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17)
2023(8450)
2022(7240)
2021(6914)
2020(5792)
2019(13056)
2018(13059)
2017(24939)
2016(13662)
2015(14825)
2014(14396)
2013(13694)
2012(12052)
2011(10854)
2010(11021)
2009(10151)
2008(9529)
2007(8120)
2006(6814)
2005(5970)
作者
(38978)
(32423)
(32413)
(30978)
(20803)
(15851)
(14564)
(12752)
(12131)
(11640)
(11096)
(11089)
(10540)
(10241)
(10179)
(10081)
(9881)
(9652)
(9601)
(9157)
(8354)
(7988)
(7955)
(7420)
(7383)
(7363)
(7199)
(7054)
(6707)
(6622)
学科
(48128)
经济(48083)
管理(33738)
(32624)
(26899)
企业(26899)
方法(25374)
数学(22823)
数学方法(22253)
(13668)
(13092)
中国(11766)
(11208)
业经(9983)
理论(9369)
(8846)
贸易(8841)
(8585)
农业(8510)
(8429)
地方(7524)
(7464)
财务(7423)
技术(7408)
财务管理(7408)
(7393)
银行(7358)
(7012)
(7001)
金融(7000)
机构
学院(181477)
大学(177362)
管理(66360)
(64843)
经济(63350)
研究(61430)
理学(58042)
理学院(57358)
管理学(55675)
管理学院(55372)
中国(44905)
科学(43110)
(36872)
(36633)
(32665)
业大(31526)
研究所(30438)
农业(29429)
(29362)
中心(27806)
(26597)
财经(23886)
(23412)
师范(23054)
(22865)
技术(22567)
北京(22424)
(21763)
(21725)
(19763)
基金
项目(130823)
科学(101674)
基金(93956)
研究(88687)
(85679)
国家(85080)
科学基金(71500)
社会(53881)
(52761)
社会科(51129)
社会科学(51117)
自然(50184)
自然科(49103)
自然科学(49090)
基金项目(49004)
自然科学基金(48170)
(45297)
教育(41964)
资助(40012)
编号(35513)
重点(30823)
(27759)
(27520)
(27411)
计划(27133)
成果(27048)
科研(26244)
创新(25720)
课题(25184)
科技(23653)
期刊
(67056)
经济(67056)
研究(45360)
学报(35361)
中国(34284)
(32525)
科学(31188)
大学(25082)
学学(24145)
管理(23887)
(22441)
农业(22415)
教育(19806)
技术(16086)
(13566)
金融(13566)
业经(12712)
(12672)
经济研究(12118)
财经(11012)
统计(10403)
(9770)
(9646)
业大(9478)
(9465)
科技(9339)
资源(8967)
决策(8526)
商业(8352)
技术经济(8008)
共检索到2527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温健  余为  陈新军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为环境敏感型头足类,气候的多元变化促使茎柔鱼栖息地发生变动。本研究利用海表温度(SST)和海表面高度(SSHA)两个关键环境因子构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结合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指数,分析1950—2015年不同气候模态下秘鲁外海茎柔鱼栖息地的季节性分布规律。结果发现,PDO冷期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较高;而PDO暖期栖息地适宜性较低。相较于PDO冷期,PDO暖期下茎柔鱼适宜栖息地分布向东南移动。适宜栖息地的分布位置与适宜的SST和SSHA的重叠区域重合,表明两个关键环境因子与栖息地分布显著相关。此外,适宜栖息地指数距平值与PDO指数的年际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春季茎柔鱼渔场栖息地适宜性高于冬季,且冬季适宜栖息地的分布相较春季偏东南方向。茎柔鱼渔场6~11月适宜的SST和最适宜的SST在经度和纬度上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春季(9~11月)最适宜的SST分布逐月向西北方向移动;冬季(6~8月)最适宜的SST分布逐月向东南方向移动。推测不同气候模态下茎柔鱼栖息地季节性分布差异,可能是由于最适宜的SST显著的月间分布差异所致。研究表明,不同PDO时期下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具有显著季节性差异,其差异可由环境因子的月间变动来解释。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余为   金鹏超   朱桂忠  
