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34)
- 2023(2632)
- 2022(2190)
- 2021(2002)
- 2020(1645)
- 2019(3652)
- 2018(3503)
- 2017(6084)
- 2016(3712)
- 2015(4041)
- 2014(3884)
- 2013(3929)
- 2012(3697)
- 2011(3373)
- 2010(3355)
- 2009(2943)
- 2008(3001)
- 2007(2587)
- 2006(2260)
- 2005(1902)
- 学科
- 济(11379)
- 经济(11363)
- 管理(6669)
- 业(6623)
- 学(6033)
- 方法(5252)
- 企(4973)
- 企业(4973)
- 数学(4716)
- 数学方法(4635)
- 农(3292)
- 中国(3148)
- 财(3088)
- 税(2856)
- 税收(2660)
- 收(2630)
- 地方(2420)
- 农业(2270)
- 业经(2227)
- 制(2124)
- 和(2005)
- 壤(2005)
- 土壤(1999)
- 务(1818)
- 财务(1817)
- 财务管理(1816)
- 环境(1810)
- 及其(1777)
- 企业财务(1762)
- 银(1656)
- 机构
- 大学(53185)
- 学院(52752)
- 研究(24461)
- 科学(20116)
- 农(19285)
- 中国(16591)
- 济(15798)
- 农业(15748)
- 经济(15368)
- 所(14942)
- 管理(14838)
- 研究所(14220)
- 业大(14056)
- 理学(12753)
- 理学院(12521)
- 管理学(11995)
- 京(11958)
- 管理学院(11928)
- 省(10782)
- 中心(10623)
- 室(10470)
- 农业大学(10152)
- 实验(10095)
- 实验室(9656)
- 重点(9190)
- 院(9119)
- 江(8829)
- 业(8767)
- 科学院(8625)
- 财(7823)
共检索到765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喻苏琴 李凤娇 胡冬南 郭晓敏 李科 裘利洪
【目的】研究氮添加对油茶幼苗养分积累和主要大量营养元素含量、比值等计量特征的影响,为探究氮对油茶苗生长的影响机理及其与碳、磷等互作关系提供科学参考,同时可为油茶苗氮素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油茶2年生实生苗为试验材料,设置0 mmol·L~(-1)(N0,CK)、5 mmol·L~(-1)(N1)、10 mmol·L~(-1)(N2)、15 mmol·L~(-1)(N3)、20 mmol·L~(-1)(N4)共5个氮浓度处理,开展盆栽试验。测定油茶苗各器官生物量和碳氮磷钾元素含量,计算养分累积量、养分利用效率和元素化学计量比。【结果】氮添加显著提升油茶体内N素含量,各器官N含量均在N3水平下达到峰值。随着氮水平的升高,根系C、P含量和叶片P含量呈下降趋势,叶片C和茎部C、P、K含量保持不变。中高浓度氮素(N3、N4)能促进油茶苗干物质和养分的积累,N4处理促进作用最大。氮浓度处理改变了养分的分配格局,随着氮水平的升高,根系养分占比下降,叶片养分比例升高。氮添加降低了N素利用效率,对P、K利用效率影响不大。随着氮水平的升高,各器官C∶N值减小,N∶P值增大。根据N∶P 20的判断标准,油茶苗在N3和N4处理下(N∶P分别为10.86和13.81)不受N限制,即N浓度为15 mmol·L~(-1)以上时能满足油茶苗生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根、茎、叶N含量与全株N累积量和叶片N∶P极显著正相关,与N素利用效率和叶片C∶N极显著负相关,根和叶的N含量还与P、K累积量显著正相关。【结论】一定浓度的氮素可促进油茶苗干物质和养分的积累,15 mmol·L~(-1)以上能满足油茶苗生长,20 mmol·L~(-1)的促进作用最大。由于氮水平条件的不同而导致的油茶各器官氮含量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油茶氮素积累量和氮利用率,也会影响油茶对磷、钾的积累及元素的化学计量比。
关键词:
氮 油茶幼苗 养分积累 化学计量比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增 蒋仲龙 刘海英 叶柳欣 汪舍平 张勇 金锦 吴家森
