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16)
2023(7457)
2022(6001)
2021(5590)
2020(4657)
2019(10745)
2018(11057)
2017(21813)
2016(12162)
2015(13672)
2014(13834)
2013(13801)
2012(12628)
2011(11639)
2010(11892)
2009(10561)
2008(10272)
2007(9292)
2006(8274)
2005(7279)
作者
(36705)
(31179)
(30483)
(29132)
(19267)
(15200)
(13650)
(12322)
(11713)
(10971)
(10601)
(10506)
(9859)
(9813)
(9568)
(9511)
(9367)
(9125)
(8877)
(8814)
(7952)
(7790)
(7734)
(7231)
(7079)
(7026)
(6962)
(6810)
(6399)
(6330)
学科
(54079)
经济(54036)
(44782)
(38108)
农业(29707)
管理(27423)
方法(23460)
数学(21792)
数学方法(21259)
(17649)
企业(17649)
业经(14922)
(12171)
中国(11978)
环境(11774)
农业经济(9931)
(9767)
地方(9763)
(9624)
(8975)
农村(8964)
(8624)
贸易(8619)
(8430)
(8050)
(8029)
发展(7755)
(7749)
(7484)
土地(7473)
机构
学院(175893)
大学(169636)
(71429)
经济(70052)
管理(67196)
研究(60192)
理学(58873)
理学院(58334)
管理学(56832)
管理学院(56582)
(56124)
中国(46264)
农业(43182)
科学(40111)
业大(37849)
(35595)
(31994)
研究所(29486)
中心(28727)
(27636)
农业大学(26842)
(26577)
财经(22249)
北京(21856)
经济管理(21789)
(21768)
(21536)
(21408)
师范(21246)
(20817)
基金
项目(122412)
科学(94719)
基金(87281)
研究(86268)
(78453)
国家(77799)
科学基金(65183)
社会(53210)
(50594)
社会科(50082)
社会科学(50068)
基金项目(46070)
自然(43640)
自然科(42612)
自然科学(42604)
自然科学基金(41793)
(41469)
教育(38416)
资助(36662)
编号(35998)
(31819)
(27828)
重点(27769)
成果(27285)
(26594)
(25166)
计划(24224)
课题(24151)
科研(23730)
创新(23621)
期刊
(81203)
经济(81203)
(60625)
研究(43983)
农业(41112)
中国(35134)
学报(32946)
科学(29478)
大学(24943)
学学(24174)
业经(20382)
(19924)
管理(19693)
(18142)
(17196)
金融(17196)
技术(16215)
教育(15462)
农业经济(13410)
农村(13229)
(13229)
问题(11837)
(11455)
业大(10885)
统计(10548)
经济研究(10292)
世界(9773)
资源(9619)
财经(9530)
农业大学(9373)
共检索到2536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海玲  陈乐蓓  方升佐  孙启祥  
采用生物量法对杨农复合生态系统中3种不同间作模式各组分的碳含量、碳储量及整个系统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K,P及W3种模式中,深度为1m的土壤碳含量变化范围0.64~15.27g.kg-1,土壤碳储量分别达71.19,40.67和42.64t.hm-2;杨树不同器官中碳含量仅细根和毛细根与其他器官存在显著差异,但碳储量树干所占比例最高,3种模式中分别占到49.7%,50.8%,51.2%;4种间种作物中小麦、玉米、大豆、水稻根的碳含量均明显低于其他器官,碳储量都为收获部分(穗或豆荚)所占比例最大,小麦、玉米、大豆均达50%左右,水稻为45%左右,但3种模式农作物均以小麦+玉米的年耕作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田大伦  王新凯  方晰  闫文德  宁晓波  王光军  
研究喀斯特地区4种植被恢复模式幼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同一器官中的碳含量存在差异;同一树种不同器官中的碳含量也不同,除楸树外,3种树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碳含量普遍高于地下部分(根);不同树种各器官碳含量的变异系数为0.88%~7.02%;林下灌木层、草本层、死地被物层的平均碳含量分别为309.70~461.02,335.44~569.61和307.01~400.88g·kg-1,植被恢复初期,柏木林地、楸树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对照地提高了56.37%和33.49%,而花椒林地下降了2.09%;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4种林分乔木...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赵晶  郝孟婕  王清宇  刘美英  
[目的]探究光伏电站环境内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0~40 cm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储量的变化特征,为干旱区光伏电站生态治理模式优化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光伏电站内选取3种人工建植植被样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var.mongholicus、苜蓿Medicago sativa,以未受电站建设干扰的天然植被样地作为对照。[结果]重新建植植被后,樟子松、黄芪和苜蓿样地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储量仍然显著低于对照(P<0.05)。研究区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储量整体上随土壤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植被类型和土壤深度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研究区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此外,土壤pH和电导率也是影响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储量的重要指标。[结论]随着电站内环境治理工作的推进,相比于草本植被,光伏电站内可以通过人工种植樟子松来提高土壤固碳作用,并尽量减少后期的人为干扰。图2表3参39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姜勇  张玉革  梁文举  闻大中  
