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66)
- 2023(2402)
- 2022(2119)
- 2021(2081)
- 2020(1830)
- 2019(4053)
- 2018(4100)
- 2017(7111)
- 2016(4496)
- 2015(5102)
- 2014(5100)
- 2013(5011)
- 2012(5072)
- 2011(4615)
- 2010(4787)
- 2009(4595)
- 2008(4753)
- 2007(4451)
- 2006(3909)
- 2005(3576)
- 学科
- 济(13286)
- 经济(13266)
- 管理(10583)
- 业(9347)
- 企(7637)
- 企业(7637)
- 学(7098)
- 方法(6055)
- 数学(4882)
- 数学方法(4708)
- 农(4426)
- 中国(3505)
- 财(3199)
- 贸(3122)
- 贸易(3119)
- 制(3059)
- 易(3047)
- 理论(2960)
- 农业(2554)
- 业经(2553)
- 和(2455)
- 划(2227)
- 策(2173)
- 教育(2157)
- 体(2115)
- 地方(2112)
- 银(2065)
- 及其(2056)
- 银行(2012)
- 环境(2004)
- 机构
- 大学(68126)
- 学院(67567)
- 研究(29840)
- 科学(24344)
- 农(22811)
- 中国(20939)
- 所(18811)
- 济(18744)
- 农业(18575)
- 管理(18458)
- 经济(18139)
- 研究所(17566)
- 业大(16809)
- 京(16553)
- 理学(15489)
- 理学院(15169)
- 管理学(14417)
- 管理学院(14320)
- 中心(12807)
- 省(12512)
- 农业大学(11905)
- 室(11850)
- 江(11495)
- 实验(11032)
- 科学院(10709)
- 院(10609)
- 实验室(10590)
- 北京(10587)
- 技术(10411)
- 业(10395)
- 基金
- 项目(46580)
- 科学(33001)
- 家(32046)
- 国家(31798)
- 基金(31441)
- 研究(25284)
- 科学基金(23922)
- 自然(19213)
- 省(18998)
- 自然科(18765)
- 自然科学(18758)
- 自然科学基金(18399)
- 划(17032)
- 基金项目(16314)
- 资助(14264)
- 科技(13029)
- 计划(12670)
- 社会(12655)
- 社会科(11759)
- 社会科学(11752)
- 重点(11691)
- 教育(11577)
- 专项(9733)
- 科研(9633)
- 发(9630)
- 农(9386)
- 编号(9329)
- 创(8919)
- 部(8828)
- 业(8532)
共检索到1050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余从田 刘勤晋
对不同嫩度茶鲜叶经蒸汽杀青、沸水杀青处理后的杀青效果以及各主要品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嫩度较好(四级)的茶鲜叶采用蒸汽杀青、沸水杀青均可行,但较老茶鲜叶(六级以下)采用沸水杀青效果更好。鲜叶经蒸汽杀青后,各种成分的含量和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多数成分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茶多酚总量、儿茶素总量、咖啡碱含量分别下降8.6%、12.1%、24.9%。而且沸水杀青叶中水溶性成分损失高于蒸汽杀青叶,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氨基酸、矿质元素分别多降低8.6%、50.8%、57.8%、28.3%,但苦涩味指数却下降15.9%。
关键词:
蒸汽杀青,沸水杀青,品质成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继荣 陈玉琼 孙娅 袁芳亭 倪德江
对鹿苑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化学成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加工进程,茶多酚总量降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 (EGC)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CG)含量降低,儿茶素(C)和表儿茶素(EC)含量增加,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含量呈增加趋势;氨基酸、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先增后降;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首次应用测色技术对鹿苑茶加工过程色泽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鹿苑茶干茶和茶汤a*值均为负值,随加工的进程而增加,绝对值减少;干茶和茶汤b*值都为正值,其中干茶b*值随加工的进程而减少,茶汤b*值的变化趋势则相反。
关键词:
黄茶 鹿苑茶 加工 品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勤操 戴伟东 蔺志远 解东超 吕美玲 林智
