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56)
2023(9412)
2022(7858)
2021(7019)
2020(5880)
2019(13095)
2018(12481)
2017(22972)
2016(13070)
2015(14257)
2014(13777)
2013(13529)
2012(12690)
2011(11546)
2010(11436)
2009(10277)
2008(10448)
2007(9104)
2006(8110)
2005(7056)
作者
(45031)
(37656)
(37508)
(35285)
(24055)
(18425)
(16773)
(14760)
(14475)
(13339)
(13171)
(12764)
(12577)
(12241)
(11961)
(11648)
(11635)
(11231)
(11055)
(11037)
(9895)
(9326)
(9287)
(8757)
(8579)
(8529)
(8240)
(8152)
(7936)
(7771)
学科
(48298)
经济(48227)
管理(32789)
(32061)
(25024)
企业(25024)
方法(22805)
数学(20196)
数学方法(19916)
(17007)
(13823)
中国(12557)
(12307)
业经(10782)
(10439)
贸易(10437)
(10142)
农业(9601)
(8485)
环境(8175)
地方(7842)
技术(7778)
(7313)
财务(7303)
财务管理(7286)
理论(7186)
(7181)
银行(7102)
(7101)
金融(7100)
机构
大学(195772)
学院(191939)
研究(76746)
(71571)
经济(70177)
管理(65855)
理学(58135)
理学院(57272)
科学(55960)
管理学(55633)
管理学院(55338)
中国(53987)
(52242)
(43503)
(42984)
农业(42310)
业大(40960)
研究所(40891)
中心(32898)
(30894)
(29077)
(27990)
农业大学(27831)
北京(26531)
(26009)
(25550)
(25488)
财经(25391)
师范(24956)
科学院(24926)
基金
项目(143008)
科学(110344)
基金(105281)
(100358)
国家(99611)
研究(88066)
科学基金(81128)
自然(58797)
自然科(57472)
自然科学(57445)
自然科学基金(56449)
基金项目(55829)
(55405)
社会(55300)
社会科(52342)
社会科学(52326)
(49448)
资助(43023)
教育(40113)
重点(34213)
计划(32673)
编号(31001)
(30447)
(30223)
科技(30006)
(29480)
科研(29311)
创新(27793)
(26278)
专项(25121)
期刊
(71420)
经济(71420)
学报(51620)
研究(50507)
(45689)
科学(42188)
大学(36223)
中国(36008)
学学(34951)
农业(31133)
管理(22301)
(21719)
(17295)
教育(15930)
业大(15783)
(13336)
金融(13336)
(13083)
农业大学(12875)
经济研究(12719)
林业(12275)
技术(12251)
财经(12213)
科技(11291)
业经(11160)
(10481)
资源(10252)
问题(9624)
自然(9395)
中国农业(9159)
共检索到2728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蕊  林勇  
【目的】研究了不同林龄(1、5、10、15年)茶园土壤和茶叶硒含量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林龄茶树林土壤和茶叶硒含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取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分析。【结果】①茶树林冠幅、基茎、分枝数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茶树林密度随生长年限的增加而降低;②不同林龄茶树林土壤养分含量(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总体上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生长年限为10年时,土壤养分含量达到最大,生长年限超过10年以后,土壤养分含量则急剧降低,依次表现为10年生>15年生>5年生>1年生。③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和游离氨基酸则急剧降低,依次表现为10年生>15年生>5年生>1年生。④土壤和茶叶全硒含量、全硒富集系数和有效全硒富集系数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生长年限为10年时达到最大。⑤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全硒含量与土壤养分呈显著正相关,而茶叶全硒和有效硒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结论】不同林龄茶园土壤硒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土壤有机碳(载荷系数为0.689)和全氮(载荷系数为0.702),不同林龄茶园茶叶硒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水浸出物(载荷系数为0.623)和茶多酚(载荷系数为0.726)。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苏祝成  陆德彪  朱有为  段丽丽  
