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18)
2023(6373)
2022(5317)
2021(4776)
2020(3931)
2019(8630)
2018(8117)
2017(14772)
2016(8377)
2015(8661)
2014(8338)
2013(8168)
2012(7413)
2011(6536)
2010(6344)
2009(5715)
2008(5588)
2007(4901)
2006(4067)
2005(3402)
作者
(27780)
(23351)
(23272)
(21615)
(14652)
(11464)
(10071)
(9189)
(8886)
(8177)
(8115)
(7691)
(7626)
(7493)
(7427)
(7175)
(7054)
(7014)
(6822)
(6626)
(6309)
(5815)
(5594)
(5338)
(5197)
(5161)
(5139)
(5121)
(4864)
(4795)
学科
(27745)
经济(27712)
管理(23189)
(22700)
(17601)
企业(17601)
方法(13004)
数学(11708)
数学方法(11602)
(9286)
(8950)
(8088)
(7344)
贸易(7343)
中国(7300)
(7175)
业经(6754)
农业(6339)
(6085)
财务(6084)
财务管理(6077)
企业财务(5784)
技术(5264)
(5193)
环境(5147)
地方(5024)
(4361)
(4342)
产业(4313)
银行(4284)
机构
大学(114797)
学院(114753)
研究(43817)
(43747)
经济(42948)
管理(41626)
理学(36829)
理学院(36345)
管理学(35582)
管理学院(35407)
(33783)
科学(32199)
中国(30704)
农业(27309)
业大(27057)
(24695)
(24204)
研究所(23154)
中心(19050)
农业大学(18423)
(18397)
(17172)
(16833)
(16646)
(15152)
财经(15065)
北京(14830)
(14411)
实验(14250)
科学院(14241)
基金
项目(88417)
科学(67047)
基金(64129)
(62058)
国家(61573)
研究(53470)
科学基金(49792)
自然(35976)
(35194)
自然科(35172)
自然科学(35152)
基金项目(34666)
自然科学基金(34565)
社会(34166)
社会科(32479)
社会科学(32467)
(30763)
资助(25322)
教育(23394)
计划(20859)
重点(20737)
科技(19669)
(18740)
(18711)
编号(18527)
科研(18337)
(18240)
(17681)
创新(17626)
(16223)
期刊
(42031)
经济(42031)
学报(32187)
(29054)
研究(27053)
科学(25472)
大学(22507)
学学(22082)
中国(21163)
农业(19574)
(14914)
管理(13341)
(11250)
业大(10093)
林业(8800)
农业大学(8222)
(8132)
(7818)
金融(7818)
科技(7659)
经济研究(7505)
业经(7444)
财经(6969)
技术(6915)
教育(6751)
(5936)
问题(5923)
中国农业(5768)
自然(5584)
商业(5374)
共检索到1595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程耀华   张思琪   李春玉   黄楚轩   王雨菱   钟成虎   李叶云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茶树容器大苗生长的影响,获取最优的底肥配比和叶面肥组合,为茶树容器大苗培育技术的完善提供参考。【方法】在2022-05-01至2022-12-15,以1年生龙井43容器大苗为试验对象,设置3个底肥处理,其中对照(CK)为复合肥(m(N)∶m(P_2O_5)∶m(K_2O)=20∶20∶20)滴灌处理,SRF1(m(N)∶m(P_2O_5)∶m(K_2O)=15∶15∶15)和SRF2(m(N)∶m(P_2O_5)∶m(K_2O)=15∶10∶15)为缓释肥拌入轻基质,同时配合喷施5 g/L的尿素处理;设置4种叶面肥喷施处理,其中WT为清水对照,LF1为5 g/L的尿素,LF2为5 g/L的尿素+1.25 g/L的磷酸二氢钾混合液,LF3为5 g/L的尿素+1.25 g/L的氨基酸肥混合液,叶面肥处理组均采用复合肥(5 g/L)与腐植酸水溶肥(0.11 mL/L)进行滴灌。测定茶苗2轮新梢物候期、新梢形态指标(新梢展叶数、新梢长度、新梢最大节间长和叶面积)、新梢鲜质量和干质量,2轮新梢结束后检测茶苗分枝指标(分枝总数、短枝数、长枝数、一级侧枝数和一级侧枝粗度)、生长量(苗高、地径、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高径比和根冠比)以及光合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指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和蒸腾速率),分析不同底肥和叶面肥处理对茶树容器大苗生长的影响。