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29)
2023(5286)
2022(4668)
2021(4308)
2020(3659)
2019(7788)
2018(8007)
2017(14443)
2016(8177)
2015(8787)
2014(8275)
2013(7937)
2012(6914)
2011(6495)
2010(6476)
2009(6292)
2008(5883)
2007(5012)
2006(4373)
2005(3670)
作者
(25164)
(21192)
(20931)
(19599)
(13249)
(10485)
(9489)
(8410)
(7950)
(7528)
(7047)
(7046)
(7022)
(6713)
(6663)
(6602)
(6283)
(6206)
(6094)
(6028)
(5712)
(5248)
(5244)
(4911)
(4870)
(4663)
(4635)
(4572)
(4497)
(4412)
学科
(25686)
经济(25660)
管理(22942)
(19235)
(16429)
企业(16429)
方法(11486)
数学(9638)
数学方法(9520)
(9020)
(7606)
中国(6931)
(6508)
业经(5946)
资源(5748)
(5747)
环境(5731)
(5193)
贸易(5190)
地方(5189)
农业(5134)
理论(5133)
(5006)
(4853)
(4274)
财务(4259)
财务管理(4253)
人事(4212)
人事管理(4211)
(4200)
机构
学院(110971)
大学(107701)
研究(39606)
管理(37194)
(35140)
经济(34216)
理学(32474)
理学院(31998)
管理学(31069)
管理学院(30909)
科学(30615)
中国(27929)
(27793)
(22804)
(22720)
农业(22477)
业大(22167)
研究所(21374)
中心(17009)
(16441)
(15966)
(14753)
农业大学(14734)
技术(14533)
(14483)
师范(14257)
科学院(14071)
(14040)
(13769)
北京(13720)
基金
项目(80764)
科学(60851)
基金(56151)
(52607)
研究(52347)
国家(52199)
科学基金(42436)
(33678)
自然(30648)
社会(30601)
基金项目(29887)
自然科(29800)
自然科学(29778)
自然科学基金(29211)
社会科(28827)
社会科学(28818)
(28672)
教育(24133)
资助(23003)
编号(21490)
重点(19275)
计划(18112)
(18016)
科技(16930)
(16928)
成果(16383)
科研(16171)
(15920)
创新(15841)
课题(15168)
期刊
(39727)
经济(39727)
学报(28372)
(26025)
研究(24808)
科学(22230)
中国(22053)
大学(18677)
农业(18092)
学学(17905)
管理(13223)
(12024)
教育(10817)
(9760)
业经(8442)
业大(8124)
资源(7848)
技术(7542)
(7042)
农业大学(6816)
经济研究(6712)
科技(6667)
图书(6517)
林业(5997)
(5907)
金融(5907)
财经(5841)
自然(5585)
商业(5345)
(5040)
共检索到1557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方燕  唐明  孙学广  屈庆秋  
【目的】探讨不同气候条件下AM真菌资源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方法】以陕西宁陕、横山的刺槐和小叶杨为材料,分析不同气候条件下植物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AM)真菌的种属分布,以及土壤因子与其侵染率和孢子密度的关系。【结果】(1)在宁陕、横山的刺槐和小叶杨根际土壤中共分离鉴定出AM真菌22种,分别隶属于球囊霉属(Glomus)、原囊霉属(Archaeospora)、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巨孢囊霉属(Gigaspora)和盾巨孢囊霉属(Scutellospora),其中球囊霉属(Glomus)为优势属。宁陕、横山小叶杨和刺槐根际土壤中鉴定出的AM真菌种类数目分别为13,13和18,19...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文滔  朱凡  陈婷  洪湘琦  高吉权  胡丰姣  黄鑫浩  
多环芳烃(PAHs)是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理化性质影响PAHs污染土壤植物修复的效率。以菲为多环芳烃(PAHs)代表物,人工添加栾树细根,设置3个处理:1加根处理:加根、加菲;2无根处理:不加根、加菲;3对照:不加根、不加菲,研究细根添加下菲污染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菲污染土壤p H略有上升,细根添加对污染土壤p H影响不明显;(2)菲污染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细根添加进一步增加污染土壤有机质含量;(3)菲污染显著降低了土壤全N、P含量,细根添加增加了污染土壤N、P含量,但仍低于对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邓杰  李芳  古丽君  段廷玉  
在温室盆栽条件下,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为试验材料,分别单独接种幼套球囊霉(Claroideoglomus etunicatum)、根内球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和这两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真菌的混合菌剂,并设定pH分别为6.48、5.0和3.0共3个梯度,探究不同pH条件下AM真菌对苗期苜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pH的降低,苜蓿株高、叶片数、叶绿素含量、净光和速率,以及磷(P)吸收和生物量等显著降低,而MDA浓度显著增加。AM真菌的存在可以缓解酸胁迫对植物造成的伤害,与未接种AM真菌处理相比,接种AM真菌的处理均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植物生长、 P吸收以及光合作用的进行,并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浓度,增加植物生物量的积累。其中,以混合接种效果最好,苜蓿株高、叶片数,叶绿素含量、净光和速率、总P含量和生物量分别提高195.53%、332.57%、89.65%、167.42%、915.01%和97.70%(P <0.05)。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传杰  肖婧  蔡岸冬  张文菊  徐明岗  