Fluorine content of tea leaves in mountainy tea gardens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the influence factors were measured in 68 random plots,and a soil sample,a Spring's tea sample and an Autumn's tea sample were collected in each plo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99.3% of the total tea samples met the requir...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岳晴晴  周卫军  龙立长  丁庭康  商贵铎  崔浩杰  
探究洪江市耕地土壤硒分布特征及规律,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硒分布的影响,能促进当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对发展特色富硒产品具有重要意义。在洪江市采用室内网格布点、野外调查采样、分析测定、GIS空间分析等方法与技术,采集和测定分析了1 480个样品的土壤硒(Se)含量及相关土壤理化指标,结合相关性分析、地统计分析与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揭示洪江市土壤硒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洪江市土壤硒含量平均值为0.54 mg·kg~(-1),是全球表层土壤硒含量平均值(0.4 mg·kg~(-1))的1.35倍,是全国表层土壤硒含量平均值(0.29 mg·kg~(-1))的1.86倍。石灰岩风化物发育的土壤硒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母质发育的土壤硒含量;紫色土硒含量最高,潮土硒含量最低。土壤硒含量受有机质含量、pH值及铜、锌含量的影响。当pH在5.0~6.0之间,土壤硒含量与pH呈正相关,当pH>6.0时土壤硒含量与pH呈负相关;土壤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铜、锌含量呈正相关。洪江市耕地富硒面积占比达到90.53%,在空间上呈现东部高、中北部低,自东、南、西三面向中北部逐渐降低的趋势,适合开发特色富硒产品。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秋辉  潘根兴  丁瑞兴  
低硒茶园土壤施用亚硒酸钠, 经茶树的吸收转化而形成富硒茶。结果表明: 土壤施硒05 kg/hm 2 和10 kg/hm 2 , 以及施用含硒05 kg/hm 2 的富硒茶专用肥, 茶叶含硒量均比对照显著提高, 最高可达0362 μg/g, 施用富硒茶专用肥可显著提高硒的生物有效性。茶树叶面喷施硒50~100 g/hm 2 (100 μg/m L), 在喷施后8~26 d 内采摘茶叶, 茶叶含硒量达032~145 μg/g, 其中有机硒占76% ~90% 。硒施用量、喷施浓度、时间和茶叶采摘时期是通过叶面喷施亚硒酸钠生产富硒茶的关键因素。制茶工艺对茶叶含硒量无显著影响。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燕飞  李荭荭  黄幸然  方熊  易志刚  
以福建泉州大坪乡、三明坂面乡和福州福建农林大学茶园为研究对象,使用ICP-MS测定茶园土壤及对应茶树的根、老枝、嫩枝、老叶和嫩叶样品中镉(Cd)和铅(Pb)含量,并对Cd和Pb在茶园土壤—茶树系统中的分布情况以及迁移富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坪乡、坂面乡和农林大学茶园土壤的Cd和Pb的平均含量分别介于0.022~0.076 mg·kg~(-1)和20.73~65.73 mg·kg~(-1),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15618—2018)限定值.3个茶园茶叶中Cd和Pb含量分别介于0.003~0.054 mg·kg~(-1)和0.01~4.28 mg·kg~(-1),均低于国家标准限值,表明研究区茶园无Cd和Pb污染.整体而言,Cd和Pb不易向茶树地上部迁移,各茶园Cd和Pb在茶树中的转移系数表现为从上而下递减的趋势,嫩叶的转移系数最小,分别为0.01~0.05和0.01~0.06.此外,各茶园茶树对Cd和Pb的富集能力基本表现为叶<枝<根,嫩叶富集能力最弱,分别为0.098~1.006和0.009~0.048,且各茶园茶树对Cd的富集能力明显大于Pb.本研究结果可为茶园选址及茶园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敏英  郑子成  李廷轩  