油茶Camellia oleifera为中国特有的食用油料树种,但关于油茶不同器官氮、磷、钾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以浙江省常山县油茶人工林为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年龄油茶叶片、枝条、主干、根系和果实中氮、磷、钾质量分数,探讨了油茶不同年龄各器官氮、磷、钾化学计量特征及在各器官中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油茶氮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叶片、枝条、根系、果实、主干,磷质量分数从高到低依次为叶片、枝条、果实、根系、主干,钾质量分数从高到低依次为果实、叶片、根系、枝条、主干;随年龄的增加,枝条中的氮、磷质量分数逐渐增大,而其他器官中氮、磷质量分数先增大后减小,钾质量分数先增高而后降低。油茶各器官氮磷比(N∶P)为3.91~10.68,氮钾比(N∶K)为0.33~1.31,钾磷比(K∶P)为3.71~19.08;随年龄的增长,油茶果实N∶P逐渐增高,而其他器官N∶P则先增高而后降低,叶片、枝条、根系和果实的N∶K逐渐增大,叶片、主干和果实K∶P先升高而后下降,枝条、根系的K∶P逐渐降低。油茶叶片的氮、磷平均分配比例为31.4%和28.6%,钾在根系中具有最高的分配比例,平均占比达30.5%。影响油茶生长的限制元素是氮,在生产经营程中,可适当增施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邓森文 张德朝 方建林 王博 杨帆 罗斐晖 黎婷 张大为
油菜具备耐受镉(Cd)污染同时安全生产的潜力。为了给利用油菜进行Cd污染农田的生态修复与安全利用提供理论支持,利用24个全国冬油菜区广泛种植的油菜品种为材料,于2020年10月在湖南省湘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实验基地,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考察了不同油菜品种根、主茎、分枝、叶、角果皮、籽粒在低浓度污染农田(全Cd含量0.54 mg/kg,有效Cd含量0.23 mg/kg)中对Cd的积累差异。在不同小区土壤中有效Cd含量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油菜成熟期不同组织对Cd的吸收和积累存在差异,其中叶片中平均Cd含量最高,根、茎和角果皮次之;籽粒中Cd含量最低,低于国家规定的食品污染物标准(0.1 mg/kg)。不同油菜品种根中Cd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在主茎、分枝、角果皮和籽粒中Cd含量存在差异。对不同品种组织中转运系数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油菜品种之间转运系数存在差异,在庆油1号中,叶片、角果皮的转运系数较高,但在籽粒中相对较低,沣油737、扬油9号在分枝和叶片中较高,在籽粒中处于中等。对油菜收获部分单株总Cd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华杂62、庆油1号等品种总Cd含量高且籽粒Cd含量低。因此,油菜具有富集Cd的能力,华杂62、庆油1号等品种具备修复农田土壤轻度Cd污染同时安全生产的潜力。
关键词:
油菜 镉积累 大田条件 植物修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贾赵东 马佩勇 边小峰 郭小丁 谢一芝
为探明磷素用量对甘薯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效应。以甘薯品种宁紫薯1号为研究对象,设置1个不施肥对照(P1),6个施磷量水平:不施磷对照(P_2O_5)0 kg/hm~2(P2)、施磷(P_2O_5)37.5 kg/hm~2(P3)、施磷(P_2O_5)75 kg/hm~2(P4)、施磷(P_2O_5)112.5 kg/hm~2(P5)、施磷(P_2O_5)150 kg/hm~2(P6)、施磷(P_2O_5)300 kg/hm~2(P7),在甘薯整个生育期内定期取样,测定甘薯地上茎叶和地下块根干物积累量和养分含量,分析各生育期磷素用量对氮、磷、钾养分累积量的影响效应,明确不同施磷水平下甘...
