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49)
- 2023(2420)
- 2022(2032)
- 2021(1944)
- 2020(1675)
- 2019(3796)
- 2018(3692)
- 2017(6458)
- 2016(4141)
- 2015(4460)
- 2014(4451)
- 2013(4432)
- 2012(4453)
- 2011(4188)
- 2010(4250)
- 2009(3836)
- 2008(4077)
- 2007(3586)
- 2006(3251)
- 2005(2840)
- 学科
- 济(12381)
- 经济(12361)
- 管理(7646)
- 业(7485)
- 学(7479)
- 方法(6014)
- 企(5950)
- 企业(5950)
- 数学(5014)
- 数学方法(4875)
- 农(3614)
- 中国(2789)
- 财(2660)
- 理论(2562)
- 业经(2515)
- 农业(2489)
- 贸(2230)
- 贸易(2229)
- 环境(2217)
- 和(2175)
- 易(2143)
- 制(2115)
- 森(2070)
- 森林(2070)
- 壤(2025)
- 土壤(2021)
- 林(2018)
- 地方(1931)
- 生态(1901)
- 融(1895)
- 机构
- 大学(66375)
- 学院(64488)
- 研究(29739)
- 科学(24281)
- 农(23462)
- 农业(19216)
- 中国(19069)
- 所(18470)
- 济(18083)
- 管理(17708)
- 经济(17612)
- 研究所(17606)
- 业大(17553)
- 京(15583)
- 理学(15285)
- 理学院(14974)
- 管理学(14220)
- 管理学院(14129)
- 农业大学(12620)
- 室(12159)
- 省(11728)
- 中心(11722)
- 实验(11611)
- 实验室(11161)
- 院(10799)
- 江(10756)
- 重点(10680)
- 科学院(10489)
- 业(10449)
- 北京(9661)
- 基金
- 项目(48776)
- 科学(35576)
- 家(35261)
- 国家(35042)
- 基金(34392)
- 研究(26499)
- 科学基金(26310)
- 自然(20806)
- 自然科(20290)
- 自然科学(20276)
- 自然科学基金(19903)
- 省(19625)
- 基金项目(18129)
- 划(18110)
- 资助(14672)
- 社会(14220)
- 科技(13545)
- 计划(13545)
- 社会科(13317)
- 社会科学(13309)
- 重点(12503)
- 教育(12204)
- 发(10419)
- 专项(10398)
- 科研(10356)
- 农(9845)
- 部(9709)
- 创(9640)
- 创新(9229)
- 业(9071)
共检索到918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立华 林益明 叶功富 殷亮 周海超
以福建东山沿海防护林中木麻黄、厚荚相思、刚果桉和湿地松4种主要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纯林和混交林成熟叶与衰老叶中的养分状况、氮磷比、养分内吸收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片中的养分浓度和内吸收率一般表现为纯林高于混交林、固氮树种高于非固氮树种。这是由于混交林和固氮树种改善了立地条件,林木能够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养分,从而降低了二者叶片中的养分内吸收率。各林分类型成熟叶片中的氮磷比都大于14,表明这些立地条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磷限制,导致大部分林分叶片磷内吸收率(REP)大于氮内吸收率(REN),因而衰老叶中的氮磷比大于成熟叶,但成熟叶和衰老叶氮磷比之间依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林分类型成...
