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90)
- 2023(6802)
- 2022(5709)
- 2021(5113)
- 2020(4278)
- 2019(9458)
- 2018(8997)
- 2017(16714)
- 2016(9355)
- 2015(9962)
- 2014(9508)
- 2013(9379)
- 2012(8689)
- 2011(7717)
- 2010(7496)
- 2009(6793)
- 2008(6672)
- 2007(5728)
- 2006(4916)
- 2005(4284)
- 学科
- 济(34136)
- 经济(34088)
- 管理(25563)
- 业(25357)
- 企(19618)
- 企业(19618)
- 方法(16102)
- 数学(14438)
- 数学方法(14296)
- 农(10676)
- 财(10424)
- 学(10402)
- 中国(8757)
- 贸(8247)
- 贸易(8246)
- 易(8049)
- 业经(7780)
- 农业(7454)
- 务(6575)
- 财务(6573)
- 财务管理(6560)
- 地方(6459)
- 企业财务(6258)
- 制(6169)
- 环境(5905)
- 技术(5844)
- 银(5025)
- 银行(4971)
- 融(4917)
- 金融(4916)
- 机构
- 大学(132666)
- 学院(131977)
- 济(51451)
- 研究(51156)
- 经济(50528)
- 管理(46893)
- 理学(41504)
- 理学院(40942)
- 管理学(40011)
- 管理学院(39816)
- 农(37763)
- 科学(37271)
- 中国(36157)
- 农业(30808)
- 业大(29572)
- 所(28863)
- 京(28055)
- 研究所(26959)
- 中心(22276)
- 财(21564)
- 农业大学(20518)
- 省(19029)
- 江(19011)
- 院(18812)
- 财经(17545)
- 室(17325)
- 北京(17254)
- 科学院(16803)
- 业(16474)
- 经(16104)
- 基金
- 项目(99747)
- 科学(76555)
- 基金(73323)
- 家(70119)
- 国家(69570)
- 研究(60549)
- 科学基金(56842)
- 自然(41340)
- 自然科(40401)
- 自然科学(40384)
- 省(39894)
- 自然科学基金(39702)
- 基金项目(39420)
- 社会(38743)
- 社会科(36726)
- 社会科学(36711)
- 划(34516)
- 资助(29507)
- 教育(26796)
- 重点(23504)
- 计划(23360)
- 科技(21481)
- 发(21172)
- 创(20929)
- 部(20811)
- 编号(20809)
- 科研(20589)
- 创新(19671)
- 业(19631)
- 农(17980)
共检索到1851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超 陈心胜 邹业爱 谢永宏
为探明南荻对淹水和刈割胁迫的适应能力与机理,以洞庭湖湿地南荻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淹水水位(0、15、30 cm)和刈割处理对南荻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0 cm水位相比,淹水15 cm,不刈割条件下,南荻叶、茎、地下部生物量、总生物量都显著降低(P<0.05),而刈割条件下,南荻叶、总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在淹水条件下,刈割的南荻地下部生物量比不刈割的显著增加(P
关键词:
南荻 挺水植物 人工湿地 水位 刈割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包乌云 赵萌莉 安海波 李百重 徐军 赵巴音那木拉 高新磊
【目的】比较4个苜蓿品种在不同刈割次数下的生长特性及产量,为呼和浩特地区苜蓿种植和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皇后、苜蓿王、中草3号和草原3号4个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刈割次数(分别为一年刈割1,2,3和4次)下产量、高度、茎叶比和再生能力的变化。【结果】1)苜蓿总干草产量以一年刈割3次时最高;一年刈割4次时植株高度最高,茎叶比值最低,但其产量较刈割3次和2次时有所降低。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苜蓿的再生速度和再生强度先升高后下降。2)在刈割条件下,苜蓿总干草产量、植株高度和茎叶比在各品种之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苜蓿品种的再生能力呈现一定差异性,其中金皇后和苜蓿王的再生...