【目的】弄清茶园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的分布特征,以期反映退耕还茶模式对土壤团聚体及其养分循环的影响,为协调区域土地利用及退耕还林(茶)工程的实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撂荒地和桉树人工林为对照,就茶园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碳、氮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1)茶园和对照撂荒地、桉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基本随团聚体直径的减小而增加,最大值均集中于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黄尚书   江新凤   朱同   林小兵   何绍浪   王斌强   吴艳   雷礼文   孙永明  
为明确有机肥全量替代化肥对茶园土壤氮素肥力的影响机制。依托5 a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试验,选取单施化肥(CF)和全量施用有机肥(OF)为处理,研究了以单施化肥(CF)对照,有机肥全量替代化肥对雨季和旱季茶园土壤理化性质、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组成、团聚体无机氮分布特征的影响,并分析了团聚体无机氮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CF处理相比,OF处理提高了雨季和旱季表层(0~20 cm)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及全氮含量,2个处理雨季土壤pH值差异不显著(P>0.05);在雨季,OF处理下茶园表层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低于或显著(P<0.05)低于CF处理,旱季则表现为OF处理显著高于CF处理(P<0.05),分别高27.02%,58.97%,266.84%。不同处理对0.25~2.00 mm和<0.25 mm团聚体质量百分比和GWD有显著影响(P<0.05);与CF处理相比,OF处理提高了0.25~2.00 mm团聚体质量百分比和GWD,降低了<0.25 mm团聚体质量百分比;季节对<0.25 mm团聚体质量百分比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处理团聚体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表现为:<0.25 mm团聚体最高,0.25~2.00 mm团聚体次之,>2.00 mm团聚体最低;雨季OF处理各级团聚体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低于或显著低于(P<0.05)CF处理,而旱季OF处理显著高于CF处理(P<0.05);与雨季相比,旱季显著降低了CF处理下各级团聚体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P<0.05),增加或显著(P<0.05)增加了OF处理下>2.00 mm团聚体铵态氮含量和各级团聚体硝态氮含量;不同处理下团聚体铵态氮和硝态氮储量占比均表现为0.25~2.00 mm团聚体最高(51.70%,51.14%),>2.00 mm团聚体次之(34.59%,35.51%),<0.25 mm团聚体最低(13.71%,13.34%);与CF处理相比,OF处理显著降低了雨季和旱季<0.25 mm团聚体铵态氮储量占比和旱季<0.25 mm团聚体硝态氮储量占比(P<0.05),显著提高了雨季0.25~2.00 mm团聚体铵态氮储量占比和旱季0.25~2.00 mm团聚体硝态氮储量占比(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园土壤团聚体铵态氮含量主要受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和全氮含量的影响,茶园土壤团聚体硝态氮含量主要受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的影响;进一步RDA分析表明,土壤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是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无机氮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综上,茶园有机肥全量替代化肥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协调雨季和旱季土壤氮素供应,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和土壤无机氮的积累。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文丽  雷丕锋  戴凌  
