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728)
- 2023(8531)
- 2022(7595)
- 2021(6916)
- 2020(6069)
- 2019(13773)
- 2018(13632)
- 2017(25997)
- 2016(14657)
- 2015(16437)
- 2014(16186)
- 2013(15905)
- 2012(14687)
- 2011(13392)
- 2010(13393)
- 2009(12764)
- 2008(12618)
- 2007(11519)
- 2006(9685)
- 2005(8594)
- 学科
- 济(55834)
- 经济(55783)
- 管理(36837)
- 业(35893)
- 企(27947)
- 企业(27947)
- 方法(27483)
- 数学(24444)
- 数学方法(24212)
- 农(17247)
- 中国(14622)
- 财(14598)
- 学(13275)
- 贸(12025)
- 贸易(12021)
- 易(11658)
- 地方(11581)
- 业经(11488)
- 农业(11241)
- 制(10234)
- 务(9052)
- 财务(9030)
- 财务管理(9005)
- 和(8882)
- 企业财务(8434)
- 理论(8423)
- 银(8350)
- 银行(8308)
- 环境(8267)
- 行(7892)
- 机构
- 学院(207081)
- 大学(204812)
- 济(79713)
- 经济(77883)
- 管理(74395)
- 研究(70976)
- 理学(64130)
- 理学院(63362)
- 管理学(62043)
- 管理学院(61672)
- 中国(51867)
- 科学(47663)
- 农(44177)
- 京(43174)
- 所(38284)
- 业大(36178)
- 财(35772)
- 农业(35550)
- 研究所(35223)
- 中心(33074)
- 江(31975)
- 财经(28755)
- 范(27409)
- 师范(27054)
- 北京(26730)
- 经(25926)
- 州(25258)
- 院(25103)
- 经济学(24519)
- 技术(24331)
- 基金
- 项目(139751)
- 科学(106760)
- 研究(98633)
- 基金(97852)
- 家(87491)
- 国家(86756)
- 科学基金(71643)
- 社会(59720)
- 省(57290)
- 社会科(56410)
- 社会科学(56390)
- 基金项目(51835)
- 划(48165)
- 自然(47386)
- 自然科(46268)
- 自然科学(46251)
- 教育(46211)
- 自然科学基金(45393)
- 编号(41415)
- 资助(40512)
- 成果(33381)
- 重点(32620)
- 发(31170)
- 部(30123)
- 课题(29058)
- 创(29001)
- 计划(27963)
- 科研(27846)
- 创新(27189)
- 大学(25621)
共检索到2960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秋玲 杨秀珍 戴思兰 邱丹丹 董南希 李清清
为探究氮素对毛华菊形态性状的影响及为菊花观赏性状改良提供参考价值,以混合瓣型的毛华菊为试材,对15、30、60和90mg/L氮水平下毛华菊形态性状差异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上盆98d时,毛华菊的株高和叶片数随氮水平增高呈递增趋势,叶片数最终呈缓慢增长直至停止。叶长、叶宽和叶长宽比呈规律性变化趋势,叶缘的开裂程度随氮水平增加而增加。以90mg/L水平开花时间最早,15mg/L水平开花最晚,二者盛花时间相差22d。花序直径和单株头状花数量差异显著,以90mg/L水平下头状花数最多,为29.40;15mg/L水平最少,仅3.50;舌状花的平瓣、匙瓣、管瓣和单朵花序的舌状花数和花心直径在不同氮水平下差异不显著,舌状花数均为13~14。舌状花的S值分布以S∈(0.00,0.25】、S∈(0.25,0.50】区间最多,其次为S∈(0.50,0.75】、S=1.00、S∈(0.75,1.00),S=0.00无,混合瓣型毛华菊的舌状花或多或少均存在开裂,不存在完全闭合的情况。综上,毛华菊整体生长状态和速率在营养生长阶段随氮水平升高而递增,各生殖指标也随着氮水平的变化呈一定差异,尤其是开花时间和头状花数量,说明氮在毛华菊发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氮水平 毛华菊 形态性状 差异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王冲 孙同秋 王玉清 张凯 王志忠 邱兆星
随机选取滨州港和连云港两个不同地理群体2龄毛蚶(Scapharca subcrenata Lischke)各300 ind,分别测定其壳长、壳高、壳宽、体重和软体重5个性状参数,计算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以及以壳性状为自变量对重量性状为因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两群体毛蚶壳性状与体重和软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滨州港群体中壳宽对体重、软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通径系数分别为0.659、0.461,是影响体重、软体重的主要因素。连云港群体中壳宽对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通径系数为0.527,是影响体重的主要因素,影响软体重的主要因素是壳长,其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姚晓云 范淑秀 邹国兴 吴延寿 陈春莲 熊运华 刘进 王嘉宇 徐正进
