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59)
- 2023(10269)
- 2022(9100)
- 2021(8625)
- 2020(7258)
- 2019(16660)
- 2018(16801)
- 2017(31855)
- 2016(17598)
- 2015(19746)
- 2014(19655)
- 2013(19526)
- 2012(17843)
- 2011(15876)
- 2010(15613)
- 2009(13933)
- 2008(13398)
- 2007(11534)
- 2006(9928)
- 2005(8438)
- 学科
- 济(65524)
- 经济(65456)
- 管理(51267)
- 业(50132)
- 企(42409)
- 企业(42409)
- 方法(32932)
- 数学(28468)
- 数学方法(28148)
- 学(17437)
- 农(17334)
- 技术(16675)
- 中国(15754)
- 财(15697)
- 业经(14775)
- 地方(12746)
- 农业(11990)
- 理论(11696)
- 贸(11625)
- 贸易(11621)
- 和(11499)
- 易(11286)
- 环境(11036)
- 务(10631)
- 财务(10566)
- 财务管理(10551)
- 制(10049)
- 企业财务(10015)
- 划(9517)
- 技术管理(9385)
- 机构
- 大学(248690)
- 学院(247190)
- 管理(100073)
- 济(90801)
- 经济(88690)
- 理学(87631)
- 理学院(86667)
- 管理学(85084)
- 管理学院(84661)
- 研究(82953)
- 中国(57802)
- 科学(56721)
- 京(53512)
- 农(46612)
- 业大(43887)
- 所(42858)
- 研究所(39817)
- 财(38357)
- 农业(36944)
- 中心(36806)
- 江(34698)
- 北京(33639)
- 范(31997)
- 财经(31900)
- 师范(31620)
- 院(30291)
- 技术(29426)
- 经(29143)
- 州(28619)
- 经济学(25748)
- 基金
- 项目(180949)
- 科学(139826)
- 基金(129283)
- 研究(127119)
- 家(115285)
- 国家(114367)
- 科学基金(96767)
- 社会(76633)
- 社会科(72554)
- 社会科学(72532)
- 省(72027)
- 基金项目(70057)
- 自然(66264)
- 自然科(64671)
- 自然科学(64654)
- 自然科学基金(63482)
- 划(60895)
- 教育(57785)
- 资助(53198)
- 编号(51389)
- 重点(40718)
- 成果(40349)
- 部(38609)
- 创(38299)
- 发(38205)
- 创新(35762)
- 课题(35330)
- 计划(35251)
- 科研(35207)
- 大学(32826)
共检索到3419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马慧静 李文辉
容器育苗是当今世界林业的一项先进苗木生产技术,主要采用各种容器装入配制好的基质或营养土进行育苗,并常将容器苗在塑料大棚、温室等保护设施中进行培养,易于为苗木创造较佳的生长条件和生存环境以及实施工厂化大规模苗木培育,具有育苗周期短、苗木规格和质量易于控制、苗木出圃率高、节约种子、起苗运苗过程中根系不易损伤、苗木失水少、造林成活率高、造林季节长、无缓苗期、便于育苗造林机械化等优点,被许多地区广泛采用。但是,真正的容器育苗理念不止于此,还有培育主根、平衡根系、空气切根、母株处理、苗木幼化、人工控制苗木生长等涵义。容器作为容器育苗的主体器皿,容器的形状、规格和材质的选择直接影响到苗木的质量、生产成本乃至后期的生长、成材状况。目前,在国内外育苗容器的研发使用正在不断朝向低成本、来源广、高性能、结构合理、易操作、利于苗木生长的方向完善发展。因此,通过改良不同植物束根育苗的技术,从而降低育苗投入,减少移栽成本,降低幼苗根系在起苗、运输、定植等过程中造成断根和失水损伤,并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植树造林过程中对原有生态环境的损伤。
关键词:
束根 育苗 技术 改良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健 于卫平 白永强 王力 杨红梅
从育苗时间的确定、选定育苗设施、繁殖材料(种子或插穗)处理、容器的选择、育苗基质的配制、育苗、温湿度控制、喷施营养液、容器苗的移植等多方面系统地总结了容器育苗的主要技术内容;介绍沙旱生容器育苗造林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
沙旱生植物 容器育苗 育苗技术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廖宝文 郑德璋 郑松发 李云 王勇军 陈相如
据物候观测,桐花树隐胎生胚轴最佳采摘在海南(琼山)为8月中旬,廉江为8月下旬,深圳为9月上旬。催芽点播育苗比直接点播育苗成苗率可提高80.8%,容器袋填充基质以基质Ⅰ为最佳。移栽大小灌丛,成活率均可达100%。由于受风浪冲击的影响,选择规划造林地时,首先应确定当地的宜林滩涂高程,深圳湾宜林滩涂高程应高于潮高基准面的1.42m,且土质较为硬实。造林初植密度以0.5m×1m或1m×1m适当密植为宜。桐花树具有极强的忍耐海水淹浸能力,可持续淹浸多年而不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何璐 虞泓 范源洪 沙毓沧 袁理春
麻疯树作为生物柴油的重要原料,在研究和开发上越来越受重视。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麻疯树已大量上山种植,但缺乏良种和技术保障。在麻疯树适应种植区金沙江干热河谷进行麻疯树嫁接技术研究,进行不同时间嫁接、不同嫁接方法、不同接穗等试验,比较嫁接前后植株形态、结果性状、抗病性等变化,研究影响麻疯树嫁接成活率的因子,以期为麻疯树规模种植后的品种改良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麻疯树 嫁接技术 芽接 枝接 改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高方远 陆贤军 任光俊
水稻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植物转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品种改良方面已取得可喜成就, 显示出农业生物技术的巨大发展潜力和美好前景。本文综述基因转移技术及其在水稻遗传改良上的应用。
关键词:
植物 基因转移技术 水稻 遗传改良 应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易小平 周开达
本文综述外源DNA成功导入植物体内的主要方法及利用重组DNA技术进行植物的抗虫性、抗病毒性、抗除草剂、抗逆性、改良种子贮藏蛋白质、改变果实成熟性、改良花卉的装饰品质性状、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自交不亲和性改良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并对重组DNA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作了简要评述。
