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750)
- 2023(2530)
- 2022(2240)
- 2021(1951)
- 2020(1683)
- 2019(3699)
- 2018(3660)
- 2017(6405)
- 2016(3879)
- 2015(4150)
- 2014(4085)
- 2013(4130)
- 2012(3769)
- 2011(3615)
- 2010(3684)
- 2009(3259)
- 2008(3130)
- 2007(2679)
- 2006(2319)
- 2005(2105)
- 学科
- 济(14356)
- 经济(14347)
- 管理(9659)
- 业(9380)
- 企(7877)
- 企业(7877)
- 方法(7689)
- 数学(6957)
- 数学方法(6910)
- 财(4355)
- 学(3996)
- 中国(3672)
- 农(3539)
- 制(3015)
- 务(2895)
- 财务(2884)
- 财务管理(2882)
- 企业财务(2763)
- 业经(2725)
- 技术(2462)
- 银(2432)
- 银行(2402)
- 融(2353)
- 金融(2352)
- 行(2277)
- 农业(2241)
- 环境(2206)
- 地方(2171)
- 稻(2140)
- 划(2085)
- 机构
- 大学(57268)
- 学院(56301)
- 研究(24333)
- 济(21155)
- 经济(20760)
- 农(20060)
- 管理(18083)
- 科学(17530)
- 农业(16694)
- 理学(15799)
- 中国(15689)
- 理学院(15588)
- 管理学(15256)
- 管理学院(15168)
- 所(14647)
- 业大(14376)
- 研究所(13681)
- 京(11885)
- 农业大学(10916)
- 中心(10147)
- 省(9931)
- 业(9522)
- 财(9284)
- 科学院(8930)
- 江(8859)
- 室(8547)
- 实验(8083)
- 院(7942)
- 实验室(7722)
- 财经(7611)
- 基金
- 项目(42381)
- 科学(31546)
- 基金(30265)
- 家(29975)
- 国家(29807)
- 研究(24456)
- 科学基金(23236)
- 省(17802)
- 自然(17057)
- 自然科(16683)
- 自然科学(16675)
- 自然科学基金(16402)
- 基金项目(16012)
- 划(15649)
- 社会(15129)
- 社会科(14362)
- 社会科学(14354)
- 资助(12543)
- 计划(11300)
- 教育(10983)
- 科技(10833)
- 重点(10642)
- 发(9390)
- 业(9007)
- 创(8983)
- 部(8950)
- 科研(8693)
- 创新(8610)
- 农(8602)
- 专项(8289)
共检索到803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金磊 李霞 魏晓东 刘小龙 王才林 仲维功
为明确不同施氮量下高产粳稻在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光合生理特性的差异,在盆栽条件下,选取3个中粳(武育粳3号、南粳45、02102)和4个晚粳(武运粳7号、南粳44、南粳46、南粳5055),在开花后不同天数,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下(150.0 kg/hm2:LN、300.0 kg/hm2:MN、450.0 kg/hm2:HN)剑叶光合作用对光强和二氧化碳(CO2)响应曲线,氮代谢关键酶如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酶(GOGAT)谷氨酸脱氢酶(GDH),抗氧化酶和非酶系统的抗氧化能力以及耐光氧化表现等,并在收获期考察其产量构成因子。结果表明:超级稻中粳南粳45和晚粳南粳44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淑英 蒋文春 王术 秦阳
以12个粳稻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品种产量、生育后期生理性状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平均产量列前3位的沈农9418、沈稻2号、辽粳454各产量构成因素多数较高,其余正常,说明其产量构成因素间彼此协调。而任何一个产量构成因素明显偏低的品种,都影响其产量潜力的发挥。单位面积穗数与每穗成粒数的负相关极显著,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光合作用的有关参数相关性不显著,穗干重占总干物重的比例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要进一步提高单产,应该在保证适宜的穗干重占总干物重的比例前提下,增加干物质积累量。
关键词:
产量 产量构成因素 生理特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米国华 张福锁 王震宇
通过分析小麦高产水平与氮素吸收规律,认为增加开花后植株氮素吸收,缩小茎叶的氮素输出输入差值,从而维持开花后植株氮素水平,维持光合效率与叶面积持续期,进而增加粒重可能是小麦再高产的重要途径之一。探讨了这一途径可能引发的碳氮代谢互作的生理限制性,并论述了基因型、环境条件及矿质营养平衡的在其中的决定性作用。
关键词:
小麦 高产 碳-氮代谢 互作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玉春 林文雄 梁义元 陈芳育 梁康迳
分析探讨了新株型(NPT)水稻的源库特征和生育后期生理生化特性,并对引起该类型水稻结实率低、充实度差的原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NPT水稻具有库大源足、净光合速率高、后期叶片保护酶活性高、膜质过氧化低、不早衰等特点,因而认为导致NPT水稻结实率低、充实度差的原因并不是库大源不足,而主要与其流不畅有关.