为了揭示不同氮素环境下株高和叶片性状的分子遗传基础,鉴定新的环境钝感的主效QTL。以丰锦和中优早8杂交衍生的籼粳交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氮素水平下对株高和叶片性状进行QTL分析。不同施氮水平双亲的株高和叶片性状存在明显变化,中优早8对氮素响应程度明显高于丰锦,不同施氮水平株高和叶片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共检测到38个相关性状的QTL,分布于10条染色体上的17个染色体区域,仅9个QTL在不同供氮水平下稳定表达,氮素水平差值性状相关QTL主要分布在第7,8,11号染色体上。检测到2个新的环境钝感的主效QTL簇qPHLW7和qFLWA10,位于第7染色体的多效性QTL簇qPHLW7,具有明显的调控株高、叶长和叶宽的功能;位于第10染色体上的主效QTL簇qFLWA10参与调控剑叶宽和剑叶面积,具有明显的延伸叶片宽度和面积的功能。共检测到23对互作QTL,上位性互作是调控株高和叶片性状的重要遗传组成,且主效QTL参与上位性互作效应。检测到9个环境钝感表达的主效QTL,其中主效QTL簇qPHLW7和qFLWA10是调控叶片和株高性状的2个关键染色体区域,相关研究为后续探究奠定了基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文奎 周春玲 戴思兰
在野外调查中发现,毛华菊(Dendranthemavestitum)的花朵存在丰富的变异,而且这些变异形态和栽培菊花(D.×grandiflorum)的花形变化极为相似.该文参照栽培菊花花形的分类,对这些变异类型进行了整理.同时,也对毛华菊花朵变异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毛华菊,花朵变异,遗传多样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孟良 刘明池 钟启文 何洪巨 季延海 李莉
【目的】明确不同来源菊芋种质资源品质性状间的差异,为菊芋专用新品种的选育及菊芋功能产品的研发奠定基础。【方法】以菊芋种质资源圃中来自法国的14份、丹麦的11份和我国的4份菊芋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块茎的干物质及主要品质性状(可溶性糖、果聚糖、蛋白质、粗纤维、黄酮、淀粉含量),并进行了品质性状与颜色及干物质的相关性分析,探讨了不同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结果】不同来源菊芋资源的品质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最大的为黄酮含量。通过多变量的主成分分析可知,前4个主成分(果聚糖、可溶性糖、蛋白质、黄酮)代表了菊芋品质
关键词:
菊芋 种质资源 品质性状 遗传多样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继师 樊帆 韩立朴 胡亮 谢光辉
对来自国内外60份不同类型高粱材料的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在新疆干旱区的表现进行分析比较,目的是了解不同高粱类型在新疆干旱区的差异表现,为新疆干旱区能源用高粱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发现,供试高粱材料间生育期差异显著(P
关键词:
高粱 生物量 碳水化合物 木质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尹元萍 董文汉 王明君 张雅琼 张慧 魏丽萍 梁泉
【目的】研究了大豆蛋白质、脂肪性状的遗传变异以及部分环境因子的影响,为提高中国南方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提供种质资源和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中国不同来源地的335份大豆种质资源材料,于2015-2016年在云南省峨山县缺磷红壤上设置不施磷肥(LP)和表层土壤施普钙(160 kg/hm2,HP)试验,测定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等关键指标。【结果】2年中大豆种质资源的蛋白质含量变异最大,其次是油分含量,而蛋白质+脂肪含量变异最小,三者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35%、5.21%和2.86%;高磷、低磷条件下蛋白质变异幅度分别为
关键词:
大豆 种质 磷水平 蛋白质 脂肪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婧 李卓蓉 吴江婷