关键词:
纯林 混交林 氮 磷 养分内吸收率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黎鹏宇 李佳璞 何奕成 田大栓 纪宝明
【目的】本研究旨在揭示植物叶片氮和磷重吸收率对氮磷添加及交互作用的响应和机理,明确高寒草甸植物养分利用策略多样性。【方法】以高寒草甸优势植物(垂穗披碱草、发草、灰苞蒿和鹅绒委陵菜)为研究对象,基于氮和磷添加两因子交互试验,研究高寒植物叶片养分重吸收率对养分添加的响应。【结果】(1)禾本科叶片氮重吸收率随氮添加而增加,但杂类草叶片不受影响;此外,4种植物叶片磷重吸收率均不受氮添加的影响。(2)磷添加对所有植物叶片氮重吸收率和两种杂类草叶片磷重吸收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提高了禾本科叶片的磷重吸收率。(3)氮和磷共同添加降低了垂穗披碱草、灰苞蒿和鹅绒委陵菜叶片氮重吸收率,但提高了发草叶片的氮重吸收率。此外,氮和磷同时添加对4种植物叶片磷重吸收效率没有显著影响。【结论】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养分富集下高寒植物3种不同的养分重吸收策略,即对外源获取的养分全部重吸收(绿叶养分增加但凋落叶不增加)、部分重吸收(绿叶和凋落叶同时增加,但凋落叶增加较慢)和不进行重吸收(绿叶和凋落叶均增加,但凋落叶的幅度大于或等于绿叶;或绿叶和凋落叶不响应)。这些研究结果为理解高寒植物养分内循环策略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徐昕 洪江涛 王小丹
氮(N)、磷(P)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关键元素。为探究藏北栽培草地叶片N:P计量学特征对土壤N:P养分输入比值和梯度的响应,以典型牧草青稞(Hordeum vulgare)和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为研究对象,设置养分配比试验,6个N:P输入水平,分别为0.5、1.5、4.5、13.5、40.5、121.5。每个N:P输入水平均设置高、中、低3个养分梯度,通过温室培养和室内分析对两种牧草绿叶和枯叶N浓度、P浓度、N:P以及重吸收效率的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青稞和垂穗披碱草绿叶N浓度随N:P输入水平提高而极显著增加(P 0.05)。青稞和垂穗披碱草枯叶P浓度随N:P输入水平提高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养分梯度与N:P输入水平交互作用对两个物种枯叶N:P计量学特征均有显著影响(P <0.05)。3)随着N:P输入水平的提高,青稞N重吸收效率呈现下降趋势,但垂穗披碱草N重吸收效率呈升高趋势,青稞和垂穗披碱草P重吸收效率和N重吸收效率比均值分别为1.93和0.61,青稞的P素利用策略更为保守,而垂穗披碱草的N素利用策略更为保守。这种差异化响应可能由物种属性决定,反映了植物多元化的养分利用和分配策略。本研究分析了藏北典型牧草叶片对多梯度养分的利用和适应策略,为明确典型牧草对梯度养分的利用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和 杨佩芳 古润泽 骆建霞 高美英
定期测定短枝型和普通型苹果叶和果中氮、磷、钾和粗蛋白含量表明,生长期内诸元素含量均随叶龄的增大和果实的发育而降低;试验获得短枝型与普通型叶、果中氮、磷、钾和粗蛋白含量的比较分析资料,统计结果显示,无论生长前期或后期,各短枝型品种叶、果中诸元素含量均较普通型品种为高,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赖明玥 何樟儒 朱鹏 杨玉莲 李婧 李济宏 贾世冰 李晗 张丽 谭波 徐振锋 游成铭
植物氮磷含量及其重吸收特征是揭示林木养分利用策略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关于不同树种枝、叶氮磷含量及其重吸收特征的研究结果尚不明确。为探究不同树种枝、叶氮磷化学计量及其重吸收效率的变化规律,以亚热带同质园中大叶樟(Cinnamomum platyphyllum)、油樟(C.longepaniculatum)、香樟(C.camphora)、香椿(Toona sinensis)、红椿(T.ciliate)、天竺桂(C.japonicum)和桤木(Alnus cremastogyne) 7种阔叶树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集其枝、叶(成熟、凋落)样品,测定氮、磷含量,计算重吸收效率。结果表明:(1)桤木成熟(6.35 g/kg)和凋落枝(5.38 g/kg)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树种,但其磷含量则相反,而红椿、香椿、桤木成熟(20.02~23.21 g/kg; 1.59~2.75 g/kg)和凋落叶(17.69~21.43 g/kg; 1.12~1.95 g/kg)氮、磷含量整体高于其他树种。香樟、油樟成熟叶以及桤木凋落枝、叶氮磷比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且树种枝叶氮磷比均<14,表明该区物种主要受到氮限制。