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506)
- 2023(16464)
- 2022(13930)
- 2021(12751)
- 2020(10765)
- 2019(24071)
- 2018(23736)
- 2017(45099)
- 2016(24887)
- 2015(27387)
- 2014(26782)
- 2013(25848)
- 2012(23325)
- 2011(21064)
- 2010(21361)
- 2009(20005)
- 2008(19537)
- 2007(17344)
- 2006(15011)
- 2005(13481)
- 学科
- 济(90889)
- 经济(90759)
- 管理(72318)
- 业(67222)
- 企(56203)
- 企业(56203)
- 方法(42848)
- 数学(37730)
- 数学方法(37023)
- 财(26492)
- 农(25725)
- 中国(23686)
- 学(22407)
- 制(22177)
- 业经(21409)
- 贸(17963)
- 贸易(17957)
- 易(17495)
- 农业(16834)
- 务(16599)
- 财务(16542)
- 财务管理(16503)
- 理论(16025)
- 银(15955)
- 银行(15883)
- 企业财务(15671)
- 行(15086)
- 体(15076)
- 融(15033)
- 金融(15028)
- 机构
- 学院(349425)
- 大学(348314)
- 济(133961)
- 经济(131081)
- 管理(128094)
- 研究(119778)
- 理学(111405)
- 理学院(110052)
- 管理学(107513)
- 管理学院(106905)
- 中国(88798)
- 科学(79217)
- 京(72910)
- 农(69626)
- 财(64089)
- 所(63029)
- 业大(59392)
- 研究所(57940)
- 农业(55460)
- 中心(53645)
- 江(52668)
- 财经(50847)
- 经(46200)
- 北京(44891)
- 范(44600)
- 师范(43949)
- 院(43530)
- 州(41486)
- 经济学(41343)
- 技术(39087)
- 基金
- 项目(243453)
- 科学(190228)
- 基金(176883)
- 研究(167293)
- 家(159609)
- 国家(158381)
- 科学基金(133475)
- 社会(105701)
- 社会科(100243)
- 社会科学(100216)
- 省(96136)
- 基金项目(92815)
- 自然(90424)
- 自然科(88414)
- 自然科学(88380)
- 自然科学基金(86788)
- 划(82416)
- 教育(78648)
- 资助(73011)
- 编号(65663)
- 重点(56572)
- 部(52746)
- 成果(52422)
- 创(51134)
- 发(50803)
- 计划(48081)
- 创新(47975)
- 科研(47708)
- 课题(46800)
- 制(44918)
- 期刊
- 济(143575)
- 经济(143575)
- 研究(94899)
- 中国(69154)
- 学报(68043)
- 农(63145)
- 科学(58856)
- 财(50684)
- 大学(50076)
- 学学(47960)
- 管理(47475)
- 农业(42692)
- 教育(37664)
- 融(30012)
- 金融(30012)
- 技术(28700)
- 财经(25192)
- 业经(24230)
- 经济研究(24118)
- 业(22861)
- 经(21619)
- 版(19878)
- 业大(18922)
- 问题(18334)
- 科技(17548)
- 统计(16717)
- 农业大学(15807)
- 策(15778)
- 技术经济(15718)
- 商业(15142)
共检索到5055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帅帅 郭俊杰 刘文波 韩春龙 贾海飞 凌宁 郭世伟
【目的】探究不同轮作体系对土壤磷素有效性的影响,评估不同轮作体系土壤磷素活化潜力,为农田磷素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8—2020年在江苏省如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设置水稻-小麦(R-W)、水稻-油菜(R-O)、水稻-包菜(R-C)、水稻-闲田(R-F)4个轮作模式,每种轮作模式下设置3种施肥处理,分别为不施肥处理(CK)、不施磷处理(NK)、氮磷钾肥处理(NPK)。通过分析旱季和稻季成熟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地上部作物吸磷量、土壤磷组分含量、土壤微生物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等,明确不同水旱轮作体系下土壤磷素平衡及有效性变化规律,并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NK处理下土壤磷素的严重失衡导致不同轮作体系土壤有效磷的补充存在差异。在NK处理下,R-O轮作可以保持较高的磷素输出以及促进土壤有效磷的补充。具体表现为NK处理下旱季R-O轮作体系下土壤活性磷相对含量较其他轮作体系低5.7%—7.3%,土壤中等活性磷和稳定性磷相对含量分别较其他轮作体系高4.2%—6.4%和0.9%—1.9%。