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20)
- 2023(11785)
- 2022(10628)
- 2021(10129)
- 2020(8522)
- 2019(19311)
- 2018(19478)
- 2017(36769)
- 2016(20437)
- 2015(22873)
- 2014(22540)
- 2013(21987)
- 2012(20046)
- 2011(17924)
- 2010(17795)
- 2009(16574)
- 2008(15884)
- 2007(13804)
- 2006(11916)
- 2005(10110)
- 学科
- 济(72737)
- 经济(72648)
- 管理(56606)
- 业(52092)
- 企(44387)
- 企业(44387)
- 方法(34946)
- 数学(29702)
- 数学方法(29256)
- 农(19817)
- 学(19579)
- 中国(18737)
- 财(18255)
- 业经(16592)
- 地方(14521)
- 理论(14213)
- 贸(13759)
- 贸易(13751)
- 易(13332)
- 农业(12980)
- 制(12966)
- 和(12859)
- 务(12059)
- 财务(11989)
- 财务管理(11966)
- 技术(11814)
- 环境(11702)
- 教育(11389)
- 企业财务(11253)
- 划(10645)
- 机构
- 大学(280861)
- 学院(280748)
- 管理(109009)
- 济(99664)
- 经济(97145)
- 理学(94831)
- 理学院(93769)
- 研究(92956)
- 管理学(91785)
- 管理学院(91327)
- 中国(66933)
- 科学(63115)
- 京(60164)
- 农(50429)
- 所(48119)
- 业大(46763)
- 财(45075)
- 研究所(44357)
- 中心(41749)
- 江(40236)
- 农业(40034)
- 范(37935)
- 北京(37742)
- 师范(37504)
- 财经(36623)
- 院(33876)
- 州(33425)
- 经(33171)
- 技术(32558)
- 师范大学(30068)
- 基金
- 项目(197678)
- 科学(152464)
- 研究(141251)
- 基金(140246)
- 家(124096)
- 国家(123068)
- 科学基金(103934)
- 社会(84512)
- 社会科(79739)
- 社会科学(79718)
- 省(78745)
- 基金项目(75039)
- 自然(70336)
- 自然科(68669)
- 自然科学(68649)
- 自然科学基金(67353)
- 划(66832)
- 教育(65079)
- 编号(58828)
- 资助(58027)
- 成果(47564)
- 重点(44498)
- 部(41833)
- 发(41741)
- 创(40971)
- 课题(40462)
- 科研(38357)
- 创新(38145)
- 计划(37733)
- 项目编号(36524)
- 期刊
- 济(109788)
- 经济(109788)
- 研究(78123)
- 学报(52233)
- 中国(50885)
- 农(46399)
- 科学(45201)
- 管理(39242)
- 大学(37956)
- 学学(35781)
- 教育(34347)
- 财(33582)
- 农业(32625)
- 技术(23951)
- 融(19638)
- 金融(19638)
- 业经(19195)
- 经济研究(17109)
- 财经(16847)
- 业(16800)
- 图书(16728)
- 科技(15219)
- 版(14510)
- 经(14269)
- 业大(13959)
- 理论(13845)
- 问题(13692)
- 实践(12959)
- 践(12959)
- 技术经济(12712)
共检索到3984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依艳丽 李迎 张大庚 刘珊珊 赵鸣镝
为探求汞污染土壤的有效治理途径,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外源汞进入到土壤中的形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利用连续提取的方法进行汞形态分析,结果表明:水溶态汞含量在培养初期迅速下降,后来逐渐变慢并趋于平稳,在20%、70%的含水量处理下随培养时间的增加,水溶态汞含量的变化幅度分别为0.96~0.12mg·kg-1和1.09~0.05mg·kg-1;淹水处理下水溶态汞下降较快,变化幅度为0.77~0.02mg·kg-1。酸溶态汞含量在20%、70%含水量下随培养时间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变化幅度分别为0.94~1.18mg·kg-1和0.98~1.36mg·kg-1,而在淹水下含量逐渐降低,...
