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57)
2023(11046)
2022(9927)
2021(9397)
2020(7845)
2019(18230)
2018(18146)
2017(35060)
2016(19429)
2015(21343)
2014(21498)
2013(21365)
2012(19548)
2011(17601)
2010(17303)
2009(15594)
2008(15075)
2007(13037)
2006(11128)
2005(9556)
作者
(58607)
(48714)
(48268)
(46067)
(30998)
(23711)
(21868)
(19191)
(18451)
(17393)
(16668)
(16451)
(15511)
(15414)
(15195)
(15010)
(14891)
(14529)
(13867)
(13810)
(12391)
(11877)
(11791)
(10979)
(10958)
(10892)
(10745)
(10694)
(9916)
(9789)
学科
(72734)
经济(72655)
管理(52013)
(50693)
(41950)
企业(41950)
方法(35652)
数学(30956)
数学方法(30552)
(19743)
(19252)
(17869)
中国(17559)
地方(16405)
业经(15670)
农业(13216)
理论(12464)
(12211)
(12207)
贸易(12202)
技术(11956)
(11945)
(11815)
(11796)
财务(11736)
财务管理(11716)
环境(11344)
企业财务(11171)
(10178)
银行(10119)
机构
大学(273179)
学院(270757)
管理(106243)
(99273)
经济(96979)
研究(93971)
理学(93229)
理学院(92100)
管理学(90253)
管理学院(89780)
中国(65702)
科学(64282)
(58516)
(52142)
(49291)
业大(47157)
研究所(45871)
(44039)
中心(41441)
农业(41425)
(38346)
北京(36571)
财经(36353)
(36024)
师范(35539)
(34598)
(33122)
(31731)
技术(30046)
经济学(28897)
基金
项目(197700)
科学(152705)
基金(142049)
研究(137500)
(127730)
国家(126720)
科学基金(106253)
社会(83518)
社会科(78998)
社会科学(78976)
(77766)
基金项目(76489)
自然(72861)
自然科(71155)
自然科学(71133)
自然科学基金(69845)
(66711)
教育(62381)
资助(59023)
编号(54840)
重点(44691)
成果(44231)
(42483)
(41918)
(40864)
计划(39096)
科研(38994)
创新(38170)
课题(37993)
大学(35776)
期刊
(103092)
经济(103092)
研究(74837)
学报(53909)
科学(46690)
中国(46658)
(46435)
大学(38774)
管理(36996)
学学(36875)
农业(32334)
(31750)
教育(28607)
技术(21472)
(19115)
金融(19115)
财经(16977)
业经(16890)
(16656)
经济研究(16218)
科技(15068)
业大(14671)
图书(14548)
(14327)
(13996)
林业(13813)
问题(13510)
理论(13094)
实践(12242)
(12242)
共检索到3762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叶晓馨  马永清  董淑琦  山中典和  大规恭一  
为研究柽柳的防风固沙作用,对引种的8个柽柳种(其他省市引入5个种,美国引入3个种)和本地的甘蒙柽柳以及短穗柽柳在关中地区进行种植试验,测定不同柽柳种的生长指标(成活率、株高、地径和冠幅),分析其在关中地区的生长适应性。经方差分析和LSD多重比较表明,不同柽柳种在成活率、株高、地径以及冠幅上差异显著。根据株高聚类分析的情况,10个柽柳种被明显的分为了3类;在50d的测量中地径和株高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比较3个生长指标,无叶柽柳适应性极差,扦插后第2年即全部死亡。密花柽柳、多花柽柳、白花柽柳和多枝柽柳等引自其他省市的4个种生长情况一般;混花柽柳在株高地径表现出的生长情况较好,最后一次测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中玮  曹受金  廖菊阳  吴林世  胥雯  
为探究不同地理种源映山红的生长适应性区别,筛选出适宜种植的优良映山红品种,对不同种源的映山红进行了光合特性测试,并结合环境因子分析探讨主要环境因子对映山红光合作用的影响。采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测定映山红的光合作用,比较分析了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蒸腾速率(T_r)、光能利用率(LUE)和水分利用率(WUE)等方面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个种源间的光合特性存在较大差异,江西种源的生产能力和消耗能力都较低,适应性较差,湖南种源表现一般,安徽种源则表现出明显的"高利用、高生产、低消耗"特点,具有最高的P_n、LUE、WUE和较低的T_r,因此安徽种源可作为具有优良生长适应性的资源,在长沙地区推广应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庞奖励  黄春长  查小春  张旭  