关键词:
植物,重组DNA,遗传转化,性状改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周维 陈永华 杜露 柳俊
近年来,木本植物因生物量大、根系发达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尾矿修复。其中,夹竹桃、栾树、泡桐等品种在铅锌胁迫下,表现出较好的抗性和富集效果。但其对矿渣根际环境的具体影响尚有待明确。本研究取湖南省郴州市某铅锌矿区的矿渣为实验基质,以100%矿渣(CK组)和90%矿渣+5%蘑菇渣+5%碳酸钙(S0组)为对照组;S0组基础上分别种植夹竹桃、栾树、泡桐(S1组)为实验组。通过比较基质的理化性质、有效态Pb和Zn、挥发性有机物、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指标差异,探究木本耐性植物在铅锌胁迫下的根际环境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改良条件下,三种植物能通过基质pH、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速效氮和有效磷等指标,调节矿渣基质酸碱平衡,从而提高基质持水保肥力。有效态Pb、Zn含量分别下降了16.29%~36.50%和24.50%~47.33%。此外,酯类和酚类等有机化合物种类丰度增加。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减少,拟杆菌门、放线菌门、慢生根瘤菌属相对丰度增加。综上,改良条件下种植木本植物,改变了基质的理化性质、有机物丰度种类、微生物群落结构,显著降低了矿渣Pb和Zn的生物有效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邢新婷 傅懋毅
竹子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和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其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目前在竹子分类、生长、繁殖、形态结构、竹材理化性质和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很多成果并得到推广,在竹子遗传改良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从竹类植物的种质资源收集、良种繁育、细胞生物工程、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系统综述了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竹子遗传改良的研究现状,试提出竹类植物遗传改良研究中应重点加强的几个方面工作。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韩静 廖宝文 王承南
通过对不同基质处理下两种半红树植物:杨叶肖槿和海檬果的生长量、生物量、光合速率及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合主成分分析,得出这两种半红植物的适宜育苗基质。杨叶肖槿在基质为黄心土+沙+基肥、黄心土+沙+复合肥时生长较好,海檬果在基质为黄心土+沙+火烧土时生长较好,两种半红树植物在黄心土中生长均为最差。其结果为今后半红树植物的育苗造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
半红树植物 基质 育苗 杨叶肖槿 海檬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米文宝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相君 冯冲凌 吴晓芙 冀泽华 张爽 李刘刚
以辣椒的根际菌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纯培养的正交试验对比分析有机菌肥改良前后根际菌群去除铅锌能力及特性的差异,同时利用Illumina Miseq平台对根际菌群的16S rRNA基因V4区域进行测序,分析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菌肥提高了可培养根际菌群去除铅、锌的能力,去除率增量最大分别可达40.2%、12.7%。同时,菌群去除铅的最佳培养条件发生了改变,铅锌浓度和培养基类型对铅去除率影响的显著性有所提高。有机菌肥对锌去除率的影响在试验分析中体现不明显。培养基种类是影响菌群去除铅锌的最主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闫烨琛 赵廷宁 张艳 王美琪 胡平 杨凝 陈童
为揭示不同植物恢复措施对采石矿废弃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选取白杨Populus tomentos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黄栌Cotinus coggygria和油松+黄栌5种典型植物恢复措施,采用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采用措施后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通过5种植物恢复措施对采石矿进行修复后的土壤粒径均主要分布在0.25~10.00 mm;②相比较于白杨、油松、黄栌、油松+黄栌4种恢复措施,侧柏恢复措施下土壤容重降低了2.51%~29.83%、土壤孔隙度增大了7.49%~24.16%、土壤持水量升高了3.74%~24.03%;③5种不同植物恢复措施治理后的表层土壤田间持水量比深层提高1.36%~24.30%;④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不同植物恢复措施下的土壤容重、田间持水率、土壤孔隙度等指标分析得出:矿区土壤物理性质质量从高到低排序为侧柏、油松+黄栌、油松、黄栌、白杨,其中侧柏、油松+黄栌、油松3种植物恢复措施最后综合得分无显著差异,即在采石矿的生态恢复中优先依次推荐。图4表3参2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斌 高霞 高照良
基于中国科学院长武试验站王东沟模拟弃土场的长期定位试验,分析了不同施肥下植物对弃土场土壤改良的效果。不施肥与施有机肥处理下各植物小区土壤水分较对照有明显的提高;三种处理下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均有所改善;施入有机肥和秸秆能够明显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有机肥处理下增加量高于秸秆,各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第一年基本呈下降的趋势;有机肥和秸秆的施入能够增加土壤中全氮和铵态氮的含量;三种处理对于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均有很明显的效果;施入有机肥和秸秆极大地增加了土壤中有效钾的含量,有机肥处理下各植物小区平均含量较基土值有所降低,不施肥和施秸秆处理下各植物小区平均含量分别较对照和基土值均有所增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