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17)
2023(7425)
2022(6206)
2021(5746)
2020(4697)
2019(10259)
2018(9969)
2017(18110)
2016(10323)
2015(11038)
2014(10649)
2013(10289)
2012(9617)
2011(8610)
2010(8526)
2009(7979)
2008(8114)
2007(7203)
2006(6286)
2005(5412)
作者
(34437)
(28714)
(28674)
(26839)
(18224)
(14349)
(12689)
(11517)
(10877)
(10003)
(9921)
(9589)
(9307)
(9202)
(9042)
(8909)
(8711)
(8614)
(8251)
(8062)
(7629)
(7041)
(6824)
(6558)
(6502)
(6457)
(6358)
(6315)
(5997)
(5911)
学科
(36787)
经济(36739)
管理(30550)
(26526)
(20855)
企业(20855)
方法(16975)
数学(14737)
数学方法(14510)
(12524)
(11745)
环境(11132)
(9659)
中国(9247)
(8630)
贸易(8627)
业经(8459)
(8378)
农业(7975)
(7241)
地方(6780)
(6613)
生态(6476)
技术(6402)
(6171)
(6036)
财务(6026)
财务管理(6012)
企业财务(5694)
(5522)
机构
大学(149454)
学院(148933)
研究(54834)
(54364)
经济(53269)
管理(53000)
理学(46739)
理学院(46111)
管理学(44966)
管理学院(44740)
科学(40527)
(40078)
中国(39154)
业大(32249)
农业(32242)
(31942)
(30401)
研究所(28482)
中心(24541)
(22853)
(21826)
农业大学(21772)
北京(19689)
(19551)
(19339)
财经(18871)
(18719)
师范(18304)
科学院(18289)
(18122)
基金
项目(109651)
科学(83932)
基金(79847)
(75292)
国家(74696)
研究(67950)
科学基金(61442)
自然(43937)
(43466)
社会(43265)
基金项目(43126)
自然科(42862)
自然科学(42843)
自然科学基金(42078)
社会科(40975)
社会科学(40961)
(37628)
资助(31809)
教育(30013)
重点(25587)
计划(24706)
编号(24236)
(23140)
科技(23021)
(22737)
(22416)
科研(22199)
创新(21378)
(20209)
大学(18891)
期刊
(57183)
经济(57183)
学报(38947)
(35459)
研究(35268)
科学(31284)
中国(27480)
大学(27166)
学学(26379)
农业(24009)
管理(17538)
(16917)
(13821)
业大(11790)
教育(10590)
(10500)
(10275)
金融(10275)
业经(10083)
农业大学(9802)
技术(9442)
科技(9278)
经济研究(9101)
财经(8977)
林业(8892)
资源(8797)
(7685)
问题(7603)
自然(7125)
中国农业(6922)
共检索到2083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兴明   陈继旺   范廷玉   储昭霞   董众兵   董鹏   梁淑英   邓瑞来  
为探究不同时间添加蚯蚓对矸石覆土中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生理生态的影响,采用土柱试验,设置2种覆土厚度(30cm(M组)、50cm(N组)),每组覆土分别设4个处理组:单独种植香根草(CK)、接种蚯蚓20d后添加香根草(A)、同时接种蚯蚓和添加香根草(B)、添加香根草20d后接种蚯蚓(C)处理,分析覆土理化性质及香根草生理生态指标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与CK相比,A、B和C处理均能使覆土pH值显著降低趋向中性(P<0.05),提升覆土EC、OM、TN和TP含量。与CK相比,不同时间接种蚯蚓均能增加香根草发芽率、总重和叶绿素a含量,其中B处理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A处理叶绿素b含量和C处理根系总长较CK均显著提高(P<0.05)。与CK相比,B处理降低香根草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效果较强,30和50cm厚度覆土下B处理香根草可溶性蛋白较CK分别降低9.34%、4.69%(P<0.05),50cm厚度覆土下脯氨酸含量较CK降低5.55%(P<0.05),而A处理能显著提高香根草丙二醛含量。同一覆土厚度下,A处理仅在30cm条件下显著降低香根草CAT活性;B、C处理香根草SOD、POD活性较CK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A、C处理中覆土OM、TN是影响香根草生理生态特性主要环境因子,而B处理中覆土OM、TP是影响香根草生理生态特性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可为蚯蚓-香根草联合应用于复垦土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王兴明   陈继旺   范廷玉   储昭霞   董众兵   董鹏   梁淑英   邓瑞来  
