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95)
- 2023(9290)
- 2022(7596)
- 2021(7088)
- 2020(6230)
- 2019(13716)
- 2018(13521)
- 2017(25500)
- 2016(14151)
- 2015(15552)
- 2014(15311)
- 2013(14672)
- 2012(13264)
- 2011(12023)
- 2010(11924)
- 2009(11088)
- 2008(10885)
- 2007(9408)
- 2006(8057)
- 2005(7154)
- 学科
- 济(52674)
- 经济(52627)
- 管理(36228)
- 业(35512)
- 企(28516)
- 企业(28516)
- 方法(27643)
- 数学(25010)
- 数学方法(24475)
- 学(17740)
- 农(14222)
- 中国(12874)
- 财(11902)
- 贸(11258)
- 贸易(11252)
- 业经(11041)
- 易(10965)
- 农业(9538)
- 理论(9410)
- 技术(8733)
- 制(8717)
- 银(7808)
- 银行(7757)
- 环境(7686)
- 地方(7518)
- 务(7506)
- 财务(7470)
- 财务管理(7453)
- 和(7334)
- 行(7326)
- 机构
- 大学(200705)
- 学院(200649)
- 济(74259)
- 管理(74112)
- 经济(72705)
- 研究(70148)
- 理学(65119)
- 理学院(64347)
- 管理学(62613)
- 管理学院(62304)
- 科学(50581)
- 中国(50440)
- 农(49010)
- 京(42500)
- 业大(40449)
- 农业(39560)
- 所(38643)
- 研究所(36202)
- 中心(31410)
- 财(30730)
- 江(29159)
- 北京(26313)
- 农业大学(26249)
- 财经(25434)
- 院(25012)
- 范(24779)
- 师范(24283)
- 技术(24177)
- 省(23877)
- 州(23260)
- 基金
- 项目(145712)
- 科学(111416)
- 基金(104540)
- 家(97226)
- 国家(96475)
- 研究(93759)
- 科学基金(79751)
- 省(58713)
- 社会(57560)
- 自然(56779)
- 自然科(55529)
- 自然科学(55507)
- 基金项目(54965)
- 自然科学基金(54518)
- 社会科(54489)
- 社会科学(54471)
- 划(50460)
- 资助(43865)
- 教育(43848)
- 编号(35868)
- 重点(33749)
- 计划(31991)
- 创(30640)
- 发(30354)
- 部(30309)
- 科技(29306)
- 科研(29257)
- 创新(28726)
- 成果(27258)
- 业(26590)
共检索到2778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帅帅 吴人敏 张传进 杨尚东
【目的】分析不同杂草防除模式对大葱产量及根际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阐明不同杂草防除模式对菜园土壤肥力的影响机制,为构建杂草生态防控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葱为试验对象,设置3种杂草防除处理:不除草(CK)、人工除草(T1)和木糠覆盖(T2);并基于传统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杂草防除模式对大葱产量及根际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处理T2显著提高了大葱产量和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的细菌及真菌数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6.5%、20.8%和33.3%,不同杂草防除模式对可培养放线菌数量的影响不显著;处理T2显著提高了大葱根际土壤β-葡糖苷酶和氨肽酶活性,但对磷酸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处理T2显著提高了大葱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但对微生物生物量磷的影响不显著;不同杂草防除模式下,细菌丰度指数ACE指数和Chao指数呈现T2>T1>CK的趋势;细菌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呈现CK>T1>T2的趋势,表明处理T2的土壤微生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更高;门分类水平下,杂草防除处理提高了根际土壤中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细菌的比例,分别增加了28.08%、7.53%和74.59%;属分类水平下,处理T1和T2与对照相比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显著减少,分别减少了486.00%和925.00%。【结论】木糠覆盖防除杂草模式能够提高大葱的产量和改善大葱根际土壤的健康状况,适宜作为南方大田作物生产中杂草生态防控的管理模式进行规模化推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姚华开 刘岳飞 张传进 吴人敏 杨尚东