【目的】通过对关中地区不同土壤微形态特征的研究和对比,试图阐明农业管理方式对土壤发育过程和方向的影响。【方法】用偏光显微镜和NIKON NISBR2.2软件对土壤微形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灌溉和非灌溉土壤均具有Ap1-Ap2-BC剖面构型,但前者分异更明显;粗颗粒矿物组合均以石英和长石占绝对优势;与非灌溉土壤相比,灌溉土壤Ap1和Ap2层中颗粒的长度、等圆直径、周长、面积、圆度、C/F(10μm)值降低的程度更大,残积粘土数量更多且出现一定数量的淀积粘土,孔隙形态更规则和孔壁更光滑。【结论】农业管理方式对土壤剖面分异和微形态有显著的影响;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灌溉可增强风化强度,使颗粒形态细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农基  曹社会  
研究了陕西关中地区广泛种植的10个紫花苜蓿(M ed icag o sa tiva L.)品种的产量、品质和生长性能。结果表明,在盛花期刈割,各品种的品质差异不显著,10个品种中,春天、爱达荷、猎人河、瑞典苜蓿4个品种的鲜草产量均在100 000 kg/hm2以上,是在关中及相似区域推广的首选品种,若采收种子则宜选择瑞典苜蓿。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浩  
分析关中地区工业水价现状和问题,认为工业水价基本到位,工业用水价格调节空间不大,提出了价格杠杆调节关中工业用水的措施,包括:对自备井征收高额水资源费;确定合理水价结构;实施用水定额等。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超群  何艳芬  
运用生态位理论分析区域内城市间的竞争程度及变化情况。采用生态位宽度模型、重叠度模型,计算1984年和2004年两个时期关中地区各城市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并对比分关中城市竞争力变化。结果表明:(1)生态位可以用来表征城市竞争能力;(2)1984年关中地区城市生态位宽度窄,且重叠度高,城市竞争激烈;2004年城市生态位宽度大大加宽,重叠度较低,城市竞争缓和;关中地区各城市产业结构逐渐合理,生态位宽度增大,重叠度减小,城市间竞争程度大幅下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朱永群  庞良玉  林超文  张建华  黄晶晶  罗付香  
通过在川中地区对4个白三叶品种进行4年的生长适应性研究,并对其物候期、株高、叶片大小、匍匐枝数、产量等进行观测。结果表明,4个白三叶品种都能很好地适应该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从物候期来看,‘艾丽斯’的生育期最短,且返青期最早,其次是‘海法’;从农艺性状来看,‘艾丽斯’具有植株高大、匍匐分枝数最多等特点,其次是‘海法’,再其次是‘瑞文德’,最差的是‘那努克’;从干草产量来看,4年平均产量‘艾丽斯’(9950 kg/hm2)极显著高于‘瑞文德’和‘那努克’(P<0.01),显著高于‘海法’(P<0.05)。从田间的表现看来,‘艾丽斯’在4个参试品种中综合表现最佳,是该地区的首推白三叶品种;其次是‘...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光友  江业根  
在广东阳江地区对5个桉树无性系、4种肥料、3个年度生长性状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WC3和DH42-6适宜在丘陵背风面种植,而DH19-6、DH32-13和DH32-29抗风性较强,适宜迎风面种植;肥料特别是基肥影响着桉树无性系早期生长,施用量较多时促进生长,同时生长快的树木受风面积增加,降低了保存率,从而影响着最终的生长水平。3个年度所有生长性状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有利于生长的预测。最优种植模式为:基肥以0.50 kg/穴为最佳,深穴种植及前3年每年抚育和施适量追肥是提高其生长和抗风性能的重要措施。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郭家文  张跃彬  刘少春  
针对铜、铅锌、锡3种尾矿,选用能源甘蔗在3种不同改良方式的盆栽试验,不同盆栽处理以m(尾矿砂)∶m(水稻土)分别为7∶3,8∶2,9∶1配比混合而成。结果表明,除Cu3有减产外,其余处理均比对照增产,其中增产较大的处理是Sn2、Cu1和Sn1。甘蔗的根系除Pb1处理,其余处理均比对照增产。不同配比的尾矿砂对制糖工艺指标糖分、纤维分、简纯度、还原糖有不利的影响,但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明显。综合考虑尾矿砂和水稻土的配比,铜尾矿与土壤的配比用8∶2,锡和铅\锌尾矿与土壤的配比用9∶1较合适(重量比)。该研究结果对指导能源甘蔗在尾矿山上的植物修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曦阳  李颖  赵丽  吴培莉  张志毅  
