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84)
2023(6862)
2022(5769)
2021(5134)
2020(4275)
2019(9451)
2018(8975)
2017(16754)
2016(9313)
2015(9885)
2014(9444)
2013(9264)
2012(8636)
2011(7788)
2010(7537)
2009(6873)
2008(6701)
2007(5824)
2006(5059)
2005(4421)
作者
(31954)
(26644)
(26608)
(24800)
(17003)
(13157)
(11776)
(10561)
(10243)
(9280)
(9274)
(8899)
(8858)
(8620)
(8390)
(8378)
(8198)
(8042)
(7758)
(7734)
(7120)
(6548)
(6423)
(6160)
(6142)
(5981)
(5835)
(5795)
(5543)
(5525)
学科
(34120)
经济(34071)
管理(25106)
(24715)
(19230)
企业(19230)
方法(16856)
数学(15102)
数学方法(14915)
(10965)
(10148)
(9425)
中国(8572)
(8251)
贸易(8250)
(8058)
业经(7594)
农业(7072)
(6243)
技术(6006)
环境(5763)
(5665)
财务(5660)
财务管理(5646)
企业财务(5389)
地方(5100)
(5002)
银行(4943)
(4925)
金融(4924)
机构
大学(136569)
学院(134012)
研究(52560)
(52159)
经济(51229)
管理(47971)
理学(42686)
理学院(42136)
管理学(41045)
管理学院(40846)
(38733)
科学(37978)
中国(36982)
农业(31437)
业大(30305)
(29598)
(29358)
研究所(27798)
中心(22624)
(21599)
农业大学(20951)
(19680)
(19337)
(18263)
北京(18132)
财经(17874)
(17751)
科学院(17008)
(16843)
实验(16512)
基金
项目(101825)
科学(78108)
基金(75141)
(72107)
国家(71563)
研究(61230)
科学基金(58409)
自然(42601)
自然科(41656)
自然科学(41637)
自然科学基金(40940)
基金项目(39975)
(39522)
社会(39327)
社会科(37296)
社会科学(37284)
(34998)
资助(30810)
教育(27193)
重点(23803)
计划(23771)
科技(21939)
(21504)
(21326)
(21248)
科研(21188)
编号(20900)
创新(20068)
(19969)
(18151)
期刊
(50123)
经济(50123)
学报(37356)
研究(33619)
(33475)
科学(29670)
大学(26270)
学学(25510)
中国(24720)
农业(22574)
管理(16375)
(15495)
(12450)
业大(11723)
农业大学(9857)
经济研究(9562)
(9510)
金融(9510)
(9077)
财经(8672)
林业(8570)
业经(8360)
教育(8332)
技术(8324)
科技(8234)
(7416)
问题(6874)
中国农业(6731)
自然(6497)
统计(6049)
共检索到1868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小伟   钟志堂   唐莉莉   韦家武   李骅   戴尔建   尹明超   王峰   武文娟   王永健   葛艳艳  
为提高大蒜机械化播种质量,分析了种箱内种层厚度、播种密度、茬口类型(大蒜-玉米,大蒜-水稻)、蒜瓣大小均匀性、作业速度和播种深度等因素对机械播种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1/4,1/2,满种箱条件下,最小空穴率分别对应为B、A和B机型,为7.2%、7.7%和8.3%。A机型和C机型空穴率随着密度增加而增加,正芽率在密度为37.5万穴·hm~(-2)时达到最高值94%,随着密度增加,两种机型5 cm及以上规格的蒜头比例减小。两种茬口下,A机型正芽率差异不显著,A机型空穴率和重播率均值优于C机型,分别降低1.0%和1.1%。A和C机型的空穴率随着蒜瓣重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平均空穴率分别为4.4%和3.2%。随着作业速度的增加,空穴率呈上升趋势,而重播率呈下降趋势,A、B、C机型在不同速度下的平均空穴率分别为9.4%、7.6%和8.8%,平均重播率分别为5.9%、8.3%和6.4%,适宜的作业速度为0.3 m·s~(-1)。增加播种深度有助于提高正芽率,A、B、C机型在不同播种深度下的平均空穴率分别为8.4%、8.1%和8.1%,平均重播率分别为6.6%、9.2%和7%,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3种机型总体呈现出增产趋势。该研究结果可为大蒜播种机的选用提供参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宁  翟志席  李建民  段留生  李召虎  
2007-2008年在大田条件下,以两种不同穗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密度组合对小麦叶面积系数及生育后期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LAI、旗叶Pn、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及产量均存在明显影响,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均表现为晚播高密处理的LAI最小,SPAD值则是早播处理的低。多穗型品种良星99在中播常规播量时其Pn、Fv/Fo和Fv/Fm较大,产量最高,大穗型品种洲元9369也是在中播常规播量时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各项指标占优。10月12-19日为适宜播种期范围。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许炜  孙志贵  田贺培  张运波  卢碧林  