对湖南省长沙市天际岭国家森林植物园和汨罗桃林林场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三个林龄的樟树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贮量及土层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林龄的不同土层SOC、N含量和贮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磊  林锻炼  高志鹏  孙威江  付凤富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测定福建省乌龙茶主产区安溪县、武夷山市、南靖县供试茶园茶树和土壤中的15种稀土元素含量,探讨稀土元素在茶树和土壤中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土壤中的15种稀土全量为99.24-312.87 mg.kg-1,中值196.68 mg.kg-1;土壤中的15种稀土有效态含量为9.13-159.94 mg.kg-1,中值37.34 mg.kg-1.同一茶园土壤表层(0-25 cm)、中层(25-50 cm)、下层(50-75 cm)中的15种稀土全量无显著差异,15种稀土有效态含量部分茶园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茶区茶园土壤中的稀土含量也有差别.茶叶中的15种稀土总量为...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志  刘扬  张黎明  许锐能  孙丽莉  廖红  
【目的】分析乌龙茶主产区武夷茶园中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对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为改良茶园养分管理和提升茶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在2008年福建省土壤普查数据的基础上,于2015年在武夷3大茶区,(桐木区、岩茶区和洲茶区)随机选取68个茶园,包括桐木区12个、岩茶区32个和洲茶区24个,分别采取茶园0—20 cm的土壤和一芽三叶的茶青样品。检测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等土壤养分指标,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HPLC)定量测定茶青中的茶氨酸、咖啡碱、芦丁、ECG、EGCG和总儿茶素等6种次级代谢物含量做品质成分分析。【结果】通过对比2008年和2015年的土壤养分指标,发现近年来,武夷茶区土壤酸化严重,部分茶园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显著。三大茶区中,岩茶区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变化最为明显,其土壤pH、有机质和碱解氮分别下降了0.65、45.29%和49.39%;土壤有效磷含量却大幅度上升,从5.21 mg?kg~(-1)上升到平均值为245.70 mg?kg~(-1),上升幅度超过40倍。说明该区域茶园存在过度施肥的现象。土壤养分状况显著影响茶叶品质成分,并且不同土壤养分指标对不同品质成分的影响有所不同。通过边际效应分析,发现各次级代谢物的最高含量都有其对应的土壤养分范围。在此基础上,拟合了武夷茶区高品质茶园适宜的土壤养分范围:pH4.5—5.0;有机质20—40g·kg~(-1);碱解氮60—100 mg·kg~(-1);有效磷10—100 mg·kg~(-1);速效钾100—150 mg·kg~(-1)。【结论】综合本研究结果,建议武夷岩茶区和洲茶区在养分管理方面,总体采取有机肥取代部分化肥,适量补氮和钾,严格控制磷肥施用等措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玉  邢弘擎  刘国栋  王婷  刘乐峰  朱旭君  钟增涛  房婉萍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茶园间作绿豆和大豆对茶园土壤环境的影响,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以优化茶园土壤环境、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品质。[方法]间作试验设置为茶树-不接种根瘤菌绿豆(T1)、茶树-接种根瘤菌绿豆(T2)、茶树-不接种根瘤菌大豆(T3)、茶树-接种根瘤菌大豆(T4)4个处理,以单作茶树为对照(CK),探究不同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pH值、土壤养分及茶叶理化指标的影响及土壤指标与茶叶品质之间的关系。[结果]在茶树-豆科作物的间作模式下,豆科作物生长至盛花期(Ⅰ),茶园土壤pH值及土壤酶活性显著增加,除土壤速效磷外,其他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单作茶园,其中土壤速效氮含量在T2处理和T4处理分别比CK增加136.63%和97.87%;除土壤有机质外,间作同一种豆科作物,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茶园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未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茶园,尤其是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的含量。间作的豆科作物在盛花期翻压后一个月(Ⅱ),茶园土壤pH值和土壤养分均显著高于单作茶园,且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的处理显著高于未接种根瘤菌的处理,其中在T4处理最高。茶树与豆科作物间作显著影响茶树鲜叶理化成分的代谢,尤其是间作接种根瘤菌豆科作物,间作的茶树鲜叶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在第Ⅰ时期,T2和T4处理分别比CK增加102.67%、54.37%和180.79%、160.23%,在第Ⅱ时期T2和T4处理分别比CK提高72.29%、41.80%和45.37%、3.17%,且茶树鲜叶的水浸出物在T2和T4处理显著增加,而茶树鲜叶的茶多酚含量在T2和T4处理显著降低。[结论]在茶园间作不同豆科作物均能缓解土壤酸化,显著增加土壤养分,显著增加茶树鲜叶的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尤其是茶树-绿豆间作模式的增氮效果更显著。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万红友  周生路  赵其国  廖启林  华明  
