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31)
2023(9663)
2022(8018)
2021(7276)
2020(6033)
2019(13381)
2018(13150)
2017(23637)
2016(13454)
2015(14754)
2014(14504)
2013(13943)
2012(12978)
2011(11712)
2010(11547)
2009(10556)
2008(10161)
2007(9206)
2006(8000)
2005(7047)
作者
(44446)
(36895)
(36686)
(34489)
(23213)
(17963)
(16411)
(14656)
(14274)
(12946)
(12753)
(12408)
(12188)
(11871)
(11647)
(11385)
(11381)
(11065)
(10814)
(10517)
(9634)
(9058)
(9041)
(8580)
(8524)
(8186)
(8085)
(8001)
(7679)
(7649)
学科
(46456)
经济(46386)
管理(36216)
(32790)
(25457)
企业(25457)
方法(19969)
数学(17550)
数学方法(17330)
(14886)
(14535)
中国(13696)
(13348)
(11241)
业经(10642)
农业(9972)
(9938)
贸易(9936)
(9658)
(8832)
地方(8728)
(8299)
银行(8232)
(8004)
金融(7997)
技术(7877)
(7858)
理论(7707)
环境(7655)
(7591)
机构
大学(188849)
学院(187892)
研究(73884)
(70552)
经济(68973)
管理(65532)
理学(56684)
理学院(55927)
管理学(54515)
管理学院(54222)
中国(53547)
科学(51622)
(50276)
(41855)
(40872)
农业(40544)
业大(38835)
研究所(37974)
中心(32595)
(31808)
(29099)
(27370)
(26263)
农业大学(26240)
北京(26177)
财经(24924)
(23686)
(23547)
科学院(23391)
技术(23159)
基金
项目(136606)
科学(104584)
基金(98317)
(92890)
国家(92162)
研究(87878)
科学基金(75070)
社会(54022)
(53978)
自然(53232)
自然科(52021)
自然科学(51997)
基金项目(51942)
自然科学基金(51081)
社会科(51033)
社会科学(51017)
(47406)
资助(39925)
教育(39881)
编号(32786)
重点(32235)
计划(30380)
(29056)
(28830)
(28384)
科技(27766)
科研(27574)
创新(26719)
成果(25555)
(25334)
期刊
(75379)
经济(75379)
研究(50666)
学报(47298)
(44686)
中国(41563)
科学(37804)
大学(33368)
学学(32158)
农业(30143)
(24302)
管理(23563)
教育(19309)
(16848)
(15098)
金融(15098)
业大(14231)
技术(14172)
经济研究(13089)
业经(12568)
(12230)
财经(12099)
农业大学(11913)
科技(10822)
(10427)
林业(10278)
问题(9986)
资源(8902)
中国农业(8656)
(8235)
共检索到2797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茹淑华  张国印  孙世友  耿暖  王凌  
通过8年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处理对土壤硝态氮分布、累积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玉米轮作8个周期后,0~200 cm土体中各土层的硝态氮含量变化规律为N575>N400>N225>N0,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在0~80 cm土层各施氮量处理土壤硝态氮均呈下降趋势,各处理在60~80 cm降到最低。各施氮量处理在80~200 cm土壤硝态氮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同一土层不同施氮量处理间硝态氮的差异明显增大。经过8个小麦玉米轮作周期后,N575处理100~2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所占总累积量的比例提高15.18%。通过对施氮量与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用数学模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茹淑华  张国印  耿暖  王凌  孙世友  
为优化华北集约化农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用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土壤硝态氮累积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区小麦籽粒产量最高施氮量为309 kg/hm2,最佳经济效益施氮量为291 kg/hm2。玉米籽粒产量最高施氮量为213 kg/hm2,最佳经济效益施氮量为199 kg/hm2。随着施氮量和种植年限的增加,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明显增加。施氮量最高的N4处理(小麦季施氮量375 kg/hm2、玉米季施氮量300 kg/hm2)与种植第1季相比,第2季小麦收获后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增加56.06%,第2季玉米收获后增加62.07%。随着施氮量的增加,1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胡春胜  程一松  于贵瑞  