关键词:
新株型水稻 源 库 光合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宋海星 彭建伟 刘强 荣湘民 谢桂先 张振华 官春云 李合松 陈社员
【目的】揭示油菜生育后期氮素再分配与氮素生理效率的关系。【方法】在完全营养液的砂培条件下,采用15N示踪方法,研究了不同氮素生理效率油菜品种生育后期营养体氮素再分配的差异。【结果】与低氮素生理效率品种相比,高氮素生理效率品种的氮素再分配量大,氮素再分配速度先慢后快;向籽粒再分配的氮素量及其比例大,向角果皮再分配的氮素量及其比例小;植株体氮素损失量及其比例小,氮素损失速度慢,这是高氮素生理效率品种氮收获指数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比较4个生育期吸收的氮素再分配量及比例表明,蕾苔期吸收的氮素再分配量及其比例最大,角果发育吸收的氮素再分配量及比例最小,苗期和开花期吸收的氮素再分配量及比例位于前二者之间。【...
关键词:
油菜 氮素再分配 植株体氮素损失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惠哲 朱德峰 饶龙兵 林贤青 张玉屏
以高产水稻品种两优培九和II优7954为材料,研究强化栽培对水稻中后期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栽培在单位面积穗数不占优势下,主要是通过改善水稻后期群体质量,促进大穗形成从而实现增产。在强化栽培适宜种植密度下,抽穗期功能叶的配置比较合理,叶片宽且挺,能较好的截获光能,且水稻抽穗期至花后20 d的叶面积衰退率较少,有利于抽穗后光合能力的提高和物质积累,抽穗期茎鞘物质积累多,有利于提高穗粒数和结实率,保证水稻大穗形成。
关键词:
水稻 强化栽培 群体质量 大穗 产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林琪 孙旭生 黄令峰 刘义国 赵长星
为探讨旱地高产麦田的高产潜力,在莱阳市冯格庄的旱地高产麦田(曾多次创出旱地9000 kg/hm2以上产量)创造条件研究了补充灌水对旱地小麦生育后期旗叶衰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补灌对旱地小麦旗叶衰老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随着补灌次数的增加,增大了旱地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在W2水平下,在灌浆的后期延缓了叶绿素含量的下降,降低了旗叶丙二醛的含量,增加了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含量,延缓了旗叶的后期衰老,并达到了高产水平9310.20 kg/hm2。继续增加补灌次数,旗叶的SOD、CAT和POD活性增幅不大,在灌浆后期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在该试验条件下,W2产量最高。继续增加补灌次数,产量开始下降,甚至低于...
