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39)
2023(9235)
2022(7764)
2021(6854)
2020(5804)
2019(13066)
2018(12629)
2017(23539)
2016(13408)
2015(14490)
2014(13963)
2013(13597)
2012(12606)
2011(11397)
2010(11087)
2009(9899)
2008(9462)
2007(8197)
2006(7112)
2005(6084)
作者
(44108)
(36913)
(36880)
(34431)
(23347)
(18033)
(16268)
(14807)
(14255)
(12927)
(12803)
(12446)
(12179)
(11868)
(11793)
(11442)
(11333)
(11075)
(10772)
(10642)
(9768)
(9202)
(8876)
(8443)
(8441)
(8228)
(8017)
(7992)
(7634)
(7609)
学科
(52196)
经济(52143)
管理(37488)
(34154)
方法(28063)
(27796)
企业(27796)
数学(25869)
数学方法(25433)
(16678)
环境(13230)
(12650)
(12025)
中国(11790)
(10238)
贸易(10235)
业经(10133)
(10000)
农业(8755)
(8624)
技术(8016)
(7902)
(7694)
地方(7691)
(7501)
财务(7483)
财务管理(7468)
理论(7154)
企业财务(7134)
(6838)
机构
大学(190111)
学院(188477)
(72972)
经济(71692)
研究(71138)
管理(69387)
理学(61691)
理学院(60963)
管理学(59226)
管理学院(58959)
科学(52061)
(50189)
中国(50154)
业大(41918)
(41144)
农业(40194)
(39551)
研究所(37221)
中心(30999)
(29053)
(27200)
农业大学(26781)
(26750)
北京(25566)
(24729)
财经(24201)
(23941)
科学院(22915)
实验(22322)
(22299)
基金
项目(144361)
科学(111303)
基金(106443)
(100677)
国家(99992)
研究(88417)
科学基金(82512)
自然(60341)
自然科(58957)
自然科学(58933)
自然科学基金(57900)
(57486)
基金项目(56161)
社会(55608)
社会科(52809)
社会科学(52793)
(49857)
资助(44828)
教育(40164)
重点(33944)
计划(33188)
编号(30887)
科技(30744)
(30324)
(30101)
科研(29932)
(29880)
创新(28140)
(26329)
大学(25018)
期刊
(68725)
经济(68725)
学报(49569)
研究(45048)
(42806)
科学(40293)
大学(35257)
学学(34343)
中国(32789)
农业(29087)
管理(23877)
(20769)
(16419)
业大(15659)
林业(15065)
技术(13956)
(12762)
金融(12762)
教育(12585)
经济研究(12492)
农业大学(12363)
(11995)
业经(11903)
科技(11803)
财经(11352)
统计(10784)
(9972)
(9713)
问题(9600)
资源(9200)
共检索到2594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段文标  龚建美  周美珩  陈立新  张玉双  李梦薇  翟亚坤  关鑫  
[目的]分析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天然红松混交林林隙大小、凋落物放置位置和采样时间对土壤微生物碳(SMBC)的影响,揭示影响本地区SMBC变化的因素,为天然红松混交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在天然红松混交林3种林型的大、中、小林隙内不同位置的土壤表层放置装有红松、椴树、枫桦枯叶的分解袋,并以各自的郁闭林分为对照,在2012年植物生长季的6—9月,每月采集枯叶分解袋下0 10 cm土层土样,采用氯仿熏蒸-K2SO4浸提法测定SMBC。[结果]在椴树红松混交林(TP)内,林隙大小对SM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宁  杨雪  李世兰  王楠楠  韩冬雪  冯富娟  
[目的]研究红松混交林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生长季动态变化,为更多地了解红松混交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在碳氮循环中的作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红松林在长白山海拔分布高度上限为准,从最高海拔起按每100 m海拔为1个梯度依次向下选取5个样地作为研究对象。同一海拔设置3个重复样地,面积均为20 m×20 m,间隔20 m。样地内按S型随机布点,共设10个15 cm×15 cm样方,分别于2013年5月21日、7月19日、8月23日、9月20日进行样品采集。分析不同海拔红松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生物量氮生长季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差异的机制。[结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及碳...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景伟  王卫东  李成  
为探讨海岸带黑松混交林土壤生化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该文对 3种类型黑松 (Pinusthunbergii)混交林及纯林的土壤微生物、酶及土壤养分因子进行了测定和分析 .结果表明 :不同林分土壤微生物数量、酶的活性均表现出差异性 ,混交林土壤养分含量均高于纯林 ,尤以黑松×刺槐、黑松×麻栎混交林显著 ;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含量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 ,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指标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段文标  冯静  陈立新  
在小兴安岭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混交林林隙及其周围郁闭林分内,通过网格法布点,于2010年7—9月使用TDR200测定中、小林隙I III层的土壤含水量。运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各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基本特征及同一林隙各样点土壤含水量的差异性,利用surfer 8.0软件进行克立格空间局部插值,并绘制各土层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布图,分析林隙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小林隙I III土层土壤含水量均呈中等程度变异。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含水量的斑块连接度增大。土壤含水量最大值出现在林隙中心和近中心区域,并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面积扩大并向中心靠拢...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邓娇娇  朱文旭  杨立新  殷有  张淞著  周永斌  