【目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生物肥力的重要指标,是土壤养分重要的周转库。探讨不同气候和施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生物量碳、氮)的特征及容量,对于深刻认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土壤生物肥力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从中国知网、万方和web of Science 3个文献数据库,以"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中国农田"和"长期施肥"为关键词,共收集目标文献42篇,包括458组含土壤有机碳(SOC)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414组含土壤全氮(TN)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的数据集,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吴芳  李玉珠  师尚礼  张贞明  高永勇  
覆膜种植是一种增温保墒、增加速效养分的栽培措施,被人们广泛应用在作物栽培上,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研究以不覆盖地膜为对照(CK),研究覆膜(FM)处理对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第2年、第3年和第4年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FM显著降低了第2年和第4年0-20cm土层的年平均pH(P<0.05),分别较CK降低了2.7%和2.6%。FM的水溶性盐含量年均值、Na+含量年均值在不同采样年份,不同土层深度的变化趋势均是先升高后下降,且FM均小于CK,FM显著降低了第2年5月的0-2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鑫虎  马静  李仲峰  初金鹏  徐海成  贾殿勇  代兴龙  贺明荣  
【目的】基于2009—2010小麦生长季开始设置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栽培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冬小麦氮素营养指数、麦田氮素供需平衡状况、氮素吸收利用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优化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模式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试验共设置当地农户模式(T1)、农户基础上的改良模式(T2)、不计生产成本的高产更高产模式(T3)和土壤-作物系统综合管理模式(T4)4个栽培模式。【结果】历经13个小麦-玉米生长季后,T1、T2、T3、T4模式小麦播前容重分别降低6.21%、9.80%、12.25%和13.56%,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21.88%、26.80%、32.05%和36.39%,全氮含量分别提高34.16%、12.38%、39.60%和20.79%,碱解氮含量分别提高47.85%、48.87%、74.49%和62.21%,速效磷含量分别提高62.73%、36.56%、297.93%和68.68%,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14.36%、40.00%、221.20%和59.60%。0—100 cm土层无机氮积累量分别提高了33.96%、10.32%、52.77%和19.49%。pH分别从最初的7.50下降至6.28、6.68、5.35和6.64。2020—2022生长季4个栽培模式间籽粒产量和氮素的吸收利用差异显著。与T1模式相比,T2、T3、T4模式的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4.14%、27.65%、22.52%,氮素利用率分别提高54.80%、19.97%、49.15%,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72.95%、37.54%、48.15%,氮素表观损失量分别降低49.76%、11.62%、44.14%,氮素表观损失率分别降低24.63%、11.62%、26.68%。T4模式开花期的整株和成熟期的穗子处于氮素供需平衡。【结论】历经13个小麦-玉米生长季后,4个栽培模式0—20 cm土层土壤酸化趋势明显,表层土壤容重降低,有机质、全氮、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升高,0—100 cm土层无机氮积累量相应升高。与其他3种模式相比,T4模式更有利于实现土壤理化性状、小麦籽粒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协同改善,但其氮肥利用率仍有待进一步提高,且在现有基础上仅通过降低施氮量无法实现其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进一步协同优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吴忠红  周建斌  