关键词:
小麦 不同补灌次数 旱地 衰老 旗叶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英梅 唐启源 邹应斌 石纪成
2 0 0 1年在湖南宁乡以优质早籼稻中鉴 10 0、两系杂交稻组合香两优 68和优质晚籼稻中香 1号为材料 ,通过穗期喷施不同复配调节剂处理 ,研究了后期营养调控对产量和稻米品质性状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效果 .结果表明 ,后期营养调控可提高植株体内保护酶 (SOD,POX)活性 ,延缓叶片和根系衰老 ,促进灌浆结实 ,有利于产量和品质的形成 ,并在 2 0 0 0年试验基础上 ,从早稻 7种复配剂中筛选出了 2种 (M6 ,M7) ,晚稻 5种复配剂中筛选出了 1种(Q2 )集延缓衰老、提高产量、改善品质于一体的复合调节剂
关键词:
优质稻 营养调控 产量 稻米品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士伟 赵学强 夏士健 朱虹霞 施卫明
以常规杂交稻汕优63为对照,选用11个超级杂交稻品种(组合),研究了常规栽培条件下,超级杂交稻抽穗后叶片和根系伤流液营养元素含量变化与早衰的关系。以剑叶叶绿素含量为早衰标准,抽穗后不同时间测定发现,协优9308和汕优63不易早衰,而两优培九和国稻1号容易早衰。抽穗后12个水稻品种剑叶大量元素钙、氮、磷、钾、镁含量测定结果也表明协优9308在12个品种中相对较高,而国稻1号相对较低。抽穗后水稻根系伤流强度也逐渐降低,活力下降,呈现衰老特征。12个水稻品种抽穗后根系伤流液微量元素磷、钾、钙含量变化不大,镁含量明显上升,铁含量迅速下降。农艺性状和生理试验结果综合分析表明,12个水稻品种中协优9308...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早衰 营养生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玉芹 杨恒山 毕文波 张瑞富 范秀艳 肖丽 高聚林 刘志雄
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农户(NH)、高产高效(GCGX)、再高产(ZGC)和再高产高效(ZGCGX)4种栽培模式下春玉米冠层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为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和层位春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均为ZGCGX>ZGC>GCGX>NH,棒三叶差异最大。不同叶位叶片叶绿素含量均为吐丝期高于乳熟期。吐丝期和乳熟期春玉米净光合速率均表现为:ZGCGX>NH>GCGX>ZGC。吐丝期各栽培模式间差异不显著;乳熟期ZGCGX模式与NH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GCGX、ZGC模式。吐丝期和乳熟期春玉米冠层光合能力表现为:ZGCGX>ZGC>GCGX...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茂 吴昊 王绍华 李刚华 杨文祥 王强盛 丁艳锋 沈其荣
以近年来江苏省广泛种植的19个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为材料,在11个县市区196个田块进行试验,研究江苏省不同类型土壤基础供氮能力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基础产量与其所能达到的最佳实际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不同类型土壤基础产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不同土壤基础产量及其土壤基础供氮量(全生育期植株总吸氮量)变异范围都很大,但不同土壤基础产量和土壤基础供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获得相同基础产量时不同类型土壤基础供氮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100 kg基础产量需氮量呈粳稻大于籼稻的趋势。不同基因型水稻100 kg基础产量需氮量由大到小均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江苏省196个田块土壤碱...
关键词:
水稻产量 土壤类型 基础供氮量 江苏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杜晓东 赵宏伟 刘化龙 王敬国 许晶 宋谨同
以寒地粳稻松粳6号和寒地超级稻松粳9号为材料,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寒地水稻茎蘖动态、有效穗数、分蘖成穗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基肥施氮比例、增加穗粒肥施氮比例两品种分蘖数到达峰值时间延迟,每平方米有效穗数和分蘖成穗率均呈增大的趋势,但比例过大时,每平方米有效穗数和分蘖成穗率反而下降;适当减少基肥施氮量,增加后期穗粒肥施氮量可以显著的提高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松粳6号和松粳9号两品种产量均表现为M2处理最高,与M3处理差异不显著,与其它处理差异显著。由此说明,合理比例的基肥、蘖肥、穗肥、粒肥配比才能实现水稻的高产,配比失衡对产量影响严重。