[目的]利用高通量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硝态氮或铵态氮处理条件下,对杨树根尖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筛选和研究,同时分析和描述了差异表达基因对杨树根尖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后续开发高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杨树新种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灰杨幼苗根尖为材料,用0.5mmol·L~(-1)硝态氮(NO_3~-)和0.5mmol·L~(-1)铵态氮(NH_4~+)对幼苗处理10 d,并对植株根尖进行转录组测序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硝态氮处理下的主根长度几乎是铵态氮处理条件下的一倍。从两种不同氮形态处理杨树根尖转录组文库中,筛选到2 207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差异基因GO和KEGG功能聚类分析,分别获得50个GO功能聚类和20条KEGG通路。进一步利用MapMan分析,筛选出36个氮代谢通路过程、各类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以及代谢过程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对这些差异基因互作调控网络分析发现,硝酸还原酶(Potri.005G172400)基因通过响应不同氮形态,在影响杨树根尖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论]本研究获得了不同氮形态处理条件下杨树根尖差异表达基因,并对差异表达基因功能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杨树通过响应不同氮形态影响根尖生长发育过程的分子机制。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周祺 张帅 谢松 陈再忠
对金鱼(Carassius auratus auratus)中兰寿金鱼与虎头金鱼两大不同品系的28个性状进行了形态学测量。通过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样品主要在体高、体宽和头长3项指标上具有差异,其主成分分析特征值均在0.7以上。另外,鱼体外部各性状之间联系十分密切。其中11项形态参数在经聚类分析与近似性矩阵分析后,获得了由相关性距离构成的环状系统。该系统中的一个或多个性状特征的改变都会对其他性状参数造成不同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其鱼体外形和器官功能。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郑蓉 郑维鹏 方伟 黄耀华 张闪闪
分析了福建和浙江12个绿竹Dendroc alamopsis oldhama主要产地鲜笋形态性状(笋地径、笋高、总质量、去壳质量)和营养成分(水解氨基酸、还原糖、水溶性总糖、粗蛋白质、粗纤维、总灰分、水分)的差异,探明主要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受产地生长性状、栽培条件的影响,产地间鲜笋形态指标差异明显,变异系数为13.27%~36.13%,产地漳州、福安及凤岭的可食率最高,达77%~82%;产地龙岩、苍南、龙湖、同安、漳州及漳平水解氨基酸总量较高,品味鲜美;竹笋营养成分的积累也因产地不同而差异明显,粗纤维、还原糖、水溶性总糖受影响最为显著,相关分析表明竹笋含糖量较高时粗纤维质量分数较低...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小纯 王晓航 熊淑萍 马新明 丁世杰 吴克远 郭建彪
【目的】明确不同氮肥生理利用率小麦品种的氮代谢差异,为小麦高产及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实现小麦节氮增产。【方法】采用大田试验方法,从16个小麦品种中筛选出氮素利用效率差异显著的低氮高效型小麦品种漯麦18、豫麦49-198和低氮低效型品种西农509、豫农202。然后进一步分析两类品种在N0(CK),N120(120 kg·hm-2)和N225(225 kg·hm-2)3个供氮水平下各小麦品种的产量、叶片GS活性、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NO3-及全氮含量等氮代谢指标的差异。【结果】不同供氮水平下,氮肥生理利用率、产量、地上部及籽粒氮素积累量和叶片的GS活性、硝态氮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董浚键 孙成飞 田园园 曾庆凯 师红亚 卢迈新 叶星
为了解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主要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性,以及雌雄形态性状的差异,本研究测量了同塘养殖的2837尾翘嘴鳜的7个生长相关性状,包括全长、体高、头长、眼径、尾柄全长和尾柄宽与体重。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各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关系,并从中随机取雌雄个体各150尾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并另随机取120尾进行雌雄判别验证。结果显示,在各形态性状中,全长、体高与体重的相关系数最大。通过建立回归方程组并进行偏回归系数检验,发现头长和尾柄宽与体重的相关性不显著,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董浚键 孙成飞 田园园 曾庆凯 师红亚 卢迈新 叶星
