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28)
2023(7516)
2022(6362)
2021(6041)
2020(5251)
2019(12074)
2018(12216)
2017(22510)
2016(12937)
2015(14661)
2014(14505)
2013(13934)
2012(12653)
2011(11402)
2010(11861)
2009(10672)
2008(10619)
2007(9431)
2006(8272)
2005(7387)
作者
(40986)
(33886)
(33756)
(31985)
(21561)
(16535)
(15194)
(13295)
(13135)
(12332)
(11681)
(11512)
(11243)
(10925)
(10801)
(10557)
(10387)
(10237)
(9972)
(9676)
(8997)
(8530)
(8466)
(7879)
(7806)
(7713)
(7601)
(7451)
(7160)
(6949)
学科
(45683)
经济(45645)
管理(39352)
(31874)
(27800)
企业(27800)
方法(23487)
数学(20817)
数学方法(20250)
环境(15347)
(14221)
(12379)
(11969)
中国(10786)
(10691)
理论(10634)
业经(9225)
(8821)
财务(8787)
财务管理(8764)
企业财务(8310)
(8215)
(7797)
生态(7748)
地方(7699)
教学(7605)
农业(7597)
(7201)
贸易(7195)
(7020)
机构
学院(179404)
大学(177256)
研究(65014)
管理(62890)
(61383)
经济(59811)
理学(54159)
理学院(53533)
管理学(51835)
管理学院(51603)
科学(46891)
中国(46883)
(41211)
(39669)
(35924)
业大(34744)
研究所(33322)
农业(32938)
中心(28920)
(28330)
(27870)
北京(25195)
技术(24294)
(24276)
(23076)
(22963)
师范(22648)
(22494)
财经(21904)
农业大学(21401)
基金
项目(127278)
科学(96515)
基金(88822)
研究(83588)
(82688)
国家(82094)
科学基金(67594)
(53180)
自然(48917)
社会(48541)
自然科(47668)
自然科学(47649)
自然科学基金(46715)
基金项目(46429)
社会科(45846)
社会科学(45826)
(45341)
教育(40096)
资助(38852)
编号(32588)
重点(30666)
计划(28052)
(27059)
(26429)
(26124)
科技(25933)
成果(25563)
科研(25432)
课题(24858)
创新(24752)
期刊
(66737)
经济(66737)
研究(45790)
学报(40581)
中国(39745)
(36549)
科学(33324)
大学(29007)
学学(27775)
农业(25361)
管理(24218)
教育(23777)
(23022)
技术(17063)
(15075)
(12157)
金融(12157)
业大(12033)
(11042)
业经(10999)
林业(10906)
经济研究(10586)
财经(10512)
科技(10031)
资源(9861)
统计(9671)
农业大学(9529)
(8997)
(8753)
问题(7964)
共检索到2635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海滨  盛忠雷  谢堃  邬秀宏  邓敏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廖青  梁潘霞  邢颖  姚卓帆  刘永贤  江泽普  
【目的】探讨夏季不同遮阴模式对茶园生境及夏茶品质的影响,筛选适宜的茶树遮阴模式,为广西优质夏茶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0年夏季,以金萱茶为试验品种,设置黑色遮阳网2种遮光度(60%和75%)、2种覆盖高度(离地1.3 m和1.8 m处)条件下的4个遮阴处理,即60%遮光度+1.3 m覆盖高度(T1处理)、60%遮光度+1.8 m覆盖高度(T2处理)、75%遮光度+1.3 m覆盖高度(T3处理)和75%遮光度+1.8 m覆盖高度(T4处理),以露天茶园为对照(CK),开展茶园不同遮阴模式栽培试验,分析各处理茶园的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温度等生境指标及夏茶叶绿素、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C、水浸出物和咖啡碱等品质指标。【结果】不同遮阴模式均能有效减少夏季茶园的光照强度,降低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增加茶园空气相对湿度,改善茶园生境,提高夏茶品质。其中,T3和T4处理改善茶园生境的效果优于T1和T2处理。遮阴25 d后,夏茶的叶绿素总量表现为T3处理>T4处理>T2处理>T1处理,分别较CK显著增加79.66%、56.13%、28.24%和17.31%(P<0.05,下同);茶多酚含量表现为T4处理T2处理>T1处理,分别较CK显著增加14.67%、10.67%、5.78%和4.00%;氨基酸组分中的必需氨基酸占比表现为T4处理>T2处理>T1处理>T3处理,分别较CK增加2.85%、2.75%、1.77%和1.59%;酚氨比表现为T4处理T1处理>T3处理,分别较CK显著增加13.74%、12.73%、10.01%和8.31%;水浸出物含量表现为T4处理>T2 处理>T3处理> T1处理,相较于CK,T4和T2处理分别显著增加65.53%和16.00%,T3处理减少3.92%但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而T1处理显著减少5.28%;各遮阴处理夏茶的咖啡碱含量与CK无显著差异。【结论】夏季采用75%遮光度+1.8 m覆盖高度的遮阳网遮阴更有利于改善茶园生境,显著提高夏茶综合品质,推荐该遮阴模式作为广西优质夏茶生产的配套技术推广应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艳   梁万里   孙永明   邹乐萍   刘芳   朱同   黄尚书  