测定了山西设施栽培条件下不同种植年限耕层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有机质、电导率、全量养分(全氮、全磷和全钾)和速效养分(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与种植年限均呈二次多项式关系,且相关关系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生产中应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全氮、全磷盈余,全钾耗亏,全量养分关系失衡成为土壤肥力提高的障碍因子;速效养分累积明显;土壤pH值明显低于大田土壤,有酸化趋势;土壤电导率较高,但未达到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水平。表明设施土壤理化性状和各种形态养分的动态变化可能会导致土壤功能发生转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何斐   崔鸣   李川   阮佳   王梦   姜浩   马星光   王卓   丁龙飞   张诗婉   吕恋心  
【目的】研究刺槐魔芋复合经营模式下,与刺槐根系不同程度分隔处理的魔芋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及其功能,为刺槐与魔芋复合经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刺槐与魔芋间作方式为研究对象,采用两室根箱隔网装置,A室种植刺槐,B室种植魔芋,并应用盆栽根系分隔技术设置塑料膜分隔、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3个处理。每个处理采用抖根法采集魔芋根际土壤样品3份,共采集9份土壤样品。按照试剂盒操作步骤提取魔芋根际土壤DNA,紫外测定和电泳检测分析提取DNA的质量浓度和纯度,通过PCR扩增和ITS r DNA区域标记扩增子的Illumina Nova Seq 6000测序及Funguild预测,分析不同分隔处理的魔芋根际土壤的真菌群落组成和功能类群。【结果】高通量测序获得413个魔芋根际真菌OTU,分属9门25纲53目102科155属167种;获得163个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 OTU,分属1门3纲4目6科7属16种。尼龙网分隔和不分隔处理魔芋根际土壤真菌和AMF的Shannon指数和Chao 1指数均显著高于塑料膜分隔处理。不同分隔处理下魔芋根际土壤真菌的优势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优势属均为瓶毛壳属(Lophotrichus)、镰刀菌属(Fusarium)、球囊霉属(Glomus)和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与塑料膜分隔处理相比,不分隔处理魔芋根际轮状镰刀菌(Fusarium nematophilum)和热带念珠菌(Candida tropicalis)的相对丰度增加,而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Ceratobasidium ramicola、C. cornigerum和大双孢土赤壳(Ilyonectria macrodidyma)的相对丰度降低。不同分隔处理下魔芋根际土壤真菌的营养类型均以腐生营养型为主(相对丰度为41.52%~63.66%),不分隔处理下魔芋根际土壤中共生营养型真菌的相对丰度为7.9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主要以内生真菌和外生真菌为主;塑料膜分隔处理下魔芋根际土壤中植物病原菌(相对丰度为12.36%)、动物病原菌(相对丰度为1.95%)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在刺槐与魔芋间作体系中,种间根系互作越紧密,魔芋根际真菌和AMF多样性越高,根际有害真菌的相对丰度越低。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闫秋艳  董飞  段增强  李汛  王嫒华  汤英  
为了探讨土壤温度和肥料利用率间的关系,进一步提升冬春季设施辣椒生产力。通过大田小区试验,设计土壤温度(对照不加温、加温土壤)和施肥方式(不施肥CK、常规尿素施肥N60和常规尿素减N24)2个因素对辣椒生长、养分吸收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不加温条件下,常规尿素施肥处理比CK辣椒植株总干质量、株高、成活率和产量不同程度增加,在较高氮肥用量的N60处理中增加程度较高;土壤加温条件下,N60和N24处理对辣椒生长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产量最高,且2个施肥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土壤加温有助于氮素养分的持续释放,在开花期处于低峰状态,这与加温条件下辣椒植株对养分的需求量较大有关;结果期,不加温条件碱解氮含量有所降低,但加温条件下持续升高。2种温度条件下,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生育期延长呈增加趋势,其中,CK处理在结果期明显增加,可能是由于氮元素亏缺状态下磷钾元素补充供应。土壤适宜加温使脲酶活性持续增加。因此,提高土壤温度比增施氮肥更有利于辣椒养分吸收和产量提高,使肥料得到有效发挥,有助于设施蔬菜增产增效。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永成  李肖  蔡宜东  郭志国  张凡凡  马春晖  
以昆仑山沙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根际与非根际(0-4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以揭示紫花苜蓿种植对该区域土壤生态的潜在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根际土壤含水量、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整体均显著高于非根际(P <0.05)。综上,昆仑山沙区紫花苜蓿种植通过提高土壤养分在根际的富集以及促进有益真菌丰度,以达到促进土壤生态环境的稳定。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金媛媛  SAMAN Bowatte  田沛  彭泽晨  侯扶江  李春杰  