(2)成熟叶氮磷元素的异速指数为0.744,符合氮磷计量关系的2/3法则,但成熟枝和凋落枝、叶则不符合。相较于成熟枝、叶,凋落枝、叶的氮元素变异性更大,但其磷元素则相反。(3)落叶树种桤木、红椿和香椿枝、叶氮重吸收效率均显著低于其他树种(香椿枝除外),但其枝、叶磷重吸收效率整体高于其他树种(桤木枝除外)。(4)叶片氮磷化学计量主要受林分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共同影响,而枝主要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其他乡土树种,选择桤木和红椿等落叶树种作为人工混交林的改造树种,可能更有利于提升亚热带人工林的质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童冉 陈庆标 周本智
[目的 ]利用神经网络所具有的输入层与输出层间存在的高度非线性映射关系,对杉木叶片C、N、P含量实现准确、经济、快捷的预测。[方法 ]以我国亚热带地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在杉木叶片C、N、P含量与地理、气候及土壤性质等生态因子间构建最优预测模型,并结合已发表文献数据进行叶片C、N、P含量预测。[结果 ]模拟预测叶片C、N和P含量分别为476.68、12.27和1.24 mg·g~(-1),其中N含量远低于我国陆地植物叶片平均含量;叶片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40.28、412.01和10.50。预测结果与实测值较为符合,表明RBF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于预测杉木叶片C、N、P含量与生态因子的关系是可行的。[结论 ]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估测杉木叶片C、N、P含量,平均误差分别为1.82%、9.88%和7.02%。较低的叶片N含量和N/P表明亚热带地区杉木生长主要受到N素限制。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童冉 陈庆标 周本智
[目的 ]利用神经网络所具有的输入层与输出层间存在的高度非线性映射关系,对杉木叶片C、N、P含量实现准确、经济、快捷的预测。[方法 ]以我国亚热带地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径向基函数(RBF)神经网络在杉木叶片C、N、P含量与地理、气候及土壤性质等生态因子间构建最优预测模型,并结合已发表文献数据进行叶片C、N、P含量预测。[结果 ]模拟预测叶片C、N和P含量分别为476.68、12.27和1.24 mg·g~(-1),其中N含量远低于我国陆地植物叶片平均含量;叶片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40.28、412.01和10.50。预测结果与实测值较为符合,表明RBF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用于预测杉木叶片C、N、P含量与生态因子的关系是可行的。[结论 ]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估测杉木叶片C、N、P含量,平均误差分别为1.82%、9.88%和7.02%。较低的叶片N含量和N/P表明亚热带地区杉木生长主要受到N素限制。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万志刚 沈颂东 顾福根 张敏 孙中林 杨勇 徐光磊 孙丙耀
在人工放养条件下 ,对 1 0种水生维管束植物从水中吸收氮、磷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 ,以水葫芦吸收TN的能力最强 ,吸收率为 83 0 9%,空心菜吸收率为 77 97%,槐叶苹对TN的吸收率最低 ,仅为4 4 94 %。对TP的吸收能力仍然以水葫芦最强 ,吸收率为 80 30 %,空心菜吸收率为 6 8 1 8%,槐叶苹吸收率为 1 0 6 1 %。
关键词:
水生植物 氮 磷 水体净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增冠 喻卫武 罗宏海 李昱飞 戴文圣 胡渊渊 吴家胜
【目的】比较香榧不同叶龄叶片光响应、二氧化碳(CO2)响应、比叶质量(SLW)、叶绿素(Chl)含量、叶片氮含量等的差异,探讨不同叶龄、不同叶位叶片之间的光合特性与氮含量及分配的关系,为进一步提高其丰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自然林地条件下,以20年香榧顶枝(A)、侧枝(S)上的当年生(C)叶片、1年生叶片(C+1)和2年生(C+2)叶片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叶位的不同叶龄香榧叶片的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Chl含量、叶氮含量的变化。【结果】随着叶龄的增加,香榧叶片的光饱和点(LSP)、最大光合作用速率(Pmax)均呈降低趋势,Chl含量、以干质量为基础的叶氮含量(NM)、分配到羧化...