为提高茶园抹茶生产品质,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遮阴高度和遮光率互作对抹茶叶绿素含量、品质成分及茶园环境等的影响,设置了不遮阴处理(CK)、主处理遮阴高度(1.0,1.5,2.0 m)、副处理遮光率(40%,70%,100%)共10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相比,遮阴高度和遮光率互作可以提高茶树周围环境的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和日最低温度;遮阴高度和遮光率互作有利于减弱茶蓬表面光照强度,增加抹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显著增加叶绿素含量(P<0.05);遮阴高度和遮光率互作显著增加抹茶中水浸出物含量和氨基酸、显著降低了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咖啡碱含量和酚氨比。将茶叶品质成分和叶绿素含量与相应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表明,照度和最低温度是影响茶叶品质成分和叶绿素含量的主要指标。综上,遮阴高度1.5 m和遮光率70%互作利于生产高品质抹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玉  邢弘擎  刘国栋  王婷  刘乐峰  朱旭君  钟增涛  房婉萍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茶园间作绿豆和大豆对茶园土壤环境的影响,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以优化茶园土壤环境、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方法]间作试验设置为茶树-不接种根瘤菌绿豆(T1)、茶树-接种根瘤菌绿豆(T2)、茶树-不接种根瘤菌大豆(T3)、茶树-接种根瘤菌大豆(T4)4个处理,以单作茶树为对照(CK),探究不同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pH值、土壤养分及茶叶理化指标的影响及土壤指标与茶叶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茶树-豆科作物的间作模式下,豆科作物生长至盛花期(Ⅰ),茶园土壤pH值及土壤酶活性显著增加,除土壤速效磷外,其他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单作茶园,其中土壤速效氮含量在T2处理和T4处理分别比CK增加136.63%和97.87%;除土壤有机质外,间作同一种豆科作物,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茶园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未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茶园,尤其是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间作的豆科作物在盛花期翻压后一个月(Ⅱ),茶园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单作茶园,且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处理显著高于未接种根瘤菌的处理,其中在T4处理最高。茶树与豆科作物间作显著影响茶树鲜叶理化成分的代谢,尤其是间作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间作的茶树鲜叶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在第Ⅰ时期,T2和T4处理分别比CK增加102.67%、54.37%和180.79%、160.23%,在第Ⅱ时期T2和T4处理分别比CK提高72.29%、41.80%和45.37%、3.17%,且茶树鲜叶的水浸出物在T2和T4处理显著增加,而茶树鲜叶的茶多酚含量在T2和T4处理显著降低。[结论]在茶园间作不同豆科作物均能缓解土壤酸化,显著增加土壤养分,显著增加茶树鲜叶的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尤其是茶树-绿豆间作模式的增氮效果更显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苏敏  韦柳花  刘初生  杨春  赖兆荣  覃榆茏  张颖彬  
【目的】分析不同季节对修仁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为从香气组分的角度评价修仁茶的适制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GC-MS法对春、夏、秋3季的修仁茶树品种加工成的绿茶和红茶的香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不同季节加工的修仁绿茶中,春茶、夏茶和秋茶的香气物质种类都是55种,且3个季节绿茶的香气成分组成比较相似,都是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分别是为45.83%、37.75%和42.39%;春茶和秋茶的主导香气成分以花香型的醇类物质为主,分别占各自主导香气成分64.50%、57.10%,夏茶的主导香气成分种类最多。不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磊  黄婷婷  刘秋凤  白先丽  王志萍  庞月兰  
【目的】研究叶面追肥对机采茶园夏秋季茶叶生长、机采效果和品质影响情况,为茶园夏秋季机采提供配套技术方法。【方法】对台茶12号茶园夏茶和秋茶进行机采前追肥处理,通过喷施3种新型叶面有机肥,调查分析各处理茶树新梢生长状态、机采产量、机采效果及品质变化情况。【结果】在春茶季后采取叶面追肥,可以使茶树新梢密度提高44.3%76.4%,优化芽叶机械组成以利于机采操作,机采产量提高75.7%54.0%,其中以高氮有机肥增产效果最好,高钾有机肥对改善茶青生化成分含量组成和制绿茶品质效果较好。秋茶采取叶面追肥,可以使机采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黄寿波  范兴海  傅懋毅  傅金和  