【目的】茶叶生产上常采用遮阴处理来提高其品质,然而,黑暗遮阴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尚未清楚。本文重点研究黑暗遮阴对茶叶中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以期更加详细了解遮阴与茶叶品质的关系。【方法】利用遮阳网对茶树进行中度(65.0%)、黑暗(99.7%)两个遮阴处理,不遮阴作为对照;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总多酚、总氨基酸、总黄酮的含量,同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HPLC-Q-TOF/MS)对茶叶中的主要品质成分进行详细调查。【结果】与对照相比,中度遮阴显著降低了茶叶的总氨基酸、总黄酮含量(P<0.05),轻微降低了总多酚含量,增加了酚氨比;黑暗遮阴显著降低了总氨基酸和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了总多酚含量和酚氨比(P<0.05)。主成分分析(PCA)表明,两个遮阴处理明显改变了茶树叶片的代谢组。进一步鉴定得到了87个化合物,包括2个生物碱、18个氨基酸、12个儿茶素类、8个儿茶素二聚体类、19个黄酮(醇)糖苷、5个香气糖苷、6个核苷(酸)、9个酚酸、8个其他化合物;与对照相比,82个化合物在遮阴处理后出现显著差异(P<0.05)。遮阴后,生物碱含量显著增加;氨基酸呈现多样性变化,半数以上氨基酸含量显著下降;部分儿茶素类及二聚儿茶素类物质的含量在中度遮阴后显著降低,然而大部分儿茶素类和儿茶二聚体素类物质的含量却在黑暗遮阴后显著上升;绝大部分黄酮(醇)糖苷的含量在遮阴后出现显著下降,且遮阴程度越高,下降越多;大部分香气糖苷含量在遮阴后显著上升;大部分核苷(酸)含量在遮阴后显著降低;多数酚酸的含量在遮阴后显著上升。【结论】黑暗遮阴后,生物碱、儿茶素类及儿茶素二聚体类等物质含量显著上升,氨基酸含量显著下降,酚氨比显著上升,预示黑暗遮阴处理可能不利于提高茶叶的品质。
关键词:
茶叶 遮阴 代谢组学 液质联用 次生代谢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陈义勇 黎健龙 周波 吴小敏 崔莹莹 冯少茂 胡海涛 唐劲驰
【目的】解析茶园间作鼠茅草对土壤营养成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为鼠茅草间作改良茶树种植生态环境,提升茶叶品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间作鼠茅草2年的茶园土壤和茶叶鲜叶为试验材料,清耕茶园为对照,对茶园表层土壤pH、有机质、矿质营养成分等进行测定;运用16S、ITS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土壤细菌和真菌种群结构进行测定分析;茶叶品质成分采用Agilent-7890B气相色谱仪进行检测。【结果】在茶园间作鼠茅草2年后,茶园土壤pH提高0.29,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6.46 g·kg~(-1);另外,有效磷、速效钾、铵态氮、硝态氮等在鼠茅草间作的茶园土壤中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有效磷是清耕茶园的5.88倍。鼠茅草间作茶园土壤全氮含量高于清耕茶园,全磷、全钾、全钠含量均低于清耕茶园。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铜和阳离子交换量在鼠茅草间作茶园土壤中的含量均高于清耕茶园。鼠茅草间作茶园土壤细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减少。有机质分解相关放线菌门细菌和子囊菌门真菌在鼠茅草间作茶园土壤中的相对丰度增加。鼠茅草间作茶园与清耕茶园茶叶鲜叶中共鉴定出259个茶叶代谢物组分,其中20种代谢物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差异代谢物主要包括糖类、脂肪酸类和儿茶素类等。鼠茅草间作茶园茶树叶片中麦白糖、甲基-β-D-吡喃葡萄糖苷、乳糖醇、半乳糖甘油及α-乳糖含量是清耕茶园的2倍以上;(9Z)-十八碳烯酸和(9Z,12Z,15Z)-十八碳三烯酸含量显著低于清耕茶园;(+)-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酚、表儿茶素等4种儿茶素类代谢物在鼠茅草间作茶园茶叶中的含量也显著低于清耕茶园。【结论】茶园间作鼠茅草能有效缓解茶园土壤酸化,增加土壤有机质及矿质营养元素含量;土壤细菌和真菌数量及群落结构的变化能有效提升茶树对土壤营养成分的吸收和利用。土壤营养成分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对茶叶品质成分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
鼠茅草 茶 间作 土壤微生物 品质成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德江 陈玉琼 袁芳亭 田波平
用薄层层析扫描分析法测定了绿针茶叶绿素组成在加工过程中的动态变化,以及不同采摘期制成的绿针茶叶绿素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加工过程的推进,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呈下降趋势,脱镁叶绿素a(Pya)、脱镁叶绿素b(Pyb)呈上升趋势,叶绿素酸酯a(Cda)、叶绿素酸酯b(Cdb)变化较小。杀青工序和揉捻后做形前期是叶绿素破坏和脱镁叶绿素形成的主要阶段。随着采摘期的推移,成品茶叶的Chla、Chlb的含量逐渐下降,而Pya、Pyb的含量则逐渐上升,使叶色发暗
关键词:
绿针名茶 叶绿素 色泽品质 加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玉琼 唐海燕 余志 卢志和