为了研究温度变动对茎柔鱼(Dosidicus gigas)资源丰度和栖息地的分布的影响,利用2006—2015年秘鲁外海春夏季节(9月至翌年2月)茎柔鱼渔业捕捞数据结合中上层垂直水温数据(0 m, 50 m, 100 m和150 m)建立栖息地适宜性(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模型,分析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以及栖息地的时空分布。通过计算适宜栖息地内的茎柔鱼资源量占比,并用2014—2015年的数据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基于垂直水温因子和算术平均法的栖息地模型可以较好模拟出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空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秘鲁外海水域各水层水温与栖息地适宜性呈现负相关关系。茎柔鱼的CPUE和适宜栖息地面积的变化相对平稳,没有明显的年间和月间差异,两者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茎柔鱼的渔场重心和栖息地重心存在显著的年间和月间变化,均呈现向东南方向移动的趋势,同时春季适宜栖息地面积与夏季相比明显减少。茎柔鱼渔场的经纬度重心的月间和年际变化与栖息地经纬度重心的移动具有一致性,两者之间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研究表明,茎柔鱼的资源丰度与适宜栖息地密切相关,其适宜栖息地存在明显的年间和月间变化,这可能是造成秘鲁外海茎柔鱼时空分布变动的重要原因。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冯志萍  余为  陈新军  刘必林  张忠  
茎柔鱼是世界上重要的短生命周期鱼种,其群体对栖息地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根据2006—2014年春季(8—10月)、夏季(11—翌年1月)、秋季(2—4月)和冬季(5—7月)秘鲁外海茎柔鱼渔获数据,结合3个关键海洋环境因子: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海表面高度(sea surface height, SSH)和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利用不同权重方案的栖息地适应性指数模型来分析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利用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of effort, CPUE)与SST、SSH和NPP建立适应性指数(suitability index, SI)模型,采用算术加权法建立综合适应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模型,依据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的比重来比较不同权重的HSI模型,选择不同季度下的最优模型,并用2015年的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1)茎柔鱼CPUE 和渔场纬度重心(latitudinal gravity centers of fishing ground, LATG)呈现显著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在年际变化上,CPUE基本在2~7 t/d之间浮动,纬度重心基本维持在10°S~18°S之间变化;在季度变化上,冬春季的CPUE高,渔场纬度重心偏向北部海域,夏季,CPUE随着纬度重心的南移而增加,与春季相比,栖息地南移1.5°,CPUE增加6.7%,秋季渔场纬度重心最靠南,CPUE最低。(2)不同季节的最优栖息地模型中的权重方案不同,冬春季最优模型权重方案为案例9,权重最高的环境因子是SST;夏季最优模型权重方案为案例7,SST、SSH和NPP权重相等;秋季最优模型权重方案为案例3,权重最高的是SSH;以上结果表明环境因子在每个季度中对秘鲁外海茎柔鱼的栖息地影响程度不同。(3)春、夏、秋、冬各季度最优模型预测的精度分别为84.68%、78.56%、72.74%和68.70%。本文研究有利于了解不同季度时间尺度下环境因子对秘鲁外海茎柔鱼的影响情况,为指导鱿钓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金岳  陈新军  
利用栖息地指数模型准确地预测了秘鲁外海茎柔鱼的热点区。根据2008-2010年1-12月期间我国鱿钓渔船在秘鲁外海的生产数据,结合实时的海表温及海表面高度数据,分别建立以作业次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为基础的适应性指数。利用算术平均数模型建立基于海表温和海表面高度的栖息地指数模型,并利用2011年生产及环境数据对栖息地指数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以作业次数为基础的适应性指数符合正态分布,而以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为基础的适应性指数显著性检验不显著,因此,只建立以作业次数为基础的模型。结果表明,以作业次数为基础的栖息地指数模型都高估了茎柔鱼热点区的范围,但大体范围基本一致,这说明其能较好地预测茎柔...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余为   金鹏超   朱桂忠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是短生命周期的头足类,对气候事件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在不同气候和环境条件下其栖息地的时空分布会产生变化。本研究结合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指数,利用0、50、100和150 m4个水层关键水温因子,计算1950—2015年秘鲁外海基于垂直水温的适宜性指数(SI)以及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分析长时间序列下茎柔鱼渔场垂直水温环境以及适宜栖息地在不同PDO时期的变动规律。