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436)
- 2023(12216)
- 2022(10212)
- 2021(9498)
- 2020(8075)
- 2019(17734)
- 2018(17801)
- 2017(32728)
- 2016(18365)
- 2015(20356)
- 2014(19577)
- 2013(18341)
- 2012(16230)
- 2011(14450)
- 2010(14416)
- 2009(13228)
- 2008(12486)
- 2007(10839)
- 2006(9133)
- 2005(7739)
- 学科
- 济(62172)
- 经济(62104)
- 管理(47077)
- 业(44686)
- 企(35998)
- 企业(35998)
- 方法(30470)
- 数学(27391)
- 数学方法(26794)
- 农(19328)
- 中国(16837)
- 学(15639)
- 财(14693)
- 业经(14171)
- 贸(13782)
- 贸易(13775)
- 易(13406)
- 理论(12709)
- 农业(12701)
- 地方(12038)
- 技术(10749)
- 制(10638)
- 环境(10306)
- 银(9615)
- 银行(9552)
- 务(9307)
- 财务(9257)
- 财务管理(9242)
- 教学(9182)
- 划(9112)
- 机构
- 学院(244241)
- 大学(238274)
- 管理(89071)
- 济(88120)
- 经济(86128)
- 研究(82046)
- 理学(77958)
- 理学院(77061)
- 管理学(74961)
- 管理学院(74591)
- 中国(59246)
- 科学(57369)
- 农(53403)
- 京(49967)
- 业大(45736)
- 所(43180)
- 农业(42725)
- 研究所(40223)
- 财(37841)
- 中心(37329)
- 江(35734)
- 技术(31634)
- 范(30945)
- 财经(30842)
- 北京(30687)
- 院(30486)
- 师范(30431)
- 州(28718)
- 农业大学(28639)
- 经(28017)
- 基金
- 项目(177184)
- 科学(136264)
- 基金(124894)
- 研究(120914)
- 家(113915)
- 国家(113022)
- 科学基金(94576)
- 社会(73312)
- 省(73088)
- 社会科(69424)
- 社会科学(69404)
- 基金项目(65973)
- 自然(65314)
- 自然科(63820)
- 自然科学(63794)
- 自然科学基金(62595)
- 划(61747)
- 教育(57649)
- 资助(51578)
- 编号(48999)
- 重点(41135)
- 创(37875)
- 发(37735)
- 成果(37027)
- 计划(36529)
- 部(36398)
- 课题(35349)
- 创新(35348)
- 科研(34851)
- 科技(33000)
共检索到3404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雁冰 薛泉宏 颜霞
【目的】探索玉米根系代谢活动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方法】2003和2004年,采用定位试验法,研究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栽培模式(常规、补灌、覆膜、覆草、休闲地(对照))对玉米根区(R)和根外(B)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结果】①覆盖处理能强化玉米根区、根外细菌及真菌的数量差异,提高玉米根区与根外土壤微生物数量比值(R/B)。细菌和真菌的平均R/B分别为常规处理的2.26和2.28倍,但覆盖处理对根区和根外放线菌数量影响不大;②玉米生长活动及根系代谢产物对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种植玉米后,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休闲地。③根系的代谢活动能够降低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宛莉 刘恩科 李来福 杜瑞卿 杨建伟
为建立科学的栽培模式和施肥方式,提高土壤生物肥力和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本研究采用常规裸地栽培玉米和地膜覆盖栽培玉米2种模式下的不同的施肥方式,测定多个微生物指标,土壤的养分和理化特性指标。结果表明:1)栽培模式对土壤温度和含水量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两者的差异性不同;2)各种微生物指标影响系数的绝对值从大到小为:细菌、固氮菌,防线菌和真菌。土壤理化特性及养分指标影响系数的绝对值从大到小为:有机质、土壤pH、碱解N、全N、全P、速效K、速效P、土壤含水分量和土壤温度。不同模式下两指标变量组之间有极其显著的相关系数-0.932 1;3)不同栽培模式对不同施肥处理的重要性影响不大。只要含N,是否含P、...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蔺芳
通过连续6 a定位试验,以沙化裸地为对照,研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单播、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单播、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3种栽培模式对豫北沙化地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以及土壤酶的影响,利用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对二者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沙化裸地相比, 0~40 cm土层3种栽培模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质量分数和土壤酶活性均不同程度增加,从大到小依次为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紫花苜蓿单播和无芒雀麦单播,且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质量分数和土壤酶活性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呈现表聚性特征。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7种酶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高远 郭天文 谭雪莲 马得祯 张国宏 陈光荣
采用平板计数法,以连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栽培方式下马铃薯根际及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轮作、小倒茬根际及非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固定套作与连作;固定套作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高于连作;轮作与小倒茬处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连作土壤中真菌数量高于其他处理,与轮作和小倒茬差异显著,与固定套作则无显著差异;小倒茬土壤中真菌数量高于轮作,差异显著。轮作与小倒茬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最大值均出现在苗后25、45d;固定套作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苗后25、45d,而非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最大值出现在苗后25d;连作根际土壤中细菌、放线菌数量均集中在苗后2...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孙翠玲 佟超然 徐兰成
The poplar increment with different cultivation models and the microbiota and enzyme activity were studied based on 7-years' continuous observation at two stages (1992~1995 and 1996~2000). The poplar stand located in Minquan County of Henan Province with an area of 3.12 hectares. The results showed ...