关键词:
刈割次数 苜蓿品种 产量 再生性能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孙毅 闫兴富 周立彪 苗迎权
在3个光强,100%自然全光照(natural sunlight,NS)、37%NS和16%NS的遮阴条件下,研究了5个刈割强度处理(留茬高度为30、20、10、3cm和不刈割)对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幼苗补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强光照和刈割均促进幼苗刈割后的补偿生长,刈割处理后幼苗的萌条数和萌条基径都在强光下最大,但随着刈割强度的增大呈减小趋势。2)幼苗株高、基径、主根长和侧根数在所有刈割处理均表现为100%NS>37%NS>16%NS;刈割处理幼苗的株高和基径均小于不刈
关键词:
光强 刈割处理 柠条 补偿生长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勇 刘景辉 韩风叶 扈学文 云林瑞 金砾
文章对8个不同类型牧草品种在呼和浩特地区不同刈割期的产量和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苜蓿的最佳刈割期是初花期,其鲜、干草产量最高;禾本科牧草的最佳刈割期是盛花期。8个牧草品种在盛花期刈割鲜草年产量显著高于现蕾期。苜蓿品种年鲜、干草产量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明显高于禾本科牧草。粗蛋白年产量,苜蓿以现蕾期刈割最高,禾本科牧草盛化期刈割最高。粗脂肪年产量,苜蓿以初化期刈割最高,禾本科牧草则以盛化期刈割时较高。同期相比,苜蓿的蛋白和脂肪产量均高于禾本科牧草。综合产量和品质表现认为,紫花苜蓿 FGC-301、FGC-201及无芒雀麦适合在呼和浩特地区推广种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庆昕 张玉霞 陈卫东 刘庭玉 王显国 王东儒
[目的]探究科尔沁沙地生境中不同末次刈割时间紫花苜蓿抗寒性及其与低温胁迫下糖类物质含量变化的关系,为科尔沁沙地苜蓿抗寒越冬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公农1号紫花苜蓿为材料,于2020年8月25日—11月5日进行不同末次刈割时间处理,每处理间隔10 d,以未刈割为对照;于封冻前期(11月15日)挖取不同处理苜蓿越冬器官(根颈)分别进行-10,-15,-20,-25,-30℃低温冷冻处理,以4℃处理为对照,测定各处理紫花苜蓿根颈的相对电导率及可溶性糖、蔗糖、果糖和淀粉含量,利用相对电导率根据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苜蓿的半致死温度,并对半致死温度与糖类物质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未刈割和8月25日、9月5日、9月15日、9月25日、10月5日、10月15日、10月25日及11月5日末次刈割处理苜蓿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8.03,-17.61,-17.03,-16.59,-15.80,-15.82,-16.83,-16.34和-17.12℃,表明在科尔沁沙地生境下不同末次刈割时间苜蓿的抗寒性表现为:未刈割>8月25日刈割>11月5日刈割>9月5日刈割>10月15日刈割>9月15日刈割>10月25日刈割>10月5日刈割>9月25日刈割;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苜蓿根颈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蔗糖含量变化因刈割时间不同表现有别,果糖含量呈增加-降低-增加的双峰型变化趋势,淀粉含量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紫花苜蓿根颈的半致死温度与-10,-20,-30℃下的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15和-20℃下的蔗糖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与-15℃下果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15和-20℃下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末次刈割时间可调控苜蓿根颈淀粉向可溶性糖的转化,进而通过蔗糖和果糖等可溶性糖协同作用来维持细胞的渗透压,进而提高苜蓿的抗寒性。
关键词:
苜蓿 刈割时间 抗寒性 糖类物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严佳玥 张博 魏岩
雀麦(Bromus japonicas)为一年生短生草,是准噶尔荒漠早春优质牧草。对雀麦自然种群物候进行观测,在拔节期设置两个刈割高度,分别为2.5 cm (矮,S)和7.6 cm (高,T),研究不同刈割强度对雀麦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1)刈割降低了植株高度、旗叶长度、生物量和总生物量;T处理和S处理植株的高度分别比对照降低了28.2%和40.1%,生物量比对照降低了29.9%和60.6%。2)刈割显著降低了雀麦果穗的长度、小穂的数目、果实数目和果实的重量;随着刈割强度的增加,雀麦果穗的长度、果实数目和果实重量显著降低;T处理和S处理果穗的长度分别比对照降低了29.1%和41.6%、果实数目分别降低了54.5%和71.7%。3)刈割后雀麦的果实重、果实数目、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补偿指数均显著小于1,补偿生长模式为不足补偿;S处理的补偿生长能力显著小于T处理。研究结果对于揭示短命植物的补偿生长模式以及雀麦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数据。
关键词:
雀麦 刈割 短命植物 生物量 种子输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里程辉 于年文 王宏 刘志 宋哲 张秀美 李宏建 王杰
