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06)
2023(7078)
2022(5825)
2021(5085)
2020(4179)
2019(9193)
2018(8602)
2017(16063)
2016(9065)
2015(9478)
2014(9129)
2013(8959)
2012(8130)
2011(7402)
2010(7186)
2009(6404)
2008(6188)
2007(5222)
2006(4544)
2005(3758)
作者
(30567)
(25846)
(25574)
(23851)
(16190)
(12615)
(11183)
(10141)
(9859)
(8954)
(8902)
(8472)
(8273)
(8201)
(8170)
(7934)
(7801)
(7630)
(7362)
(7339)
(6740)
(6282)
(6044)
(5917)
(5720)
(5660)
(5603)
(5555)
(5369)
(5227)
学科
(34998)
经济(34959)
(25088)
管理(24355)
(18084)
企业(18084)
方法(17245)
数学(15853)
数学方法(15741)
(11246)
(9174)
(8275)
中国(8213)
业经(8113)
农业(8027)
(7974)
贸易(7972)
(7788)
环境(6473)
技术(6243)
地方(5775)
产业(5220)
(5153)
财务(5151)
财务管理(5145)
(5049)
企业财务(4909)
(4869)
(4696)
(4326)
机构
大学(131841)
学院(131305)
(52587)
经济(51708)
研究(49064)
管理(48258)
理学(43366)
理学院(42815)
管理学(41955)
管理学院(41753)
(39098)
科学(35455)
中国(33751)
农业(32071)
业大(30693)
(27739)
(27366)
研究所(25907)
农业大学(21902)
中心(21354)
(20216)
(18846)
财经(17359)
(17213)
科学院(17176)
(17133)
(16474)
(16383)
经济学(16295)
北京(16222)
基金
项目(102166)
科学(79231)
基金(75697)
(71909)
国家(71370)
研究(62543)
科学基金(58962)
自然(41791)
社会(41518)
自然科(40913)
自然科学(40899)
基金项目(40651)
(40512)
自然科学基金(40205)
社会科(39558)
社会科学(39547)
(35257)
资助(29876)
教育(28001)
重点(23810)
计划(23224)
编号(21982)
(21938)
(21692)
(21536)
科技(21276)
科研(20626)
创新(20454)
(20372)
(18417)
期刊
(48189)
经济(48189)
学报(34745)
(34127)
研究(30137)
科学(27826)
农业(24050)
大学(24042)
学学(23407)
中国(23287)
管理(15014)
(14013)
(13753)
业大(11178)
农业大学(9740)
经济研究(8963)
(8608)
技术(8548)
业经(8544)
财经(8087)
资源(7845)
科技(7777)
教育(7566)
(7429)
金融(7429)
中国农业(7220)
(6989)
问题(6874)
林业(6537)
技术经济(6453)
共检索到1748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崔月峰  卢铁钢  孙国才  王俊茹  李大伟  李德全  李殿平  
以北方超级稻铁粳7号和沈农265为试材,分析了不同氮素水平对群体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施纯氮量210kg·hm-2相比,降低30%的氮素水平(147kg·hm-2)未造成铁粳7号和沈农265的产量显著下降,从抽穗期至成熟期两品种的叶、茎鞘干物质输出率和对产量贡献率下降,而穗干物质增量呈现增加趋势,表明该氮素水平可以促进营养器官光合同化产物对生殖器官的直接供应能力;降低30%氮素水平下铁粳7号和沈农265的氮素分配比例都表现出穗部积累优势,氮素收获指数、生理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分别增高6.3%、15.8%、3.8%、25.4%和5.8%、25.2%、1.7%、23....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江明  余华波  周海鹏  俞乒乒  王晓东  章秀福  
在不同土壤养分条件下,对氮、磷、钾三大营养元素设置不同水平施用量,研究地力条件和养分水平对超级稻产量和养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平均以施180 kg/hm2产量最高。土壤氮素背景值与空白区产量呈正相关关系,R=0.8930,也就是说土壤氮含量高,不施氮肥水稻也能高产。氮素利用率与施氮水平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土壤背景氮呈单峰曲线关系。氮素收获指数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土壤氮含量对其并无影响。在土壤严重缺磷和钾素情况下,施磷钾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产量和施肥量有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9841和0.9408,随着土壤磷素和钾素量的上升,施肥增产效果逐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申丽霞  王璞  兰林旺  孙西欢  
以夏玉米杂交种郑单958为材料,对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施氮水平下夏玉米的物质生产和氮素利用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中(67 500株/hm2)、高(82 500株/hm2)密度下,氮肥对玉米单株物质生产能力的调控作用更为明显,并主要是通过影响穗粒数来实现的。适量施氮,可促进顶部子粒发育,减少败育,使秃尖缩短、瘪粒数减少,增加穗粒数,增加产量;促进植物体吸收的氮素高效地向籽粒中分配,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使玉米叶片维持较高的光合性能,为籽粒形成提供充足的光合碳量,并促进营养体碳氮向子粒运转。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立军  桑大志  刘翠莲  王志琴  杨建昌  朱庆森  
以籼型三系杂交稻汕优 63为材料 ,对不同氮肥管理的农艺和经济表现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未施氮肥 (空白区 )的产量为 6.8~ 7.4t·ha- 1,表明试验田背景氮颇高。与农民习惯施肥法 (氮肥 2 40kg·ha- 1)相比 ,改良的农民施肥法 (农民习惯施氮量的 70 % )、实时氮肥管理 (依据叶绿素仪测定值进行的施肥方法 )和实地氮肥管理(施氮时期、施氮量和叶绿素仪测定值相结合的施肥方法 )分别增产 9.2 %~ 10 .3 %、3 .3 %~ 7.0 %和 8.9%~ 9.3 % ,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 110 .5%~ 13 5.6%、2 0 4.3 %~ 2 97.0 ...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佳芳  肖厚军  黄宪成  周琴  胡德平  