禾草与内生真菌共生不仅会增强禾草的抗逆性,提升宿主农艺性状,还会对食草动物的取食产生影响。内生真菌可以对植物地上性状及地下环境和地下生物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内生真菌可以通过改变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根系化学物质的释放、根际沉积物的数量和种类来影响地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内生真菌与禾草共生对于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生物学多样性都会产生影响,并且因禾草的种类、内生真菌菌株和土壤类型等的不同而异。对物理特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土壤团聚体结构的影响上,而化学成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壤碳氮量的改变,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动物。本文回顾了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功能的响应,目的是阐明宿主土壤生境中共生体和微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及其功能,为发掘、开发新的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以及使用新型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来改变土壤微环境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林英华  张夫道  杨学云  宝德俊  石孝均  王胜佳  王伯仁  
2001年夏季作物收割季节,采用系统调查法对国家土壤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网的黄土、潮土、水稻土、紫色土、红壤5 个土壤类型定位试验中的对照(CK)、撂荒、NPK、NPK+OM、NPK+S 和1.5(NPK+ OM)施肥小区的土壤动物调查。采集土壤样品90个,通过手捡法和Cobb过筛法,共获得土壤动物6 414只,隶属6门12纲22目,同时对采集的土壤样品理化性质进行分析。以8类主要农田土壤动物与土壤理化性质的6项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农田土壤动物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在土壤理化性质6项指标中,土壤有机质、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全氮负荷量(或权重系数)较高;8类主要土壤动物中...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金鑫  李小林  黄文丽  陈诚  熊川  李强  陈祖琴  郑林用  
关键词: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白春明  贺学礼  山宝琴  赵丽莉  
【目的】研究漠境AM真菌对宿主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的作用机理及对根部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分别采集陕西靖边、宁夏盐池、内蒙古包头和集宁等4个样地沙打旺根围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等5个土层的土壤样品,研究AM真菌在土壤中的空间分布及其与土壤脲酶、蛋白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和碱解N、速效P含量的关系。【结果】AM真菌定殖率及孢子密度与样地生态条件密切相关,其中集宁样地孢子密度最高,靖边样地泡囊定殖率最高,包头样地丛枝、菌丝和总定殖率均高于其他样地;孢子密度与AM真菌不同结构定殖率间无显著相关性。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对孢子密度有极显...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远平   罗文娇   周平   王琼   郭华春  
【目的】探究马铃薯茎叶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基于土壤理化分析和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比分析马铃薯茎叶还田(处理组R)与不还田(处理组NR)土壤理化指标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与处理CK相比,马铃薯茎叶还田提高了土壤pH值及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其中速效钾含量增幅最大,达42.36~141.53 mg/kg。马铃薯茎叶还田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在第45、90 天时,还田处理土壤中12个细菌类群丰度显著提高,且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显著提高。各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的种间互作关系主要发生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变形菌门,且马铃薯茎叶还田处理较不还田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种间互作强度显著提高。相关性分析表明,Latescibacterota、脱硫菌门(Desulfobacterota)与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碱解氮、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粘球菌门(Myxococcota)、Bdellovibrionota、髌骨菌门(Patescibacteria)、肠杆菌门(Entotheonellaeot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ot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ot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马铃薯茎叶还田处理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物种互作强度,土壤速效钾、有效磷、碱解氮及有机质含量等理化指标与土壤细菌群落物种组成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