为研究不同播种和施肥方式下直播水稻分蘖特征和产量状况,以全两优681、荃优华占和黄华占为试验材料,在江汉平原稻麦两熟制耕作制度下,设置2种播种方式(机械直播和人工撒播)和施肥方式(4次施肥和3次施肥),研究了直播稻成蘖和成穗特征及产量表现。结果显示:各处理一次分蘖成蘖主要叶位为1/0至6/0,3/0至6/0叶位的成蘖率较高,二次分蘖叶位为2/1、3/1和2/2,3/1叶位成蘖率最高;2/0到5/0叶位是一次分蘖成穗优势叶位,2/1和3/1是二次分蘖的主要成穗叶位;一、二次分蘖成蘖和成穗率方面,机械直播稻高于人工撒播稻,4次施肥直播稻高于3次施肥直播稻;各处理不同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净干物质积累量趋势一致,机械直播稻高于人工撒播稻,4次施肥直播稻高于3次施肥直播稻;分蘖至拔节期各处理叶绿素呈下降趋势,机械直播稻高于人工撒播稻,4次施肥高于3次施肥;机械直播稻和4次施肥直播稻的穗部性状优于人工撒播稻和3次施肥直播稻;从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来看,各处理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机械直播稻产量显著高于人工撒播稻,4次施肥的直播稻产量显著高于3次施肥的直播稻,除了有效穗数外,其他构成要素趋势与产量表现基本一致。综上,不同播种和施肥方式下,直播稻分蘖特性存在明显差异,机械直播稻和4次施肥下的直播稻的一、二次分蘖成穗率高,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干物质积累量大,穗部性状占优势,产量高。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鹄生  罗会明  彭景武  
本文以每平方米播种种子数为密度指标,对三个不同千粒重品种进行了四种密度处理,结果表明:播种密度与秧苗素质、千粒重、有效穗数、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500粒/m2处理的产量与其他处理及对照的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提出了三个品种的适宜播种密度为2500粒/m2。根据各处理的结果建立了播种量与千粒重和密度关系的方程式,Z=2.2293X+0.0183Y-61.17,只要确定品种的适宜播种密度,将该品种千粒重代入即可求出播种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鹏  张宇  何梦雅  徐非  
摘 要:以蒙古栎种子为材料,研究播种时期对蒙古栎不同类型苗木出苗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蒙古栎在秋季不同时间播种的出苗率均在 60% 以上,但以早期(9 月下旬)播种的出苗率最高(大于 80%),早期播种的苗木在苗高、地径、侧根数、根体积和根生物量等指标上都明显要高于其它播种时期,蒙古栎在秋播裸根育苗时应适时早播;秋季播种的容器苗在所有观测的形态指标上均好于春季播种的容器苗,秋季容器育苗质量更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谷晓岩  梁正伟  黄立华  马红媛  
研究了东稻2号在不同播量条件下的秧苗素质,以及在盐碱地大田种植、人工插秧条件下不同播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的生长发育状况影响显著,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素质下降,每盘播量50,80,100,120 g明显优于150 g与200 g,秧苗个体生长良好,素质较高。随着播种量的增加,产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最高产量的播种量为每盘80 g(500 g/m2),平均为5 284.7 kg/hm2,比其他处理分别高出9.9%,6.1%,9.8%,16.1%,14%。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张鹏  张宇  何梦雅  徐非  
以蒙古栎种子为材料,研究播种时期对蒙古栎不同类型苗木出苗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蒙古栎在秋季不同时间播种的出苗率均在60%以上,但以早期(9月下旬)播种的出苗率最高(大于80%),早期播种的苗木在苗高、地径、侧根数、根体积和根生物量等指标上都明显要高于其它播种时期,蒙古栎在秋播裸根育苗时应适时早播;秋季播种的容器苗在所有观测的形态指标上均好于春季播种的容器苗,秋季容器育苗质量更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苗锦山  贾春林  杨秋玲  吴波  盛亦兵  
在轻盐碱地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从美国引进紫花苜蓿品种WL323和ARRIBA在不同播量条件下生育情况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对两个紫花苜蓿品种的植株发育影响显著;随公顷播种量的增加,两品种均在播种量30.0 kg/km2时第一茬干草产量达到最高值,但播量进一步增加导致产量显著下降,ARRIBA减产幅度高于WL323。回归分析表明:在盐碱地种植条件下,WL323和ARRIBA获得理论最高产量的播种量分别为28.9 kg/hm2和29.4 kg/hm2。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唐崇健  
如果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每棵苹果树上大概有500只苹果,每个苹果里平均有10颗种子。通过简单的乘法,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棵苹果树有大约5000颗种子。你也许会问,既然种子的数目如此可观,为什么苹果树的数量增加不是那么快呢?