为了以降低氮肥施用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对环境的污染,以黔两优58杂稻为材料,贵州省中低产稻田面积最大的黄泥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氮肥实时、实地管理对水稻叶绿素含量、产量、植株吸收氮素含量和氮肥利用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实时、实地处理水稻叶片在抽穗灌浆期叶绿素含量(SPAD值)较高;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施氮水平(N8、N12和N16);实时、实地处理水稻植株氮素吸收量在主要生育时期介于N8和N16处理之间;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均最高,与3种常规施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许轲  周兴涛  曹利强  张洪程  郭保卫  陈厚存  吴中华  朱聪聪  杨岩  
【目的】比较研究3种类型钵苗不同摆栽密度下的水稻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征。【方法】以超级稻品种武运粳24和南粳44为供试材料,采用新型3连孔、2连孔塑盘育秧,以常规单孔塑盘育秧为对照,并分别设置5种不同栽插密度,研究各处理氮素吸收利用与转运特征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3种类型钵苗摆栽不同基本苗之间,抽穗期和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以及偏生产力随移栽基本苗增加均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类型钵苗之间,抽穗期和成熟期氮素吸收量、氮素农学利用率、氮素吸收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均表现为:在较低基本苗条件下(36×104—54×104·hm-2),单孔>2连孔>3连孔;在中等...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魏凤桐  陶洪斌  王璞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旱稻297产量形成的特点,以期探明施氮量达到一定水平后,限制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原因。结果表明:旱稻297在0、75和150kg/hm2的施氮量下,2年平均产量分别是2.8、3.5和3.5t/hm2。其中,75和150kg/hm2施氮处理产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处理,75和150kg/hm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施氮可以显著提高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在氮素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是施氮后结实率呈降低趋势,尤其是150kg/hm2处理的结实率显著低于不施氮处理,同时150kg/hm2处理的分蘖成穗率较低。干物质积累在灌浆中期达到最大,开花后干物质生产能力较低,施氮对花后干物质累...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建  魏亚凤  徐少安  
在江苏沿江地区,以迟熟中粳品种通育粳1号为材料,研究了270 kg/hm2施氮量、有机氮肥占比40%作基肥施用情况下,分蘖肥和穗肥氮素配比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及其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育前期氮肥(蘖肥)比例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增加,每穗粒数减少。在早施分蘖肥情况下,产量以蘖肥占比20%>10%>30%;蘖肥和穗肥不同配比对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率等品质指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间的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稻米蛋白质含量随穗肥比例提高而增加,当穗肥占50%时,稻米淀粉RVA谱出现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峰值粘度降低、崩解值减少、消解值增大和糊化温度提高;大田促蘖和保蘖肥各占1...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小林  刘强  荣湘民  谢桂先  张玉平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不施肥、化肥、猪粪堆肥代替10%、20%、30%化肥、猪粪代替20%化肥、沼肥代替20%化肥和稻草代替10%化肥8个处理,研究猪粪堆肥与化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猪粪堆肥与化肥配合施用能够显著增加水稻每穗籽粒数和实粒数,提高水稻籽粒产量,促进水稻养分的累积,提高水稻氮素利用率;早稻产量以猪粪堆肥代替20%化肥处理最高,为5 662.4 kg/hm2,较化肥处理增产8.5%;晚稻产量以猪粪堆肥代替10%化肥处理最高,为6 301.7 kg/hm2,猪粪堆肥代替10%、20%、30%化肥处理分别比化肥处理增产12.5%、11.6%和5.8%;早晚稻氮肥利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智  刘红江  张岳芳  周炜  陈留根  
【目的】研究氮磷减施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为江苏太湖地区水稻生产合理减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苏省大面积生产应用的迟熟中粳水稻品种南粳9108为试材,采用野外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氮磷减施对水稻剑叶色素含量、光合作用主要参数、稻谷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氮肥减施对水稻叶片色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P_n)影响较大。较常规施肥处理(T1)而言,减施15%氮肥处理(T2)条件下,灌浆前期水稻叶片Chla、Chla+b含量及叶片净光合速率均未显著降低。随氮肥减施幅度的增大和处理时间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谭亦杭  沈健林  蒋炳伸  李巧云  李勇  吴金水  