为探究不同时间添加蚯蚓对矸石覆土中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生理生态的影响,采用土柱试验,设置两种覆土厚度[30 cm (M)、50 cm (N)],每组覆土分别设4个处理组:单独种植香根草(CK)、接种蚯蚓20 d后添加香根草(A)、同时接种蚯蚓和添加香根草(B)、添加香根草20 d后接种蚯蚓(C)处理,分析覆土理化性质及香根草生理生态指标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与CK相比,A、B和C处理均能使覆土pH显著降低趋向中性(P<0.05),提升覆土电导率(EC)、有机质(OM)、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与CK相比,不同时间接种蚯蚓均能增加香根草发芽率、总重和叶绿素a含量,其中B处理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A处理叶绿素b含量和C处理根系总长较CK均显著提高(P<0.05)。与CK相比,B处理降低香根草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效果较强,30和50 cm厚度覆土下B处理香根草可溶性蛋白较CK分别降低9.34%和4.69%(P<0.05),50 cm厚度覆土下脯氨酸含量较CK降低了5.55%(P<0.05),而A处理能显著提高香根草丙二醛含量。同一覆土厚度下,A处理仅在30 cm条件下显著降低香根草过氧化氢酶活性;B、C处理香根草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较CK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A、C处理中覆土OM、TN是影响香根草生理生态特性主要环境因子,而B处理中覆土OM、TP是影响香根草生理生态特性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结果可为蚯蚓-香根草联合应用于复垦土壤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夏思瑶  王冲  王新宇  薛瑞  刘萌丽  
为探究蚯蚓粪基质中添加菌根真菌和混合矿物对西瓜苗期生长的影响,于2018年10—11月在中国农业大学温室内进行盆栽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CK(接种灭菌菌根真菌)、AM(接种菌根真菌)、KW(添加混合矿物并接种灭菌菌根真菌)、AM+KW(添加混合矿物并接种菌根真菌),42 d后采样测定基质养分含量、西瓜幼苗生物量、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生长指标。结果显示:在蚯蚓粪中添加混合矿物可以将基质容重降低42.18%,并显著提高基质的全氮、速效磷的含量(P<0.05),进而促进西瓜幼苗地下部的养分吸收,其中对Ca、Fe以及Mg的吸收量分别增加了60.97%、21.21%以及84.52%。同时接种菌根真菌和添加混合矿物可以显著增加西瓜幼苗的赤霉素含量(P<0.05),进而显著提高西瓜幼苗的地下部鲜重和根长(P<0.001)。综上所述,在蚯蚓粪中添加混合矿物及接种菌根真菌可以改善西瓜幼苗的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最终促进西瓜幼苗生长。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平  赵博  杨璐  赵秀海  张春雨  闫子超  
【目的】森林凋落物在森林地上和地下养分传输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型土壤动物蚯蚓可以通过取食、消化、排泄、掘穴等活动影响凋落物的分解,从而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产生影响。本文研究了凋落物添加和威廉环毛蚓接种对油松人工林土壤pH、有机碳(SOC)、全氮(STN)、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熵(q MB)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室内培养实验设置4种处理:(1)对照(S);(2)添加油松叶凋落物(SP);(3)接种蚯蚓(SE);(4)接种蚯蚓+油松凋落物(SPE)4种处理,分别在培养后第7、14、21、28、42、56天进行土壤样品取样。