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17)
- 2023(10876)
- 2022(9734)
- 2021(9177)
- 2020(7803)
- 2019(17998)
- 2018(17931)
- 2017(34070)
- 2016(19109)
- 2015(21466)
- 2014(21329)
- 2013(21230)
- 2012(19585)
- 2011(17583)
- 2010(17342)
- 2009(15702)
- 2008(15150)
- 2007(13182)
- 2006(11425)
- 2005(9990)
- 学科
- 济(69131)
- 经济(69049)
- 管理(51236)
- 业(48378)
- 企(40252)
- 企业(40252)
- 方法(33516)
- 数学(28918)
- 数学方法(28518)
- 学(19408)
- 农(18666)
- 中国(17763)
- 财(16781)
- 业经(15454)
- 地方(14423)
- 贸(12570)
- 贸易(12565)
- 农业(12471)
- 理论(12470)
- 易(12190)
- 和(12038)
- 制(11869)
- 技术(11316)
- 环境(11184)
- 务(10730)
- 财务(10656)
- 财务管理(10636)
- 教育(10353)
- 企业财务(10091)
- 划(9877)
- 机构
- 大学(269301)
- 学院(266243)
- 管理(103548)
- 济(96442)
- 研究(94931)
- 经济(94034)
- 理学(90192)
- 理学院(89136)
- 管理学(87303)
- 管理学院(86867)
- 中国(67069)
- 科学(65097)
- 京(59083)
- 农(54117)
- 所(50573)
- 业大(47980)
- 研究所(46912)
- 农业(43162)
- 财(41968)
- 中心(41824)
- 江(38745)
- 北京(37423)
- 范(35180)
- 院(35068)
- 师范(34665)
- 财经(34167)
- 州(31589)
- 技术(31344)
- 经(31132)
- 省(29885)
- 基金
- 项目(192133)
- 科学(147168)
- 基金(136378)
- 研究(133438)
- 家(123174)
- 国家(122152)
- 科学基金(101548)
- 社会(79065)
- 省(76361)
- 社会科(74580)
- 社会科学(74554)
- 基金项目(73015)
- 自然(70334)
- 自然科(68653)
- 自然科学(68630)
- 自然科学基金(67394)
- 划(65583)
- 教育(60702)
- 资助(57244)
- 编号(53996)
- 重点(43691)
- 成果(43660)
- 发(40989)
- 部(40893)
- 创(39823)
- 计划(38688)
- 课题(38064)
- 科研(37983)
- 创新(37173)
- 科技(35177)
共检索到3806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俊波 梁振林 黄六一 唐衍力 杨晨星 高勤峰
采用行为学方法,对体长2~7 cm、体质量2~30 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在实验室水槽中自然光照下的行为特性进行观察,分别记录了刺参在水槽中无礁(对照组)和有礁区域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不同形状、材料及距水槽底部不同空隙的人工参礁对刺参的诱集效果。实验观察发现,刺参在水槽中有明显的爬壁现象;-对礁体第一反应为寻找空隙或阴影处;-在PVC材料礁体中行为不稳定。正三棱柱无底无缝隙礁体处理组的平均聚集率(MAR),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差异(P<0.01),并显著高于有底有缝隙处理组和有底无缝隙处理组(P<0.05);黏土材料礁体的MAR显著高于水泥材料和PVC材料(P...
