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55)
- 2023(13061)
- 2022(11380)
- 2021(10631)
- 2020(8782)
- 2019(20269)
- 2018(20251)
- 2017(38439)
- 2016(21289)
- 2015(23867)
- 2014(24032)
- 2013(23797)
- 2012(22259)
- 2011(20156)
- 2010(20314)
- 2009(18292)
- 2008(17828)
- 2007(15656)
- 2006(13896)
- 2005(12322)
- 学科
- 济(87306)
- 经济(87215)
- 管理(56041)
- 业(55207)
- 企(44053)
- 企业(44053)
- 方法(35246)
- 数学(29870)
- 数学方法(29529)
- 中国(25626)
- 农(24379)
- 地方(23915)
- 学(21135)
- 业经(20314)
- 财(18495)
- 农业(16713)
- 贸(15394)
- 贸易(15381)
- 易(14830)
- 和(14723)
- 制(14507)
- 环境(14301)
- 技术(14201)
- 理论(14059)
- 银(13855)
- 银行(13791)
- 融(13711)
- 金融(13709)
- 行(13292)
- 地方经济(13059)
- 机构
- 大学(301045)
- 学院(300746)
- 管理(116369)
- 济(114941)
- 经济(112283)
- 研究(108059)
- 理学(99995)
- 理学院(98791)
- 管理学(97051)
- 管理学院(96523)
- 中国(78458)
- 科学(70340)
- 京(66437)
- 所(56497)
- 农(55886)
- 研究所(51698)
- 财(51226)
- 业大(49006)
- 中心(47712)
- 江(44999)
- 农业(43715)
- 北京(42775)
- 范(41858)
- 师范(41393)
- 财经(40628)
- 院(39420)
- 州(37155)
- 经(36848)
- 技术(33988)
- 省(33557)
- 基金
- 项目(207210)
- 科学(160140)
- 研究(149558)
- 基金(146143)
- 家(129404)
- 国家(128274)
- 科学基金(107836)
- 社会(90523)
- 社会科(85575)
- 社会科学(85553)
- 省(82767)
- 基金项目(78184)
- 自然(71376)
- 划(69968)
- 自然科(69641)
- 自然科学(69624)
- 自然科学基金(68328)
- 教育(67852)
- 编号(61530)
- 资助(60479)
- 成果(50195)
- 发(48427)
- 重点(46984)
- 部(44230)
- 课题(43358)
- 创(42901)
- 创新(39990)
- 科研(39619)
- 计划(38803)
- 发展(37796)
- 期刊
- 济(131630)
- 经济(131630)
- 研究(89922)
- 中国(60449)
- 学报(53215)
- 农(51634)
- 科学(47546)
- 管理(43010)
- 大学(38950)
- 教育(37529)
- 学学(36625)
- 农业(36278)
- 财(36251)
- 融(26106)
- 金融(26106)
- 技术(25952)
- 业经(23130)
- 经济研究(20252)
- 业(19158)
- 财经(18778)
- 图书(17398)
- 问题(17064)
- 科技(16311)
- 经(15915)
- 理论(14844)
- 技术经济(14243)
- 版(14013)
- 林业(13941)
- 业大(13898)
- 实践(13757)
共检索到4495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范少辉 马祥庆 傅瑞树 刘爱琴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 ,选择不同栽植代数 ( 1、2、3代 )、不同发育阶段 ( 5、10、15、2 0a)、不同立地 ( 14、16、18地位指数 )的杉木人工林 ,进行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林下植被变化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 :栽植代数对杉木林林下植被发育有较大影响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林下植被种类、频度及生物量均存在明显差异。 1、2、3代杉木林林下植被物种丰富度分别为 69、54、59种 ,并未出现不同代数杉木林的特有种 ,但不同代数杉木林林下植被物种出现的频度不同 ;随栽植代数增加 ,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及其养分积累均呈递增趋势 ,其养分浓度高于杉木凋落物 ,2、3代杉木林林下植被的养分积...