【结果】与CK组相比,缓释肥处理组茶苗新梢物候期提前了2~6 d,SRF2组展叶时间较SRF1组更早;缓释肥处理组2轮茶苗的新梢展叶数、新梢长度、新梢最大节间长及第1轮新梢叶面积与CK组均无显著差异,但第2轮茶苗新梢叶面积在SRF2组有显著增加;茶苗第1轮新梢鲜质量和干质量均显著增加,但第2轮仅在SRF2组有显著增加;茶苗的长枝数、苗高、地径、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仅SRF2组显著增加,缓释肥处理组茶苗的分枝总数、短枝数、一级侧枝数、一级侧枝粗度、高径比和根冠比较CK组无显著差异;缓释肥处理组叶绿素含量指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较CK均显著增加,但胞间CO_2浓度均显著降低。与WT组相比,喷施叶面肥后茶苗的新梢物候期提前2~4 d,LF2和LF3组展叶时间较LF1组更早;LF2组2轮茶苗的新梢长度、新梢叶面积及第1轮新梢展叶数、新梢最大节间长均较WT显著增加;LF1和LF2组茶苗第1轮新梢鲜质量和干质量均显著增加,但第2轮仅在LF2组有显著增加;茶苗的分枝总数、短枝数、长枝数均显著提高,但3个叶面肥处理组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叶面肥处理组茶苗的一级侧枝数、地下干质量、高径比和根冠比与WT相比均无显著差异,一级侧枝粗度和地上干质量仅在LF2组有显著提高。LF2和LF3组茶苗的苗高和地径显著提高,且均以LF2组效果最好。叶面肥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指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但胞间CO_2浓度均显著降低。【结论】适宜配比的底肥和叶面肥均能够提前茶苗新梢物候期,促进茶苗生长,施用NPK比例为15∶10∶15的缓释肥及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混合液的效果均最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苏建荣  邓疆  罗香  杨文云  
在云南省禄丰县进行元宝槭幼树施肥试验,比较9个不同施肥配方对2年生元宝槭植株大小、分枝格局、叶特性和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导致的营养差异对元宝槭的构型造成显著影响,进而对元宝槭的生长与生物量积累、分配产生不同的影响,应根据经营目的选择适当的施肥方案。N0P250K75是培育园林绿化树的最好施肥配方,其地径、株高和冠幅分别为2 85cm、1 26m和0 59m2,分别比对照增加34 26%、51 66%和140 23%。N0P125K37 5是营建叶用林的最佳施肥配方,其总生物量、根、茎、叶的生物量干质量分别为438g、192g、159g、88g,分别比对照高出83 42%、6...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嫦妮  徐德禄  李志辉  
通过对赤皮青冈容器苗进行N、P、K配比施肥试验,研究其不同施肥配方处理下的苗木苗高、地径、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和总干质量等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赤皮青冈容器苗木各项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处理2(尿素5 g+过磷酸钙3 g+氯化钾5 g)对其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为最优施肥处理;经过2次施肥后处理2的苗木苗高、地径、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总干质量和净光合速率分别是对照组的126.59%、124.55%、191.57%、248.57%、202.19%、222.81%。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磊  刘美玲  李铁华  张心艺  胡胜男  罗亦伶  李阳宁  
【目的】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1年生细叶桢楠容器苗生长与光合的影响,以期找出适合1年生细叶桢楠容器苗生长的施肥方案。【方法】以1年生细叶桢楠容器苗为试验材料,配置T1(N0P2K)、T2(N2P0K)、T3(N1P1K)、T4(N2P2K)、T5(N3P3K)常规施肥组,以T4配方及施肥总量设置氮素指数施肥组T6,以不施肥CK为对照,研究不同施肥对1年生细叶桢楠容器苗生长(苗高、地径、叶面积、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和苗木质量指数)、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本试验中,在促进苗木生长的作用上氮肥效果高于磷肥,在相同施肥浓度下(1.6 g/株),添加氮肥不加磷肥的T2处理组长势优于添加磷肥不加氮肥的T1处理组,T2苗木质量指数和隶属函数综合排序均比T1高;合理的N、P配比施肥能改善细叶桢楠容器苗光合能力,有效提高叶绿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光合能力较强的T6和T4在生长季平均叶绿素含量比光合能力最差的T1和CK分别高出了15.26%、13.47%和14.47%、12.69%,平均净光合速率分别高出了33.94%、39.51%和37.75%、43.48%;适宜的N、P年施肥浓度(T4、T6)为1.6 g/株,较低(T3:0.8 g/株)和较高(T5:2.4 g/株)的N、P年施肥浓度均不利于1年生细叶桢楠容器苗的生长;在施肥配方及年施肥量相同的情况下,采用指数施肥(T6)比常规施肥(T4)更能促进1年生细叶桢楠容器苗的生长,使其苗木质量更好。【结论】采用合适的配方,运用合理的施肥方法能够显著促进1年生细叶桢楠容器苗的生长,提高其光合能力和苗木质量,本试验中最适施肥配方为:N2P2K(N:1.6/P:1.6/K:0.9),指数施肥的效果优于常规施肥。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马东旭   王佳琪   蓝伟立   陈块明   李茂   叶义全   范福金   林开敏  