在安徽省黄山市,于夏季对杉木一茶、板栗一茶间作园和纯茶园同步进行小气候测定,结果表明:相对光强、气温和土温、温度日较差、风速均随茶园内的植被覆盖度增大而减少,空气湿度则随植被覆盖度增加而增大。杉木一茶、板栗一茶间作园和纯茶园的相对光强分别是41%,63%和100%,日平均气温分别是25.0、26.4和27.2℃,0cm地温日较差分别是6.4、10.5和19.7℃,200cm高处平均风速分别是0.3、0.4和0.6m·s-1。空气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杉大一茶间作园比纯茶园分别增加6%和4hpa,板栗一茶间作园比纯茶园分别增加4%和2hpa。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詹杰  李振武  邓素芳  应朝阳  
以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不同栽培模式茶园为研究对象,对茶园温湿度、土壤理化性状、土壤微生物、茶树生长光合特性、茶叶品质进行比较,为建立适宜茶园栽培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含量;自然生草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全磷、速效磷含量;松茶间作显著(P<0.05)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夏季高温干旱时期,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自然生草模式土壤含水量(0-20cm土层)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4.58%、21.84%;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茶园模式空气湿度最低值分别提高了4.88%、6.66%和9.98%,空气温度日变化幅度比传统清耕茶园分别降低了2.2、3.1、5.1℃。与传统清耕茶园相比,人工种草、自然生草模式茶园春夏茶氨基酸含量和夏茶茶水浸出物含量显著(P<0.05)提高,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模式茶园夏茶产量分别显著(P<0.05)提高了28%、17%、14%。相对传统清耕茶园,松茶间作、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能改善茶园土壤质量、光、温、湿等小气候条件,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其中人工种草和自然生草在提高茶园土壤养分、茶叶品质、调控茶园温湿度方面效果更好,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义勇   黎健龙   周波   吴小敏   崔莹莹   冯少茂   胡海涛   唐劲驰  
【目的】解析茶园间作鼠茅草对土壤营养成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为鼠茅草间作改良茶树种植生态环境,提升茶叶品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间作鼠茅草2年的茶园土壤和茶叶鲜叶为试验材料,清耕茶园为对照,对茶园表层土壤pH、有机质、矿质营养成分等进行测定;运用16S、ITS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种群结构进行测定分析;茶叶品质成分采用Agilent-7890B气相色谱仪进行检测。【结果】在茶园间作鼠茅草2年后,茶园土壤pH提高0.29,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6.46 g·kg~(-1);另外,有效磷、速效钾、铵态氮、硝态氮等在鼠茅草间作的茶园土壤中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有效磷是清耕茶园的5.88倍。鼠茅草间作茶园土壤全氮含量高于清耕茶园,全磷、全钾、全钠含量均低于清耕茶园。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铜和阳离子交换量在鼠茅草间作茶园土壤中的含量均高于清耕茶园。鼠茅草间作茶园土壤细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减少。有机质分解相关放线菌门细菌和子囊菌门真菌在鼠茅草间作茶园土壤中的相对丰度增加。鼠茅草间作茶园与清耕茶园茶叶鲜叶中共鉴定出259个茶叶代谢物组分,其中20种代谢物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糖类、脂肪酸类和儿茶素类等。鼠茅草间作茶园茶树叶片中麦白糖、甲基-β-D-吡喃葡萄糖苷、乳糖醇、半乳糖甘油及α-乳糖含量是清耕茶园的2倍以上;(9Z)-十八碳烯酸和(9Z,12Z,15Z)-十八碳三烯酸含量显著低于清耕茶园;(+)-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酚、表儿茶素等4种儿茶素类代谢物在鼠茅草间作茶园茶叶中的含量也显著低于清耕茶园。【结论】茶园间作鼠茅草能有效缓解茶园土壤酸化,增加土壤有机质及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及群落结构的变化能有效提升茶树对土壤营养成分的吸收和利用。土壤营养成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对茶叶品质成分有重要影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蕊  林勇  
【目的】研究了不同林龄(1、5、10、15年)茶园土壤和茶叶硒含量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林龄茶树林土壤和茶叶硒含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结果】①茶树林冠幅、基茎、分枝数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茶树林密度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降低;②不同林龄茶树林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总体上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生长年限为10年时,土壤养分含量达到最大,生长年限超过10年以后,土壤养分含量则急剧降低,依次表现为10年生>15年生>5年生>1年生。③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和游离氨基酸则急剧降低,依次表现为10年生>15年生>5年生>1年生。