关键词:
杉木 栽植代数 林下植被 地力衰退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熊有强 盛炜彤 曾满生
对江西分宜县山下林场14、16地位指数级杉木林不同间伐强度固定样地林下植被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种组成、重要值、结构、盖度及生物量均随间伐强度而不同。对照与弱度间伐的盖度与生物量均小于中度与强度间伐的,前者分别为35%~60%与1500~3000kg/hm2,后者分别为70%~80%与5000~7000kg/hm2。中度和强度间伐都可以促进林下植被良好发育。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间伐,林下植被,生物量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邱仁辉 杨玉盛 俞新妥
对杂木林及一代、二代、三代杉木人工林土壤颗粒、土壤团聚体组成以及土壤孔隙状况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木林受人为干扰少,土壤结构性能最好;一代杉木林取代杂木林炼山时,土壤结构性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属于较好类型;在一代杉木林基础上再度进行干扰,土壤结构退化较为严重;三代林由于林下植被大量生长,对林地土壤结构恢复有利,但二代和三代杉木林土壤结构性能均较差,属同一类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盛炜彤
从 198 6年起 ,在江西分宜县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上村林场 ,用间伐方式对 8~ 9年生的杉木人工林进行林分密度的调整 ,每公顷分别为 30 0 0、2 5 0 0、2 0 0 0及 15 0 0株 ;郁闭度分别为 0 .9、0 .7及 0 .6。设置固定样地 6个 ,每年以固定样方调查植物 ,观测林下植被发育情况 ,共进行 13a。结果表明 ,凡经间伐并郁闭度在 0 .7以下的林分林下植被均迅速发育且良好 ,间伐 8~ 10 a后林下植被覆盖度可达 80 %~ 90 % ,形成三层垂直结构 ,干生物量可达 4~ 5 t· hm-2 ;未经间伐或郁闭度恢复较快的样地 ,林下植被的良...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马祥庆 范少辉 刘爱琴 陈绍栓 林上杰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选择不同栽植代数 ( 1、2、3代 )、不同发育阶段 ( 5、10、15、2 0a)及不同立地 ( 14、16、18地位指数 )的杉木人工林 ,进行不同栽植代数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连栽导致了杉木林地土壤肥力的明显下降 ,随栽植代数增加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林地水稳性团聚体、非毛管孔隙、毛管孔隙、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及土壤各项养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 ,而土壤结构体破坏率和容重却呈增加趋势 ,林地肥力朝不利方向发展
关键词:
杉木 栽植代数 土壤肥力 地力衰退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玉盛 何宗明 邱仁辉 俞新妥 黄宝龙
通过对南平溪后29年实生杉木不同连栽代数生长过程的分析,结果表明:1代和2代杉木在10年生前树高、胸径和材积的生长量相近,此后,2代的生长迅速下降(早衰),29年生的平均单株材积比1代的下降4146%。3代杉木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一开始就比2代的差,但未出现大幅度的衰退现象,29年生的单株材积比2代的下降1770%。杉木栽植代数越少,生长高峰出现时间越早,峰值越大,速生期持续时间亦越长。
关键词:
杉木,连栽代数,生长量,生长规律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玉盛 邱仁辉 俞新妥 何宗明 黄宝龙
国内许多学者对不同栽植代数的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Lamb.)Hook.)林生产力及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及生化活性的研究有较多的报道,但对不同栽杉代数处于近熟时林分土壤腐殖质组成及其结合形态的研究报道则较少(方奇...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大伦 杨超 闫文德 项文化 方晰 梁小翠
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亦是森林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生产者,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Chapin,1983;Chastain et al.,2006),如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承栋 焦如珍 屠星南 熊有强 陈仲庐
对江西大岗山山下林场杉木人工林5~15cm土壤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细菌中芽孢杆菌、放线菌中灰色菌丝群以及真菌中的曲霉和木霉数量,随林下植被盖度的增大而提高。土壤酶活性强度、腐殖质各组分C的含量,在16和18地位指数级样地,随林下植被盖度增大而提高,14地位指数级相反,在16地位指数级土壤有机质、速效N、交换性盐基总量,以及18地位指数级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N、P、K、Mg++和Ca++含量,均随林下植被盖度的增大而提高。
关键词:
杉木林,林下植被,土壤性质,地力衰退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焦如珍 杨承栋 屠星南 盛炜彤 焦如珍
土壤微生物总数及细菌、真菌数量、土壤酶活性(特别是蛋白酶、磷酸酶和蔗糖酶)及土壤养分状况(主要是有机质含量)从杉木幼龄林到中龄林随着林冠的郁闭,林下植被盖度急剧下降,呈明显下降趋势;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总数,蛋白酶,磷酸酶,蔗糖酶以及土壤有机质从中龄林到成熟林随着林木密度及郁闭度下降,林下植被盖度逐步得到恢复,也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由于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降低,有可能导致中龄林土壤中多酚类有毒物质的积累,这或许是杉木连栽产量下降或成活率低的原因之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国雷 刘勇 吕瑞恒 于海群 李瑞生