对梯田秀峰茶加工过程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叶绿素等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梯田秀峰茶在加工过程中,叶绿素呈递减趋势,茶叶色泽和绿色度下降;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该2类物质加工后期含量的降低有助于香气的发展;茶多酚、儿茶素呈下降趋势,其中干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的含量下降幅度最大,而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和儿茶素(C)的含量增加。
关键词:
梯田秀峰茶 加工 生化成分 品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余泽恩 丁仕华 梁青青 刘帆 李兆鹏 王衍成 郝若诗 黄业伟
【目的】"陕茶1号"是陕西省首个无性系茶树新品种,探索不同冲泡条件下绿茶"陕茶1号"中主要品质成分的溶出规律,为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消费者科学饮茶以及茶艺理论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绿茶"陕茶1号"为研究对象,依据茶叶日常冲泡习惯和水温(℃)、冲泡时间(min)和茶水比(g/mL)3个因素设计正交试验,应用HPLC法检测并分析咖啡因、主要儿茶素(EGCG、ECG和EC)以及茶氨酸和谷氨酸等品质成分的溶出规律。【结果】水温为70℃、时间为2 min时,茶氨酸和谷氨酸的溶出率即超过20%,咖啡因的溶出率接近10%,EC的溶出率为6%左右,而酯型儿茶素的溶出率很低(不到2%)。水温为93.5℃、时间为10 min时,茶氨酸和谷氨酸的溶出率超过3/4,咖啡因与EC的溶出率约35%,酯型儿茶素的溶出率仍较低(仅溶出约1/6)。【结论】相同条件下不同品质成分溶出速率的顺序为:氨基酸>咖啡因>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对咖啡因、酯型儿茶素和主要氨基酸溶出率的影响因素排序为:时间>水温>茶水比,对EC溶出率影响的大小依次为:水温>时间>茶水比。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周志 刘扬 张黎明 许锐能 孙丽莉 廖红
【目的】分析乌龙茶主产区武夷茶园中土壤养分状况及其对茶叶品质成分的影响,为改良茶园养分管理和提升茶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在2008年福建省土壤普查数据的基础上,于2015年在武夷3大茶区,(桐木区、岩茶区和洲茶区)随机选取68个茶园,包括桐木区12个、岩茶区32个和洲茶区24个,分别采取茶园0—20 cm的土壤和一芽三叶的茶青样品。检测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等土壤养分指标,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HPLC)定量测定茶青中的茶氨酸、咖啡碱、芦丁、ECG、EGCG和总儿茶素等6种次级代谢物含量做品质成分分析。【结果】通过对比2008年和2015年的土壤养分指标,发现近年来,武夷茶区土壤酸化严重,部分茶园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显著。三大茶区中,岩茶区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变化最为明显,其土壤pH、有机质和碱解氮分别下降了0.65、45.29%和49.39%;土壤有效磷含量却大幅度上升,从5.21 mg?kg~(-1)上升到平均值为245.70 mg?kg~(-1),上升幅度超过40倍。说明该区域茶园存在过度施肥的现象。土壤养分状况显著影响茶叶品质成分,并且不同土壤养分指标对不同品质成分的影响有所不同。通过边际效应分析,发现各次级代谢物的最高含量都有其对应的土壤养分范围。在此基础上,拟合了武夷茶区高品质茶园适宜的土壤养分范围:pH4.5—5.0;有机质20—40g·kg~(-1);碱解氮60—100 mg·kg~(-1);有效磷10—100 mg·kg~(-1);速效钾100—150 mg·kg~(-1)。【结论】综合本研究结果,建议武夷岩茶区和洲茶区在养分管理方面,总体采取有机肥取代部分化肥,适量补氮和钾,严格控制磷肥施用等措施。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刘雪 李亚妹 刘娇 钟蒙蒙 陈余 李兴民
选取哈夫单位、蛋黄指数和蛋白p H作为鸡蛋品质表征指标,并以哈夫单位为72作为保鲜终止点,模拟物流过程中冷藏法和气调法两种保鲜技术使用期间及其终止后鸡蛋品质的变化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保鲜技术应用过程中,在25℃条件下贮藏,气调保鲜鸡蛋的哈夫单位、蛋黄指数、蛋白p H的变化速率均小于冷藏保鲜,而冷藏保鲜鸡蛋的品质下降速率小于对照组;保鲜终止后,气调保鲜鸡蛋哈夫单位、蛋黄指数的变化速率均小于冷藏组,而蛋白p H变化速率大于冷藏组,冷藏组鸡蛋的品质变化速率小于对照组。综合整个过程来看,气调保鲜能够更有效地减缓鸡蛋品质的衰变速率,延长鸡蛋货架期。
关键词:
鲜鸡蛋 气调包装 冷藏保鲜 鸡蛋品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洪展 郑风荣 赵世杰
以衰老类型不同的两个小麦品种鲁麦L14和935031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衰老类型小麦品种在衰老的过程中光合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自开花至成熟期,鲁麦L14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光能转化效率的下降速度均明显快于小麦品种935031,但是各相关参数降低的起始时间不同,自开花后30 d鲁麦L14的叶片已经开始干枯,而935031小麦品种到成熟时大部分叶片还保持绿色,说明小麦叶片早衰与光合能力的下降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