关键词:
杨树栽培模式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倩 谭周进 李建国 屠乃美 肖启明
为探明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生物学特征的影响,以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保障土壤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1/3稻草覆盖少免耕对晚稻土壤微生物区系及活度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几类微生物的数量在晚稻不同生育期都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并且在晚稻分蘖盛期最高.好气性细菌、放线菌、真菌及微生物活度从高到低为少耕土壤、翻耕土壤、免耕土壤,而厌气性细菌数量从高到低为翻耕土壤、少耕土壤、免耕土壤.通过对土壤微生物分析评价发现,在提高土壤质量和利于作物生长方面,少量秸秆还田少耕要优于少量秸秆还田翻耕和免耕.
关键词:
少免耕 水稻土 微生物区系 微生物活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浩然 曹君迈 苏红玉
【目的】为了给宁夏南部雨养农业区马铃薯田合理使用地膜栽培方式提供依据。【方法】进行了不同覆膜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田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马铃薯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各处理中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土壤酶活性表现为蔗糖酶>磷酸酶>脲酶>过氧化氢酶。马铃薯产量以单垄双行全覆膜栽培最高,马铃薯产量与不同的土壤酶、土壤微生物相关性不同,且各处理间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单垄双行全覆膜垄上种植明显高于对照。【结论】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单垄双行全覆膜栽培方式最有利于增加雨养农业区马铃薯土壤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金凤 康绍忠 张富仓 李志军
【目的】研究不同的灌溉方法和灌水量对根区土壤微生物及作物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盆栽试验对供试玉米采取3种灌水方式,即常规全部根系区域灌水(常规)、固定1/2根系区域灌水(固定)和交替1/2根系区域灌水(交替)。每种灌水方式设3种供水水平:充分灌水(充分)、轻度水分亏缺(轻度)、重度水分亏缺(重度)。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作物株高、茎粗及叶面积,记录每次灌水量。【结果】在同一灌水方式下,轻度的水分亏缺处理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占有一定的优势,有时甚至高于充分灌水处理。交替1/2根系灌水根系两侧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布均匀。作物充分灌水时,生长最旺盛,轻度亏缺次之,重度最次。【结论】轻度的水分亏缺能有效地改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许姗姗 杨光柱 阚望 孔宝华 李毅 马钧 李云国 蔡兆翔 谭安超 曹克强
【目的】探明云南昭通苹果栽培模式与根际土壤微生物菌群的关系。【方法】以云南昭通苹果主产区不同栽培和管理程度的苹果果园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土壤微生物16SrDNA、ITS序列,并分析微生物多样性。【结果】精品果园和普通果园根际土壤中的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蔗糖酶、纤维素酶、脲酶的含量高于粗放果园,而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含量低于粗放果园。普通果园与精品果园根际土壤高频检测出的细菌属菌群亲缘关系比较接近,而与粗放果园高频检测出的细菌属菌群亲缘关系较远。三类果园根际土壤高频检出的真菌属的种群与果园类型相关,精品果园真菌属种亲缘关系更远。【结论】在三类果园根际土壤中明确存在有益微生物、有害微生物、中性微生物与未知微生物。不同栽培模式影响根际土壤微生物种群,从而影响苹果的生长。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曹君 曾辉 郭日光 王红 刘岩岩 李红 杜杨 王韦舒 刘俊杰
为探寻林下环境中黑木耳栽培生产过程中发生连作障碍现象的内在原因,研究黑木耳生产对于栽培场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在林下黑木耳实际生产基地选择生态环境条件相同的区域,设计在连续应用两年(L20)、应用一年空闲一年(L19)两个试验区域和空白对照区域(CK)采集土壤样本,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处理组土壤样本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测序结果足够反应样本所包含多样性的前提下,数据表明黑木耳栽培生产过程会明显提高土壤中细菌的种类和均匀程度,但应用后闲置的L19组土壤细菌的丰富度略高于连续应用的L20,而L19和L20组的细菌均衡度相近;通过细菌物种差异分析和分类学组分分析,可以发现3个处理组样品的相似性较低,表明土壤不同菌种在细菌总量中的占比存在一定的变化,但优势细菌的种类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在土壤真菌动态变化方面,黑木耳的连续生产(L20)明显的抑制了真菌物种丰富度和数量均衡度,生产后闲置会导致物种丰富度不足的前提下不同物种个体数量快速恢复均衡;通过真菌物种差异分析和分类学组分分析,证明土壤真菌多样性的动态变化更为剧烈和持久,主要表现在子囊菌和被孢霉在栽培后闲置期内大量的增殖,以及以黑木耳为主的担子菌快速消退;同时木霉属真菌在非黑木耳类真菌含量中比例的提升,可能是导致黑木耳连作过程中“绿霉病”高发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黑木耳 林下栽培 土壤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泽琴 刘宁 李淑娟 黄国勤 周泉