本文以8年生‘望山红’(‘长富2’芽变)苹果树为试材,在6月初及6月中旬喷施不同浓度的PBO药剂,喷清水为对照,通过测量枝类组成、光合特性、叶绿素和果实品质等指标,研究不同PBO处理对‘望山红’生长、生理特性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望山红’连续2年喷施PBO后,各处理极显著的增加了中短果枝的比例,降低长枝比例;且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高于CK,胞间CO2浓度随着净光合速率的增大而减小;各处理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都极显著高于CK;各处理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和糖酸比显著高于CK,但硬度、果形指数和可滴定酸含量与CK间差异不显著。在6月初和6月中旬...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向明龙 易自力 郑铖 项伟 肖亮
采用室内发芽试验,设置温度、光照、土壤含水量、激素浸泡和播种深度等处理,通过分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芽长和胚根长等指标,研究环境因子和播种深度对南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南荻种子在10℃下不萌发,在35℃时的发芽率最大,达92.00%;对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进行综合比较后,认为南荻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35℃,属于喜高温型种子;南荻种子对光照敏感,光照24 h条件下南荻种子的萌发率最高,达95.33%,且幼苗生长良好;5%土壤含水量即能维持种子发芽所需的水分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徐然然 杨天辉 常生华 刘永杰 贾倩民 侯扶江
燕麦(Avena sativa)目前已是我国第一大禾本科商品草,其进口量持续增长,饲草缺口不断扩大,研究燕麦高产优质的管理措施对推进我国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开展了2年田间试验,探究了多次刈割对燕麦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年多次刈割处理的平均株高、分蘖数和干草产量显著(P <0.01)正相关。综上所述,在黄土高原地区多次刈割可提高燕麦产量和营养品质,是一种适宜该地区燕麦草地的管理措施。
关键词:
黄土高原 燕麦 刈割 产量 品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孙毅 闫帮国 何光熊 张梦寅 和润莲 史亮涛
以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常见的乡土草本植物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水分、养分添加及刈割后植株的补偿生长特征。结果表明,1)植株凋落物量在进行刈割后减少,而在高频次降水或添加养分条件下有所增加。2)在添加养分条件下,经高频次降水处理的植株冠部干物质重量较高。3)扭黄茅单株及其根、茎、叶干物质重量在高频次降水、添加养分、未刈割时达到最高。4)植株的根冠比在未添加养分、刈割条件下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无论降水频次高、低;未添加养分、刈割处理植株在高、低频次降水下的生殖分配率(依次为1.2%、0)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小于其他处理。5)刈割后扭黄茅植株总生物量及其根、茎、叶、花果各器官生物量的补偿生长指数均在低频次降水并进行养分添加条件下最高,但均为欠补偿生长。因此,刈割不利于扭黄茅草地凋落物的形成和生物量的积累,而适量增加降水频次和添加养分有助于缓解该不利作用,但不改变刈割后扭黄茅欠补偿生长的格局。
关键词:
干热河谷 扭黄茅 刈割 补偿生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柔屹 任勇 唐祈林 荣廷昭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有0、2.2、3.8、5.4g/株4个水平,副处理有间隔45、55、65d3个水平。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和刈割间隔时间对玉草1号产量、品质均有显著影响,但施氮量和刈割间隔时间的互作效应对产量、品质的影响不显著。不施氮处理的总鲜、干草产量均显著低于施氮量为2.2g/株的处理,而施氮量为2.2g/株的处理又均显著低于施氮量为3.8和5.4g/株的处理,后两者的总鲜、干草产量差异不显著。不施氮处理的粗蛋白(CP)含量、CP产量和相对饲用价值(RFV)均为最低,显著低于施氮量2.2g/株的处理,施氮量为2.2、3.8、5.4g/株处理间各品质指标的差异均不显著。刈割间隔时间为6...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佳华 张峰 赵天启 赵萌莉
【目的】分析不同利用方式下小尺度羊草种群的空间异质性及其分布,为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大针茅典型草原优势种羊草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统计法,利用变异函数、空间自相关系数、分形维数以及克里格插值法,分析放牧、刈割和围封(对照)利用方式下羊草种群空间异质性的变化。【结果】放牧可显著提高羊草种群密度(P围封(12.53株/m~2)>刈割(7.51株/m~2)。不同利用方式下,羊草种群空间分布的最优模型均为球状模型,羊草种群空间异质性表现为围封>放牧>刈割,羊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主要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在围封样地中,羊草种群呈现出较小尺度内变异较大的带状分布;在放牧样地中,羊草种群呈现出较大尺度内变异较小的片状分布;在刈割样地中,羊草种群以变异性大的高密度点状斑块镶嵌于平坦的低密度斑块上,呈现点状分布。【结论】放牧和刈割对大针茅草原羊草种群密度和空间异质性均有影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伟欣 韩立杰 张月辰