关键词:
参礁 诱集效果 材料 形状 空隙 刺参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硕 陈勇 孙满昌
对体长(15±0.5)cm、体重(145±0.5)g的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在15 W、25 W4、0 W、60 W白炽灯下以及黑暗条件下(对照组)的行为特性进行观察,同时分析刺参对混凝土制立方体礁(30 cm×30 cm×30 cm)和塔形礁(底面30 cm×30 cm,高30 cm)的行为反应。结果显示,(1)在光照条件下人工礁模型的集参效果与其产生的光学阴影有关;(2)刺参比较适宜在光照度为10 lx以下的光照环境中生活;(3)2种礁60 W和40 W处理组的平均聚集率(MAR)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赵从钧 汪留全 沈新玉
加州鲈亲鱼对用5种不同材料制作的人工鱼巢适应性程度为:粗河砂和黑色小石子片>柳树须根>绿色聚乙烯网布>麻袋片。对鱼巢设置在水面下40—80厘米的不同深度都适应,无明显差异。
关键词:
加州鲈,人工鱼巢,材料,深度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江满菊 郭禹 秦传新 潘莞倪 于刚 马振华
为了分析岩礁性鱼类在不同开孔形状及不同开孔大小下的趋礁行为及空间分布,以黄鳍棘鲷(Acanthopagrus latus)幼鱼为研究对象,观察了不同开孔形状(菱形、圆形、正方形)、不同开孔大小(2.5、5、7.5、10cm)人工鱼礁对鱼类的行为影响,并通过行为分析软件LoliTtrackVersion5对黄鳍棘鲷幼鱼的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平均转弯速度、活动时间百分比以及平均分布坐标位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放入人工鱼礁后黄鳍棘鲷幼鱼在礁区的平均分布率有明显上升,幼鱼在菱形开孔实验组人工鱼礁区的平均分布率最高,为(27.32±4.93)%,其次为正方形和圆形开孔实验组,分别为(25.48±3.41)%和(19.83±5.59)%。另外开孔大小为7.50 cm的实验组中,黄鳍棘鲷幼鱼在VI区的平均分布率最高,为(29.18±4.75)%;开孔大小为2.50 cm和5.00 cm的实验组中在VI区的平均分布率次之,分别为(23.45±3.86)%及(23.04±5.51)%;开孔大小为10.00 cm的实验组最低,为(21.17±5.14)%。在运动能力方面,黄鳍棘鲷幼鱼的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和活动时间百分比在人工鱼礁模型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中均具有极显著性差异,平均速度从空白对照组的(1.12±0.34) m/s提高到(1.53±0.64) m/s;平均加速度从对照组的(29.54±9.51) m/s2增加到(40.47±17.53)m/s2;活动时间百分比从空白对照组的(77.13±12.66)%增加到(83.36±12.40)%。黄鳍棘鲷幼鱼的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平均转弯速度以及活动时间百分比在不同的礁体模型处理组之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开孔形状为菱形,开孔大小为7.5cm的礁体模型下,平均速度、平均加速度以及活动时间百分比最低,分别为(0.81±0.31) m/s、(20.85±8.38) m/s2和(67.44±17.45)%,活跃程度最低,而平均转弯速度最高,为(56.79±22.80) deg/s;在平均分布坐标位置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加入人工鱼礁模型后,黄鳍棘鲷幼鱼在开孔形状为菱形,开孔大小为7.50 cm的礁体模型下,黄鳍棘鲷幼鱼在模型区的平均分布率最大以及活跃程度最低,该人工鱼礁礁体模型对黄鳍棘鲷幼鱼的诱集效果最好。本研究初步探究了黄鳍棘鲷幼鱼对不同类型鱼礁的趋礁行为变化,研究结果可为针对特定物种的增殖型人工鱼礁的选型、设计等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关键词:
人工鱼礁 趋礁行为 黄鳍棘鲷 行为响应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胜南 汪振华 梁金玲 章守宇
为了解东海典型软相泥地生境鱼礁投放后在水平梯度上的影响能力,于2014年8月在嵊泗人工鱼礁区采用等间距设点的方法,对不同网具(刺网、地笼网、拖网)在评价人工鱼礁区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组成方面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刺网渔获组成以鱼类为主,占刺网总渔获种类的51.1%;拖网主要为节肢类,其次是鱼类,分别占拖网总渔获种类的41%和37.7%;地笼网的渔获种类分布则较为均衡。比较不同采样方法在鱼礁区水平方向上多样性的表征能力,拖网优于刺网和地笼网,3种网具组合的采样方式优于单种网具或任意两种网具相互组合。自人工鱼礁核心区向外,各站点生物资源量、多样性等指标大致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从上述指标...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磊 陈栋 彭建新 张建明 王磊 陈帅 全为民 蒋玫 姜亚洲
