和体长的关系为:W=6.290×10-6l2.855(n=479,r2=0.959,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肖百义 姜涛 刘洪波 陈修报 杨健
为了破解鄱阳湖北部不同水域刀鲚(含长颌鲚和短颌鲚两种生态表型)耳石间形态的差异性,以期把握这些水域刀鲚资源群体间的关联性;本研究基于几何形态测量学的地标点法,利用地标点软件获取相应地标点坐标,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判别和层次聚类分析;同时利用薄板样条分析对耳石形态进行网格变形,从而有效体现不同刀鲚群体间耳石形态的差异。结果显示,在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中,主凹槽上地标点的相对扭曲贡献率为77.9%。相对扭曲得分的逐步判别分析发现,上述两种生态表型刀鲚的耳石形态学差异极其显著,两者间相对扭曲得分判别成功率高达100%。此外,长颌鲚不同群体间廖咀头群体的判别准确率最高(95%),其次是庐山火焰山群体(90%)、瓢头群体(55%)、鞋山群体(50%);长颌鲚聚类分析表明火焰山、鞋山和瓢头群体距离最近,其次为廖咀头群体,与火焰山短颌鲚群体距离最远。本研究确证湖口鞋山、庐山廖嘴头、永修瓢头水域均有长颌鲚的分布,且不同水域群体耳石形态间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主凹槽处。三个水域群体中廖咀头长颌鲚可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而其它水域该生态表型群体间却存在一些关联性。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水域刀鲚耳石形态间的差异性,阐释了鄱阳湖北部刀鲚的群体组成特征,可为相关渔业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安东 钟俊生 罗一鸣 钱伟兵 侯世挺 高郭平
为了探明长江口南支刀鲚仔稚鱼的丰度和分布变化,2014年3-9月在长江口南支设置8个站点,采用大型仔稚鱼网(口径1.3 m,网目0.5 mm)在每月大潮期间按月进行表层水平拖网。共拖网91网次,采集刀鲚仔稚鱼1 270尾,体长范围为3.56~50.88 mm,发育阶段由卵黄囊期仔鱼期到稚鱼期。其中涨潮期间采集刀鲚仔稚鱼1 013尾,平均密度0.27 ind/m3,平均体长10.00 mm。其中St.8密度最高,达0.268ind/m3,平均体长为9.44 mm。退潮期间采集刀鲚仔稚鱼163尾,平均密度0.01 ind/m3,平均体长为20.08 mm。St.8昼夜调查表明,夜间采集刀鲚94尾,...
关键词:
刀鲚 仔稚鱼 数量分布 长江口 渔业资源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杨金权 胡雪莲 唐文乔
经克隆测序获得的采自长江附属湖泊鄱阳湖、太湖、长江口九段沙、钱塘江口、舟山等5个地点55尾刀鲚的mtDNA控制区全序列,分析了这些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其演化历史。种群遗传结构分析显示,刀鲚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h=0.9993,π=0.0420),表明刀鲚具有较高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进化潜力。5个群体间的种群分化指数Fst和基因交流值Nm分别为0.013~0.426和0.67~40.14,协同各群体间的K2-P遗传距离与AMOVA分析结果均表明,长江及其南部邻近水域的刀鲚没有发生明显的地理分化。以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构建的NJ树揭示,5个群体的个体组成了2个谱系,但这2个谱系与地理分布并不相关。中性...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艾龙威 俞正森 郑春芳 秦松 范青松 叶深 冯广朋 孙述好 邱文致 刘伟成
为摸清不同河口刀鲚(Coilia nasus)的形态差异,采集瓯江口、长江口、黄河口、鸭绿江口4个刀鲚群体共115个个体进行形态学比较研究。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10项可量性状以及14项框架参数进行形态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仅胸鳍起点至腹鳍起点/体长(C6/SL),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体长(C9/SL)和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体长(C10/SL)指标在各群体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在各群体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聚类分析显示:瓯江口与长江口刀鲚群体的形态最为接近,与黄河口、鸭绿江口刀鲚群体相比差异程度较大;主成分分析显示:前7个主成分对总变异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20.95%、16.24%、11.00%、7.49%、5.64%、4.67%、4.63%,累计贡献率为70.62%;判别分析显示:群体内综合判别率为97.4%。研究表明,4个刀鲚群体间存在显著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躯干部和头部性状上,差异形成可能与摄食习性和栖息地环境差异有关。本研究可以为刀鲚的种群鉴别、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辉华 郭弘艺 唐文乔 郑飞
采用耳石传统形态测量法和傅里叶形态分析法,对281尾2龄长江凤鲚(Coilia mystus)和刀鲚(C.nasus)个体的矢耳石形态学作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传统的耳石形态测量法对凤鲚与刀鲚种间的正判率达90.9%,但2个刀鲚生态型种群之间的判别成功率仅为76.9%。而运用傅里叶耳石形态分析法,凤鲚和刀鲚物种间的识别率高达100%,2个刀鲚生态型间的识别率也提高至86.8%。可见,两种耳石形态分析法对鲚属种间的识别效果均很好,但对种群分析而言,傅里叶形态分析法可以取得更好的识别效果。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鲍传和 刘恩生 伍昌俊 李洪远 杨启超
对2007年8~9月采集的164尾巢湖刀鲚(Coilia ectenes)的食物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结合历年巢湖鱼类渔获量统计情况,对其渔获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巢湖刀鲚8月份主要摄食枝角类,个数组成比例为(73.28±10.00)%,其次是桡足类占(10.05±6.32)%;9月份刀鲚也以摄食枝角类为主,组成比例(46.18±13.58)%,其次为桡足类占(34.70±11.21)%。同时刀鲚食物中还发现少量微囊藻。刀鲚渔获量由1990年的3728 t上升至2007年的9540 t,平均占总渔获量的比例为(58.05±4.22)%;刀鲚绝大部分个体在80 mm以下,体重在2 g...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