【目的】比较并探究根际土壤生物学性状及细菌多样性能否作为筛选具有促生效果作物组合的生物学指标,为筛选促生的间套种作物组合及对土壤连作障碍的生态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选取葫芦科、豆科及旋花科作物根际土壤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作物根际土壤生物学性状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同为葫芦科的根际土壤中涉及土壤碳、氮和磷循环相关的酶活性之间无显著差异水平,缺乏互补性;而葫芦科作物与豆科的豇豆和旋花科的红薯根际土壤相应的酶活性之间均呈现显著的差异水平,表现出良好的互补效果;细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葫芦科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志林 秦和生 何梦秀 谢振奖 黄志琼
【目的】研究蚯蚓粪与化肥配施对桑园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及桑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桑园配施有机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7-2018年连续两年对种植农桑14的桑园设置4个处理[T1处理为单施100%化肥;T2处理为单施100%蚯蚓粪;T3处理为50%蚯蚓粪+50%化肥配施;以不施肥为对照(CK)],对比分析各处理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数量、理化性质及桑叶产量和品质。【结果】各施肥处理根际土壤的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和微生物总量均显著高于CK(P0.05,下同),其中,T3处理的细菌数量(823.78×10~(4 )CFU/g)、微生物总量(1040.95×10~(4 )CFU/g)和真菌数量(8.74×10~(4 )CFU/g)均最多,细菌数量分别比T1、T2处理和CK显著提高51.71%、14.41%和121.24%,微生物总量分别比T1、T2处理和CK显著提高37.73%、10.49%和77.49%,但真菌数量与T2处理差异不显著。各施肥处理根际土壤的pH均显著低于CK,尤其以T3处理最低,而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CK,尤其以T3处理最高,分别较CK提高47.05%、62.58%和49.42%;各施肥处理桑叶全年产量均显著高于CK,尤其以T3处理的产量(41 616.01 kg/hm~2)最高,分别比T1、T2处理和CK显著提高18.11%、9.49%和41.24%;各施肥处理桑叶的可溶性糖、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CK,其中,T3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13.64%)、粗蛋白含量(24.49%)、粗脂肪含量(6.07%)最高,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T1、T2处理和CK显著提高5.74%、2.33%和24.23%,粗蛋白含量分别比T1、T2处理和CK显著提高15.68%、5.15%和26.89%,但粗脂肪含量与T2处理差异不显著。【结论】50%蚯蚓粪与50%化肥配施可显著改善桑树根际土壤环境,大幅提高桑叶产量和品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笑培 杨改河 王得祥 冯永忠 任广鑫
【目的】了解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科学评价退耕还林的生态效应提供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沟壑区陕西千阳县冉家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选择农地(小麦地)为对照,分析侧柏天然次生林、不同林龄(5,20,30年)刺槐人工林、桃树林、荆条灌丛和苜蓿草地等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量及酶活性的特征。【结果】在不同的植被恢复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均较农地得到改善;微生物量碳、氮、磷基本较农地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254.78%~35.72%,112.67%~6.8%和115.03~5.3%;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比农地增强,增幅分别为95.84%~18.94%,...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资源化协同创新中心
[目的]养殖场病死畜禽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是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养殖业良性发展而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高温酸解病死畜禽制成的氨基酸液与普通有机肥复配制成氨基酸有机肥是实现病死畜禽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研究旨在施用氨基酸有机肥对黄瓜产量及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进行评估。[方法]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技术手段,研究了设施黄瓜连续施用氨基酸有机肥对黄瓜产量、土壤理化性质、氮素循环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氨基酸有机肥处理、单施化肥、施用鸡粪有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何迪 赵全利 耿丽平 李芠瑾 董纯瑄 刘文菊
