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9)
- 2023(1842)
- 2022(1693)
- 2021(1598)
- 2020(1433)
- 2019(3011)
- 2018(3045)
- 2017(5552)
- 2016(3451)
- 2015(3833)
- 2014(3902)
- 2013(3792)
- 2012(3753)
- 2011(3406)
- 2010(3527)
- 2009(2997)
- 2008(3106)
- 2007(2677)
- 2006(2354)
- 2005(2177)
- 学科
- 济(10159)
- 经济(10138)
- 业(7362)
- 管理(7245)
- 企(5837)
- 企业(5837)
- 学(5158)
- 方法(4527)
- 数学(3734)
- 数学方法(3674)
- 财(3189)
- 中国(2984)
- 农(2834)
- 环境(2788)
- 及其(2466)
- 融(2389)
- 金融(2389)
- 制(2364)
- 贸(2287)
- 贸易(2287)
- 易(2217)
- 银(2075)
- 地方(2063)
- 银行(2052)
- 行(1964)
- 划(1908)
- 农业(1870)
- 防(1829)
- 业经(1824)
- 体(1800)
- 机构
- 大学(51131)
- 学院(49154)
- 研究(21934)
- 济(17312)
- 经济(16921)
- 科学(15723)
- 农(14877)
- 中国(14703)
- 管理(14649)
- 所(13203)
- 理学(12553)
- 研究所(12317)
- 理学院(12293)
- 农业(12086)
- 管理学(11958)
- 管理学院(11842)
- 京(11369)
- 业大(10822)
- 中心(9227)
- 财(8179)
- 江(7932)
- 农业大学(7780)
- 院(7735)
- 省(7682)
- 室(7320)
- 北京(7208)
- 科学院(7102)
- 实验(6738)
- 业(6700)
- 范(6685)
共检索到742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佘锐萍 杨汉春 马毅新 陈艳红 查振林 高齐瑜
为探讨圆小囊在兔体全身抗感染免疫中的功能作用 ,采用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比观察了 2日龄、1月龄及 2月龄实验兔感染RHDV后圆小囊的病理变化 ,同时采用ELISA方法对实验兔的血清及肝、肾、脾中的RHDV含量进行了测定 ,重点对实验兔圆小囊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 (IEL)进行了统计比较。结果显示 :2月龄以内兔人工感染RHDV后 ,临症表现、剖检及组织病理学观察均未见异常。血清及RHDV的靶器官肝、脾、肾中均未检测出RHDV抗原。 2月龄以上兔感染RHDV后 ,无论从临床症状 ,还是大体剖检 ,组织病理学观察 ,均出现了明显的病理学改变 ,而且感染后血清RHDV抗原检测呈阳性反应...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吉风 徐福南
用兔出血症病毒(RHDV)分别感染5,15和25日龄家兔,接种后72h扑杀,对其肝、脾、肺、肾、胸腺、骨髓等作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幼兔感染RHDV与成年兔病毒性出血症不同,其主要病变是血管内皮细胞、网状细胞的增生和肝、肾等脏器实质细胞的变性。RHDV对一月龄以内幼兔亦具有感染性,并对其肝、肾等造成一定程度的病理损伤。病理损伤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
关键词:
幼兔 兔出血症病毒 病理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韩建保 王开功 周碧君 文明 王凡 陈丽雯 史开志 刘旭
采用兔出血症病毒贵州分离株人工感染家兔,观察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及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临床表现:体温升高、被毛蓬乱、抽搐、呼吸困难等症状;肝,心、脾、肾等实质性器官出血或淤血,其中肝和肾有部分坏死;组织病理变化表现:肝、肾等实质性器官充满红细胞、大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贵州毒株具有高致病潜力。
关键词:
兔出血症病毒 人工感染 病理学,家兔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晓津 徐斌 王军 苏永全 张之文 陈心
