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94)
2023(7909)
2022(6731)
2021(6402)
2020(5371)
2019(12090)
2018(12272)
2017(22869)
2016(12498)
2015(13851)
2014(13342)
2013(12695)
2012(10926)
2011(9824)
2010(10209)
2009(9472)
2008(8841)
2007(7625)
2006(6606)
2005(5600)
作者
(36291)
(30281)
(29671)
(28550)
(18835)
(14697)
(13465)
(11867)
(11294)
(10718)
(10300)
(10203)
(9529)
(9336)
(9312)
(9264)
(9150)
(8890)
(8708)
(8495)
(7763)
(7357)
(7305)
(6852)
(6772)
(6752)
(6692)
(6627)
(6256)
(6151)
学科
(45107)
经济(45076)
管理(33364)
(28304)
(23886)
企业(23886)
方法(23282)
数学(20907)
数学方法(20349)
(12813)
(12203)
环境(11574)
中国(10542)
业经(9895)
理论(9070)
(8882)
地方(8554)
(8481)
农业(8353)
(7883)
生态(7652)
(7376)
贸易(7372)
(7151)
技术(6697)
(6592)
资源(6257)
教学(6252)
(6041)
(5660)
机构
学院(168474)
大学(163235)
管理(63406)
(58563)
经济(57148)
理学(55178)
研究(55169)
理学院(54596)
管理学(53018)
管理学院(52786)
中国(40288)
科学(39642)
(34945)
(32728)
业大(30105)
(28828)
研究所(26877)
农业(25813)
中心(25309)
(25079)
(24874)
(21884)
北京(21768)
技术(21661)
师范(21588)
(20885)
(20281)
财经(20270)
(18275)
(18093)
基金
项目(122056)
科学(93802)
基金(84865)
研究(84148)
(76759)
国家(76229)
科学基金(64112)
(51287)
社会(50184)
社会科(47571)
社会科学(47555)
基金项目(44438)
自然(44256)
自然科(43150)
自然科学(43132)
(42780)
自然科学基金(42252)
教育(39488)
资助(35924)
编号(34676)
重点(28640)
(26442)
成果(26072)
(25426)
计划(25028)
课题(24823)
(24484)
科研(23829)
创新(23815)
科技(22890)
期刊
(63216)
经济(63216)
研究(40319)
学报(31351)
中国(31331)
(29494)
科学(27622)
大学(22601)
管理(22528)
学学(21651)
农业(20777)
教育(19577)
(18844)
技术(16745)
业经(12707)
(12293)
统计(10459)
经济研究(10157)
(10029)
金融(10029)
资源(9908)
(9871)
科技(9820)
(9033)
林业(8965)
决策(8823)
业大(8679)
财经(8612)
技术经济(8313)
商业(7650)
共检索到2332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瑞鹏  史常青  杨建英  史丽丽  魏广阔  刘韵  闫升  
【目的】探讨不同植被模式对铁尾矿库生态恢复效果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张宣矿区的植被模式,以解决铁尾矿废弃地土壤养分低下、植物生长困难和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方法】以该区铁尾矿库的14种植被模式为研究对象,从植物生长特征、植被群落特征、土壤养分情况等方面选取指标对其恢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各模式植被盖度普遍处于中上水平,油松、沙棘、芦苇和野艾蒿分别为研究区内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优势种;乔木、乔灌等模式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灌木、灌草等恢复模式,但丰富度指数普遍较差。不同植被模式、不同土壤深度对土壤养分均影响显著,该区土壤富含速效钾,但缺乏氮、磷和有机质。经CRITIC-GRA法得分排序,油松、油松+洋白蜡、沙棘+胡枝子为研究区内得分排名前3的模式,评价等级为“优”,所有恢复措施中仅自然恢复措施评价等级为“差”。【结论】建议当地采用覆土整地植苗恢复措施,植物种选择上优先考虑油松+沙棘或胡枝子+野艾蒿或草木犀,另外可施用适量氮磷肥或有机肥,以加快铁尾矿库土壤养分改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克中  朱永恒  
以安徽省铜陵市林冲尾矿复垦地(Reclamated Copper-mine-tailings)为研究对象,按照尾矿库内部自然生长的3种优势植被(芒、矛叶荩草、野豌豆)进行土壤采样,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不同优势植被下土壤养分含量特征及各养分之间的相关性,为尾矿地生态恢复的优势植被选择及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3种优势植被下土壤有机质(18.0~28.6g/kg)、全磷(0.276~0.438g/kg)、全钾(16.0~20.7g/kg)含量差异显著,全氮(4.14~4.67g/kg)变化幅度不大。其中以芒草覆盖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全钾含量最高分别达到28.6和20.7...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马云波  牛聪傑  许中旗  
