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18)
2023(7281)
2022(6118)
2021(5607)
2020(4762)
2019(10544)
2018(10146)
2017(18162)
2016(10598)
2015(11796)
2014(11491)
2013(10957)
2012(10037)
2011(9143)
2010(8831)
2009(8174)
2008(7970)
2007(6949)
2006(6008)
2005(5228)
作者
(34036)
(28504)
(28468)
(26694)
(18019)
(13999)
(12620)
(11255)
(10890)
(9999)
(9932)
(9431)
(9374)
(9249)
(9070)
(8910)
(8741)
(8597)
(8253)
(8239)
(7552)
(7062)
(7009)
(6534)
(6518)
(6412)
(6248)
(6227)
(6009)
(5864)
学科
(34694)
经济(34616)
管理(28208)
(26763)
(20954)
企业(20954)
方法(16178)
数学(14501)
数学方法(14309)
(11069)
(10647)
(10253)
中国(9846)
(8479)
(7976)
贸易(7975)
业经(7770)
(7748)
农业(7250)
理论(6873)
技术(6563)
(6019)
财务(6006)
财务管理(5995)
环境(5903)
(5825)
(5784)
银行(5766)
企业财务(5733)
(5609)
机构
大学(149365)
学院(148966)
(54729)
研究(54660)
经济(53615)
管理(51964)
理学(45794)
理学院(45211)
管理学(44208)
管理学院(43958)
(39075)
科学(38557)
中国(38021)
业大(31580)
农业(31510)
(31357)
(29909)
研究所(27984)
(24491)
中心(23912)
(22234)
农业大学(21297)
(20249)
财经(19885)
北京(19232)
(19209)
(18518)
技术(18457)
(18144)
师范(18085)
基金
项目(109786)
科学(83253)
基金(77979)
(73283)
国家(72673)
研究(71226)
科学基金(59200)
(44582)
社会(43756)
基金项目(41877)
自然(41596)
社会科(41317)
社会科学(41306)
自然科(40606)
自然科学(40587)
自然科学基金(39892)
(38527)
教育(33853)
资助(31366)
编号(26577)
重点(26154)
计划(24161)
(23531)
(23419)
(22751)
科技(22233)
科研(22223)
创新(22056)
(20870)
成果(20342)
期刊
(54582)
经济(54582)
研究(38037)
学报(37389)
(34273)
中国(31290)
科学(29529)
大学(26524)
学学(25604)
农业(23070)
(18461)
教育(17801)
管理(17062)
(12949)
业大(11237)
技术(11121)
(10741)
金融(10741)
财经(9845)
(9524)
经济研究(9403)
业经(9352)
农业大学(9349)
林业(8775)
科技(8773)
(8370)
问题(7546)
资源(6673)
自然(6264)
商业(6242)
共检索到2100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高洁  高政  吴疆翀  张燕平  
通过对4种栽培密度条件下迷迭香生长指标及生物量的定期测量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栽培密度对迷迭香单株和单位面积生物量均有显著影响。在单株水平上,迷迭香生长的形态指标和生物量指标均与栽培密度明显负相关性且差异显著。株行距1.2 m×1.2 m的迷迭香单株形态指标和生物量指标均最高,适合作为园艺观赏用植株的栽培密度。在群体水平,单位面积内迷迭香的各项生物量指标在不同密度间均极显著差异。株行距0.4 m×0.4 m的迷迭香单位面积内生物量产出最大,适合作为工业原料用植株的栽培密度。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延军  宗良纲  李锐  杨永岗  肖兴基  卢东  刘瑞龙  叶广涛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生态肥与有机肥混合、矿粉与有机肥混合以及单施有机肥对番茄生长及土壤养分、微生物量和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肥与有机肥混合处理可明显促进番茄根系生长发育和提高叶绿素含量,其产量显著高于单施有机肥及矿粉与有机肥混合施用处理,分别增产14.9%和15.8%。同时,生态肥与有机肥混合处理可明显改善土壤速效养分的供给水平,其NH4+-N和NO3--N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番茄生长中期和后期不同施肥处理的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均以生态肥与有机肥混合处理最高。在番茄生长期,生态肥与有机肥混合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显著高于另外2个处理,表明施用生态肥有利于增加土壤肥力和促进番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贾清华  刘爱青  刘燕  
以芍药品种‘桃花飞雪’、‘紫凤羽’为试验材料,以地栽为对照,研究其在槽、盆、袋3种栽培方式下的生长开花及生物量分配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槽栽能显著提高芍药叶片数量,增加花枝长,提高开花率,增大着花量,利于提高切花品质。槽栽能提高芍药植株总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对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提高也有一定促进作用。不同栽培方式下芍药2个品种根冠比表现不同,‘桃花飞雪’根冠比差异显著,表明该品种在不同栽培方式下植株地上、地下竞争力差异较大,而‘紫凤羽’根冠比在不同栽培方式中没有明显的差异。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冬明  马殿荣  杨庆  陈温福  