【目的】为研究杉木育苗基质中真菌优势群落结构对指数施肥方式的响应特征。【方法】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3个施肥处理[对照(CK,0 mg/株)、指数施肥(EF,40 mg/株)、常规集中施肥处理(CF,40 mg/株)]下,杉木无性系“洋061”轻型基质的真菌群落组成与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对比CK,指数施肥与常规施肥均显著提高了基质中速效磷、全氮、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了杉木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2)指数施肥与常规施肥均显著增加了基质真菌多样性指数,降低了丰富度指数。3)在基质中,粗糙孔目(Trechisporales)、肉座菌目(Hypocreales)、被孢霉目(Mortierellales)、粪壳菌目(Sordariales)为各处理下的基质真菌优势目,与CK相比,指数施肥显著提高了肉座菌目、被孢霉目的相对丰度,常规施肥仅显著提高了肉座菌目相对丰度。其中,苗高、地径、生物量均与被孢霉目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生物量与肉座菌目呈显著正相关。4)冗余分析结果表明,被孢霉目与肉座菌目与水解氮、速效磷呈正相关,速效磷是影响基质真菌多样性指数的主要环境因子;水解氮、pH值是驱动基质真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表明两种施肥方式可能改变了与N、P有效性敏感的真菌类群进而影响基质真菌群落组成。【结论】对比CK,指数施肥较常规施肥能有效提高有关磷转化与分解有机质真菌类群的相对丰度,有利于基质后期有效养分转化与积累,以为杉木幼苗生长提供良好条件。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周玮  周运超  
应用原位显色法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马尾松幼苗根际pH值及Eh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磷肥马尾松幼苗苗木质量较好,苗高、地径分别达到8.08 cm及1.38 mm,根系发达,侧须根较多,根表面积大,且施磷肥根际土壤pH值变化较大,变化范围宽,下降快,10 h时从6.0下降到5.2,关于MnO2的Eh变化不明显;而施氮肥则相反,苗木质量较差,侧须根不发达,主根长,为7.47 cm,根表面积小,pH值变化范围窄,变化缓慢,高锰酸钾显色法研究结果表明施氮肥苗木根际范围内褪色,为还原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天芳  姜静  王雷  祝泽兵  穆怀志  杨传平  刘桂丰  
选择7个白桦半同胞家系种子分别播种育苗,在苗木生长过程中配制T1、T2、T33种配方的氮磷钾混合营养液定期进行叶面施肥,系统地研究配方施肥对白桦不同家系苗期生长的影响对每个家系内3种施肥处理与非施肥处理的苗木苗高、高径比、茎根比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确定各个家系的最佳施肥配方。结果为:家系1、家系3、家系4和家系5的最佳施肥配方均是T2,该施肥处理能够使白桦苗高提高13.43%~35.74%;家系6和家系7的最佳施肥配方均是T3,该施肥处理能够使白桦苗高提高24.93%和26.46%;家系2的最佳施肥配方是T1。3种施肥配方均能改善白桦苗期的生长,对7个家系总体而言,T2为最佳施肥配方。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潘艳菲   杨模华   刘卫东   夏洋   曾思棋   何睿玉   王伟   颜丙虎  
【目的】研究施肥对福建青冈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旨在筛选出最适宜福建青冈苗木生长的施肥配方,为福建青冈优质壮苗培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年生福建青冈幼苗为研究对象,基于二次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设置3(N、P、K)因子5(-1.682、-1、0、1、1.682)水平,21(包括对照)组处理进行配方施肥试验,测定各处理福建青冈幼苗生长(苗高、地径、总根长、根平均直径、根尖数、总生物量)及生理(总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指标,比较其生长和生理特性差异,构建N、P、K三因子与各参数指标的回归方程,并进行效应分析。【结果】相较于对照,合理施肥可促进福建青冈幼苗生长、提高叶片生理活性。主效应分析表明3种肥料因子对苗高、地径、总生物量、可溶性蛋白、总叶绿素的影响主次为N> K> P,对总根长、根平均直径、根尖数影响则是N> P> K,对可溶性糖的影响为K> N> P;单因子效应分析发现,适量施用N、K对苗高、地径、总生物量生长及总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的积累均具有明显的促进和调控作用,而P的效应不明显。