相比之下,NK处理下稻季土壤中等活性磷相对含量较其他轮作体系高0.5%—3.0%,活性磷和稳定性磷相对含量则分别较其他轮作体系低0—1.5%和0.2%—2.3%。NK处理下,R-O轮作土壤微生物量碳磷比在旱季和稻季均相对较小,且在稻季时显著低于R-W轮作。土壤微生物量氮磷比也具有类似的规律。R-O轮作土壤碱性磷酸酶在旱季和稻季均保持较高活性。路径分析模型表明,磷素携出量(-0.53)和碱性磷酸酶(-0.51)分别对旱季和稻季土壤有效磷含量的贡献最高。【结论】在土壤磷素相对亏缺时,水稻-油菜轮作可以通过在旱季释放更多的碱性磷酸酶和调节稻季的土壤微生物量碳磷比,进而促进微生物活化非活性态磷库以补充活性态磷库,以保证在不影响磷素输出的情况下维持土壤有效磷含量的相对稳定。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盼盼 周毅 付光玺 高祥 张平 张磊 汪建飞
以淮北平原砂姜黑土区典型的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比较不同施肥处理对作物产量、土壤速效磷含量、全磷含量以及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NPK(全量化肥)处理,无论是秸秆还田还是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处理的作物产量均有所增加,其中小麦产量增加8.0%~13.3%,玉米产量增加8.0%~21.7%;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料的各处理与NPK处理相比,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磷素活化系数及中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增加,且秸秆与减量50%化肥和6 000 kg·hm-2猪粪有机肥配施的ST6处理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及中性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其他处理。结论: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施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昆昆 廖世鹏 任涛 李小坤 丛日环 鲁剑巍
【目的】探究长江流域水旱轮作制度下,化学磷肥和秸秆还田配施磷肥对作物生产力的贡献,以及对土壤磷有效性和磷素效率的影响,为农田土壤磷素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于2014—2018年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进行,选取定位试验中的3个处理,分别为:(1)不施磷(NK);(2)施磷(NPK);(3)施磷配合秸秆还田(NPK+S)。通过测定作物产量、磷含量及土壤有效磷,分析作物磷素利用效率,探讨土壤有效磷变化与磷累积盈亏的响应关系。【结果】与NK处理相比,NPK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平均产量分别提高530.3%和35.9%,磷积累量分别提高495.3%和98.5%;与NPK处理相比,NPK+S处理的油菜和水稻平均产量分别提高19.1%和11.0%,磷积累量分别提高20.6%和11.7%;油菜产量和磷积累量对磷肥和秸秆的响应优于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油菜和水稻的平均磷素农学效率分别提高6.8%和33.9%,油菜、水稻和周年的磷素累积利用率分别提高8.6%、17.0%和19.8%。秸秆还田对水稻磷素利用率和农学效率的影响更为显著。4年油菜水稻轮作后,不施磷处理土壤磷素累积亏缺110.2 kg P_2O_5·hm~(-2),有效磷浓为1.9 mg·kg-1;施磷处理土壤磷素累积盈余210.9 kg P_2O_5·hm~(-2),有效磷浓度(4.3 mg·kg-1)较不施磷处理提高126.3%;施磷配合秸秆还田处理土壤磷素累积盈余(222.1 kg P_2O_5·hm~(-2))较NPK处理增加5.3%,有效磷浓度(5.1 mg·kg-1)较NPK处理提高18.6%。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浓度,但土壤磷盈余量没有明显增加。连续秸秆还田和施用化学磷肥条件下,水稻土每盈余100 kg·hm~(-2)的磷,NPK和NPKS处理土壤有效磷分别提高1.8和2.0 mg·kg-1。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磷素有效化。【结论】施磷显著增加了油菜、水稻的产量和磷积累量,提升了土壤磷盈余量和有效磷浓度;秸秆还田在施磷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油菜、水稻的产量和磷积累量,提高了作物特别是水稻对磷素的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同时能够在避免土壤磷素过量积累的情况下提高土壤有效磷浓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文西 李小坤 鲁剑巍 占丽平 鲁君明