【结果】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期,SE处理下土壤pH均比同期S处理高,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SPE处理土壤pH均比同期S处理高,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无论是否添加叶凋落物,在各个培养期接种蚯蚓都对SOC和STN无显著影响(P>0.05)。到培养结束时,SE处理使SMBC和q MB分别降低了10.8%和10.9%;在各个取样期,SP处理土壤的SMBC和q MB较对照处理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添加凋落物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向微生物量碳的转化效率,且在凋落物中添加蚯蚓可进一步促进这种作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苏思宁  阮可瑾  冯嘉仪  冯为迅  梁智淇  吴道铭  曾曙才  
【目的】探究添加蚯蚓对尾叶桉在经污泥改良的稀土矿废弃地土壤上的生长、重金属累积及种植后基质重金属变化的影响,为污泥资源化利用和矿区废弃地生态修复提供依据。【方法】以经污泥改良的稀土矿废弃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试验探究不同赤子爱胜蚓添加量(40、60、80条·kg~(-1))对尾叶桉生长、重金属累积的影响,基于熵权TOPSIS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种植后基质重金属形态变化特征。【结果】与未经改良的废弃地土壤(对照)相比,污泥施用显著增加尾叶桉地上部生物量和地上、地下部Cu、Zn含量以及地下部Cd含量。与单施污泥相比,不同蚯蚓添加量均显著增加尾叶桉株高、总生物量、地上部Cd含量和不同部位Cu、Zn含量,植株Cu、Zn、Cd累积量分别显著增加1.61~2.27倍、2.37~2.93倍和0.93~1.35倍,添加量为60条·kg~(-1)时尾叶桉Zn累积量最高。不同处理下植物生长适应性及重金属累积综合评价得分排序为:污泥+60条·kg~(-1)蚯蚓(0.842)>污泥+40条·kg~(-1)蚯蚓(0.829)>污泥+80条·kg~(-1)蚯蚓(0.823)>单施污泥(0.174)>对照(0.134)。与对照相比,单施污泥显著增加种植后基质Cu、Zn、Cd全量及其不同形态含量;与单施污泥相比,不同蚯蚓添加量均显著减少种植后基质Cu、Zn、Cd全量以及不同形态Cd含量和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Cu、Zn含量。【结论】在用污泥改良稀土矿废弃地土壤时,添加赤子爱胜蚓可有效促进尾叶桉生长及其对Cu、Zn、Cd的吸收累积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重金属全量及易被植物吸收的有效态含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朱海滨  王柱石  李觅  杨义  马彦清  胡战军  董石飞  林昆  刘正坤  潘凯  
【目的】为了改善初烤烟叶香气质量。【方法】以K326中部烟叶为材料,研究了烘烤过程中不同时期添加薰衣草油对烤后烟叶致香成分和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在烟叶烘烤干筋期之前添加薰衣草油有利于新植二烯的形成与积累,烤后烟叶致香物质总量高于对照,其中在变黄中期添加薰衣草油烤后烟叶新植二烯含量和致香物质总量相对最高,其次为变黄初期;此外在烘烤过程不同时期添加薰衣草油均有利于类胡萝卜素类降解产物的积累和形成,但对苯丙氨酸类致香物质、美拉德反应产物、西柏烷类降解产物和类酯类降解产物的形成与积累无明显促进作用。从感官评吸结果看,在烘烤过程不同时期添加薰衣草油烤后烟叶感官评吸质量均有提高,在变黄中期添加薰衣草油烤后烟叶感官评吸质量最好。【结论】综合来看,在烟叶烘烤的变黄中期添加薰衣草油烤后烟叶新植二烯含量和致香物质总量较高,烟叶吸食品质最佳。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冯发堂  荣丽  李贤伟  赖元长  周义贵  范川  
研究不同温度(10,20和30℃)条件下分别向土壤中添加光皮桦细根(直径<0.05);在60和120天后,处理1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都显著大于其他处理(P<0.05);温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影...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盛美群  郝俊  龙水义  许钟丹  毛圆圆  程巍  