为研究箱体礁(M1型)、三角形礁(M2型)、框架礁(M3型) 3种不同构造的人工鱼礁对黑棘鲷(Sparus macrocephlus)的诱集效果,通过室内模拟试验观察了不同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的活动和分布影响。结果表明:未放置人工鱼礁模型时,黑棘鲷随机分布于各试验区域;放置的3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均具有一定的诱集效果,其中以有效空间最大、遮蔽效果最好的M1型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的诱集效果最佳; M2、M3型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的诱集效果随着礁体模型有效空间、遮蔽效果的减弱而逐渐降低,但数值分析结果表明,3种人工鱼礁模型对黑棘鲷的诱集效果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 0. 05)。3种鱼礁对黑棘鲷的诱集效果差异可能由礁体模型的构造差异和黑棘鲷的习性共同决定。
关键词:
人工鱼礁 黑棘鲷 诱集效果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曾雷 唐振朝 贾晓平 于杰 陈国宝
为探究人工鱼礁聚鱼效果,于2017年2月、4月、9月和11月主要通过声学探测技术,对防城港海域渔业资源密度、空间分布与大小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防城港人工鱼礁区及其临近海域4次调查共捕获各类游泳生物和底栖无脊椎动物201种,包括鱼类126种、蟹类32种、虾类20种、虾蛄类11种和头足类12种。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渔业资源密度在时空层面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且交互作用显著(P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崔勇 关长涛 万荣 谭杰 黄滨 李娇
针对目前海珍品增殖的需要,进行了刺参人工鱼礁增殖实验研究。实验共分为3部分进行,即无模型礁与有模型礁的对照实验、同种材料5种形状模型礁以及两种不同材料的三角形孔洞长方体礁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各种形状的模型礁投入到养殖实验池中后对刺参的平均聚集率与不投放模型礁相比差异极显著;同为水泥制的5种模型礁投入后,圆管形模型礁对刺参的平均聚集率最高,与其他4种模型礁相比差异显著;两种不同材料的三角孔模型礁投入后对刺参的平均聚集率差异不显著,水泥制模型礁高于大理石制;利用石块投石造礁对刺参也具有一定的聚集效果。
关键词:
人工增殖礁 刺参 聚集效果 平均聚集率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秀兰 张宇 刘相全 王育红 宋向军 王爱敏 刘刚 杨建敏
研究了采用蓝网、白纱、绿纱、编布、瓦片、石头制成的各种人工参礁对刺参池塘生态系统中底栖藻类种类组成及生物量、底层溶氧和营养盐等生态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颜色较深的蓝网与绿纱附着底栖藻类的生物量较大;水深小于150cm时附着生物量较大;小型底栖藻类在编布、瓦片上的生物量较大;大型底栖硅藻在蓝网、绿纱、白纱等有孔网片上的生物量较大。NO3--N远远大于NH4+-N并与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相关系数极小;而底层NH4+-N与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相关系数较大,为0.7176;PO43--P与底栖藻类生物量的相关系数介于二者之间。人工参礁的材料、设置方式与水深是刺参池塘养殖生态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条件,并具有显著的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淼 章守宇 王伟定 虞宝存
为了解人工鱼礁的矩形间隙大小对鱼类行为产生的影响,实验利用特征礁体的不同组合来模拟人工鱼礁矩形间隙的大小,在来流速度分别为19.1、23.4和27.7cm/s情况下,探讨不同礁体矩形间隙(水平、垂直)的大小对黑鲷幼鱼行为产生的影响,总结出黑鲷幼鱼的喜好流速范围。实验结果表明:当礁体矩形间隙设计为水平38.8cm时,相对其他情况来说,黑鲷幼鱼具有最大趋礁率43.1%,对应的喜好流速范围为9.6~23.4cm/s;当礁体矩形间隙设置为垂直20cm时,黑鲷有最大趋礁率50.1%,对应的喜好流速范围为6.7~27.9cm/s。总体来说,礁体矩形间隙设计为水平时的集鱼效果要好于礁体矩形间隙设计为垂直时。
关键词:
黑鲷幼鱼 人工鱼礁 结构间距 流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艳波 蔡文贵 陈海刚 陈丕茂 吕国敏 贾晓平
为了解不同人工鱼礁的集鱼效果,在试验水槽内观察了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实际投放的10种礁体模型对黑鲷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未投放礁体模型时,试验鱼在距离水槽中心40~70 cm的区域出现频次最高,且在试验水槽中分布较为分散。分别将10种礁体模型放入水槽后,对有礁及无礁时试验鱼随距离出现的频次进行曲线趋势回归显示,1-8号礁体模型试验中试验鱼出现频次最大的区域为距离水槽中心20~50 cm,而9号和10号礁为体试验鱼出现频次最大的区域则为距离水槽中心10~40 cm,分别比对照组试验鱼最大出现频次区域向中心点近移了20 cm和30 cm,说明10种礁体模型对试验鱼均有一定的诱集效果。对试验结果做模...