【目的】为苏丹草-黑麦草这一新型种植制度的科学施肥、土壤肥力的改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4年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与黑麦草(Lolium L.)轮作定位试验研究氮、磷、钾肥对饲草产量、土壤蔗糖酶、脲酶和磷酸酶的影响。【结果】氮、磷、钾肥配施(NPK处理)明显增加苏丹草、黑麦草鲜草产量,4个年度的饲草总产量在各个处理中均最高,分别比NP(氮、磷肥配施)处理增产17.9%、17.3%、21.7%、23.2%,分别比NK(氮、钾肥配施)处理增产26.9%、20.2%、23.3%、25.9%,分别比PK(磷、钾肥配施)处理增产312..9%、339.8%、231.7%、223.1...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任嘉欣 刘京 陈轩敬 张跃强 张勇 王洁 石孝均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长期施肥处理下紫色土稻麦轮作土壤有效磷的变化特征,以及土壤磷素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为紫色土稻麦轮作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托国家肥力监测网紫色土肥力监测试验站27年的稻麦轮作定位试验,选取10种不同施肥处理:CK处理(只种作物不施肥);N、NP、NK、PK、NPK为不同氮(N)、磷(P)、钾(K)化肥配施处理;M、NPKS、NPKM、1.5NPK+M为有机肥(M)、秸秆还田(S)及其与化肥配施处理。试验数据涵盖1991—2018年,测定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有效磷含量和作物产量,计算100 kg籽粒磷素吸收量和磷肥利用率,分析土壤磷素变化对累积磷盈亏的响应,采用不同模型计算土壤磷素农学阈值。【结果】长期施用磷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各施磷处理有效磷年均增量为0.80—2.32 mg·kg~(-1);而不施磷处理CK、N、NK和单施有机肥处理M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则逐年下降至平稳状态。不施磷处理土壤磷素一直处于亏缺状态,施磷各处理27年后土壤累积磷盈余量为244.8—698.2 kg P·hm~(-2),其中1.5NPK+M处理累积磷盈余量最高;施磷处理土壤累积盈余量与土壤Olsen-P增量呈显著线性相关,土壤每盈余磷100 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4.27—6.5 mg·kg~(-1)。磷肥施用能显著提升稻麦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和吸磷量,100 kg水稻籽粒需磷量为0.17—0.41 kg,100 kg小麦籽粒需磷量为0.25—0.57 kg;试验各处理的磷肥利用率为10.3%—39.7%;4种模型(线性-平台模型、双直线模型、BoxLucas模型和米切里西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作物产量与紫色土有效磷含量的响应关系,其中双直线模型的拟合度最好,其计算的水稻和小麦的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分别为13.28和9.93 mg·kg~(-1)。【结论】在紫色土水稻-小麦轮作体系中,合理施用磷肥能显著提高作物吸磷量、产量以及土壤有效磷含量。推荐双直线模型用于计算紫色土稻麦轮作体系下土壤有效磷的农学阈值,生产上应根据土壤有效磷含量及其农学阈值调整磷肥施用量。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传敏 曹翠玉
盆栽和培养试验结果表明:潮土、黄棕壤和红壤淹水后磷的有效性均提高,回旱后则降低,其中红壤最显著,这与土壤中Fe氧化物含量不同有关;淹水使3类土壤的磷肥肥效均降低,其顺序为红壤>黄棕壤>潮土;外加磷肥在潮土中主要转化为CaP,OP和AlP,红壤中则主要转化为FeP,AlP和O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国娟 濮晓珍 张鹏鹏 张旺锋
【目的】本研究探讨干旱区棉田土壤氮素转化过程及对棉花根系生物量的影响,明确棉田土壤氮素有效性对农业管理措施的响应,为棉田制定高产高效管理措施,实现棉花高产优质低成本及环境友好生产服务。【方法】在定位试验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秸秆不还田(S0)与秸秆还田(S1)为主区,4种施肥处理(不施肥(F0)、施氮磷钾化肥(F1)、施有机肥(F2)、施氮磷钾化肥+有机肥(F3))为副区,分析了秸秆还田和施肥对土壤氮素有效性的影响,探讨了棉田土壤氮素转化过程,包括净矿化速率、净硝化速率、总硝化速率和反硝化速率的变化,明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窦航宇 阮毅好 张颖蕾 宋苗苗 张义涵 杨留洋 杨青华 王浩