【目的】为探明香根草在煤矸石山生长的养分利用状况、生态适应策略及利用香根草进行煤矸石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六盘水大河煤矿煤矸石山种植年限为4、5、8、15年的香根草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根、茎、叶的氮(N)、磷(P)、钾(K)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①随着种植年限延长,根、茎、叶中N和K含量变化不显著,茎、叶中P含量逐渐减少;②4个种植年限的香根草不同器官中养分含量均表现为根部较少,茎、叶部分较多;③不同种植年限香根草根、茎、叶中N∶P值均小于14,随着种植年限延长,叶中N∶K呈小幅度升高趋势,茎、叶中P∶K呈降低趋势;④根、茎、叶中N、P、K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基本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香根草在煤矸石山生长过程中主要受N限制;为了适应其恶劣的环境条件,将自身的养分调节、限制在最低养分需求水平并维持动态平衡;地上部分养分含量分配较多,以此保证其能在煤矸石山上正常生长。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肖银宝  王建福  贺春贵  李尚中  姚喜喜  吴建平  
为了探讨乳酸菌制剂及延迟装填对不同品种饲用高粱(Sorghum bicolor)青贮品质的影响,本研究利用自制青贮发酵桶(20L)探讨了添加剂(Sila-Max)和2种装填时间(1次装填和3次装填)对4个高粱品种青贮(共16个处理组)的营养成分、发酵参数、干物质损失率及48h体外干物质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自制青贮发酵桶密封发酵60d后,各试验组饲用高粱青贮质量良好,发酵产物中干物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含量均有升高;添加SilaMax可以显著降低(P<0.05)饲用高粱青贮的干物质损失率,有增加发酵产物乳酸和乙酸产量的趋势,其中雅津YF1的1次装填和3次装填干物质损失率降低最多,分别达35.2%和16.1%;3次装填使饲用高粱青贮的干物质损失率显著升高(P0.05)。可见,减少干物质损失率是应用青贮乳酸菌制剂和缩短装填时间的主要作用,添加乳酸菌制剂同时具有改善饲用高粱发酵品质的作用,不同品种饲用高粱的试验结果一致。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周挺  马爱霞  
时间权衡法是测量健康效用值常见方法之一,其结果被广泛应用于EQ-5D量表积分体系的构建及计算质量调整生命年。传统时间权衡法在测量差于死亡健康状态时具有一定的局限,为此学者们开发出一系列新的时间权衡法来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文章对不同时间权衡法在健康效用值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和比较,应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时间权衡法。对现有方法的完善和新方法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婷  佟忠勇  张广才  潘林林  姜雪楠  叶超  张雅楠  李丽  关连珠  
为了探明北方水稻土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并为稻草合理还田提供理论支持和数据参考,采用室内恒温淹水培养法,研究了添加腐熟稻草(F)、稻草生物炭(S)、未腐熟稻草(Z)对北方滨海盐渍型水稻土全磷含量、有效磷含量和无机磷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3种不同形态稻草处理均提高了水稻土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其中,添加稻草生物炭处理的效果最明显。随着培养时间延长,水稻土全磷含量呈现略微下降趋势,而水稻土有效磷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对照(CK)相比,添加不同形态稻草的处理均提高了水稻土无机磷组分中Ca_2-P、Ca_8-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黄河仙  王凯荣  谢小立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同一土壤在淹水植稻和旱作玉米条件下,不同量氮肥和稻草配合施用增产效应,结果表明,水稻和玉米产量均随施N水平提高而显著增加,且氮肥在玉米上的产量增益作用显著大于水稻。稻草还田(土)的产量效应因氮肥水平、秸秆施加量和作物不同而异。稻草还田对水稻的增产作用明显,其中稻草施加1.5 g/kg(相当于3.6 t/hm2)与施加化肥N 0.054 g/kg(相当于130 kg/hm2)的配比能获得最佳的产量增益。稻草还土对玉米的增产效应以施稻草1.5 g/kg与化肥N 0.108 g/kg(相当于260 kg/hm2)配比最大。稻草施加量超过4.5 g/kg之后(相当于10.8 t/h...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玉槐  魏晓梦  魏亮  祝贞科  葛体达  张艳杰  鲁顺保  吴金水  