关键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虹  杨兆生  闫素红  王俊娟  陈长海  梁文科  戚廷香  
在不同种植方式下 ,对豫麦 18号、豫麦 2 1号、豫麦 4 9号、93中 6等 4个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等行距与宽窄行之间产量无明显差异 ,低播量、高播量下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叶面积系数从开花到乳熟都呈下降趋势 ,只有 93中 6呈上升趋势 ,豫麦2 1号、豫麦 4 9号、豫麦 18号间无差异。豫麦 18号灌浆速度最快 ,豫麦 2 1号最慢 ,豫麦 4 9号和 93中 6相比 ,前者前期灌浆快 ,后者后期灌浆快 ,93中 6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豫麦 18号次之 ,豫麦2 1号第 3,豫麦 4 9号最低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玉敏  庞良玉  张庆玉  张冀  冯文强  曹卫东  
通过裂区设计试验,以播期为主处理,播种量为副处理,对5个播期(9月10日,9月25日,10月10日,10月25日和11月10日)和3个播种量(30、60和90 kg/hm2)的光叶紫花苕鲜草产量、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生产鲜草为目的的光叶紫花苕,在川中丘陵区适宜播期是9月,最佳播期是9月25日左右,此播期鲜草产量、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极显著高于其他4个播期。适宜播种量为30~60 kg/hm2。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桂莲  屠乃美  袁菊红  刘鹏  张顺堂  
为探明再生稻的适宜播种期,选用培两优500和汕优63为材料,研究不同播种期对再生稻腋芽萌发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对再生稻生育期、腋芽萌发和产量均有明显影响,以3月31日播种的腋芽萌发好,再生季产量高,4月11日播种的腋芽萌发较差,但能正常成熟,4月19日播种的腋芽萌发差且不能在安全期内齐穗,导致部分穗子不能抽穗或能抽穗但不能正常成熟.从气候条件和高产角度出发,供试组合作再生稻栽培,在长沙地区的适宜播种期为3月底至4月初,最佳播种期为3月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相昆  田海燕  魏建军  战勇  
本研究以"陇薯3号"原种为试验材料,选择重30g左右的健康小薯作为种薯,将小整薯分别按4个密度进行种植(行距均为90cm,株距分别为14.3、12.5、11.1和10cm),并在常规大田生产条件下,选择大种薯切块播种和小整薯播种,探讨二者在产量及发病率方面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在昭苏垦区的自然条件下,马铃薯块茎产量和单位面积块茎数目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单个块茎重量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多重比较表明,无论是产量、单薯重量、单株块茎数、单位面积主茎数、株高、商品薯率,还是病株率、病指,利用小整薯播种均优于传统的切块播种,但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朱丽芬  李能早  帕三石  谢云玲  赵丽娟  康玲会  夏琼梅  朱海平  陈明艳  尹娇  杨从党  李贵勇  龙瑞平  
【目的】探索机插籼稻适龄壮秧培育技术。【方法】以杂交籼稻岗优6366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播种量和施肥量,研究不同秧龄期秧苗素质的差异,探索机插籼稻适龄壮秧培育技术。【结果】播种量、施肥量和秧龄3因素对机插杂交籼稻秧苗素质有显著影响,其影响大小为秧龄>播种量>施肥量;机插杂交籼稻适宜的秧龄为20~30 d,超过30 d后秧苗生长受阻,秧苗素质变差,不适宜机插;随着秧龄的增加,应减少播种量;每100 kg育秧土掺混200 g复合肥能够满足30 d以内的秧苗生长。【结论】秧龄对秧苗素质影响最大,其次是播种量;机插杂交籼稻适宜的秧龄为20~30 d; 20 d秧龄时播种量为90 g/盘,当秧龄为25~30 d时播种量为70 g/盘; 30 d以内秧龄的施肥量为每100 kg育秧土掺混200 g复合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彭波  杨宁宁  何璐璐  孔冬艳  柳琳  孙艳芳  蒋悦  庞瑞华  李金涛  周伟  汪全秀  
为了探讨灌浆期高温对豫南不同香稻胚乳垩白性状的影响,以豫南地区的9个香稻品种和1个常规对照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2016,2017年研究不同播种期对不同香稻品种垩白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豫南香稻胚乳垩白性状的变幅范围较宽,在不同的播种期和不同的灌浆期温度条件下,不同香稻品种胚乳垩白性状的表现差异较大:香宝1号、郑稻18和香宝2号胚乳的垩白性状对灌浆期温度比较敏感,而其余香稻品种的垩白性状对灌浆期温度相对不敏感。豫南香稻胚乳的垩白率与灌浆期温度整体呈正相关:灌浆期温度越高,稻米胚乳的垩白率越高,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淀粉粒之间的空隙也越大。此外,开花后14 d的日平均温度与垩白率相关性最大,其次是开花后21 d、成熟期和花后7 d的温度。因此,针对香宝1号和香宝2号等胚乳垩白性状对灌浆期温度敏感的品种,在生产上可以通过改变播种期实现稻米垩白性状的改良;对农香粳4号和信长粳等胚乳垩白性状对灌浆期温度相对不敏感的香稻品种,在今后香稻新品种的育种工作中可以考虑将其作为骨干亲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