关键词:
含水量 土壤汞 形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侯小改 段春燕 刘素云 刘改秀 薛娴
以盆栽牡丹朱砂垒为试材,研究了5种土壤相对含水量对牡丹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叶片相对水分亏缺(RWD)加大;总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土壤相对含水量85%到55%间,含量略有增加,后逐渐下降;H2O2、丙二醛(MDA)、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O2产生速率都明显增加;SOD酶活性降低;POD酶活性则增加。
关键词:
牡丹 土壤相对含水量 干旱胁迫 生理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晨阳 马元喜
1988~1990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不足或过多,均抑制小麦根系的生长。干旱导致土壤表层根量减少,而深层根量所占比例增大。当土壤相对含水量低于60%时,单株次生根数明显减少;低于50%时,单株根量显著下降。根系活性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强而下降,其中以扬花期的下降幅度为最大。小麦单茎伤流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而根冠比与土壤含水量则呈极显著的负相关。此外,研究还指出,40%的土壤相对含水量是小麦生育后期重度干旱的极限指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高志红 陈晓远 罗远培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供水条件下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根、冠平衡与生长稳定性。方法利用管栽试验对供试冬小麦设置11种供水处理。即充分供水、中度缺水、重度缺水、前期中度和重度缺水后分别在分蘖期、拔节期、开花期和灌浆期复水。测定作物根、冠干重。根据已经建立的根、冠关系模型,运用动力系统理论,研究根、冠生长过程中的平衡与稳定性。结果作物根、冠在一生中只有一个随时间而变化的平衡点。水分胁迫使根、冠稳定生长的时间延长,胁迫愈重,延长愈多。复水后作物的稳定生长时间缩短,不稳定生长时间延长。中度水分亏缺条件下开花期复水后,作物的生长由稳定变为不稳定,直到其生育期结束。结论根、冠平衡的本质是,在作物的一生中,根和冠一...
关键词:
冬小麦 根、冠平衡 生长稳定性 土壤水分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海珍 梁宗锁 韩蕊莲 韩路
以黄土高原大叶细裂槭、虎榛子、白刺花、辽东栎4个常见乡土树种幼苗为试验材料,用盆栽方法模拟土壤干旱条件,研究各树种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的耗水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水分处理下,各树种的耗水量依次是适宜水分>中度干旱>重度干旱;耗水量在各月的分配规律为:4,5,10月耗水少,6~9月耗水多。因土壤水分条件不同,4个树种在生长季的耗水规律也有差异,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不同树种的最大耗水时期、最高耗水日及日耗水高峰有提前的趋势,总耗水量在各月份的分配比例各不相同,不同树种的耗水规律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大叶细裂槭对水分的反应较敏感,适应性强;白刺花属高耗水高水分利用效率的树种,耗水量在4个树种中最高...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乡土树种 耗水特性 水分利用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涛 张建丰 张江辉
【目的】探究不同土壤容重条件下深层坑渗灌土壤水分的运动规律。【方法】以非饱和土壤水分运动方程为基础,建立深层坑渗灌的数值模拟模型,采用Galerkin有限单元法进行数值求解,用5种不同土壤容重的试验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容重不同的5种土壤在不同时刻湿润锋的模型值均略小于实测值;非边界上土壤含水量模型值的相对误差为1.98%,边界上土壤含水量模型值的相对误差为10.97%,且上边界的模型值普遍偏小,下边界的计算值普遍偏大;基于研究资料建立了土壤含水量的上、下边界修正方程。【结论】该模型结合修正方程,可以作为一种预测深层坑渗灌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及其含水量分布的有效方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龙世方 朱奇宏 周建利 黄道友 刘波 吕光辉 段明梦
"白色污染"问题催生了麻纤维地膜等可降解地膜的研发,其在不同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下的降解特征与应用前景密切相关。为此,采用盆钵埋袋试验,结合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技术,分析麻纤维地膜在土壤含水量为15%、25%和淹水条件下的降解特征,并探讨其与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麻纤维地膜的降解过程均服从Olson衰减模型(P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鹭,陈素英,胡春胜,霍习良
本试验对喷灌区不同水分处理的麦田进行取样分析,分别测定0~10、10~20、20~40、40~60cm四个层次的土壤水分。应用传统统计学的方法对所取的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0~20cm土层受降雨、蒸散和根系等因素的影响最大。通过地统计学的半方差函数分析,发现不同处理的同一层次、同一处理的不同层次的空间相关性均存在差异以及喷灌对土壤水分空间相关性的影响。比较各处理相应层次的变程,其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大,表明喷灌区灌水多的处理水分分布更均匀。所得结论可用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精确农业(灌水)的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
喷灌 土壤水分 空间变异性 地统计学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文举 豆品鑫 马孝义 马宏 郁文
覆砂条件下,保水剂具有更明显的抑制蒸发和提高土壤保水能力的作用。本文采用室外蒸发桶模拟实验,研究了在覆砂与不覆砂条件下,三种浓度保水剂对砂壤土水分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覆砂条件下,浓度为0.1%、0.2%、0.5%保水剂的累积蒸发量较裸土分别减少5.70%、20.20%、25.65%,说明加入保水剂后可明显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浓度越大抑制蒸发效果越明显;在覆砂条件下,未加保水剂的土壤累积蒸发量较裸土减少了87.08%,当分别加入保水剂浓度为0.1%、0.2%和0.5%时,土壤水分累积蒸发量较裸土分别减少了90.47%、96.20%、96.32%,在覆砂条件下,保水剂浓度由0.2%增加到0.5...