为探究黄淮地区适宜的磷肥施用方式,通过开展大田试验对4种磷肥施用方式(常规撒施(P1)、分层施(P2)、条施(P3)、穴施(P4))下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量、根系形态指标、不同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及磷酸酶活性、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施磷方式下,P2、P4处理的穗长和行粒数较P1处理显著提高22.57%,16.81%和15.19%,7.60%,P2、P3、P4处理穗粒数较P1处理分别显著提高25.26%,13.86%,17.00%,但P2处理单位面积穗数较P1处理显著降低15.30%,最终P2、P4处理产量较P1分别显著提高15.20%,10.79%。根系性状中,施磷方式显著影响了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其中P2和P4处理的根长较P1处理显著提高30.41%,33.75%; P2处理根表面积相较于P1处理显著提高23.77%,P4处理根表面积相较于P1和P3处理显著提高29.60%,21.70%;P2和P4处理下的根体积和根尖数较P1和P3处理均显著提高。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分析表明,三叶期10~20 cm的土层中,P2和P4处理速效磷含量较P1显著提高;成熟期,0~20 cm土层中P2、P3、P4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较P1处理发生不同程度降低,20~30 cm土层中P4处理较P1处理发生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三叶期10~20 cm土层中酸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2和P4处理在该土层下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速效磷含量均较高,有利于土壤中的磷素转化为玉米可吸收态。综上所述,磷肥分层施和穴施较传统撒施能提高玉米生育前期土壤中磷素有效性,促进根系生长发育,进而提高夏玉米产量,为黄淮地区较适宜的玉米磷肥施用方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冬初 王伯仁 黄晶 张杨珠 徐明岗 张淑香 张会民
【目的】定量长期不同施肥红壤磷素的演变特征,研究红壤磷素变化对生产力的影响,为红壤地区磷素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持续26年的红壤旱地长期定位试验平台(1991—2016年),比较长期不施磷肥(CK、N、NK)、施用化学磷肥(PK、NP、NPK)、化肥配合秸秆还田(NPKS)和化肥配施有机肥及有机肥(1.5NPKM、NPKM、M)土壤Olsen-P和全磷含量变化,分析土壤磷素对磷盈亏量的响应,采用不同模型拟合作物产量对有效磷的响应曲线,计算土壤有效磷农学阈值。【结果】长期施用磷肥显著提高了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提升了土壤磷素活化系数(PAC)。化肥配施有机肥及有机肥处理(1.5NPKM、NPKM、M)的PAC高于化肥配合秸秆还田(NPKS)和施用化学磷肥(PK、NP、NPK)。红壤地区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变化量与土壤磷盈亏量呈正相关关系(P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茜 赵秋 向春阳 史昕倩 杜锦
为促进冬绿肥在华北地区进一步推广种植,采用田间长期定位试验,以冬季闲田为对照,设置了二月兰、毛叶苕子、黑麦草和冬油菜4个冬绿肥处理,研究不同冬绿肥对土壤有机磷磷素含量的变化及玉米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冬绿肥处理在7 a间,土壤全磷、有效磷含量变化趋势相同,毛叶苕子相对其他处理增加土壤全磷最多,年均增长率达8.07%;冬油菜相对其他处理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最多,年均增长率达48.34%。不同冬绿肥与春玉米轮作对土壤中各形态有机磷含量影响不同,2019年,活性有机磷含量最高的是黑麦草处理和冬油菜处理,均为12.64 mg/kg;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最高的是冬油菜处理,为41.64 mg/kg;中稳性有机磷含量最高的是黑麦草处理,为18.73 mg/kg;对于高稳性有机磷来说,冬油菜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二月兰、毛叶苕子和黑麦草处理显著低于冬闲和冬油菜处理;冬油菜与春玉米轮作可促进土壤中有机磷向活性及中等活性有机磷转化。冬绿肥翻压7 a后,冬油菜处理的玉米籽粒含磷量0.39 mg/kg为各处理中最高。玉米籽粒含磷量与各形态有机磷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MLOP(0.952~(**))>LOP(0.816~(**))>MROP(0.122)>HROP(-0.064)。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朝苏 汤永禄 吴晓丽 李明 刘淼 熊涛