【目的】研究外源养分添加对稻田土壤磷酸酶活性影响的特征,明确水稻根际和非根际土壤胞外磷酸酶活性对碳、磷添加的响应过程,为稻田土壤水肥管理,实现农业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取湖南长期种植水稻的典型缺磷水稻土,进行盆栽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不添加碳磷(CK)、添加碳(C)、添加磷(P)和添加碳磷(CP)。采用96微孔荧光法测定根际土与非根际土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同时基于生物可利用性的磷分级方法(BBP法)测量4种磷组分(Ca Cl2-P、Citrate-P、Enzyme-P和HCl-P),探讨碳、磷添加对4种生物有效性的磷组分的影响和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响应特征。【结果】与CK相比,C、P添加和CP配施处理水稻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增加29.76%、84.03%和87.94%(P<0.05),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减少20.13%、增加57.49%和56.53%(P<0.05);植物全磷(TP)含量与生物量变化规律一致,C、P和CP添加处理地上部分TP含量比CK分别增加57.23%、95.21%和95.91%(P<0.05),地下部分TP含量比CK分别减少26.12%,增加45.45%和38.01%(P<0.05)。根际土pH、NH_4~+-N和Olsen-P的含量低于非根际土,CP配施处理中根际土微生物量磷(MBP)含量高于非根际土;碳、磷添加对4种基于生物有效性磷组分具有显著调控作用(P<0.05);Olsen-P和MBP与ALP呈极显著负相关(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雪莲   顾宇晨   王国兵  
[目的 ]通过研究不同生态型蚯蚓作用下凋落物源碳在土壤中的转化与分配规律,揭示凋落物源碳在土壤中的去向,为深入探究蚯蚓对杨树人工林土壤固碳增汇潜力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 ]应用脉冲标记法标记富集~(13)C的杨树幼苗叶片;接种3种不同生态型蚯蚓,通过室内短期培养试验(室温25℃,培养120 d),研究不同生态型蚯蚓作用下凋落物源碳在粗大团聚体(d>2 mm)、细大团聚体(2 mm≥d>0.25mm)、微团聚体(0.25 mm≥d>0.053 mm)和粉-黏团聚体(d≤0.053 mm)4个粒径级别的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配。[结果 ]接种蚯蚓后,显著促进了凋落物源碳向土壤中的并入与分配,土壤δ13C值显著提高,单独接种表栖型蚯蚓提升的幅度最低,表栖型和表-内栖型共同作用提升的幅度最高;不同粒级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δ13C值在蚯蚓的作用下均显著升高;4种土壤团聚体的δ~(13)C值,都是粉-黏团聚体的最低,粗大团聚体和细大团聚体中最高,接种赤子爱胜蚓对凋落物向土壤团聚体中并入作用效果低于接种皮质远盲蚓和威廉环毛蚓。[结论 ]120 d的短期培养内,不同生态型蚯蚓作用显著促进凋落物源碳向土壤中的并入与分配,更是显著增加了凋落物源碳在粗大团聚体和细大团聚体中的积累,且在表-内栖型蚯蚓和深栖型参与作用下,更显著提高了凋落物源碳向团聚体中的分配。建议可以在林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适当增加林木凋落物残体的施用,同时考虑不同生态型蚯蚓之间的协同和竞争作用,接种多种类型蚯蚓以改善或增强蚯蚓调节林业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C)动态的潜能,加速土壤中外源有机质向土壤中的并入与分配。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谢荣菊  刘宁  王建平  张飞可  
为研究乡土草日粮对商品獭兔后期生产性能、毛密度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选用健康无病、精神状态良好的110日龄试验兔30只,公母各半,按性别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试验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Ⅱ组饲喂15%当地乡土草草粉+85%基础日粮;试验Ⅲ组饲喂30%当地乡土草草粉+70%基础日粮。预试期7d,正试期30d。结果表明,试验组提高了獭兔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以及体况评分,降低了料重比;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Ⅲ组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及体况评分分别提高了9.78%、57.9%、4.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