关键词:
香榧 叶龄 光合速率 氮素 氮分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敏 杨浩瑜 包立 汪泰 张乃明
[目的]为明确辣木生长对养分的需求及叶片养分吸收状况。[方法]研究采取田间小区实验,设置N_(80)、N_(80)P_(20)、N_(80)K_(40)、P_(20)K_(40)、N_(80)P_(20)K_(40)、N_(60)P_(20)K_(60)和不施肥对照7个处理,测定分析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对辣木生长及叶片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处理下,辣木生长速度先快后缓慢,处理90 d后株高、冠幅和鲜叶生物量的最高值及地径的次高值均出现在N_(80)中,N_(60)P_(20)K_(60)的株高、地径及N_(80)K_(40)的鲜叶生物量仅次于N_(80)处理;不同氮、磷、钾配比施肥均促进了辣木叶片中全氮、全磷含量的累积,但降低了全钾含量;除N_(80)外,其它处理叶片叶绿素含量均低于CK,高氮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均高于P_(20)K_(40)和N_(60)P_(20)K_(60),N_(80)P_(20)高于N_(80)K_(40)。[结论]各元素对辣木生长影响大小为N>K>P,对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影响大小为N>P>K,叶片中营养元素含量大小为N>K>P。综合试验结果中辣木主要生长指标的生长及叶片养分吸收情况,配比施肥最优处理为N_(80),且该施肥处理主要适用于辣木幼龄及速生生长阶段。
关键词:
辣木 配比施肥 养分吸收 生长状况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冯邹娜 苏立城 冯嘉仪 欧阳健辉 吴道铭 曾曙才
【目的】探究不同氮(N)、磷(P)、钾(K)配比对银杏(Ginkgo biloba)叶片生长与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以期为银杏园开发叶用价值提供科学施肥的理论依据。【方法】以‘家佛指’银杏林为试验对象,采用3因素3水平试验设计,施肥处理包括T1(N1P1K0)、T2(N1P0K1)、T3(N0P1K1)、T4(N1P1K0.5)、T5(N1P0.5K1)、T6(N0.5P1K1)、T7(N1P1K1),并以不施肥为对照(CK),分析不同处理对银杏叶片性状以及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并对银杏叶片SPAD值、单叶面积、叶含水量及叶营养元素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模糊隶属函数与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配比措施的施肥效果。【结果】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均能提高银杏叶片SPAD值和单叶面积,其中T4处理的叶片SPAD值最高(45.25),T6处理的单叶面积最大(12.96 cm2);T3处理的叶片含水量最高(65.72%);叶片SPAD值与叶片Ca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N含量与P含量、N含量与K含量、P含量与K含量、Ca含量与Mg含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合理的N、P、K施肥配比对银杏叶片养分含量的积累存在促进作用,但N、P、K过量或缺乏则会抑制叶营养元素的积累。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的施肥效果从大到小排序为T2>T6>T5>T7>T3>CK>T4>T1,T2(N1P0K1)即(N:0.20 kg/株+P:0 kg/株+K:0.24 kg/株)的施肥效果最好。【结论】氮磷钾配比施肥对银杏叶片的生长和营养元素的含量有显著影响,适宜比例的氮磷钾配施更有利于银杏叶片的生长发育。
关键词:
银杏 配方施肥 叶片性状 营养元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灿 汤伟 黄璜 任勃 周天送 吴良洁 王忍
为探究茭白种养模式的施肥策略,设置茭虾共作(ZC)、茭白单作(Z) 2个处理,研究茭虾共作对土壤氮磷含量、茭白产量和茭白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吸收分配的影响。2021-2022年的研究结果显示,茭虾共作模式较茭白单作模式采茭期土壤中全氮、全磷、速效磷的含量分别提高了10.85%~38.89%、5.45%~13.79%、6.19%~61.79%,净茭产量提高了5.10%~19.54%,采茭期茭白茎、叶、净茭的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14.41%~16.58%、10.28%~15.15%、10.57%~21.45%。