关键词:
甘薯 磷肥 干物质积累 养分积累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雨 李永红 李杰 田启航 刘国俭 陈湖 常瑞丰 王召元
为探究钾肥对设施桃品质、养分积累及产量的综合调控作用,以设施桃优系‘C26-7-17’为试材,在氮磷肥比例为1∶0.5的基础上,按照0、0.5、1、1.5和2的质量比例设置5个硫酸钾水平,在果实成熟后测定果实品质、产量以及果实、枝条和叶片中矿质元素含量,对产量和不同部位的矿质元素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果实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最适宜的钾肥用量。结果表明:氮磷肥混施条件下,增施钾肥显著提高了设施桃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含量,改善了果实着色,降低了可滴定酸、苹果酸、酒石酸和柠檬酸含量,显著提高了设施桃产量。增施钾肥增加了果实、枝条、叶片中K元素含量和枝条中的大部分矿质元素含量,但果实中除K元素外,大部分矿质元素含量降低。产量与叶片中磷、钾元素,与枝条中镁、磷元素含量显著正相关,与叶片氮、锰元素含量显著负相关;果实中各元素含量间显著正相关。对品质和产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NPK4处理(氮肥152 g/株、磷肥292 g/株、钾肥269 g/株)是本试验条件下最佳钾肥用量。
关键词:
桃 设施栽培 钾肥 品质 产量 养分积累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余华 钟全林 程栋梁 张中瑞 徐朝斌 郑文婷 裴盼
【目的】探明不同种源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变化的响应,以期为探讨刨花楠天然林人促更新技术、开展其人工造林的适宜栽培环境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方法】以9个种源地天然刨花楠林下幼苗为研究对象,运用单因素方差法分析各种源地间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差异,利用Pearson法分析其相关性,结合熵权法和冗余分析法选取代表性的环境因子,基于逐步回归分析法构建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与环境因子的拟合模型,并按赤池信息准则选取最佳模型,据此分析环境因子对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不同种源间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P含量、C∶P和N∶P均差异极显著(P C∶P> N∶P> N含量> C∶N> C含量;叶片N含量均与C,P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C∶N和C∶P则极显著负相关(P<0.05),与C∶N、C∶P和N∶P则极显著负相关(P<0.01);影响林下幼苗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为经度、年均气温和1月气温;叶片C,N含量分别与经度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与1月气温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1月气温极显著正相关(P<0.05),受经度影响程度大于年均气温。【结论】不同种源间刨花楠林下幼苗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存在差异,其主要受经度和年均气温影响。在刨花楠天然林人促更新及人工造林的适宜栽培环境选择过程中,考虑不同种源的适应性及种源地环境异质性显得十分关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祯 陈锐帆 申春晖 奚如春 邓小梅
[目的]研究高州油茶生长发育过程中各源库器官糖积累特征及其与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关系,为进一步完善华南地区特色油茶品种糖积累理论提供依据。[方法]以高州油茶为研究对象,利用13C同位素脉冲标记法测定不同发育时期各源库器官的13C含量,同时测定对应时期各器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糖组分特征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1)13C标记的光合产物在运输趋于稳定后,在发育前期主要积累在叶片中,后期种仁逐渐成为了同化物分配积累的中心。2)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基本表现为果皮>种仁>叶片,淀粉含量表现为叶片>种仁>果皮。3)SPS和SS-Ⅱ与叶片、果皮和种仁的可溶性糖含量都呈正相关关系;B-AI主要在发育后期起着作用,种仁中B-AI活性分别在8月和10月存在峰值;在叶片中,NI为主要的糖转化酶,活性在50~60 U·g-1之间;种仁中,S-AI与NI的活性大致相同,S-AI主要在发育前期起作用,而NI在发育后期起作用。[结论]高州油茶发育前期光合产物主要积累在源器官叶片之中,随着果实生长发育种仁逐渐成为了同化物分配的中心;在糖积累情况上,种仁在发育前期主要积累果糖和葡萄糖,发育后期则主要积累蔗糖。在发育后期运输到果皮的蔗糖会分解为果糖和葡萄糖,果皮依旧会进行增厚和延伸,继续完成木质化,此时果皮与种仁会对养分进行激烈竞争,最终呈现出果大皮厚的现象。SPS和SS-Ⅱ功能互补,同时影响着高州油茶糖分的积累,且SS-Ⅱ是糖分积累的关键酶;可能是引起各源库器官糖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高州油茶糖积累受糖代谢相关酶的综合调控,NI为叶片的主要转化酶,S-AI与NI分别在种仁发育前后期发挥作用,果皮中蔗糖转化主要依靠S-AI;B-AI主要在发育后期起作用,但活性相对较低,转化能力有限。
关键词:
糖含量 酶活性 13C脉冲标记 高州油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媛媛 杨恒山 范秀艳 李莹莹 刘晶 吕登宇
为进一步推进玉米的减肥增效,以内蒙古西辽河平原主推玉米品种伟科702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0,210,300,390 kg/hm~24个施氮水平下,研究春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和氮肥利用率的差异性,以期为该品种确定适宜的施氮水平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吐丝期之前,干物质积累量随施氮水平的增加而提高;吐丝期之后干物质积累量施氮300 kg/hm~2较施氮390 kg/hm~2更大,干物质积累的最大速率也出现在300 kg/hm~2施氮水平。从完熟期物质积累的构成来看,茎和苞叶以施氮390 kg/hm~2处理最大,而穗轴和籽粒则以施氮300 kg/hm~2最大。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同化物转运...