研究了农田土壤有效态镉含量的影响因素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土壤有效态Cd含量总体较高,平均值为0.092 mg/kg,最大值高达0.354 mg/kg,且土壤Cd的平均活化率高达53%,Cd是该区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②土壤表层有效态Cd含量与全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该区农田土壤有效态Cd含量主要受全Cd含量的影响;③在不同经济功能区,有效态Cd和土壤Cd的活化率均以化工区为高,在不同地貌区,二者均以中部平原区最高,中部平原区Cd的活化率显著高于北部洼区;④在土壤剖面上,土壤有效态Cd含量和土壤Cd的活化率均以表层为高,表明土壤Cd的环境风险主要集中在表层20 cm。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丹  刘青付  郭雅玲  葛宏力  王果  
对福建省安溪县、华安县、永春县主要铁观音茶生产乡镇的茶园表层土壤和相应茶叶中的镍含量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全镍含量为4.08-123.44 mg.kg-1,平均值19.06 mg.kg-1,绝大部分土壤未受到明显的镍污染,土壤全镍含量与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效镍含量为0.12-4.84 mg.kg-1,平均值0.74 mg.kg-1,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茶叶镍含量为(3.70±1.52)mg.kg-1.茶叶对镍的吸收富集能力随着土壤镍含量的升高而降低.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磊  梁巧凤  杜葱远  郭雅玲  王果  
供试茶叶和土壤样品各144个,采自福建省铁观音茶叶主产区安溪、华安、永春.茶园表层土壤(0-25 cm)的全砷含量为0.33-53.41 mg.kg-1,平均7.39 mg.kg-1,土壤母质和土壤对全砷含量均有一定的影响;土壤有效砷含量为0.006-2.059 mg.kg-1,平均0.177 mg.kg-1;砷的平均有效度为2.38%,土壤砷的有效度与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杜小平   魏昌华   张立君   夏曾润   宋仕勤   刘乔斐   唐德剑   朱晓妮   吕金印  
【目的】研究安康地区茶叶硒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根施硒肥对茶叶硒含量的提升作用,为富硒茶的科学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来自陕西安康市汉滨区、紫阳县、平利县等9区县的521份茶叶样品为对象,分析安康地区不同区域茶叶硒含量的分布特征;从安康9区县采集107组茶叶及其根际土壤,分析二者硒含量的相关性;采用小区根施硒肥试验,研究施硒量(0,225,450和675 g/hm2)和施硒后时长(0,1.5,3,16和26月)对茶叶硒含量的影响。【结果】(1)521份茶叶样本硒含量的变幅为0.003~3.99 mg/kg,变异系数为157.35%,安康地区不同区域茶叶硒含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整体呈现“南高北低”趋势。参照陕西省地方标准DB 61/T 556-2018和国家农业行业标准NY/T 600-2002中的富硒茶判定依据,安康地区茶叶富硒率分别为41.46%和25.14%。(2)安康地区茶叶与其根际土壤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729 3,P<0.01),土壤硒含量达到0.49和0.85 mg/kg时,茶叶硒含量分别为0.15和0.25 mg/kg,达到了富硒茶DB 61/T 556-2018和NY/T 600-2002标准。茶叶硒生物富集系数为0.06~1.44,变异系数为74.11%,各取样点茶叶硒生物富集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茶叶硒生物富集系数与其根际土壤硒含量相关性不显著(R=-0.170 8,P>0.05)。(3)根施硒肥225 g/hm2后1.5个月,茶叶硒含量从施硒前低于0.11mg/kg提高到0.28 mg/kg以上,连续2年均可达到富硒茶DB 61/T 556-2018标准,茶树根部施硒量和施硒时长对茶叶硒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结论】安康地区茶叶硒含量呈现“南高北低”趋势。对于土壤硒含量低于0.49 mg/kg的茶园,建议采茶前1.5个月根施硒肥225 g/hm2以提高茶叶硒含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