结果发现,PDO暖期内秘鲁渔场内4个水层水温明显高于冷期。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与PDO指数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PDO冷期内秘鲁海域的垂向水温变冷,秘鲁外海形成质量较高的茎柔鱼栖息地,导致栖息地适宜性上升,适宜的水温向西北方向移动,适宜栖息地面积扩张且向西北方向迁移;PDO暖期时垂向水温升高,秘鲁外海形成质量较差的茎柔鱼栖息地,栖息地适宜性较低,且适宜栖息地向东南方向缩减。此外,茎柔鱼适宜栖息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相对春季,夏季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高,且适宜栖息地向东北海域扩张。研究认为,茎柔鱼栖息地的时空分布与PDO位相转变驱动的不同水层海水温度变化密切关联,并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温健  钱梦婷  余为  陈新军  刘必林  
茎柔鱼(Dosidicus gigas)为短生命周期头足类,其栖息地易受气候及海洋环境的影响。本文利用1950-2015年海表温度(SST)和海面高度距平(SSHA)数据,计算秘鲁外海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指数,分析不同强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期间茎柔鱼栖息地适宜性的变动规律。结果表明,相较于弱厄尔尼诺和中强度厄尔尼诺事件,强厄尔尼诺事件期间,茎柔鱼渔场水温偏暖,海面高度偏高,适宜的SST和SSHA范围减小,适宜的栖息地面积减小。弱拉尼娜事件期间,水温偏暖,海面高度偏高;中强度拉尼娜和强拉尼娜事件期间,水温偏冷,海面高度偏低。相较之下,强拉尼娜事件期间较为适宜的栖息地面积明显多于中强度拉尼娜和弱拉尼娜事件。此外,随着厄尔尼诺强度的增加,适宜的栖息地纬度重心向南偏移;随着拉尼娜强度的增加,适宜的栖息地纬度重心向北偏移。不同强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期间茎柔鱼渔场环境存在明显差异,适宜的栖息地范围及空间分布不同。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胡振明  陈新军  周应祺  
分布在东南太平洋海域的茎柔鱼是重要的经济性头足类,是我国鱿钓船队的主要捕捞对象之一。研究茎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水温的水平、垂直结构等关系,是探索渔场形成机制及其规律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2006年1-12月我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的渔捞记录、表温(SST)和5~180 m垂直水温等资料,用3种方法计算SST的水平梯度(Dm ax,Dsquare和Dm ean),用A rcG IS 9.0和Sufer 8.0软件分析绘制单船平均日产量(CPUE)和SST、SST水平梯度关系的分布图、水温垂直结构分布图,分析茎柔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水温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全年中心渔场分布在80~85°W、10~17°S,S...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冰  陈新军  田思泉  钱卫国  刘必林  
研究大范围环境变化对茎柔鱼渔场分布的影响,对指导渔业科学生产、掌握资源变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2005—2009年我国鱿钓船鱿钓生产数据,结合表温(SST)、0~200 m垂直水温(15 m水层温度T15,50 m水层温度T50,100 m水层温度T100,200 m水层温度T200)等资料,研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秘鲁外海茎柔鱼渔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6和2009年10—12月受厄尔尼诺影响,作业渔场分布在79°W~84°W、10°W~17°S海域,最适SST为19~22℃;2007年10—12月受拉尼娜影响,作业渔场分布在81°W~85°W、10°W~14°S海域,最适SST为...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新军  赵小虎  
根据2004年1-12月我国鱿钓船在东南太平洋海域茎柔鱼的生产统计和表温数据,按经纬度1°×1°的格式利用Marine Exlporer4.0软件,对其各月产量、平均日产量的分布以及与表温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7月产量主要集中在14°~17°S、80°~84°W海域,8-9月在9°~11°S、81°~83°W海域,12月在14°S以南海域。由此判断,作业渔场随月份进行西北-东南方向移动。全年都有较高的平均日产量,主渔汛为5-12月。作业渔场的适宜表温为18~22℃、24~25℃,其结果经过K-S检验。但适宜表温随季节发生变化。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方学燕  冯永玖  陈新军  马迪  
根据2003-2012年6-9月(2005年数据缺失)秘鲁外海茎柔鱼渔获数据,利用全局和局部自相关性分析,结合半变异函数模型,探讨秘鲁外海茎柔鱼资源分布的异质性特点,并寻找影响茎柔鱼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认为:(1)全局自相关统计量Moran’s I和局部自相关统计量GetIs-ord GI*的Z得分结果显示,秘鲁外海茎柔鱼呈斑块状中等程度的聚集分布,7月份的聚集性强;(2)趋势性分析认为,6-9月茎柔鱼资源在南北方向上基本都呈现出南低北高的变化趋势,而东西方向上均呈现出中间高两端低的分布趋势;(3)6、8月份的最优模型为高斯模型,7月份的最优模型为球状模型,9月份的最优模型为指数模型,...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必林  陈新军  陈海刚  胡贯中  李建华  