2005年在北京市延庆县刘斌堡乡营盘村附近中山以20年生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为对象,通过比较6种密度林分的林下植被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元素积累量差异,探讨密度调控对林下植被发育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林分密度由3 000株/hm2减小至2 125株/hm2时,林下植被物种数、生物量及元素积累量分别由32种、1 108.49 kg/hm23、9.84 kg/hm2下降至24种、1 091.57 kg/hm2和39.34 kg/hm2;林分密度下降至1 800株/hm2时,林下植被物种数量增加至43种,元素积累量为40.12 kg/hm2;林分密度下降为1 550株/hm2时,林下植被生物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承栋 焦如珍 屠星南 陈仲庐 熊有强
论述我国中亚热带杉木盛产区,通过间伐发育林下植被,改良土壤理、化性质,提高森林土壤生物活性,从而为通过合理的森林经营、发育林下植物群落,维护和提高森林土壤肥力,改良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提供可靠的科学数据和途径。
关键词:
林下植被,地力衰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国雷 刘勇 徐扬 郭蓓 张可栋 赵双荣
在北京市延庆县营盘村附近低山,对造林密度为3 130株/hm2的18年生油松人工林,设置40.1%、51.3%、65.7%3个间伐强度及对照共4个处理.3年后,通过比较林下植被组成、外貌、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变化,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油松人工林群落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间伐可提高物种在科、属分布上的均匀性;②间伐改变了林下植物的生活型谱;③与对照相比,弱度间伐、中度间伐地面芽植物所占比重上升,强度间伐下降,而高位芽植物却呈相反的趋势;④间伐强度不同,油松林下植被的优势种各异;⑤间伐可提高林下植被的丰富度和多样性,这种效应以中度间伐最为明显;⑥林下植物生物量与间伐强度呈正比.因此,及时对郁闭林分进...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江宇 孙麟钧 朱嘉宁 吴小健 许迪 林华章 吴鹏飞 李明 马祥庆
【目的】探讨中龄林修枝对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无节材培育提供依据。【方法】2003年选择17年生杉木中龄林,设计修枝与不修枝对比试验,对修枝20 a的样地与不修枝样地进行林下植被发育和土壤肥力调查。【结果】修枝(处理)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是不修枝(对照)的1.21倍,表明修枝可显著提高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量;修枝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影响。修枝(处理)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与不修枝(对照)的差异不显著;但修枝(处理)对林地土壤pH值及细菌、真菌的组成有显著影响,降低了土壤pH值,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修枝(处理)对林地土壤真菌的群落组成有显著影响,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没有影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中龄林修枝可显著提高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对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土壤肥力均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土壤细菌、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
关键词:
修枝 杉木 林下植被 土壤肥力 中龄林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曹光球 费裕翀 路锦 黄樱 郑宏 林开敏 季春杉 曹世江
[目的]探讨林下植被不同管理措施对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下植被保留(UP)、林下植被去除(UR)和林下套种(IP)3种林下植被管理措施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土壤酶活性差异,并以土壤酶作为土壤生物活性指标,结合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IP处理提高了0~2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而20~40、40~60 cm土层3种林下植被管理措施间土壤蔗糖酶活性差异较小;相比于UR和IP处理,UP处理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则相反,UR和IP处理间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较小;3种林下植被管理措施下,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高低排序为IP>UR>UP,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低排序为UP>IP>UR;林下植被不同管理措施间土壤脲酶、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差异较大,其中,多酚氧化酶对于林下植被管理措施的响应更灵敏,且能反映于较深土层;除酸性磷酸酶活性外,其余土壤酶活性均具明显表聚性,且随土层加深而递减。有机质和水解性氮含量与各种土壤酶活性具有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有效磷含量与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速效钾含量与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较弱。将土壤酶活性作为土壤质量指标之一,结合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主成分,反映了原信息量的75.31%。林下植被不同管理措施的土壤质量指数排序均为:IP>UP>UR。[结论]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中,林下套种楠木的林下植被管理措施对于保持和提升土壤质量效果最佳,其次为林下植被保留措施,林下植被去除措施的效果较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