④土壤和茶叶全硒含量、全硒富集系数和有效全硒富集系数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生长年限为10年时达到最大。⑤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全硒含量与土壤养分呈显著正相关,而茶叶全硒和有效硒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结论】不同林龄茶园土壤硒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土壤有机碳(载荷系数为0.689)和全氮(载荷系数为0.702),不同林龄茶园茶叶硒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水浸出物(载荷系数为0.623)和茶多酚(载荷系数为0.726)。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彬  赵平  熊昌云  
【目的】研究优化施肥技术对普洱现代茶园茶叶品质的影响,为现代茶园茶叶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茶树良种云抗14号为供试材料,设置不施肥、常规施肥和2个不同施肥方式的处理进行小区试验。【结果】与空白对照相比,施肥能提高茶叶内含物质。与常规施肥对照相比,施肥处理可明显提高茶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和儿茶素的含量,其中儿茶素含量增加幅度为1.36%~1.93%,儿茶素中C、EC和EGC提高了0.3%~0.46%、0.24%~0.33%、0.39%~0.62%。施肥处理茶叶儿茶素及C、EC和EGC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总体而言优化施肥技术效果最佳。【结论】在茶园中,优化施肥技术能明显提升普洱现代茶园茶叶品质,建议在生产中推广。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志  刘扬  张黎明  许锐能  孙丽莉  廖红  
【目的】分析乌龙茶主产区武夷茶园中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对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为改良茶园养分管理和提升茶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在2008年福建省土壤普查数据的基础上,于2015年在武夷3大茶区,(桐木区、岩茶区和洲茶区)随机选取68个茶园,包括桐木区12个、岩茶区32个和洲茶区24个,分别采取茶园0—20 cm的土壤和一芽三叶的茶青样品。检测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等土壤养分指标,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HPLC)定量测定茶青中的茶氨酸、咖啡碱、芦丁、ECG、EGCG和总儿茶素等6种次级代谢物含量做品质成分分析。【结果】通过对比2008年和2015年的土壤养分指标,发现近年来,武夷茶区土壤酸化严重,部分茶园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显著。三大茶区中,岩茶区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变化最为明显,其土壤pH、有机质和碱解氮分别下降了0.65、45.29%和49.39%;土壤有效磷含量却大幅度上升,从5.21 mg?kg~(-1)上升到平均值为245.70 mg?kg~(-1),上升幅度超过40倍。说明该区域茶园存在过度施肥的现象。土壤养分状况显著影响茶叶品质成分,并且不同土壤养分指标对不同品质成分的影响有所不同。通过边际效应分析,发现各次级代谢物的最高含量都有其对应的土壤养分范围。在此基础上,拟合了武夷茶区高品质茶园适宜的土壤养分范围:pH4.5—5.0;有机质20—40g·kg~(-1);碱解氮60—100 mg·kg~(-1);有效磷10—100 mg·kg~(-1);速效钾100—150 mg·kg~(-1)。【结论】综合本研究结果,建议武夷岩茶区和洲茶区在养分管理方面,总体采取有机肥取代部分化肥,适量补氮和钾,严格控制磷肥施用等措施。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龚新  袁国强  董玉枝  
在分析信阳茶区地貌、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该茶区适宜种植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生态环境优势条件,同时,也指出本茶区地质生态环境条件的不足及在良种繁育栽培、茶叶生产加工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共同促进河南茶叶产业化发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罗琼仙  何青元  汪云刚  刘德和  李家华  邓少春  肖星  殷丽琼  陈红云  孙雪梅  谭光荣  陈孝权  许燕  
关键词: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叶江华  罗盛财  张奇  贾小丽  王海斌  刘宝顺  洪永聪  王飞权  晁倩林  曹士先  周建文  何海斌  
以武夷山3个不同地域茶园土壤及6个茶树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茶青品质,研究不同茶园茶青品质的差异及与种植土壤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虽然3个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明显,但其土壤肥力指数大部分达到一级标准,可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在茶多酚含量上,肉桂、水仙、铁罗汉、玉观音以九龙窠茶园的含量最高,半天妖、瓜子金以旗山茶园最高;在氨基酸含量上,肉桂、水仙、铁罗汉、玉观音以龟岩茶园的含量最高,半天妖、瓜子金以九龙窠茶园最高;在咖啡碱含量上,肉桂、水仙以旗山茶园的含量最高,铁罗汉以龟岩茶园最高,半天妖、瓜子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