【目的】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铁尾矿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时空变化,为铁尾矿废弃地的生态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随机取样和跟踪观测方法,以自然恢复及人工造林2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唐山迁安铁尾矿废弃地的土壤生物学性质为研究对象,检测与分析不同植被恢复年限铁尾矿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与土壤酶活性。【结果】土壤微生物数量随植被恢复年限增加而增长;空间分布上,土壤中主要微生物数量随尾矿土壤深度加大而降低;在土壤微生物总数量中,以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数量最少;人工林地土壤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数量均明显高于自然恢复地,且增长速度也较快;与自然恢复地相比,在恢复11年后,人工林地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肖运来  王斐  史玉虎  潘磊  黄志霖  王鹏程  
以农耕地为对照,对三峡库区兰陵溪小流域7种植被恢复模式生态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模式土壤种子库主要为草本植物种子。农耕地、柑橘林地种子库密度较高,分别达到12 043粒/m2和10 160粒/m2;针阔混交林、板栗林、栎林、马尾松林地土壤出现灌木和乔木种子,导致其种子库物种丰富度较高。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为针阔混交林,达到3.19。各模式间种子库组成成分相似性变化范围为37.50~86.67,无较大的异质性,农耕地与其他模式的相似性最小。各植被恢复模式均可提高林冠层对降水的截持作用。单场降雨量为3.12~43.80 mm时,各模式平均林冠截留率为18.04%~24.36%,马尾松林、栎...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明  张健  刘国彬  邱甜甜  郑明清  
植被和土壤的耦合协调关系是沟谷地植被恢复进入良性演替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研究通过建立9个植被因子和11个土壤因子的2级层次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构建沟谷地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协调模型。结果表明:沟谷地经过20多年的植被恢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的植被-土壤系统发展趋势均处于中级协调发展水平上;其中,刺槐林沟处于中级发展模式水平植被土壤同步型,柠条灌丛沟和天然草地沟为中级发展模式水平土壤滞后型;逐步回归线性分析表明,不同植被属性或土壤属性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因子(植被群落或土壤条件)存在差异。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沟谷地植被-土壤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与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学权  胡庭兴  
利用建立生态定位观测场,对华西雨屏区洪雅县低山区退耕还林中的桦木+扁穗牛鞭草、苦竹+扁穗牛鞭草、纯扁穗牛鞭草和撑绿杂交竹+扁穗牛鞭草4种林(竹)草植被类型进行定位观测,研究不同植被恢复类型对土壤物理特性的改良。试验结果表明:林(竹)草不同植被类型植被恢复5年后,土壤0~40 cm土层的砂粒和粗粉粒百分含量均有一定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了原坡耕地土壤继续"粗化"的趋势;4种植被恢复类型土壤0~40 cm土层的物理性粘粒含量与农耕地相比均有一定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固持土壤养分的能力,以苦竹+扁穗牛鞭草改良效果最好;与农耕地相比,4种植被恢复类型土壤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有增有减,以苦竹+...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晓旭  蔡体久  王笑峰  
以黑龙江省鸡西市采石场废弃地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进行土壤取样,测定养分含量。结果表明:植被的恢复能增加采石场废弃地的养分含量,各栽植类型中除土壤下层速效磷含量与对照地的比值小于1,下层有机质含量与对照地的比值大于10外,其他养分指标含量与对照地的比值在1.05~3.17。同种植被不同整地方式的土壤养分含量差异显著。客土保苗剂方式是对采石场废弃地进行植被恢复的最优整地方式。在植被恢复时间为5年后,客土和原土方式试验地的土壤养分含量在同一水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庞世龙  欧芷阳  申文辉  侯远瑞  黄小荣  郑威  
以广西平果县喀斯特山地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林、柚木TecTona grandis林、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林、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林及弃耕地植被自然恢复(对照)等5种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理化性质变异特征;综合敏感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确定了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最小数据集,对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最小数据集由土壤自然含水率、田间持水量、非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磷、全钾、碱解氮和速效磷等8个指标组成。速效磷是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的高度...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闫法领  刘君昂  谭益民  周国英  吴毅  路宗岩  伍南  闫瑞坤  