为了进一步明确草酸青霉菌HB1的溶磷能力及其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采用土壤培养试验与白菜培养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添加HB1、秸秆、秸秆+HB1对白菜的促生效应,及其对土壤pH、土壤速效磷、活化土壤磷的能力、相关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HB1处理的白菜幼苗鲜质量和白菜磷的累积量增加了21. 61%,81. 64%,而秸秆+HB1处理则有所降低,说明HB1对白菜的促生效应和溶解土壤磷的能力在秸秆还田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在土壤培养试验中,与对照相比,HB1处理的土壤碱性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0. 62%和56. 41%,细菌、真菌的有效活菌数分别提高了108. 75%,96. 45%;在白菜培养试验中,HB1处理的细菌和真菌的有效活菌数也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7. 48%,33. 02%,说明施用HB1改善了土壤的生物学性状。综上所述,草酸青霉菌HB1能有效溶解土壤中难溶性磷,增强白菜对土壤磷的吸收利用,改善土壤的生物学性状,而在秸秆还田的条件下HB1的促生效应及溶磷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因此,在秸秆还田的情况下施用草酸青霉菌HB1要考虑秸秆腐解对其促生效应和溶磷能力的抑制效应。可为HB1菌在农业中的科学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尚东 吴俊 赵久成 谭宏伟 李杨瑞
探讨施用糖蜜酒精发酵液对蔗田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从土壤生态学角度评价蔗田土壤质量,为蔗区大规模利用糖蜜酒精发酵液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糖蜜酒精发酵液定量还田提高了土壤中全碳、全氮、全钾和全磷等矿质元素的含量,肥效与化肥处理一致,可作为化肥的替代肥源;糖蜜酒精发酵液定量还田对包括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和酶活性等土壤生物学特性均没有造成不良影响,表明其对蔗田土壤生态环境没有造成显著的污染或破坏,而且对蔗田土壤质量的影响效果优于化肥。
关键词:
糖蜜酒精发酵液 蔗田 土壤生物学性状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胡嗣佳 胡容 蒲玉琳 王奥博 向双 龙高飞 张世熔 贾永霞 徐小逊
生物学肥力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能够指示生态恢复措施下沙化草地的土壤质量变化。以围栏禁牧草本模式(enclosure plus grass,EG)、围栏禁牧灌草间作模式(enclosure intercropping shrub-grass,ESG)和围栏禁牧沙障+灌草间作模式(enclosure plus sand-barrier and shrub-grass,ESSG)3种恢复地为研究对象,以未恢复的沙化草地(desertification grassland without restoration,CK)为对照,采用调查采样法、综合评价法研究生态恢复措施及年限对沙化草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恢复模式提高了沙化草地土壤中各项生物学肥力指标,ESSG模式下土壤质量的恢复效果最优,生物学肥力指数(biological fertility index,BFI)分别显著高出EG和ESG模式41.5%和43.1%(P<0.05)。EG和ESG模式下,土壤各项生物学肥力指标随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5、7~9和≥15a恢复地的BFI值均显著高于未恢复地(0年)(P<0.05),且≥15a的恢复地又显著高于≤5和7~9a恢复地(P<0.05)。因此,在本研究的时间范围内,时间越长生态措施下土壤质量的恢复效果越好,但其最佳恢复期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思宇 汪灿 彭方丽 周棱波 张国兵 高杰 赵强 邵明波
【目的】研究糯高粱与大豆间作模式不同带宽配置下糯高粱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的变化,为糯高粱的优质高产及可持续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于2021年和2022年开展田间试验,以单作糯高粱为对照(CK),研究(2行)糯高粱与(1行)大豆间作模式下4种带宽配置(T_(1),带宽120 cm,糯高粱窄行行距40 cm、宽行行距80 cm,糯高粱与大豆间距40 cm;T_(2),带宽130 cm,糯高粱窄行行距50 cm、宽行行距80 cm,糯高粱与大豆间距40 cm;T_(3),带宽140 cm,糯高粱窄行行距40 cm、宽行行距100 cm,糯高粱与大豆间距50 cm;T_(4),带宽150 cm,糯高粱窄行行距50 cm、宽行行距100 cm,糯高粱与大豆间距50 cm)对糯高粱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糯高粱间作大豆不同带宽配置处理对糯高粱根际土壤特性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不同带宽配置处理下糯高粱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及产量均显著高于单作糯高粱处理,且均以T_(3)表现最好。