从患病大黄鱼病灶中分离出病原哈维氏弧菌,并人工回接感染大黄鱼,病鱼出现典型的皮肤溃疡症。测定大黄鱼血液各项指标发现,病鱼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血栓细胞百分率明显下降,而淋巴细胞百分率增加,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结果说明,病鱼肝脏...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许文军 绳秀珍 施慧 王忠发 胡则辉
利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采用注射和投喂方式,对养殖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进行人工感染,以确定WSSV对养殖梭子蟹的易感性和可能存在的潜在危害。结果发现,在水温24~25℃条件下,病毒注射感染组全部发病,10~16d全部死亡;投喂组死亡率33%;对照组未出现死亡。采用荧光定量PCR对各试验组梭子蟹的肌肉和肝胰腺混合物进行WSSV检测,发现注射感染组阳性检出率为100%,均为强阳性;投喂组阳性检出率为50%;对照组的阳性检出率均为0。光镜下可观察到感染梭子蟹的肝胰腺、肌肉组织、鳃组织的靶细胞核肿大、变形,并出现以坏死为主的变质性病变;电镜下病变组织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亚斌 符敖齐 陶建平 陶红 刘梅 陈宗椿 陈应江 孙大明 王军 王伯高 谢龙
对山羊球虫 Eimeria ninakohlyakimovae 感染的病理学进行了研究,35只无球虫感染山羊在20日龄时,分别经口接种1×10~6~6×10~7个 E.ninakohlyakimovae孢子化卵囊,在感染后1/4~38h 内,定期扑杀,对 E.ninakohlyakimovae 所致的病理变化进行了动态性观察.结果表明:E.ninakohlyakimovae 主要侵害小肠后部、盲肠及结肠中前部的肠腺及粘膜上皮细胞,引起细胞坏死,上皮坏死脱落及小肠绒毛萎缩.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被膜下、小梁周围的淋巴窦和淋巴管中有大裂殖体寄生.在感染16h 后的山羊胆汁中发现了E.ninak...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兴华 刘志滨 何欣 余永涛 王建华
给家兔灌服低剂量(6 mg/kg)、中剂量(12 mg/kg)和高剂量(24 mg/kg)的萱草根素,研究其对家兔的毒性作用。结果显示,家兔均发生以中枢神经系统紊乱为特征的中毒症状,且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中毒家兔大脑、小脑和脊髓的白质呈丝瓜络样,结构异常疏松,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破裂,视网膜节细胞萎缩,肝细胞肿胀,颗粒变性,脾脏、肺脏严重充血。表明萱草根素能引起家兔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病理变化。
关键词:
家兔 萱草根素 中毒 病理学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宋入梅 王云滨 李瑞军 董建臻 李静 王瑞晓
甜菜夜蛾感染白僵菌和绿僵菌后,虫体颜色及外部形态均发生相应变化。其组织切片观察研究表明:两种供试菌株的致病过程基本一致,只在侵染速度上有所差异:绿僵菌侵染速度较快,而且其破坏裂解组织的程度远大于白僵菌。白僵菌菌株015处理24 h后肠道内未见萌发的孢子,组织没有发现变化;48 h,附着于甜菜夜蛾体壁外的孢子开始萌发;72 h体腔内明显的菌丝段,各组织器官均受到感染,之后进入体内的菌丝不断增殖,脂肪体、肌肉组织、消化道发生病变解体;120 h后,菌丝突破虫体,在体外形成菌丝层。较之于绿僵菌菌株060,72 h时菌丝充满血腔,肠壁细胞也受到严重侵染,肠腔内出现菌丝,部分菌丝突出体表,菌株086,9...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奇志 李娜 王丽 谢德燕
人工接种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 incognita),观察不同侵染时间黄瓜根部组织的病理特征。结果显示:接种后6 d的根尖分生区、伸长区出现膨大、对称的根结,根中心的原形成层细胞分化出巨型细胞;10 d在根毛区及以上部位出现既有对称又有偏于一侧的根结,周围有原生木质部导管出现,根结中巨型细胞阻断了导管;16 d次生维管组织提早出现;20~30 d导管纵向排列无序,形状扭曲,皮层中有新维管组织产生。总之,随侵染时间的延长,根部受害部位逐渐由内皮层扩展至皮层,根结逐渐由巨型细胞、提早形成的次生维管组织以及皮层中的新维管组织共同形成;导管逐渐受阻,排列扭曲无序。