以杂草稻wr04-12和栽培稻辽粳294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杂草稻密度对栽培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杂草稻密度的逐渐增加,栽培稻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最终导致栽培稻产量显著降低。从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来看,水稻有效穗数受杂草稻密度的影响最大,穗粒数和结实率受到的影响次之,千粒重受到的影响最小。因此,水稻有效穗数减少和干物质生产能力降低是杂草稻竞争造成栽培稻减产的主要原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泽锦  黄阳  唐丽  李跃建  刘小俊  杨明方  
【目的】为探究栽培密度对四川盆地黄瓜光合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黄瓜"川绿11号"为材料,设置5个栽培密度,测定分析不同密度下黄瓜上、中、下不同叶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产量指标。【结果】栽培密度对黄瓜不同部位叶片光合机构的影响也是不同,黄瓜植株从下至上,叶片净光合速率的降低是分别是非气孔因素、非气孔和气孔因素共同作用、气孔因素作用所导致;不同叶位叶片可能存在一种光合补偿机制;随着黄瓜密度的下降,单株产量逐渐增加,但每667 m~2产量逐渐下降。【结论】揭示不同栽培密度对黄瓜不同叶位叶片的影响,为四川盆地春季黄瓜设施栽培密度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德  龙会英  郑益兴  张燕平  
关键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安慧  上官周平  
The aboveground and underground biomass and allometry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t height and stem diameter of Robinia pseudoacacia seedling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were studied. Experiments were designed for cultivated R. pseudoacacia seedling under different planting density (including row ...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强  官凤英  辉朝茂  刘蔚漪  邹学明  
【目的】探索择伐留竹密度和施肥量对巨龙竹新竹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及分配特征影响,为巨龙竹高效培育和科学经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滇西南巨龙竹为研究对象,设计择伐留竹密度(7、15、25、35株/丛)和有机肥施用量(0、40、80、120 kg/丛)的2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通过每木检尺和破坏性收获调查23种新竹生长形态、生物量积累及分配特征指标,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加权-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综合分析16种试验处理组合巨龙竹新竹生长及生物量特征差异。【结果】(1)不同试验处理巨龙竹平均每丛新竹数量1.0~7.8株、胸径17.2~19.9 cm、竹高29.0~29.9 m、枝下高14.8~16.3 m;单株新竹各构件生物量:总69.63~98.13 kg、地上58.22~80.42 kg、地下11.41~17.71 kg、秆48.94~60.37 kg、枝3.71~12.04 kg、叶1.55~9.10 kg;竹丛新竹各组分生物量:总69.63~678.20 kg、地上58.22~543.62 kg、地下11.41~134.58 kg、秆48.94~467.89 kg、枝5.69~48.04 kg、叶3.60~28.69 kg;新竹构件(组分)生物量分配比重:地上79.47%~83.62%、地下16.38%~20.53%、秆60.41%~74.87%、枝5.12%~12.27%、叶2.11%~9.26%、根冠比0.20~0.26、出叶强度0.40~0.75。(2)择伐留竹密度和施肥量对巨龙竹新竹生长形态、生物量积累及分配特征影响显著。相同密度,新竹生长形态及生物量积累特征指标总体上随施肥量增加而提高,地下、枝、叶的生物量比重提高,而地上、秆的生物量比重降低;相同施肥量,新竹生长形态及生物量积累特征指标总体上随密度增加而先提高后降低(峰值转折点:25、15株/丛),地下、秆的生物量比重提高、而地上、枝、叶的生物量比重降低。(3)不同试验处理组合巨龙竹新竹生长和生物量特征综合评价得分及排名,单株(前3):T_4~((7+120))(0.457)、T_8~((15+120))(0.390)、T_3~((7+80))(0.389);竹丛(前3):T_(12)~((25+120))(0.456)、T_8~((15+120))(0.447)、T_4~((7+120))(0.424)。【结论】综合比较,巨龙竹择伐留竹密度和有机肥施用量宜控制在25株/丛和120 kg/丛,利于新竹生长和生产力提高。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朱仕明  肖玲玲  薛立  何霞  王欣朵  胡天成  