对潮棕壤水稻田、玉米地、撂荒地和人工林地 4 种土地利用方式经过 14 年后在 0~150 cm 土体 10个土层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剖面分布、C/N 及有机碳储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产生明显的剖面分布差异。林地各土层有机碳含量较其它几种利用方式高,表明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碳产生较大影响;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极显著相关,但自然生态系统中碳与氮的相关性略高于农田生态系统(林地R =0.990,撂荒地 R =0.990,稻田 R =0.976,玉米地 R =0.980,P < 0.001,n =30);剖面中 C/N 随深度而 2 ...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施志娟  白彦锋  孙睿  彭阳  姜春前  汪思龙  
[目的]为了探讨恢复模式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影响,[方法]利用定位研究方法,对比分析了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皆伐后2种恢复模式(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20年时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自然恢复植被层碳储量明显大于人工恢复,自然恢复的乔木层碳储量比人工恢复的高22.56%。自然恢复的乔木层各器官碳储量的分配比为干﹥枝﹥根﹥叶﹥皮,而人工恢复为干﹥根﹥枝﹥皮﹥叶。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所占比例非常小,自然恢复的灌木层、草本层和凋落物层碳储量分别为人工恢复的3.99、5.94、1.14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靖宙  吴秀芹  肖桂英  
【目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土壤呼吸条件和地表植被,进而对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功能产生影响。本文为揭示区域不同发展模式下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碳储量功能的影响。【方法】本文以云南建水县为案例,基于Dyna-CLUE和In VEST模型,以2015年为基期,模拟和预测了县域未来10~年3种发展情景(快速发展、石漠化治理、规划发展)下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影响。【结果】(1)石漠化治理情景下,相比2015年,2025年乔木林、建设用地、园地、水域面积均有所增加;而未利用地、耕地、草地和灌木面积有所减少。快速发展情景下,相比于2015年,耕地、园地、建设用地、乔木林和水域的面积有所增加。未利用地、灌木和草地面积有所减少。规划发展情景下,相比2015年,耕地、园地、草地、建设用地、灌木和水域面积有所增加。未利用地和乔木林面积有所减少。(2)2025年,石漠化治理情景下建水县的碳储量为318.72×10~5t,相比于2015年,增加23.94×10~5t,该情景为研究区提升了最多的碳储存量;快速发展情景延续之前趋势,碳储量总量为301.07×10~5t,相比于2015年增加了6.29×10~5t;规划发展情景下,碳储量总量为284.89×10~5t,相比于2015年损失了9.89×10~5t。【结论】研究反映了不同石漠化综合治理发展模式对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岩溶生态系统碳储服务的影响,可为政府管理人员区域发展模式的确定,和利益相关者实施石漠化治理策略提供参考。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鹏   刘晓君   刘苑秋   陶凌剑   付小斌   毛梦蕾   李文琴   汪晨  
【目的】探讨江西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碳储量特征,为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碳汇的影响机制和江西红壤侵蚀区生态修复及碳库管理提供科学支撑。【方法】以经过27 a植被恢复与重建后的6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湿地松P. elliottii纯林、木荷Schima superba纯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补植木荷林)为研究对象,以未加人工干扰的自然恢复地为对照,比较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储量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相较于对照,在0~20 cm土层中,6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有显著增加(P<0.05);在20~30 cm土层中,除了马尾松纯林和湿地松纯林外,其余4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在30~40 cm土层中,仅有木荷纯林和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对照(P<0.05)。(2)研究区7种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均表现出较强的表聚效应,但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层间差异不同,其中木荷纯林最大,0~1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30~40 cm土层相差33.26 g·kg~(-1),对照最小,仅相差4.90 g·kg~(-1)。