根据我国鱿钓渔船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在秘鲁外海采集的2 489尾茎柔鱼样本,对其繁殖生物学内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渔获以雌性个体为主,雌雄比例为3.99∶1。渔获物成熟个体所占比例较小,雌、雄分别为10.4%和21.3%,但各月均有成熟雌性个体出现,说明茎柔鱼全年产卵。茎柔鱼Ⅰ~Ⅳ期性腺指数随着性腺成熟度等级增加而不断增大(P<0.05),Ⅴ期时随着生殖作用的进行性腺指数较Ⅳ期有所下降。缠卵腺重与缠卵腺长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茎柔鱼Ⅰ~Ⅳ期缠卵腺指数随着性腺成熟度等级增加而不断增大(P<0.05),Ⅴ期时随着排卵作用进行缠卵腺指数较Ⅳ期有所下降。成熟个体比率与胴长拟合Logisti...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胡贯宇  陈新军  方舟  
为研究个体生长对茎柔鱼角质颚形态变化的影响,本研究根据2009–2014年中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79°22′~84°30′W、10°00′~18°16′S)采集的茎柔鱼样本,提取出1208尾茎柔鱼的角质颚,对角质颚的12项外部形态进行测量,并利用角质颚微结构的生长纹来估算茎柔鱼的日龄,采用方差分析法(ANOVA)分析了不同胴长组、不同日龄组以及不同性成熟阶段角质颚主要外部形态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角质颚各形态参数在雌、雄个体间的差异性极显著(P<0.01),且雌性个体的角质颚大于雄性个体。最小显著差多重比较法(LSD)结果显示,在不同胴长组、不同日龄组和不同性成熟阶段,雌、雄个体角质颚的生长存...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叶旭昌  陈新军  
根据2001年6-8月我国鱿钓船对秘鲁外海(79°~90°W、5°~16°S)茎柔鱼资源的调查,对其胴长组成和性成熟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渔获物胴长范围为200~880 mm,优势胴长为240~480 mm,约占总数的80%左右。依据胴长组成和性成熟度,调查海域茎柔鱼存在3个群体。雌雄性别比为2.52∶1.00。渔获物中,雄性个体的性成熟度高于雌性,雄性Ⅲ和Ⅳ期占总数84.3%,雌性仅占47.5%。同一性成熟阶段,雌性个体的胴长范围均大于雄性.经估算,雌性和雄性个体的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374 mm、228 mm。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余为  陈新军  易倩  
柔鱼冬春生群体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其种群分布与大小受气候变化和环境因子调控。本实验根据中国鱿钓组提供的1995—2011年渔业捕捞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包括海表温度(SSTA)、海表面高度(SSHA)和混合层深度(MLDA)的距平值,分析不同气候模态下(PDO暖期和PDO冷期)柔鱼渔场环境的变化。结果显示,PDO暖期时,柔鱼CPUE高;PDO冷期时,CPUE变低。柔鱼渔场SSTA、SSHA和MLDA年间变化显著,各环境变量的时间变化与PDO冷暖相位对应。SSTA和SSHA与PDO指数负相关,滞后时间分别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余为  方星楠  陈新军  张忠  
为探究海洋经济物种栖息地空间分布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帮助企业有效利用和开发渔场,利用2012—2018年我国鱿钓渔船在赤道海域的捕捞数据,选取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SSS)、叶绿素浓度(chlorophyll-a,Chl-a)、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涡旋动能(eddy kinetic energy,EKE)和海平面异常(sea level anomaly,SLA)7个环境因子以月为单位建立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分析赤道海域茎柔鱼栖息地的月间时空变化及环境因子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各月最大熵模型模拟精度AUC值较高,均超过0.8。适宜栖息地的月间时空分布特征显著,1~8月份适宜栖息地向东南海域移动,随后月份逐渐转向西北海域。环境因子贡献率表明各月间环境因子对茎柔鱼栖息地分布影响具有明显差异,关键环境因子对模型的累计贡献率均超过60%。整体来看SST、NPP、PAR和EKE是影响茎柔鱼栖息地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关键环境因子的适宜范围呈现出明显的月间变化。各月茎柔鱼分布对SST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且海流和涡旋可能会茎柔鱼渔场分布具有较大影响。研究表明,赤道海域茎柔鱼栖息地存在明显的月间分布特征,环境因子对栖息地分布影响具有明显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