为研究稻田不同免耕轮作模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基于2004年在成都平原建立的耕作定位试验,以当地传统麦稻周年旋耕+无秸秆还田(CW-CR)模式为对照,设置麦稻周年免耕+秸秆还田(ZW-ZR)和油稻周年免耕+秸秆还田(ZO-ZR)2种免耕轮作处理,2014年后分层取样测试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主要酶活性。结果表明:和CW-CR相比,连续免耕配合秸秆还田促进土壤有机碳和碱解氮含量的提高,土壤表层(0~7.5 cm)增幅分别为41.3%~52.2%和33.6%~33.7%,差异达显著水平。免耕模式不同土层有效钾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模式,降幅19.8%~25.7%。连续免耕促进直径>2 mm的水稳性团聚体的大幅增加,但对不同土层容重、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等物理性质及土壤酶活性影响较小。周年免耕条件下,麦稻模式较油稻模式更利于表层土壤>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形成,其他多数指标无显著差异。0~7.5 cm土壤质量指数(Soil quality index,SQI)排序为ZO-ZR>ZW-ZR>CW-CR。连续免耕可以提高小麦和油菜产量,但水稻产量不及对照模式,ZW-ZR和ZO-ZR模式平均降幅8.7%和4.6%。本研究条件下,免耕可改善稻田土壤质量,ZO-ZR模式优于ZW-ZR模式,但土壤质量的改善与水稻生产力的提高不同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淑梅 曲晓燕 张洪生 姜雯
将冬小麦、夏玉米作为整体,研究耕作定位试验(10种不同耕作措施)对山东省半湿润易旱区夏玉米季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耕作试验(第2年)结果表明:与玉米吐丝期和灌浆中期相比,收获期土壤含水量受耕作方式影响更显著,其中土壤表层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最高,耕作处理为A2B2R(小麦季免耕+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20~40 cm、40~60 cm均为A1B2R(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最高。玉米吐丝期和收获期各土层温度均值(上午8时)为A3B2R(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秸秆还田)和A1B1R(小麦季旋耕+玉米季隔年旋耕+秸秆还田)耕作方式土壤温度最高,比对照(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秸...
关键词:
深松 深耕 容重 土壤含水量 温度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超 刘可星 廖宗文 杜建军
磷肥施入砖土壤后 ,土壤速效磷随着时间的推移 ,呈现下降的趋势。利用改性木质素缓释磷铵 ,可以有效地络合土壤活性铁 ,降低其活性 ,从而阻止土壤速效磷被固定 ,使土壤磷素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土壤中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对土壤速效磷的影响不大。
关键词:
改性木质素 砖红壤 磷素有效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伟 梁斌 杨学云 周建斌
【目的】研究残留肥料氮在不同肥力土壤中的去向。【方法】采用15N标记田间微区试验法研究小麦-玉米轮作下,施用的肥料氮在3种长期(19年)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不施肥土壤,No-F;施用氮、磷、钾化肥土壤,NPK;有机无机配施土壤,MNPK)连续3季作物收获后的去向。【结果】NPK和MNPK处理土壤3季作物对标记氮肥总利用率分别为57%和65%,均显著高于No-F处理土壤(28%)(P<0.05)。No-F、NPK和MNPK处理土壤随后两季(第二季和第三季)作物对第一季收获后残留氮肥的利用率分别为17%、15%和8%,其中No-F处理土壤第三季作物对残留肥料氮的利用率为7%,显著高于NPK(2%)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尹金来 周春霖 沈其荣 洪立洲 王凯 王茂文 丁金海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水稻水作与旱作条件下土壤和植物的磷素有效性。结果表明 :施磷使两种栽培条件下的水稻吸磷量明显提高 ,水作水稻比旱作水稻从土壤中吸收的磷更多 ;施磷后水作和旱作土壤各组分磷都有所增加 ,其中以树脂P、NaHCO3 P和NaOHP较为突出。在水作条件下 ,从分蘖到成熟期水稻吸磷的增加量与树脂P、NaHCO3 P、细胞P、NaOHP的减少量有很好的相关性 ;而在旱作条件下 ,水稻吸磷的增加量仅与树脂P、NaHCO3 P的减少量相关性较好。树脂P、NaHCO3 P、细胞P、NaOHP、超声波P对水稻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生物有效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