2021年茭虾共作处理较茭白单作处理在采茭期叶的氮含量显著增加了25.74%,但在孕茭期茎中磷含量显著减少了16.76%;2022年氮肥减量、减量投喂下,茭虾共作处理较茭白单作处理在孕茭期茎的氮含量显著减少了23.75%,在分蘖期叶中磷含量显著减少了12.08%,2 a全生育期同一器官的钾含量在2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对于养分积累,2021年茭虾共作处理在分蘖期叶的氮、磷、钾积累量较茭白单作处理分别显著减少26.04%、27.27%、30.11%,但在采茭期茎的氮、钾积累量和叶的氮、磷积累量较茭白单作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8.80%、38.41%和44.77%、35.71%;2022年在氮肥减量、饲料减量投喂下,茭虾共作处理在采茭期叶的磷积累量和茎的钾积累量较茭白单作处理显著增加30.0%和30.77%。关于养分分配,2种处理的茭白在孕茭期和采茭期氮素的分配均以茎、叶为主,而磷、钾元素的分配均以茎为主,茎分配比例在42%~66%。对于养分转运,2021年2种处理茭白的根、茎、叶在氮、磷转运上大多为表现为“库”器官,而在钾转运上大多表现为“源”器官;2022年氮肥减量、减量投喂下,茭白的根、茎、叶在氮、磷、钾转运量上大多表现为“源”器官。因此,在茭虾共作模式中适当减少肥料、饲料的投入,能促进形成合理的源库关系,有利于茭白产量的形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蕊 王艺 金国庆 周志春
【目的】讨论不同产区木荷种源在NH4+-N或NO3--N沉降下的生长表现和响应差异,揭示不同形态氮素对木荷生长发育的影响,为在大气氮沉降环境背景下,选育营养高效利用的木荷速生优质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木荷北缘种源区-浙江杭州种源、中部种源区-福建建瓯种源和中部靠南边缘种源区-江西信丰种源3个有代表性的木荷种源作为试验材料,模拟不同形态氮沉降(NH4+和NO3-)增加对不同土壤磷素处理下木荷幼苗生长和叶片氮、磷元素含量的影响。盆栽试验设置土壤低磷(1.1 mg·kg-1)处理和高磷(25 mg·kg-1)对照,以人为喷施NH4Cl和Na NO3溶液进行氮沉降模拟,分别设置3个氮沉降量水平...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翟彩霞 温春秀 刘灵娣 王丽英 田伟 陈丽莉 李若楠 张彦才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施用氮、磷、钾肥对黄芩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及黄芩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2O5、K2O用量分别在0~225,0~270,0~270 kg/hm2时,黄芩根产量及黄芩苷含量随着氮、磷、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氮肥对黄芩产量的增加效应最大,磷、钾肥次之;施用氮肥黄芩产量提高幅度可达73.61%~105.10%。在本试验条件下,当N、P2O5、K2O用量分别为225,270,270 kg/hm2时,N∶P2O5∶K2O的比例为1∶1.2∶1.2时,黄芩根产量达到7 158.00~7 403.55 kg/hm2;黄芩苷为9.92%~11.24%,高于《中国药典》规定...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隽峰 张学美 杨珺 郭子糠 黄翠 丁玉兰 黄宁 孙蕊卿 田汇 王朝辉 石美
【目的】明确高产小麦品种间籽粒氮含量差异及其与产量形成和氮磷钾养分吸收、转移及分配的关系,为旱地高产高氮含量的优质小麦品种选育和小麦丰产优质绿色生产的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2022年,以14个产量相近、籽粒氮含量差异显著的高产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在陕西黄土高原旱地连续5年开展田间试验,研究小麦籽粒氮含量差异及其与产量、产量三要素和各器官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关系,并分析高产高籽粒氮含量小麦品种的生物量累积、产量构成和氮磷钾吸收、转移及分配对施肥的响应。【结果】小麦品种的籽粒氮含量与千粒重显著正相关,籽粒千粒重每增加1.0 g,籽粒氮含量增加0.3 g·kg~(-1)。高产小麦品种间籽粒氮含量差异显著,高氮品种籽粒含氮量平均为24.9 g·kg~(-1),比低氮品种(21.5g·kg~(-1))高16%。高产高氮品种产量、生物量和穗数在施氮和施磷后增加幅度均高于低氮品种。高产高氮小麦品种籽粒含磷量和茎叶含钾量在不同施肥条件下均高于低氮品种,籽粒和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在施氮和施磷后增幅均高于低氮品种。高产高氮品种颖壳向籽粒转移氮的能力高于低氮品种,茎叶向籽粒和颖壳转移钾的能力却低于低氮品种,施氮后茎叶向籽粒和颖壳转移钾的能力大幅下降。施氮、磷和钾均有利于提高高产高氮小麦品种地上部向茎叶的钾素分配。【结论】高产小麦品种间籽粒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高籽粒氮含量品种的千粒重、籽粒含磷量和茎叶含钾量较高,茎叶向籽粒和颖壳转移钾的能力低,籽粒和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对施氮和施磷响应更敏感。因此,在高产的基础上,选育高籽粒氮含量的优质小麦品种,应关注高千粒重、磷向籽粒和钾素向茎叶转移分配能力强的材料,在生产中应注意磷钾与氮的协同供应,以提高小麦籽粒氮含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