为揭示间作体系中土壤微生物对根系分泌物的响应机制,设计桶栽试验,于2020-2021年在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园种植冬季作物,探索紫云英与油菜间作根系分泌物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变化的互作机制。结果显示,紫云英和油菜不同种植模式下根系分泌物特征差异明显,与单作紫云英相比,间作显著增加了单糖类化合物含量,降低神经递质类化合物含量。氨基酸、单糖、神经递质类等化合物与土壤微生物显著相关,其中,单糖类化合物与酸杆菌门、绿弯菌门等微生物呈显著正相关;神经递质类化合物与绿弯菌门、厚壁菌门、芽单胞菌门、蓝藻细菌等微生物呈显著正相关。紫云英单作(A)、油菜单作(R)和紫云英与油菜间作(AR)3种模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油菜单作模式下分泌物与微生物的相关性和整体结果差异最大,同时,紫云英单作和油菜单作模式下单糖类化合物与酸杆菌、绿弯菌均没有显著相关性,而紫云英与油菜间作模式下单糖类化合物与酸杆菌、绿弯菌呈极显著正相关。紫云英与油菜间作模式中酸杆菌群落相对丰度显著高于紫云英单作,微生物覆盖度指数也显著大于紫云英单作。因此,根系分泌物很可能是紫云英和油菜间作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单糖化合物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薛春生 于国峰 高增贵 郭永新 张勇
研究了3种旱田除草剂(氟乐灵、乙草胺和阿特拉津)对玉米品种瓦试13(抗)和瓦试15(感)内根圈土壤微生物(真菌、细菌、放线菌等)种群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的生长,不同抗性品种内根圈土壤中的真菌、细菌呈增长趋势,而放线菌则在幼苗初期数量最多。从抗感玉米内根圈的分离获得的细菌数量远远高于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经常规鉴定明确玉米内根圈土壤有真菌6个属,细菌6个菌落形态,放线菌3个菌落形态。通过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试验表明,拮抗菌中细菌数量最多,真菌和放线菌对立枯丝核菌的拮抗作用不明显。
关键词:
玉米 纹枯病 内根圈 微生物 除草剂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玉芹 杨恒山 张瑞富 高聚林 刘志雄
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通过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研究农户(NH)、高产高效(GCGX)、再高产(ZGC)和再高产高效(ZGCGX)4种栽培模式下春玉米根系的时空分布及生理特性。研究表明,不同土层春玉米根重生育期内均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吐丝期达到最大值,各生育时期均为ZGCGX>ZGC>GCGX>NH;不同土层春玉米根重占总根重的比例随生育进程呈单峰曲线变化,0~20 cm表现为NH>GCGX>ZGC>ZGCGC,20~40 cm和40~60 cm表现为ZGCGX>ZGC>GCGX>NH;不同栽培模式吐丝期根系活力最大,乳熟期最小,均为ZGCGX>NH>GCGX>ZGC;SOD和POD活性在吐丝...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春梅 王文斌 薛欣欣 张永发 任常琦 罗雪华 吴晓霜
【目的】研究不同间作模式对胶园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今后橡胶林下间作模式优化和间作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Biolog-Eco技术研究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特征,分析不同间作胶园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活性和多样性的差异。【结果】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在培养216 h时达到稳定,不同处理的平均吸光值AWCD大小依次为橡胶/王草间作>橡胶/咖啡间作>橡胶/益智间作>纯林胶园。间作模式不仅增加了土壤微生物利用的碳源种类,还增强了碳源代谢活性,橡胶/王草间作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酚酸类、羧酸类、多聚物类的代谢能力较强,橡胶/咖啡间作土壤微生物对胺类的代谢能力较强。主成分分析表明,间作胶园与纯林胶园之间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差异显著,橡胶/王草与橡胶/咖啡、橡胶/益智间作之间差异显著,橡胶/咖啡与橡胶/益智间作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间作模式提高了胶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各处理之间AWCD值和McIntosh指数差异显著,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胶园土壤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与土壤环境因子密切相关,土壤含水量、pH、有机质是影响胶园土壤碳源代谢差异的主要因子。【结论】橡胶林下间作王草、益智和咖啡作物有利于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促进土壤碳源利用,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