以1年生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实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法,在美植袋中分别种植1、2、4、8株幼苗(密度I、II、III、IV),研究密度对幼苗的形态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幼苗的地径随着密度增大而减小,而苗高为密度I>密度III>密度II>密度IV。每盆幼苗的总生物量随密度增大而增加,幼苗单株幼苗各器官干重(根、干、枝、叶)和幼苗单株干重均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其干重为根>干>叶>枝,各密度的根冠比小于1。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艳杰  温佐吾  
采用全根挖掘法和土钻法,分别测定5种造林密度20年生马尾松林分平均标准木的单木和行间根系生物量,结果表明:平均标准木单木根系总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少,不同级别根系生物量的排序为根桩>粗根>大根>中根>小根,其中根桩和粗根占根系生物量构成的90%以上。行间不同径级根系生物量的排序为中根>细根>小根。不同密度对中根、小根和细根生物量呈现出随密度增加而逐渐变小的趋势。5种密度马尾松林分的根系主要分布在0~30cm的表层土壤中,占根系总生物量的82%以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不同密度林分行间根系生物量逐渐减少。数学模型拟合的结果表明,平均标准木单木各级根系生物量与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及密度有较...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世航  龚莉  戈玉莹  洪志  江浩然  刘纪元  陶冶  
以入侵植物北美车前(Plantago virginica)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株挖掘法获取不同种群密度(30、100和220株·m-2)下的完整植株,系统分析了根、叶和繁殖器官的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关系的差异性和权衡特征。结果表明,3种密度梯度下北美车前各器官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均差异显著(P <0.05);密度升高北美车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光合器官的生物量分配速率并降低繁殖生物量分配速率。可见,北美车前通过调整地上与地下、光合器官与繁殖器官之间的资源分配速率和比例来提高应对种内竞争压力增大的适应能力,并体现出较强的资源分配可塑性,这可能也是其高入侵能力的重要体现。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北美车前繁殖策略及入侵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成瑷  王伯伦  张文香  赵磊  赵秀哲  高连文  
通过9种栽培密度处理穴11.2~28.1穴·m-2雪,研究了栽培密度对水稻产量、灌浆速率、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但超过适宜密度后下降,适宜栽培密度为15.0~18.7穴·m-2。灌浆速率为上部优势粒>中部优势粒>上部弱势粒>下部优势粒>中部弱势粒>下部弱势粒。在适宜密度条件下蛋白质含量较高,垩白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较低。产量提高可以使蛋白质含量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率、整精米率下降,外观品质、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提高。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江谷驰弘  陈学文  余健  胡国庆  孙涛  
以‘云麻1号’为材料,设施肥总量300、600、900 kg/hm2(分别记为A1、A2、A3),栽培密度450 000、675 000株/hm2(分别记为B1、B2),N、P_2O_5、K_2O质量比为3∶1∶2、4∶1∶2(分别记为C1、C2),通过3因素裂区设计研究施肥量和栽培密度对工业大麻秆、皮、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2B1C1处理的株高(396.67 cm)最高,茎粗(1.66 cm)最粗;A2B2C2处理的每公顷有效株数最多;麻秆、麻皮、麻叶产量最高的处理是A2B1C1,分别为12 139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利成  陈立云  肖应辉  唐文帮  敬礼恒  邓化冰  
以杂交早稻株两优4024、金优402和晚稻H优159、金优207为材料,研究2011、2012年不同栽培密度(设置13.3 cm×20 cm、16.7 cm×20 cm、20 cm×20 cm、13.3 cm×26 cm共4种栽插密度,分别记作Al、A2、A3、A4)对双季稻(早稻、晚稻)产量及群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早稻组合株两优4024和金优402的产量均呈A2、A1、A3、A4依次减小的变化趋势,说明16.7 cm×20 cm是双季早稻较适宜的栽培密度;晚稻H优159在2年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均以A3处理的最高,而其对照金优207在2年的有效穗数和产量均以A4处理的最高,说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包灵丰  林纲  赵德明  李云武  贺兵  
以优质香型杂交水稻宜香1577为材料,在四川南部主要针对密度对该品种的强化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本研究设置了14.1、9.0和4.0万株/hm23种密度,结果3种密度下叶龄变化进度一致;密度为4.0万株/hm2的单株分蘖较前两种密度的多,最高苗时已达极显著水平;3种密度下每10 d增蘖数变化进度一致;密度为9.0万株/hm2的产量最高,较密度4.0万株/hm2的产量达极显著增产。可见在四川南部宜香1577适宜按9.0万株/hm2的密度进行强化栽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