关键词:
黑鲷 鱼礁模型 集鱼效果 深圳杨梅坑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汪振华 章守宇 王凯 赵静 许敏
为了解人工鱼礁投放对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简称FM,以下同)的诱集效果,分别于2007年5、9月和2009年3、5、7月对上三横山人工鱼礁B区与泥底区进行了拖网本底和跟踪调查,并于2009年1-8月对下三横山人工鱼礁A区与鳗头山岩礁和泥底区进行了刺网调查。采用CPUE、Margalef种类丰富度d、经济种类数变化、Whilm多样性指数H′′等反映FM的资源状况。结果显示,(1)鱼礁A区和岩礁区在CPUE、种类丰富度、经济种和多样性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两者各指标与泥底区皆存在显著差异(P<0.05);(2)鱼礁B区,投礁后CPUE和经济种类数都明显高于投礁前也大于同期对照区,差异显...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谭杰 李凤辉 陈四清 马添翼 陈爱华 葛建龙 孙慧玲 王亮
本文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培育水温和饲料对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us)人工促熟效果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分别设置2种升温模式(水温从5℃逐渐升至12℃后恒温培育,从5℃逐渐升至15℃后恒温培育)和3种不同饲料[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粉组:50%鼠尾藻粉+50%海泥;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粉组:50%海带粉+50%海泥;混合藻粉组:25%鼠尾藻粉+25%海带粉+50%海泥]。实验过程中,定期测量刺参体壁粗成分;实验结束后,分析雌性刺参性腺粗成分,同时检测雌参的繁殖力指标和子代质量指标。结果显示,在15℃水温培育的雌参性腺中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高于在12℃水温培育的雌参,分别为(62.54±1.78)%和(10.83±1.04)%。15℃水温下培育的雌参性腺指数、排放率和平均排卵量均高于12℃水温下培育的雌参,分别为(6.87±2.02)%、(16.00±2.31)%和(312.0±59.3)×104粒。饲料实验中,鼠尾藻粉和混合藻粉组雌参性腺中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海带粉组(P<0.05),为(60.82±0.52)%和(59.18±1.26)%,海带粉组雌参性腺中粗脂肪含量为(8.82±1.55)%,高于鼠尾藻粉和混合藻粉组。3个饲料实验组的雌参在繁殖力指标上差异不显著,但混合藻粉组的雌参繁殖力指标最高。混合藻粉组受精卵孵化率和早期幼体体长均显著高于海带粉组。研究表明,采用15℃水温培育的雌参繁殖力高于12℃水温培育的雌参,但二者产生的子代质量差异不显著;在实验范围内,采用不同饲料培育的雌参繁殖力指标没有显著差异,但混合藻粉组亲参所产子代质量高于鼠尾藻粉组和海带粉组。
关键词:
刺参 促熟 性腺发育 水温 饲料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周艳波 蔡文贵 陈海刚 陈丕茂 贾晓平
人工鱼礁是用于营造海洋牧场、调控和优化海洋生态环境、增殖渔业资源的人工设施。人工鱼礁所形成的环境可以作为鱼类良好的栖息、庇护和产卵场所,有利于鱼类的生存和繁殖,因此对鱼类具有良好的诱集效应。本文从多个角度论述了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技术的机理以及鱼类行为和生态诱集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目前人工鱼礁生态诱集技术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和主要发展方向,旨在为我国沿海人工鱼礁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人工鱼礁 海洋牧场 生态诱集 鱼类行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肖辉 王立艳 程文娟 赵杰 潘洁 陆文龙
为给滨海盐土快速脱盐改造提供参考依据,以工农业废弃物秸秆、牛粪、脱硫石膏、醋渣为调控材料,研究不同组合下滨海盐土快速脱盐效果。结果表明,4种组合与对照相比,均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渗透性,其中T4(牛粪+醋渣)综合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土壤容重降低37.93%,土壤孔隙度提高12.37个百分点;各处理0~60 cm土层平均含盐量高低顺序为T1(秸秆+脱硫石膏)>cK(对照)>T2(牛粪+脱硫石膏)>T3(秸秆+醋渣)>T4(牛粪+醋渣),T1、T2、T3、T4与cK相比分别降低-123.9%,2.23%,30.45%,39.77%;各处理p H值与cK相比均显著下降,由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