为探讨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混交林造林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朝阳市建平县白山林场试验区油松纯林(YC)、无植物种植土壤(NP)和油松-侧柏二者的混交林(YB)为研究对象,运用Biolog-Eco技术,对不同造林模式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进行研究,对不同造林模式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造林模式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差异显著,总碳源的利用能力(AWCD)的顺序为:YB>YC>NP,油松、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文标  郭绮雯  陈立新  冯静  王丽霞  杜珊  
【目的】探究不同大小林隙地表温度和浅层土壤温度的动态变化特征,为阔叶红松混交林苗木更新、生物多样性维持及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中林隙和小林隙为研究对象,采用网格法和十字样线法分别布设地表温度表和土壤温度表观测样点,在植物生长季测定了两个林隙的地表温度、地表最低和地表最高温度以及浅层(5、10、15和20 cm)土壤温度,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对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进行测量及时空异质性的分析。【结果】(1)地表温度和地表最高温度在生长季内(6—9月)的月变化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单峰型曲线分布,且7月达到最大值。地表温度的升温速率高于降温速率,升温幅度大,降温幅度小。(2)不同样地间地面最高温度与地面温度的变化相同,生长季内(6—9月)地面温度变化为:中林隙>小林隙>郁闭林分,最低温度变化为:中林隙<小林隙<郁闭林分。(3)各月份林隙土壤温度空间变异程度不同,6月和9月变异程度较7月和8月有所增加;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温度的变异减小。(4)林隙日均地表温度和日均土壤温度均较郁闭林分高,且林隙土壤温度的最大值区域随时间出现动态变化。林隙中心地表温度和土壤温度极其日较差均高于郁闭林分。中、小林隙各土层温度差并无明显差异。(5)7月和8月土壤温度均呈较弱变异,6月和9月部分呈中等变异。【结论】地表温度和浅层土壤温度在不同月份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生长季(6—9月)的地表温度与土壤温度恰恰是苗木更新及种子萌发的关键条件之一,本文旨在对群落演替和种群动态研究提供基础性数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董敏慧  张良成  文丽  吴子剑  黄忠良  张轩  李辉  覃晓莉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比较了松树—樟树混交林与两种纯林(樟树林、松树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的含量。应用Biolog技术,比较了混交林与纯林之间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类型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松树—樟树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均高于两种纯林;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占总有机碳含量的2.36%,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占全氮含量3.77%,均高于两种纯林;混交林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高于两种纯林,且除碳水化合物之外,混交林对其他5类碳源的利用强度均高于两种纯林,这可能是导致混交林AWCD高于两种纯林的原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杜国坚  黄天平  张庆荣  张浦山  程荣亮  
测定了杉木与鹅掌楸、拟赤杨、木荷、檫树和香樟等5个树种的混交林土壤特征。结果表明: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数量比杉木纯林高7.19%~41.31%,土壤脲酶、转化酶、过氧化氨酶、多酚氧化酶和呼吸强度均比纯林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成、速效磷和速效钾普遍高于纯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左强  何怀江  张春雨  赵秀海  张君  李金功  
为分析不同采伐强度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差异及土壤温湿度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于2013—2015年5—10月,在吉林省蛟河红松阔叶混交林地表无雪期间,使用LI-8100土壤CO2全自动通量测量仪器测量定不同采伐强度土壤呼吸速率及土深5 Cm处温、湿度,采伐强度分别为:对照0%、轻度采伐15%、中度采伐25%、重度采伐50%。结果表明:采伐使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湿度降低。不同采伐强度处理样地的土壤呼吸速率值均显著大于对照样地,在研究的第1年与第2年,轻度采伐与重度采伐样地的土壤呼吸速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中度采伐样地的土壤呼吸速率要显著高于轻度采伐处理和重度采伐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P<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凌云  喻荣岗  万佳蕾  徐爱珍  杨洁  
以南方红壤侵蚀区马尾松纯林、枫香木荷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马尾松、枫香先锋树种成林后土壤微生态环境的差异,从土壤改良的角度,为南方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先锋树种选择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研究发现:(1)以马尾松纯林为对照,枫香木荷混交林根际、非根际土壤p H值和养分含量升高;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和非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升高,非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降低;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减少。(2)以非根际土壤为对照,马尾松纯林、枫香木荷混交林根际土壤p H值降低,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以及微生物数量均增加。前者p H值和有机质的变化幅度更大,后者速效磷含量和微生物数量的变化幅度更大。此外,马尾松纯林根...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石亚攀  乔璐  陈立新  段文标  张雪  徐非  刘晓锐  