以不同地点30个白杨杂种无性系为材料,对其2~4年生树高、胸径和材积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白杨杂种无性系树高、胸径和材积在无性系间、地点间、无性系和地点的交互作用间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树高、胸径和材积的表型变异系数、遗传变异系数及重复力均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大,且遗传变异系数占表型变异系数的比例随着树龄的增大而增加;随着树龄的增长,白杨杂种无性系变异增大,但这种变异主要由遗传因素控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性状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0.404 2~0.988 7),表明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各指标相互联系密切。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无性系BL 28、BL 103和BL 49是较稳定无性系,而...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朱永群  杜周和  寇波云  
对川东北地区的扁穗雀麦、苇状羊茅、"广益"牛鞭草、"重高"牛鞭草等4种禾本科牧草的生长速度、产草量、叶宽和叶长等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个材料都能适合该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扁穗雀麦的生长速度最大,其次为"广益","重高"、苇状羊茅最小;另外,扁穗雀麦的叶片长度和宽度都显著高于其他材料;从产量上来看,"广益"最高,达26493.0kg/hm2,"重高"和扁穗雀麦次之,分别为26040.0和21103.5kg/hm2,苇状羊茅最低,为15768kg/hm2。由此表明,牛鞭草和扁穗雀麦均适宜在川东北丘陵地区栽培,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梦娜  钱会  乔亮  
关中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了解其农业干旱脆弱性是科学应对干旱的前提和基础。在农业干旱脆弱性评价中,为更加科学地选取指标和确定指标权重,将灰色关联聚类分析法和博弈论思想引入脆弱性评价。筛选出10个指标,得到各指标主、客观赋权的组合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法构建脆弱性模型,计算得到关中地区各城市的农业干旱脆弱性指标值,在此基础上,采用因子贡献度模型分析得到各指标对每个城市农业干旱脆弱性的贡献度。结果表明,农业干旱脆弱性由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西安、渭南、咸阳、宝鸡和铜川。西安市敏感性和恢复性的贡献度相当,有效灌溉面积不足和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较少对西安市农业干旱脆弱性贡献较大。渭南市、咸阳市为恢复性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喻忠磊  杨新军  石育中  
城市干旱脆弱性是指城市系统对城市干旱的敏感性以及由于缺乏应对能力而使系统易于遭受损失的性质和状态;对城市干旱脆弱性及其主要贡献因子的评价分析是城市应对干旱扰动的基础。文章从城市干旱敏感性和应对能力出发构建脆弱性评价系统;在"基于区域的综合脆弱性"评价框架下,利用熵值法和贡献度模型,根据关中地区2009年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关中5市的干旱脆弱性及其主要贡献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渭南、铜川、西安和宝鸡市干旱脆弱性处于中等水平,咸阳市干旱脆弱性水平较低;②关中平原城市干旱脆弱性空间分异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并不严格一致,敏感性与城市化水平呈正向关系,应对能力同时受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因素影...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何霞  吕子豪  廖柏勇  石鸿辉  李华强  杨嘉麒  王芳  陈晓阳  
为探讨幼林期苦楝不同种源的生长适应性,并初步筛选优良种源,为广东及周边地区苦楝种子调拨提供试验依据,对2个试验点3年生的53个苦楝种源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苦楝于雷州生长更快,且种源间差异更为显著;苦楝种源间存在极大的遗传差异,生长性状主要被地点效应影响,形质性状受遗传控制较小,保存率由种源遗传基础与生长环境共同控制;性状相关表明生长速度快的种源,其树冠茂盛,干型良好,可以通过树高和胸径两个性状的综合排序,并结合保存率分析进行优良种源的初步选择;来自海南,广东与福建等3省的种源在广东适应性强,而北方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园林  刘玉亭  权东计  
以关中地区的乡村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基于"制度干预、社会变迁、空间演变"的辩证分析视角,从政府、乡村二元主体出发,分析其演变特征及机制。通过历史追踪,总结了关中地区乡村公共空间"繁荣—弱化—复兴—衰落—迷茫"的演变历程。结果表明:关中地区乡村公共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主体是政府和乡村,不同时期驱动力分别表现为乡村内生发展、制度干预、乡村内生恢复、乡村离散、行政干预。行政力量的强制介入会造成传统公共空间的衰落,而在当前发展背景下单靠乡村内生生长也难以为继。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充分正视行政力量再次干预造成的乡村公共空间衰落问题,进而更多重视在多方力量协调互动下实现其有机生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