为了解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主要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性,以及雌雄形态性状的差异,本研究测量了同塘养殖的2837尾翘嘴鳜的7个生长相关性状,包括全长、体高、头长、眼径、尾柄全长和尾柄宽与体重。采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各形态性状与体重的相关关系,并从中随机取雌雄个体各150尾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并另随机取120尾进行雌雄判别验证。结果显示,在各形态性状中,全长、体高与体重的相关系数最大。通过建立回归方程组并进行偏回归系数检验,发现头长和尾柄宽与体重的相关性不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武亚瑞 刘锡建 杨国敏 刘红伟 孔文超 吴永振 孙晗 秦冉 崔法 赵春华
【目的】旗叶是小麦光合碳固定的重要场所,对小麦产量起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小麦旗叶在高、低氮环境下的遗传特性,分析其遗传机制,为优异株型育种、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科农9204和京411为亲本所构建的188个RIL群体为材料,分别种植在6个不同的高、低氮环境下,通过对群体旗叶性状调查并进行遗传分析,从而确定控制各性状的基因数目,估计遗传效应值及遗传率,并对小麦旗叶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在遗传估测中,低氮环境下:旗叶长在E3环境的最适遗传模型为2MG-CE,即2对互补作用主基因遗传模型,其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为1.098,主基因遗传率为31.35%,在其他低氮环境下均表现为多基因遗传;旗叶宽均表现为多基因遗传;旗叶面积(除E5)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2MG-CE,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为1.884,主基因遗传率为36.7%,在E5为多基因遗传。高氮环境下:旗叶长(除E4)的最适遗传模型为2MG-CE,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为1.133,主基因遗传率为32.6%,在E4环境的最适遗传模型为2MG-ER,即2对隐性上位主基因遗传模型,其第一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为1.431,第二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为1.108,主基因遗传率为51.77%;旗叶宽(除E2)的最适遗传模型为2MG-CE,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为0.119,主基因遗传率为37.29%,在E2表现为多基因遗传;旗叶面积的最适遗传模型为2MG-CE,加性×加性上位性互作效应值为3.067,主基因遗传率为44.42%。旗叶性状在不同环境的遗传模型不同,在高氮环境下遗传较为稳定,在低氮下受环境影响较大。在旗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中,旗叶性状与穗粒数、穗粒重、单株产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且在不同环境下的影响程度不同。【结论】旗叶性状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在高、低氮环境下的表现不同。旗叶在低氮环境下表现为不同的主基因遗传和多基因遗传;在高氮环境下大多表现为主基因遗传,由2对基因控制,并且存在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且可能存在效应较大的主效QTL。改善旗叶性状可以提高小麦的单株产量、穗粒重等产量性状。
关键词:
小麦 旗叶性状 遗传模型 产量 相关分析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继康 谭龙涛 喻春明 朱爱国 陈平 王延周 朱涛涛 熊和平
根系是苎麻(Boehmeria nivea)吸收氮素的主要器官,开展苎麻根系对不同氮素水平的响应研究对其品种改良和农艺调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以往研究的不足,本研究设置了0、6、9、12和15 mmol·L(-1)氮素水平处理进行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氮效率苎麻根系性状对氮素水平的响应特征,及其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增施氮素可显著提高苎麻根系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及比表面积(P0.05)。增施氮肥可显著促进苎麻根系体积与活力的增长,其中氮高效基因型苎麻H2000-03根系体积在12mmol·L(-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