秸秆还田是促进农田养分循环的重要方式,也对提升农田地力有较好效果。以南方典型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设置三个秸秆还田水平和两种水分管理方式的两因子田间定位试验,于定位试验开展后的第5年通过测定早稻和晚稻季稻田土壤无机氮、微生物生物量氮动态、植株吸氮量动态以及收获期主要土壤肥力因子、水稻产量和植株各部分氮素累积量,分析秸秆还田与水分管理制度下水稻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以及土壤p H,长期淹水较之间歇灌溉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在氮肥用量一致条件下,早稻季秸秆还田降低了分蘖期土壤氮素有效性,导致水稻生育期内氮素吸收量显著下降,且显著降低水稻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较对照下降2.0~7.6个百分点,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降低。晚稻季秸秆还田提高了生育期内土壤氮素有效性,显著提高了水稻生育期内氮素吸收量,增加水稻产量且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氮肥利用率较对照提高8.6~13个百分点,且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间歇灌溉和长期淹水灌溉两种水分管理方式对水稻氮素吸收、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早稻季秸秆还田配合长期淹水灌溉将加剧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下降。双季稻稻田实行间歇灌溉下的早稻季秸秆不还田、晚稻季秸秆全量还田(6 t/hm2)有利于获得较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振洋   王冀川   郭子扬   袁杰   张凯雨   王奉斌   康德锐  
为研究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南疆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开展施氮量为主区、栽插密度为副区的裂区试验,分析新稻36号的群体LAI、NR活性、氮素吸收与转运及产量变化。结果显示:适当增施氮肥和适宜密植有利于提高群体LAI和叶片NR活性,其中LAI在施氮量360 kg/hm~2、密度20.83万~26.69万穴/hm~2较大,NR在施氮量240~260 kg/hm~2、密度16.67万~20.83万穴/hm~2时较高;施氮量240 kg/hm~2配合27.78万穴/hm~2的栽插密度能获得最大的茎鞘氮转运量和穗部氮增加量,其氮肥农学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组合处理。结果表明,适当增加密度可减轻由于施氮量增加而导致的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效率下降的现象;在240 kg/hm~2的施氮量条件下,配合20.83万~27.78万穴/hm~2的栽插密度能够实现氮素利用及产量协同提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林义月  李阳  汪本福  张枝盛  杨晓龙  张作林  程建平  
为研究不同的氮肥运筹处理对机直播水稻的产量、稻米品质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在机械直播条件下,以南粳9108和黄华占为材料,在大田总氮量210 kg/hm~2的条件下,设置3种不同的氮肥运筹,基肥∶分蘖肥∶幼穗分化肥分别为N1(5∶2∶3)、N2(3∶4∶3)、N3(无∶6∶4),并以不施氮肥(N0)作为对照。结果显示,南粳9108和黄华占都在基肥∶分蘖肥∶幼穗分化肥为3∶4∶3时产量最高,分别为9 691.2、11 596.1 kg/hm2,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稻米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在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直链淀粉、蛋白质含量随着穗肥比例的增加而升高,表现为N3>N2>N1,垩白率、垩白度随穗肥比例的增加而降低,表现为N1>N2>N3。水稻各个生育时期在3∶4∶3的处理下,氮素吸收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并且氮素农学利用率、氮肥利用率表现为N2>N3>N1。研究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氮肥运筹N2(3∶4∶3)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而N3(无∶6∶4)处理显著提高稻米营养品质和外观品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淑文  文宏达  周彦珍  李雁鸣  肖凯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氮效率小麦的氮素吸收和物质生产特性,阐明氮高效小麦品种高效吸收氮素的生物学基础。【方法】以具有典型特征的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丰、缺氮条件下的籽粒产量、氮效率、氮素吸收特性和氮素吸收同化关键酶活性。【结果】缺氮条件下,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和氮效率以氮高效品种(H)最高,中效(M)次之,低效(L)最低;H具有较多的单位面积穗数且与籽粒产量和氮效率显著相关;不同生育时期的植株氮累积量在抽穗期和成熟期以H最大,M次之,L最低;不同生育时期株高、群体茎数、叶面积指数、群体干物重、叶片NO3-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以及各生育阶段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和光合势均以H最大,M...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国伟  李阳  王嘉欣  
[目的]本文探究了施肥对春玉米生长发育及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状况。[方法]通过野外大田试验,连续3年研究施肥模式对春玉米生长特性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随生长期的变化,施肥和CK春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相同时期均表现为FP>OTP>CK;成熟期春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百粒重、穂粒数和穗粒重均表现为FP>OTP>CK。随着生长期的变化,施肥和CK处理下春玉米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施肥降低了春玉米叶片丙二醛含量,施肥与CK之间的差异随生长期的进行而逐渐拉大,也即施肥模式促进了春玉米生长和叶片生理特性的合成,其中在成熟期的促进作用表现的最为明显。施能处理下土壤硝态氮的累积主要集中在0~10 cm土层,各处理0~10 cm土层中硝态氮的含量占土壤硝态氮含量(0~30 cm土层)的15.32%~35.64%,这说明土壤硝态氮具有表聚性;施肥处理下总氮吸入量表现为FP>OTP>CK,不同处理间差异均显著(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