(3)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规律与质量分数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均是植被因子与土壤理化性状共同作用的结果。植被因子中凋落物氮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系数最大(r=0.322,P<0.01),土壤理化性状中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相关系数最大(r=0.932,P<0.01)。(4)土壤有机碳储量从高到低依次表现为木荷纯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补植木荷林、湿地松纯林、马尾松纯林,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50.12、42.73、38.20、33.03、26.93和20.85 Mg·hm~(-2),最大提升了2.46倍,最小提升了1.02倍。【结论】人工植被恢复与重建在红壤侵蚀区效果显著,在研究区今后的建设中可继续推广,以促进植物群落恢复,提高和维持土壤碳库的稳定。图4表2参4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伊琨  赵云  马智杰  戴群莉  廖雪菲  吕志远  王高敏  查同刚  
选取贵州黔东南地区3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外业调查和室内测定,研究常绿阔叶次生林、马尾松和柏木人工林的碳储量差异及在乔木层、林下层和土壤层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常绿阔叶次生林、马尾松和柏木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分别为42.31、30.82和8.34 Mg/hm2,林下层碳储量表现为常绿阔叶次生林显著大于柏木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常绿阔叶次生林土壤层有机碳密度为112.60 Mg/hm2,分别是马尾松和柏木人工林的1.8和4.8倍。2)林分碳储量分布均表现为土壤层(0~30 cm)>乔木层>林下层,土壤碳储量占林分总碳储量的66%以上,乔木层碳储量占林分碳储量的26%以上。3)较少受到干扰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琪  刘康  张慧  
基于林业生态功能和生产力布局分区的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森林植被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系统估算陕西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大小并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区域生态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陕西省乔木林碳储量为23852.704万tC,其中天然林占84.36%,人工林占15.64%;平均碳密度为30.919tC/hm2,小于全国平均值,森林发育水平较低是造成陕西省森林碳密度较低的主要原因。天然林是全省森林总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且天然林各优势种的平均碳密度普遍大于人工林;②陕西省从南向北自然地域的干湿条件,对森林植被碳储量整体分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人工林碳储量比重较大的区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地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利江  郑丽波  张卫国  俞立中  
区域土壤碳库的估算不仅是陆地土壤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可为国家尺度的土壤碳库的估算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利用上海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GIS技术对上海土壤有机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地区0~10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5.76×107 t,占全国的0.062 6%,0~100cm的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0.55kg/m2,高于全国平均值,反映出上海土壤具有较高的碳蓄积能力。各类土壤中,水稻土的土壤碳储量最大,其次是灰潮土和滨海盐土,而黄棕壤由于面积狭小,所以土壤碳储量最小。各类土壤0~100cm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水稻土>灰潮土>黄棕壤>滨海...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杨丽  温小荣  汪求来  叶金盛  
【目的】探索基于地理编码的森林碳储量的空间分布,为森林碳储量长周期空间变化分析提供方法参考。【方法】基于紫金山1987、2002和2019年3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结合生物量转换因子连续函数法,并利用地理编码的固定网格对32年来紫金山的森林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在时间维度上,1987、2002和2019年研究区森林碳储量分别为62 541.1、81 703.0和106 281.8 t,32年来净增加43 740.7 t,年平均增加1 325.5 t;阔叶类乔木林的碳储量占森林碳储量的62.1%、73.0%、81.7%,明显大于针叶类乔木林和针阔混交类乔木林。1987和2002年期间,中龄林和成熟林的碳储量之和占乔木林碳储量的76.4%、60.4%;2019年,成熟林及过熟林碳储量占乔木林总碳储量的59.5%。2)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区森林碳储量均呈现由南到北逐渐增大的空间分布特征。中碳储量和高碳储量分布区域占比从1987年的45.1%提升到2002年的53.9%,到2019年的60.3%。研究区中稳定性、中高稳定性和高稳定性区占总面积的71.1%,森林碳储量的总体稳定性区域占比较高。3)在时空维度上森林经营作用,针对区域森林碳储量长周期空间变化分析困难和森林经营明确空间位置精度低的问题,论文研究提出的方法,既能对比相同空间位置长时间序列森林碳储量的分布特征,又能对比分析其具体明确空间位置固碳增碳的森林经营效果,也便于查询监督;能为林长制网格化长周期管理提供支撑以及区域森林碳汇经营精准提升提供技术支撑。【结论】利用地理编码的固定网格及变异系数指数对森林碳储量空间分布进行研究,为今后紫金山的森林碳储量持续监测提供参考。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邓超  李际平  曹小玉  费皓柏  