在2021年和2022年,T_(3)下糯高根际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69.85 g/kg和61.12 g/kg、0.84 g/kg和1.08 g/kg、0.39 g/kg和0.51 g/kg、44.61 g/kg和46.92 g/kg、344.58 mg/kg和266.63 mg/kg、25.79 mg/kg和26.16 mg/kg、16.32 mg/kg和23.60 mg/kg,其2年均值较CK分别增加18.47%、13.36%、26.00%、12.18%、60.85%、43.47%和49.24%;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硝酸还原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为207.94 U/g和180.27 U/g、53.43 U/g和70.90 U/g、150.09 U/g和208.64 U/g、0.43 U/g和0.40 U/g、48.06 U/g和51.38 U/g,其2年均值较CK分别增加49.37%、45.61%、76.10%、55.81%和18.89%;产量分别为6199.18 kg/hm~(2)和6467.28 kg/hm~(2),其2年均值较CK增加22.68%。【结论】本试验条件下,糯高粱间作大豆的适宜带宽配置为带宽140 cm,糯高粱窄行行距40 cm、宽行行距100 cm,糯高粱与大豆间距50 cm。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谭红妍 闫瑞瑞 闫玉春 陈宝瑞 辛晓平
【目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是土壤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变化的敏感指标,是判别干扰条件下土壤生态系统退化的重要生物学指标。研究不同放牧强度下温性草甸草原土壤生物性状及其与地上植被的关系,以了解放牧作用下草原土壤与植被退化的过程和机制,为退化草地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呼伦贝尔草甸草原肉牛控制放牧试验为平台,分析4种不同放牧强度(对照区G0.00:0.00 Au·hm-2、轻度放牧G0.23:0.23 Au·hm-2、中度放牧G0.46:0.46 Au·hm-2、重度放牧G0.92:0.92 Au·hm-2)下温性草甸草原地上植被、土壤微生物生理群数量以及土壤酶活的特性,并探讨土壤生物性状...
关键词:
放牧 地上植被 土壤微生物生理群 土壤酶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蓓 何雨 吴蓉 沈亚芳 王洋 赵光武
杂草稻Oryza sativa f. spontanea是一种伴生性的稻田恶性杂草,和栽培稻Oryza sativa同属禾本科Poaceae稻属Oryza,具有生长势强、易脱粒、休眠性强、耐逆等特性;其起源主要是由栽培稻品种去驯化而成。杂草稻的发生严重影响栽培稻产量,降低稻米品质,影响稻种纯度,且难以防除。中国杂草稻发生分布不均,在广东、辽宁、宁夏、江苏、江西、黑龙江、安徽、山东、浙江等地均有发生,且发生程度不同。其发生原因主要有农机跨区作业、栽培技术改变、选择性除草剂缺乏等。目前常采用人工拔除,调整栽培方式(套播、直播转变为移栽、机插),实施水旱轮作,施用丙草胺类除草剂等方式防除,但尚未有非常有效的防控措施。此外,由于杂草稻的变异类型丰富,其遗传背景又与栽培稻相似,因此可作为栽培稻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参6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安丹丹 王慧军 刘忠宽 陶佩君
河北对苜蓿充分供应氮、钾、磷等其他营养的情况下,就不同硫营养水平对紫花苜蓿产量、生物学性状及再生速度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2处理在现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的株高、茎粗、产量和增产效益最佳;S3处理的再生速度最大;茎叶比随着硫营养水平的不断增长逐渐下降。通过对各个性状的分析,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S2为硫肥最佳用量。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硫营养 生物学性状 再生速度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徐秋芳 吴家森 姜培坤
为研究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林不同除草方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在浙江省临安市布置了不同除草方式试验,包括对照、翻耕除草、施用除草剂、刈割除草而不翻耕等4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除草方式对土壤养分无显著影响,传统的翻耕除草方式明显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P<0.05);而除草剂除杂草处理,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含量以及利用的碳源种类明显下降;对照处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最好;刈割除草但不翻耕处理土壤各项指标均为中等。兼顾水土保持和土壤质量,采用刈割除草方式对林地土壤质量维持和板栗生长均较有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