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原始红松针阔混交林内,选择3个代表林隙作为试验样地,运用网格法布设采样点,在生长季(6—10月)对表层土壤(0~20 cm)颗粒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有机碳(MOC)含量进行连续测定,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土壤POC和MOC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土壤POC和MOC含量随月份变化显著,大体呈现出先升后降然后又明显升高的趋势,但MOC变化滞后于POC;土壤POC(CV:50.5%~94.4%)和MOC(CV:31.5%~50.5%)含量均存在空间异质性,其变异均为中等程度变异;方差分析表明,月份对土壤POC和MOC含量均具有极显著影...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郎漫  吴昌福  苏孝纯  李平  
[目的]为了解森林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及土壤氮供应能力,为森林生态系统合理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东北寒温带人工红松针叶林和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培养试验,采用~(15)N同位素成对标记技术和FLUAZ数值优化模型,研究不同深度的土壤氮初级转化速率特征。[结果]林地土壤的氮初级转化速率受林型、土壤深度及二者间交互作用的影响。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和无机氮固定速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而初级硝化速率显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2个林型土壤的氮初级转化速率都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土壤氮初级矿化速率和固定速率与土壤pH、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与水溶性有机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土壤pH呈显著负相关。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初级硝化速率与铵态氮固定速率比值显著高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而对硝态氮的固定速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结论]2种林型土壤氮素转化特征差异明显,人工红松针叶林土壤的硝态氮产生能力较强而无机氮固持能力较弱,容易发生硝态氮的淋溶风险,天然次生阔叶混交林土壤氮矿化-固定过程耦合较好且硝化作用较弱,不易引发硝态氮的积累和淋溶风险。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肖瑞晗  满秀玲  丁令智  
【目的】研究我国寒温带天然樟子松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坡位之间的关系,了解樟子松林对立地条件的响应,揭示天然樟子松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以大兴安岭北部不同坡位天然樟子松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坡上、坡中和坡下3种立地条件,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了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对其季节动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在观测期内(5—9月),樟子松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均呈现出波动式下降趋势,其变化范围分别是74.33~515.33 mg/kg和15.33~240.57 mg/kg,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在1.04~5.73之间。坡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碳氮比产生显著影响(P <0.05)。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和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温度和pH值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坡位对天然樟子松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影响显著,其含量存在明显的立地分异规律性,土壤总有机碳、全氮和土壤含水量是导致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窦艳星  侯琳  马红红  张硕新  田瑞选  
为探讨抚育间伐对林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以秦岭火地塘林区松栎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对不同间伐强度和间伐残留物移除强度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和间伐残留物移除强度下,土壤水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分别在42.65~86.03 mg·kg-1和91.30~510.76 mg·kg-1之间波动,占土壤总有机碳(TOC)的比例范围分别为0.20%~0.39%和0.41%~2.05%;当间伐强度为16.34%~17.05%、间伐残留物移除强为35.86%~40.69%时,土壤DOC和MBC含量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廖科  刘振华  童方平  陈瑞  吴敏  蒋龙  龚发武  李贵  
【目的】探究不同混交比例对栎类混交林林分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探索最佳栎类混交造林模式。【方法】在湖南宁乡市坝塘镇林场选择5个不同混交比例的栎类混交模式:栎类(L10)、3栎类7枫香混交(L3F7)、7栎类3枫香混交(L7F3)、5栎类5杉木混交(L5S5)、7栎类3杉木混交(L7S3),以栎类模式作为对照CK,经过12 a生长后,对各模式林木生长因子和林地土壤养分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1)5个模式间栎类的生长具有显著差异,除L5S5模式外,其他3种混交模式的栎类平均胸径均大于L10模式,各模式的栎类单株平均材积排序为L7F3> L3F7> L7S3> L10> L5S5;L10模式的径阶分布范围比其他4个混交模式宽1~2个径阶,但平均单株材积均小于其他栎类混交模式;各模式的蓄积量大小排序为L7S3> L10> L7F3> L5S5> L3F7。2)相对于纯栎类林分,栎类与枫香/杉木混交后,林地土壤养分含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尤其是有机质均有显著提高。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全磷、全钾含量变化不明显,全氮、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表现为逐渐降低,pH值表现为逐渐增加;除有效磷每层之间差异均显著外,其他有效养分20~40 cm层变化大于40~60 cm层的变化,说明40 cm土层深度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幅度减缓。3)整体上看,林分生长与林地的pH值、全氮、全钾、速效磷及有机质5个因子显著相关,与土壤速效钾的相关性不显著。各模式土壤养分质量综合得分排序为L7F3> L3F7> L7S3> L5S5> L10。【结论】栎类+枫香/杉木混交造林模式均优于纯栎类模式,研究结果可为栎类混交造林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