关键词:
土壤水分 累积蒸发量 覆砂 保水剂 浓度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尹金来 周春霖 洪立洲 曹翠玉 朱小平
采用室内恒温培养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水分条件和加秸秆对石灰性土壤磷素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指出,淹水促进石灰性土壤无机磷特别是外加磷向Fe-P和O-P转化,而拟旱则使土壤维持较高的Ca2-P和Ca8—P;淹水—回旱的土壤以Ca2—P和Ca8—P较高,但拟导—淹水的则以Fe—P和O—P较高;淹水后回旱比淹水更能使土壤拥有较多的Ca2—P和Ca8—P,而拟旱后淹水比拟旱有较高的Al—P、Fe—P和O—P.
关键词:
淹水 磷素 形态转化 石灰性土壤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胡红玲 张健 胡庭兴 陈洪 吴秀华 泮永祥 曾凡明
试验采用盆栽控水的方法,分析、比较了巨桉、竹柳和桤木3个速生用材树种幼树在3种水分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分别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85%~80%、55%~50%、35%~30%)的耗水特性。结果表明:①相同天气和水分条件下,蒸腾速率、各时段耗水量、日耗水量和总耗水量绝大多数均表现为巨桉>竹柳>桤木;②相同处理下,巨桉与竹柳的日耗水速率并无显著差异(P>0.05),但都明显高于桤木;③巨桉明显较大的整株叶面积及其在水分亏缺时采取的不同避旱策略是其耗水量高于其它2个树种的重要原因;④树木的耗水能力是与其同化能力、生长速率密切相关的,随土壤含水量下降,各树种的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株高和地径生长量下降,蒸腾耗...
关键词:
耗水特性 土壤水分 巨桉 竹柳 桤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义远 董文渊 刘培 张孟楠 谢泽轩 田发坤
【目的】为探究筇竹秆对不同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的适应策略,本论文研究了不同土层厚度生境中的天然筇竹林竹秆解剖结构变化规律,旨在为筇竹工艺材用林培育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冗余分析与蒙特卡洛检验方法,分析了3种土层深度0~40 cm、0~80 cm和0~120 cm筇竹林竹秆解剖结构特征与土壤养分、水分的关系。【结果】(1)随着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的递增,筇竹竹秆基本组织比量、维管束密度呈现显著递减的趋势(P 水解N>速效K>有效P>全P>全N>含水量>有机碳>酸碱度。【结论】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的不同是影响筇竹竹秆的解剖结构可塑性的根本原因,解剖结构可塑性使得筇竹在不同土层厚度生境中形成适应性差异,竹秆维管束的大小和密度呈现的明显可塑性,是筇竹对土壤因子产生的重要适应特征。竹秆解剖特征及其适应可塑性对筇竹适应土层厚度异质性具有重要生态作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秋龙 焦菊英 寇萌
为了解黄土丘陵沟壑区极端强降雨条件下土壤水分与植被之间的关系,对2013年7月极端强降雨条件下黄土丘陵沟壑区5种主要植物群落,即刺槐(Robinia psendoacacia)、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i)、长芒草(Stipa bungeana)、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n)群落的土壤水分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极端强降雨下,植被是影响土壤含水量的主要因素;2草本群落的土壤水分明显好于人工林,其中长芒草群落的土壤含水量、土壤贮水量和土壤有效贮水量均最高,分别为17.8%、961.2 mm和691....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秋月 杨兴 何丽芝 陆扣萍 车磊 袁国栋 王海龙
通过培养试验,采用修正的Hedley磷形态分级方法,以不添加任何肥料处理为空白对照,以施加未经处理的猪炭、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处理为对比,研究酸化猪炭对土壤中各形态磷质量分数及其相互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猪炭和酸化猪炭可使土壤电导率分别提高24%和14%,而对土壤pH值无显著影响。在施加量相同的情况下,酸化猪炭提高土壤活性磷和中稳活性磷占全磷百分比的效果优于猪炭处理;且与施磷量相同的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处理无显著差异。与空白对照相比,施用酸化猪炭、猪炭和2种磷肥均可以显著(P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猪炭;非活性磷占总磷的百分比显著(P<0.05)下降,与活性磷和中稳活性磷所占比例均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施用酸化猪炭可以提高土壤中各形态磷的质量分数,同时把土壤中非活性磷的比例维持在较低水平。施用酸化猪炭对土壤中各形态磷质量分数及转化影响的效果与2种化学磷肥无显著差异。在农业生产中,经酸化处理的猪炭来替代过磷酸钙和钙镁磷肥具有潜在的可行性。图7表2参45
关键词:
土壤学 酸化 猪炭 土壤 磷 形态转化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韩烈保 刘德荣 马永林 王莘夫 钟决胜 宋立天
选择生产中常用的日本防土壤侵蚀剂在深圳市的 10种不同生境条件下 ,进行了防土壤侵蚀剂使用效果对比试验 .获取了不同生境条件下的防土壤侵蚀剂的适宜用量及坡度、坡面结构、坡长和坡向与适宜用量的关系 ,为大面积实施液压喷播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
生境 土壤侵蚀剂 适宜用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