N、P对总根长、根尖数的影响显著,而根平均直径仅N肥响应显著;在NPK的耦合效应中,NK互作对苗高、根尖数、可溶性蛋白的影响显著,NP互作对地径和总根长的影响显著。PK互作对总叶绿素、可溶性糖的影响显著;各项生长及生理特性指标在单、双因子显著效应下,均随着N、P、K施肥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符合“报酬递减”规律。【结论】福建青冈优质壮苗培育需辅以合理的NPK配施,合理施肥促进了福建青冈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指标积累,使得生长、生理抗性增强。利用主成分分析及频率分析法,以总生物量≥27.66 g为目标,确定福建青冈最优施肥区间为N肥(尿素)2.12~3.71 g·株~(-1)、P肥(过磷酸钙)5.16~7.34 g·株~(-1)、K肥(氯化钾)1.56~2.75 g·株~(-1)。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范国强  王安亭  王国周  翟晓巧  郑建伟  
研究了接干和施肥对苗高为 3.0、3.5、4 .0、4 .5、5.0m初植的 3年生和 4年生泡桐幼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1次接干能明显促进苗高为 3.0、3.5m苗的 3年生泡桐幼树的高生长 ;2次接干能明显促进苗高为 4 .5m的 4年生泡桐的高生长 ,并且苗高为 4 .0、4 .5、5.0m的 4年生泡桐幼树的高和胸径生长量都明显比 3.0m和 3.5m苗的大 ;施肥能明显促进苗高为 4 .5、5.0m的 1次接干泡桐幼树的高生长。 2次接干处理后 ,对高为 4 .0m的苗培育高干良材 (主干达 6.0m以上 )有一定的保障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勇  陈艳  张志毅  李新国  
为研究施肥对三倍体毛白杨苗木生长和抗寒性的影响 ,采用不同施肥时期和不同施肥量处理苗木 ,结果表明 :在苗高生长结束后的秋季进行了一次性施肥 ,促进苗木对N ,P的被动吸收 ,提高了苗木的抗寒性 .既有速生前期施肥又有秋季施肥的处理 ,不仅提高了苗木的生长量 ,而且增强了苗木的抗寒性 .在室内应用相对电导率、失水率、水分饱和亏缺以及生长恢复试验对各施肥处理苗木的抗寒性进行了测定 .综合评定结果表明 ,各施肥处理在提高苗木抗寒力的作用方面大小顺序为 :秋季将肥料全部施入 >速生前期施 1/ 2 ,秋季施 1/ 2 >速生前期将肥料全部施入 >速生前期施 1/ 3 ,速生后期施 1/ 3 ,秋季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申巍  杨水平  姚小华  王开良  费学谦  
研究施肥对25年生油茶生长和结实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肥和有机肥(腐熟鸡粪)混合施用对油茶生长和结实量有明显的影响,其中处理3(冬季施用有机肥5 kg.株-1,夏季施用复合肥0.5 kg.株-1)对油茶冠幅乘积、春梢长度、直径、产量都有显著的提高;施肥对出籽率、含水率影响不大,但施用有机肥对出油率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庆玉  杨玉敏  庞良玉  张冀  田丽  雷建容  冯文强  
关键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纪元  高传璧  郑芳楫  任华东  
黑荆树苗期生产迅速,主根发达但侧根和须根较少。在雨水较少的季节造林,裸根苗不易成活。目前,大面积造林仍以聚乙烯容器苗为主。这种容器苗的主根往往穿破薄膜袋底,起苗时容易被拉断且根土松散分离。这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主要因素。近年有报道,采用不同规格的纸容器已培育出珍稀乡土树种——桉树和相思属树种壮苗并用于造林。另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桂子凡  凃毅  肖兴翠  何芝然  刘闵豪  钟连香  林东  魏秋兰  
【目的】通过研究喜树容器育苗过程中基质配比、缓释肥用量、容器规格等因素及其组合对苗木生长和质量的影响,探讨喜树容器苗在不同组合中的生长效果差异,筛选出最优育苗方案,为培育喜树优质容器苗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喜树幼苗为材料,采用析因实验设计研究3种育苗因素对喜树容器苗生长和质量的影响,运用隶属函数法对各育苗组合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3种育苗因素中,基质配比和容器规格对苗木生长影响最显著,对苗高、地径和高径比的影响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娟  李中林  邬秀宏  朱学栋  袁林颖  唐敏  胡留杰  张莹  
本试验筛选了茶树诱导培养基及继代培养激素条件,并研究了不同氮素浓度总量及不同氮源比例对茶树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初代诱导培养基中诱导出芽快慢依次是B5>WPM>MS。培养基MS+2.0 mg/L 6-BA+0.1 mg/L IBA+0.2 mg/LGA3较适宜茶树继代苗的增殖及生长。茶树组培苗继代培养时,培养基中NH4NO3含量在1.24 g/L时茶树组培苗生长最好;而以MS为基本培养基,在n(NH+4-N)∶n(NO-3-N)=30∶30较适于茶树组培苗继代生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