关键词:
伟科702 施氮水平 干物质 积累 转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新 邵子睿 丛正坤 谭璇 张斌 白婧 向国红 段仁燕
【目的】比较不同水稻品种的锑积累差异,筛选出适合锑污染农田种植的锑低累积水稻品种。【方法】选取8个水稻品种连续3年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品种间锑积累特征。【结果】供试品种的籽粒锑含量范围为0.02~0.20 mg/kg;根据籽粒锑含量进行聚类分析,8个水稻品种可分为3类,其中,第Ⅰ类低锑富集型品种为农香32、日本晴、鄂丰丝苗;第II类中度锑富集型品种为浓香42、黄华占、9311、玉针香;第III类锑超富集型品种为湘晚籼13。水稻根、茎叶、谷壳、籽粒中锑含量依次降低,根中锑含量远高于其他器官,籽粒与茎叶锑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水稻品种各部位的锑转运系数(TF)中,谷壳向籽粒的转运系数(TFG-C)最高,根向茎叶的转运系数(TFSL-R)最低;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籽粒锑含量与TFG-C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TFC-SL呈显著负相关(P<0.05)。8个水稻品种理论产量变幅为9597.91~4806.92 kg/hm2,产量最高的品种是9311,高达 9597.91 kg/hm2;产量最低的品种是日本晴,低至 4806.92 kg/hm2。【结论】综合考虑籽粒锑含量与产量,推荐农香32、鄂丰丝苗和9311在农田土壤总锑含量低于274.86 mg/kg的稻田中种植,既能安全保障籽粒锑含量,又能保证水稻产量。
关键词:
水稻品种 锑含量 基因型 产量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郭理想 杨婕妤 龙明秀 马文雪 岳佳铭 刘洁 臧琳 呼天明 何树斌
为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MF)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营养元素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影响,试验以紫花苜蓿阿尔冈金(M.sativa cv.Algonquin)为材料,通过温室盆栽的方法,在模拟干旱和正常供水两个水分梯度下,单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Glomus constrictum,M)、单接种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R)、双接种R和M(RM)以及不接种(CK),测定紫花苜蓿叶片和根系中碳(C)、氮(N)、磷(P)、钾(K)的含量并计算其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战秀梅 李秀龙 韩晓日 李亭亭 杨劲峰 刘小虎
针对目前农业生产中连年采用旋耕的耕作方式以及过分依赖化肥,使得耕层变浅、犁底层变硬、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的现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旋耕、深松和深翻耕作方式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和花后碳氮积累及根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和深翻可以显著提高春玉米的产量、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及其占总生物量比例和氮素吸收量;促进了根系的发育,尤其有利于30~60cm土层根系的发育,使根系在玉米生育后期保持相对较高的活力;但减少了花后干物质和氮素从营养体向籽粒转移的效率。深松和深翻相比,对产量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但两种耕作方式对春玉米其他方面的影响并没有表现出相同的规律。秸秆还田后当季春玉米产量总体呈...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连艳会 潘飞飞 李新峥
【目的】本研究通过不同种植年限大棚土壤肥力状况调研及主要养分储存形态分析,探讨不同种植年限大棚土壤的合理施肥管理措施,以期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壤自身养分供应能力的前提下,高效合理施肥,减少不必要的肥料损失、降低环境风险。【方法】研究调查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朱庄屯村大棚黄瓜产区的5个典型种植黄瓜大棚,以露地农田(0年)为对照,不同种植年限大棚中0~40 cm土层(每20 cm一层)的土壤养分,并对主要的土壤养分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①0~20 cm土层养分含量和电导率均高于20~40 cm土层。不同种植年限大棚土壤的全钾、pH显著低于农田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农田土壤。②0~20 cm土层中铵态氮、硝态氮累积量普遍低于20~40 cm土层,微生物量氮累积量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大棚中土壤固定态铵的累积量高于农田。③在0~40 cm土层范围内,除种植年限为16年的大棚外,其他种植年限大棚中铵态氮占全氮的比例均高于农田;不同种植年限大棚硝态氮占全氮的比例则均低于农田。有机形态氮占全氮比例最高,大棚土壤均高于农田土壤。【结论】全氮、全磷、全钾、电导率、速效磷、速效钾的养分含量整体上高于农田。土壤全氮与微生物量氮、固定态铵、铵态氮及硝态氮都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以有机形态为主的其它未测组分氮占全氮比例最高。