小麦 叶片衰老 光合特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涛 贺帆 詹军 霍开玲 赵华武 王梅 宫长荣
为优化烤烟密集烘烤技术,实现烟叶烘烤进程的精准化和智能化控制,以中烟100下部叶、中部叶和上部叶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密集烘烤过程中不同部位烟叶亮度值(L*)、红度值(a*)、黄度值(b*)、彩度值(C*)、色相角(H)与主要化学成分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密集烘烤过程中3个部位的烟叶各颜色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开始烘烤至42℃变化最为显著,但上部叶各颜色值变化较中部叶和下部叶滞后;不同部位烟叶颜色值与主要化学成分相关性差异较大,其中总酚含量与各颜色值的相关性均不显著,但还原糖和色素类物质与各颜色值的相关性较好;中部叶还原糖含量与L*值和a*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b*值和C*值呈显著正相关,与H值呈极显...
关键词:
烤烟 部位 颜色值 化学成分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金婷 韦锦坚 韦持章 农玉琴 骆妍飞 陆金梅 廖春文 覃潇敏
为了探究不同氮水平下茶树/大豆间作对茶叶品质成分及其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了4个氮水平(N0-0 g/kg,N1-0.25 g/kg,N2-0.5 g/kg,N3-1.0 g/kg)和茶树-大豆间作、茶树单作2种种植模式,8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茶-大豆间作显著提高茶叶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及可溶性糖的含量,降低了茶多酚的含量,改善了茶叶的营养品质以及产量;亦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以及有机质的含量,改善了土壤的肥力状况。此外,在茶-大豆间作系统中,与常规施氮水平(N2)下的单作相比,氮肥减施1/2(N1)并未显著降低茶叶产量和品质成分含量,还有效改善了土壤的肥力。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叶品质成分与土壤各营养成分的丰缺显著相关,以有效磷的影响最大。本试验条件下,茶-大豆间作系统具有在减施氮肥而维持茶叶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改良的潜力。
关键词:
间作 茶树 氮水平 土壤养分 品质成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小茜 刘姝彤 王灿磊 崔萌萌 孙亮 周竹君 冷平
以中华寿桃桃渣为材料,分析研究鲜桃渣在堆放过程中发酵对其膳食纤维各成分的影响。在室温下将桃渣挤压存放在无菌器皿中,压紧尽可能排除氧气并加盖封存以模拟其因完全隔离氧气而发生的厌氧发酵;另取桃渣存放在无菌器皿中,不断搅拌使其间隙增大以模拟其因接触氧气而发生的好氧发酵。结果表明:在15 d的好氧发酵中桃渣中,总膳食纤维、纤维素和水溶性果胶含量分别下降14.9%、17.1%和14.4%,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上升了7.7%,总果胶含量变化不大;而在15 d的厌氧发酵中,桃渣中总膳食纤维、纤维素和水溶性果胶含量分别下降20.4%、10.4%和9.86%,可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上升了13.7%,总果胶含量下降了1...
关键词:
桃渣 堆放 膳食纤维 果胶 纤维素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心彪 李兴需 刘睿 周国林
为探究鲜食番茄生长期果实品质动态变化规律,指导栽培并确立适宜的采收期,以5个不同品种的鲜食番茄为材料,分析其成熟过程中果实色泽、硬度以及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番茄红素、矿物质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果实成熟过程中,硬度由3 000~4 000 g降至1 000~2 000 g,果皮红色逐渐加深,番茄红素增加至0.016 mg/g左右,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葡萄糖、果糖含量都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且在坚熟期达到最大值;糖酸比、可溶性糖含量总体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可滴定酸、苹果酸含量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同一品种的番茄在不同的生长期某些矿物质的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坚熟期为鲜食番茄最适宜的采收时期,坚熟期NT31番茄的糖酸比在7.5左右,果糖含量为15.0 mg/g,可溶性蛋白含量为17.0 mg/g,具备更高的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