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秦蕾 王印庚 张晓君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别对患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病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病理学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迟钝爱德华氏菌可引起大菱鲆肾脏、脾脏、肝脏、心脏、肠和鳃等多个器官组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变,其中以肾脏病理变化最为显著,主要表现为造血组织局部坏死、单核巨噬细胞显著增生和肉芽肿形成。肝脏发生脂肪变性,血窦扩张充满单核巨噬细胞,严重者发生局部坏死;脾脏单核巨噬细胞增生显著,脾实质出现多处局部坏死;心肌纤维变性,肌纤维间有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病变严重者形成局部坏死灶。此外,在病鱼的肠和鳃内也发现大量单核巨噬细胞浸润的现象。研...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罗辉 杨月静 向梦斌 叶华 郑曙明 王晓清
为了研究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对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将180尾齐口裂腹鱼平均分成6组(4、24和48 h对照组;4、24和48 h感染组)。对照组腹腔注射0.2 mL0.65%的无菌生理盐水,感染组腹腔注射0.2 mL 2.5×107CFU/mL的嗜水气单胞菌液。分别测定4、24和48 h对照组和感染组齐口裂腹鱼各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并对肾脏、肝脏和肌肉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胆固醇、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朱斐 吕梦园 许梓荣
采用投喂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对虾肌肉的方式,对养殖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进行人工感染,以确定WSSV对养殖克氏原螯虾的易感性。结果发现,投喂病虾感染组螯虾的死亡率达到90%,而对照组未出现死亡。采用PCR对试验组螯虾的肌肉进行WSSV检测,发现投喂感染组的阳性检出率为100%,对照组的阳性检出率均为0。PCR检测结果发现,濒死螯虾的肝胰腺、中肠、肌肉、鳃、性腺、心脏六种组织的PCR结果均为WSSV阳性,而对照组的各组织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组织切片的光镜观察也证实,濒死螯虾的肝胰腺、中肠、肌肉、鳃、性腺、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汪开毓 耿毅 陈德芳 黄小丽
对2004-2005年四川发生的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急性流行性传染病进行病原学和病理学研究,从自然发病的斑点叉尾肝、肾分离到1株致病菌(CCF00024)。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为斑点叉尾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病原菌。根据其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其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病鱼的眼观病变主要表现为体表(特别是腹部和下颌)充血、出血和褪色斑,腹部膨大,腹腔内充有淡黄色或带血的腹水,胃肠道黏膜充血、出血,肠道发生套叠,甚至肠脱,肠腔内充满淡黄色或含血的黏液。组织学病变主要表现为全身组织器官广泛性水肿,出血、变性、坏死,...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祝璟琳 柒壮林 李大宇 邹芝英 肖炜 乐贻荣 韩珏 杨弘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分别对患海豚链球菌病的罗非鱼的病理学变化进行了研究。分离的病原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透射电镜负染观察菌体球形或卵圆形,直径0.6~1.0μm,多数呈链状排列。组织学病变主要表现为全身多组织、器官水肿,出血、变性、坏死以及炎症反应,特别是肝、脾、肾和脑分别表现为肝炎,脾炎,间质性肾炎和脑膜炎。超微结构观察发现病鱼肝、脾、肾、脑、心肌和骨骼肌等器官的细胞超微结构都有较为严重的破坏,细胞核畸形,染色质浓缩或边集,粗面内质网囊泡化及脱粒,线粒体肿胀,嵴断裂或溶解消失。研究表明,海豚链球菌能造成罗非鱼全身性组织器官病变,致使器官功能障碍,正常生理代谢调节紊乱,最后导致死亡...
关键词:
罗非鱼 海豚链球菌 病理学 超微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