关键词:
寒地粳稻 氮肥运筹 分蘖 产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殷敏 刘少文 褚光 徐春梅 王丹英 章秀福 陈松
【目的】明确不同类型粳稻在长江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的产量和生育特性,为筛选适宜长江下游双季晚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7—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国水稻研究所实验农场,以高产晚籼稻品种(IR)为对照,并选择大面积应用的常规粳稻(IJR)、杂交粳稻(HJR)和籼粳杂交稻(IJHR)品种,研究比较晚季温光条件下常规粳稻、杂交粳稻、籼粳杂交稻和晚籼稻在产量、生育期以及温光资源配置上的差异。【结果】(1)籼粳杂交稻产量(8.3—10.0 t·hm~(-2))显著高于其他晚稻类型,分别增产2.9%—29.3%(晚籼稻),30.9%—35.3%(常规粳稻)和13.4%—14.0%(杂交粳稻);常规粳稻产量最低,较晚籼稻分别减产24.0%(2017年)和1.2%(2018年);而杂交粳稻与晚籼稻产量差异随年份不同而不同。与晚籼稻相比,籼粳杂交稻有效穗少、穗型大、库容高、千粒重和结实率相似;而常规/杂交粳稻则表现为有效穗近似,千粒重大,穗型小。全生育期总体上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稻。与籼稻相比,粳型(籼粳杂、常规和杂交粳稻)水稻营养生长期变化较小;穗发育期略有缩短(1—6 d),而灌浆期显著延长(12—22 d);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显著提高,其中主要贡献来自灌浆期的延长。(2)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将供试双季晚稻产量构成与生育特性降维为主成分一(穗粒型因子,37.7%)和主成分二(生育期因子,24.7%)。结果表明籼粳杂交稻为少穗多粒、长灌浆期;晚籼稻为穗粒兼顾、短灌浆期;常规和杂交粳稻的品种特征无显著差异,均为多穗少粒、长灌浆期。(3)相关分析表明,双季晚粳稻产量与每穗粒数(R~2=0.607,P<0.001)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此外,与双季晚籼稻相比,双季晚粳稻产量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品种间、年度间变异系数较大,这就需要品种的属地化和因种栽培。【结论】双季晚稻"籼改粳"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延长灌浆期,从而提高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积累量。与其他类型水稻相比,籼粳杂交稻产量高,表现为大穗型、高库容及长灌浆期,更适宜于长江下游双季晚稻种植。选用籼粳杂交稻,对于提高双季晚稻产量和温光资源利用率、保证双季稻生产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新桥 陈达刚 李丽君 刘传光 李巨昌 张旭 陈友订
2009年早、晚季用PGV–36人工气候箱对华南籼稻新品种"合美占"、"黄丝占"、"粤广丝苗"和三系法杂交稻组合"天优312"、"天优390"于幼穗分化5~6期、始穗期、开花期和灌浆初期进行了低温胁迫研究。结果显示:①幼穗分化5~6期、始穗期和开花期,低温胁迫会导致华南籼稻新品种(组合)植株高度降低,单穗产量及结实率下降。②幼穗分化5~6期低温胁迫会导致水稻穗长缩短,每穗总粒数减少,而其他3个时期的每穗总粒数不会受低温胁迫影响;幼穗分化5~6期低温胁迫会导致穗下第三节间长度极显著缩短,始穗期和开花期低温胁迫则导致穗下第二、第一节间长度缩短;始穗期和开花期低温胁迫会导致稻穗包颈或包颈加剧,幼穗分...
关键词:
华南籼稻新品种(组合) 生育时期 耐冷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罗丽华 李爱华
对 3个早籼稻品种 (组合 )在不同施氮水平下群体叶面积指数、功能叶面积指数、上部 3片功能叶大小和干重及叶绿素含量等性状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施氮量对倒 2叶、倒 3叶的影响大于剑叶 ;抽穗期至乳熟期群体叶面积指数与功能叶面积指数都以施氮量为 30 0 kg/ hm2 者最高 ,抽穗后叶面积指数下降速度与品种株叶形态有关 ;结实期间 ,上部 3片叶的干物质量及叶绿素含量由大至小依次为施氮量 30 0 ,2 2 5 ,1 5 0 kg/ hm2 .
关键词:
施肥 氮肥 叶面积指数 叶绿素 早籼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