关键词:
黄瓜 种植年限 土壤养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金欣欣 王瑾 宋亚辉 程增书 李玉荣 苏俏
为了解高油酸花生的养分吸收和利用规律,以高油酸花生品种和普通花生品种为研究对象,在整个生育期内取样,测定花生各部位干物质量和养分含量、计算各生育时期氮、磷、钾养分积累量,明确高油酸花生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养分吸收、利用规律,为指导花生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高油酸花生的整个植株及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变化规律与普通花生基本一致,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但高油酸花生根系干物质量高于普通花生,而茎叶则相反,总干物质量显著低于普通花生约6.86%。高油酸花生与普通花生氮、磷、钾的吸收积累趋势一致,氮、磷二者的积累自出苗至荚果成熟期呈直线上升,最终收获时稍有下降;而钾至花期(播后69 d)达到最大值,后趋于平缓。不同器官氮、磷、钾积累趋势也大致相同,但高油酸花生根系的氮、磷、钾积累量显著高于普通花生。花生全生育期氮、磷、钾的需求量表现为氮>钾>磷。播后39 d,氮磷钾平均需求量分别为54.57,12.43,52.99 kg/hm~2。播后39~69 d,氮磷钾养分的需求量分别为87.18,22.62,99.10 kg/hm~2。播后69~109 d,钾需求量很少,氮磷养分的需求量分别为88.48,33.49 kg/hm~2。根、茎、叶中的部分养分在花期后会转移到荚果,氮、磷、钾养分的转移量均表现为叶>茎>根。花生荚果中来自营养器官转移的氮量比例为33.31%,而磷仅为17.43%,钾却高达87.84%。总之,花生营养生长期较大的生物量是生殖生长期荚果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在花生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不同花生品种养分的需求及积累分配特点,适时合理施肥,以达到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和花生高产的目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小娟 郑敏娜 郭凤琴
为了探讨山西北部地区推广种植的春玉米品种整株干物质与氮、磷养分积累分配特点,制定适宜该地高产栽培管理措施。2014-2015年在大田条件下以垦沃2号(KW2)、KWS9384(KWS9384)和晋单32号(JD32)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春玉米干物质与氮、磷养分积累分配特点。结果表明,KW2在生育期内每株干物质、氮、磷积累量分别为432.95,4.90,5.21 g,均明显高于KWS9384和JD32。其中,较KWS9384分别高15.11%,11.36%和10.15%,较JD32分别高17.55%,27.94%和28.96%;KW2的籽粒产量、整株干物质及氮、磷养分积累量在整个生育期内均明显高于...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晓 王樱琳 韦小丽 吴高殷
【目的】确定闽楠Phoebe bournei幼苗培育的最适指数施氮量,对丰富高质量闽楠苗木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方法,测定6个水平指数施氮量(0、1、2、3、4、5 g·株~(-1))处理下闽楠幼苗生长生理及养分积累状况。【结果】闽楠苗高、地径、叶面积、生物量、叶绿素质量分数以及根系活力随指数施氮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3 g·株~(-1)时达到最大;苗木氮、磷、钾素积累量在最高指数施氮量处理中最大;苗木生物量、氮素质量分数、株含量以及施氮量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施氮量为3~5 g·株~(-1)时,幼苗养分吸收表现为奢侈消耗;临界值法表明:闽楠苗叶片氮钾的最适质量分数临界范围分别16.88~20.58和9.78~11.38 mg·g~(-1),最适施氮量为3~4 g·株~(-1)。【结论】综合闽楠苗生长生理以及养分积累表现,建议闽楠苗期培育以指数施氮量4 g·株~(-1)为宜。图3表4参34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