对湖南省福寿国营林场不同龄组杉木生态公益林碳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杉木生态公益林幼龄林总碳储量为97.084 3 t/hm2,中龄林总碳储量为124.998 5 t/hm2,近熟林总碳储量为116.192 1 t/hm2,中龄林总碳储量最高。土壤层碳储量所占比重最大,在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中分别占到了97.89%、87.47%和73.36%,所占比例依次减少,其中土壤的表层土碳储量含量最高。林下植被的灌木层、草本层和枯枝落叶层碳储量中所占比例较小,在幼龄林中占2.17%,在中龄林中占1.62%,在近熟林中占1.25%,且所占比例随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徐桂林  方晰  田大伦  唐志娟  张铸三  
比较研究了湖南会同第1代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采伐迹地经不同更新方式转变为第2代杉木林地、自然更新灌木林地、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林地、柑橘Citrus reticulata林地、芒草Andropogon chinensis地的土壤(0~75cm)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垂直分布及其储量。结果表明,林地土壤(0~75cm)有机碳质量分数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除了板栗林地30~45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质量分数显著高于芒草地同一土层(P=0.049)外,其余不同林地同一土层SOC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P>0.05),SOC平均质量分数大小排序...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吕梓晴   段爱国  
【目的】建立适用于不同产区的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模型,以便准确估算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方法】基于四川、广西、江西和福建共109株杉木的树干、树皮、枝、叶和根实测生物量数据以及四川、广西和福建共40株杉木的树干、枝、叶和根的含碳量实测数据,建立不同产区、不同林龄和综合产区成熟林的可加性生物量、碳储量模型。采用似乎不相关回归(SUR)对可加性模型系统中的参数进行联合估计,并用调整后确定系数R_a~2和总相对误差TRE检验模型拟合精度。【结果】1) 4个产区和不同林龄杉木生物量模型的R_a~2为0.635 0~0.995 8,TRE为-17.88%~21.39%,树干、树皮和全株生物量模型的R_a~2均在0.91以上,适用于建模地的杉木人工林生物量预测。广西分侧根拟合的生物量模型除一级侧根外,R_a~2均在0.80以上,TRE为-5.42%~7.21%,可用于预测广西杉木人工林侧根生物量。枝、叶、根的生物量模型拟合精度较干、树皮低。2)四川、广西和福建3个产区碳储量模型R_a~2为0.805 0~0.994 0,TRE为-19.34%~19.84%,树干、根和全株模型R_a~2在0.93以上,适用于各地区杉木人工林碳储量预测。枝、叶的碳储量模型拟合精度较干和根低。3)不同产区的生物量、碳储量模型通用性存在地域差异,位于中亚热带西区的四川生物量模型通用性最差,位于南亚热带的广西带皮干和全株生物量模型通用性较好,位于中亚热带东区的福建和江西生物量模型可进行相互预测;南亚热带广西的碳储量模型通用性最好,而四川和福建的碳储量模型仅适用于本地碳储量预测。4)综合生物量模型R_a~2为0.733 5~0.966 9,根据交互检验结果,综合模型可准确估算不同产区成熟林和福建幼龄林、中龄林的带皮干和全株生物量,TRE为-10.47%~19.88%;还可对江西和福建成熟林及福建中龄林除枝以外的各器官和全株生物量进行准确预测;综合碳储量模型R_a~2为0.802 9~0.982 6,除对广西杉木人工林枝碳储量的预测误差相对较大以外,其他检验样本TRE为-9.57%~15.70%,说明模型的通用性好,可准确预测不同产区的杉木人工林各器官和全株碳储量。【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模型均适用于建模地生物量和碳储量的预测;模型的通用性受产区差异的影响;综合模型可用于不同地区生物量和碳储量的预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罗勇  王小国  高美荣  唐家良  田琳琳  朱波  
土壤有机碳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农田区域内典型县域尺度有机碳储量及其空间格局特征的研究,可以为区域农田土壤固碳提供参考,为研究我国土壤有机碳储量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基于2012年农田土壤有机碳分析调查数据,结合GIS和GPS技术对川中丘陵区盐亭县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及空间格局进行了估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土壤类型的0~20cm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11~4.26kg/m2,平均值为2.66kg/m2,水田和旱地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别为3.45和2.34kg/m2,均低于全国平均值;全县20cm深度土壤有机碳总储量2.50×109 kg C,紫色土类土壤有机碳储量最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