马尾松人工林普遍存在生态系统稳定性差、生物多样性低、土壤贫瘠、养分循环受阻等一系列的问题。选择5种不同类型的植物组合在林下进行植被恢复,以探索解决马尾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经营问题的关键技术。通过研究恢复前后林下土壤的微生态效应,分析了5种植被恢复模式的恢复效果,结果表明:林肥模式1(紫穗槐+白三叶)对增加土壤全氮含量、有效氮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效果最为显著,增加幅度分别为40.78%、39.99%、39.77%;林肥模式2(大叶胡枝子+白三叶)对增加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和脲酶活性效果最好,增幅为865%、17.28%,这2种林肥模式对土壤中全钾和有机质含量的增加效果也较好;林药模式(大青+栀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邓辅唐  康远  晏雨鸿  王德军  吕小玲  孙珮石  
文章将云南省小水井金矿尾矿库分为五个试验类型:经济型、生态防护型、乡土植物防护型、景观型和土壤改良型,以探讨不同目的、不同施工工艺的生态恢复。结果表明,各个试验类型的生态重建在植被恢复、改良土壤、保持水土、提高土地生产力、改善景观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以生态防护型和乡土植物防护型最好,且成本较低,在实践中可以将两者结合应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孙翠玲  苏铁成  郭玉文  
In order to study 5 cultivation models such as arbor-shrub, arbor-shrub-herb and their disposition for vegetation recovery, 10 arbor species, 7 shrub species and 5 herb species suitalde for locat sites were choiced at waste heap platform of Fushun Coal Mine. The experiment adopted the randomized blo...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宋祥兰  王兰英  邝先松  刘作梅  胡小康  李小青  刘晓红  丁菲  郭圣茂  
为了提高赣南废弃稀土矿区植被恢复效果,改善废弃稀土矿区的生态环境,选用5种不同植被恢复模式进行3年的试验。通过分析其成活率或保存率、郁闭度、地表植被覆盖度、土壤改善情况,研究各模式对赣南废弃稀土矿区植被恢复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最佳植被恢复模式。结果表明:乔灌草配置模式(A5):构树+胡枝子+香根草最适宜该矿区植被恢复。为赣南废弃稀土矿区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加快促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生态建设,为赣南等南方矿区环境治理提供科技支撑。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大伦  王新凯  方晰  闫文德  宁晓波  王光军  
研究喀斯特地区4种植被恢复模式幼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同一器官中的碳含量存在差异;同一树种不同器官中的碳含量也不同,除楸树外,3种树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碳含量普遍高于地下部分(根);不同树种各器官碳含量的变异系数为0.88%~7.02%;林下灌木层、草本层、死地被物层的平均碳含量分别为309.70~461.02,335.44~569.61和307.01~400.88g·kg-1,植被恢复初期,柏木林地、楸树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对照地提高了56.37%和33.49%,而花椒林地下降了2.09%;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4种林分乔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笑培  杨改河  胡江波  王得祥  
研究了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内侧柏、荆条、20年刺槐、4年刺槐、4年苜蓿、农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生态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容重均低于对照农田,减小幅度为16%~8%,孔隙度增加,总孔隙度增幅为24.5%~8.1%,毛管孔隙度增幅为1.2%~13.9%,非毛管孔隙度增幅为20.5%~90.0%;土壤持水性比农地增加33%~7.5%;水分补给量在0~2m范围内,侧柏、荆条、4年刺槐是农地的2、1.5、1.71倍,20年刺槐和苜蓿比农地低22.5%和31.4%;0~1m内,侧柏、荆条、4年刺槐分别是农地的2.16、1.78、1.85倍,20年刺槐、苜蓿为农地的25%和62.3%...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军泽  陈锡云  岳辉  冯冲  
植被恢复过程中乔木层与灌草层变化的阈值效应往往决定着生态恢复工程的成败,若忽视这一效应可能会引发其他生态问题。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建设,填补相关研究空白,研究了典型红壤区自然和人工恢复模式下乔木层和灌草层盖度的动态变化特征,基于前沿的生态阈值评估框架,利用线性模型和三种阈值模型(包括分段回归模型、阶跃函数模型以及通用模型)评估了不同恢复模式下两种盖度指标之间的阈值效应。模型评估结果的后验分布形式表明:在人工恢复乔木层与灌草层盖度之间存在阈值效应,而在自然恢复模式下则不存在;通过比较各个模型评估结果的精度可知,分段回归模型结果更加准确;进一步利用分段回归模型得出,当前人工恢复样地中乔木层盖度的阈值为42.85%(95%的置信区间为41.57%~44.13%),此时灌草盖度为58.75%,若超过乔木层盖度阈值会使得灌草层盖度开始降低。研究结果对促进我国红壤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改善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