为明确春季不同水肥处理对小麦形态、旗叶生理参数和产量的影响,以抗旱品种石农086为供试材料,按施氮水平(150,225,300,375 kg/hm~2)和灌溉次数(1水和2水)组合设置N1(1)、N2(1)、N3(1)、N4(1)、N1(2)、N2(2)、N3(2)和N4(2) 8个处理,以N0(不施氮不浇水)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水肥处理对小麦形态、旗叶生理参数和产量的差异。研究表明,株高、叶片数、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和叶绿素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逐渐升高,但1水和2水的规律性不明显,麦穗数在N2(2)处理下最多;绿叶质量和茎秆质量的各个处理均高于N0处理且2水大于1水,而麦穗质量在1水和2水条件下相差不大;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花后7,21 d变化相差不大,在花后35 d迅速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却呈现出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而逐渐升高的趋势,且2个指标总体呈现出N4>N3>N2>N1>N0的变化趋势;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逐渐降低,且总体表现出N4>N3>N2>N1>N0的趋势,但1水和2水条件下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不一致;SOD和POD酶活性表现出相似的变化,但在2水条件下的酶活性更强;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在N2处理下较高且2水大于1水,施氮量>N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多,产量不再增加,反而呈现降低趋势。综上,本试验在春季灌2水条件下,225 kg/hm~2是兼顾高产和高效的最佳施氮量,可为生产提供实践参考。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杜欣莲 刘晓丽 郭仕平 杨兴有 雷云康 杨浩 刘雷 刘雅洁 向欢 曾淑华
【目的】探明不同遮荫方式对雪茄茄衣鲜烟叶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对遮阳网颜色(绿色、黑色、白色)、遮光率(40%、60%、80%)和遮荫时间(移栽后20、25、30 d)进行正交L9(34)设计,测定遮荫后烟株的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荧光参数和光合生理指标,分析与光合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对测定的指标进行显著性分析和极差分析。【结果】①遮阳网颜色是影响农艺性状的主要因素,而影响光合生理的因素排序为遮光率>遮阳网颜色>遮荫时间。②遮荫后白色遮阳网促进了茄衣烟叶生长;总叶绿素含量随遮光率的增加而增加;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叶绿素潜在活性(Fv/Fo)、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在高遮光率下显著提升,但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显著下降;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下降,在80%遮光率下达到最小,而胞间CO2浓度(Ci)在80%遮光率下显著增加;编码光系统Ⅱ中捕光复合物叶绿素a/b结合蛋白4.2的基因(Lhcb4.2)和编码光系统Ⅱ中反应中心蛋白CP47的基因(psbB)表达量在80%遮光率下显著增加,编码光系统Ⅱ中捕光复合物叶绿素a/b结合蛋白6的基因(Lhcb6)在60%遮光率下显著增加,编码光系统Ⅱ中D2蛋白的基因(psbD)在80%遮光率下表达量比不遮荫处理低,而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小亚基基因(rbcS)和编码光系统Ⅱ中D1蛋白的基因(psbA)无明显变化。【结论】遮荫处理改变了光质和光强,影响了编码光合作用有关蛋白的基因表达,从而影响烟叶的光合作用,遮荫后不同程度地加快了叶绿素的积累和光合作用效率,且在80%遮光率处理下影响最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戢小梅 许林 谢焰锋 郭彩霞 陈卫东
以石菖蒲的盆栽苗为试验材料,人工模拟根系淹水(轻度)、植株1/5淹水(中度)、植株1/2淹水(重度)等3种不同程度涝渍胁迫,以正常状态为对照,试验周期为45 d,调查石菖蒲在不同涝渍胁迫下的受害症状,并对其体内的过氧化物歧化酶(POD)活性等5个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石菖蒲前2个处理至处理结束时,叶片仍为绿色,未见萎蔫,处理3试验结束时植株1/5~2/5叶片萎缩,叶尖、叶缘变色,少量叶片出现水渍迹象;在45 d的水涝胁迫中,石菖蒲的各生理指标表现出持续上升或趋于稳定。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石菖蒲的耐涝能力较强,可承受中长期中轻度水平的涝渍胁迫。
关键词:
石菖蒲 水涝胁迫 生理指标 耐涝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