该文通过采集土壤溶液并测定其硝态氮 (NO-3 N) ,对不同施N处理下 4 0cm~ 2 2 0cm土层的NO-3 N累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太行山前平原褐土农田 80cm和 1 4 0cm~ 1 60cm处土层为NO-3 N高度聚集层 ;随着氮肥施入的增加 ,土壤溶液中NO-3 N浓度显著增加 ;2 0 0kg·hm- 2 的氮肥施入水平 ,2m~ 2 2m土层中土壤溶液中硝态氮浓度变幅不大 ,说明淋失量很少 ,而 4 0 0kg·hm- 2 和 80 0kg·hm- 2 氮肥施入水平下 ,2m~ 2 2m土层中土壤溶液中硝态氮浓度呈持续增长 ,且增加量主要发生在 7月~ 9月...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孙克刚  张学斌  吴政卿  龚惠英  汪立刚  
在潮土、褐土、砂姜黑土 3种土壤上 ,分别自 1980和 1981年选点布置了氮、磷、钾定位试验。在各个处理中分别从 0~ 2 0 ,2 0~ 4 0 ,4 0~ 60 ,60~ 80 ,80~ 10 0cm 5个剖面层次中垂直取土样 ,然后进行室内分析。结果表明 :在不施肥处理、单施氮处理、氮磷配施处理、氮磷钾配施处理 ,NO- 3 -N累积量以砂姜黑土为最多 ,潮土次之 ,褐土最少。硝态氮在土壤中分布不仅与施氮量有关 ,而且还与土壤类型有直接关系。不同土壤类型直接影响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移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门明新  李新旺  许皞  
【目的】研究长期施肥处理对华北平原潮土作物产量及稳定性的影响,为维持田块尺度粮食高产、稳产、高效提供指导。【方法】采用长期定位试验中不同肥料处理与多种稳定性指数方法分析作物产量效应及稳定性。【结果】经过7年定位施肥试验,CK、P2K2、N2K2和N2P2处理的小麦产量分别为N2P2K2处理的25.5%、34.5%、43.3%和83.2%;玉米产量分别为42.3%、52.7%、70.6%和76.2%;不施氮肥,土壤氮自然供给力第1年降到59%,第2年为43%,此后稳定在40%左右;不施磷肥,土壤磷自然供给力第1年降至72%,第3年为55%,之后保持在55%左右;不施钾肥,土壤钾自然供给力第1年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茹淑华  耿暖  张国印  王凌  孙世友  
为解决氮肥施用过量引起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问题,通过连续10年的氮肥定位试验,研究太行山前平原区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4-2014年间小麦、玉米平均产量与氮肥用量间呈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施氮量为246 kg/hm2时小麦获最高产量6 555kg/hm2。施氮量为159 kg/hm2时玉米获最高产量8 860 kg/hm2。氮肥用量与0~100,10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符合显著的线性相关。连续10年施用氮肥量最高的处理(小麦-玉米轮作周年施氮量为575 kg/hm2)0~100,100~2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茹淑华  张国印  孙世友  耿暖  王凌  陈贵今  
通过6年田间小区定位试验研究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不同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分布、累积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证河北省山前平原小麦高产的适宜施氮量为250 kg/hm2,玉米高产的适宜施氮量为150kg/hm2。从施氮量对土壤硝态氮的分布和累积特征分析,在小麦-玉米季施氮量均低于150 kg/hm2的处理,基本上能控制土壤硝态氮向深层土壤的淋失,进而能明显降低土壤硝态氮向地下水淋失的风险。从不同施氮量对作物偏生产力的影响来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和玉米的偏生产力明显降低,在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施氮量均为150kg/hm2的处理,小麦和玉米的偏生产力最大,分别为43.09%,56.76%。综...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刘微  赵同科  王丽英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灌水量情况下土壤中硝态氮的动态分布。结果表明,土壤剖面的硝态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施氮量水平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中硝态氮含量递减。在冬小麦的整个生育期中,拔节期的追肥灌水有助于硝态氮向土壤深处移动,甚至有可能淋洗出根层,对地下水产生影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黄学芳  池宝亮  张冬梅  张健  王改兰  
在19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施肥后NO3--N在晋西北土壤中的残留效应,结果表明:单施低量有机肥后,NO3--N不会在土壤中累积,在土壤剖面的分布呈直线型;其他施肥处理都造成了NO3--N在土壤中的累积,且呈倒"S"型分布,在20~80,140~200 cm土层出现了2个NO3--N累积层,在80~140 cm土层形成了NO3--N累积的低值区域。单施氮肥大幅度提高了NO3--N的累积量,配施磷肥后,可显著减少NO3--N在土壤中的累积;配施低量有机肥后,NO3--N的累积量基本上与单施氮肥处理持平;配施高量有机肥后,加重了NO3--N在土壤中的累积。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振兴  周怀平  关春林  解文艳  
在我国典型半湿润偏干旱的山西寿阳试验区,通过1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硝态氮空间分布与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以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同时会增加土壤氮素盈余,提高硝态氮淋失的风险;各处理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主要集中于0~200 cm区域,在80 cm土层以下出现了明显的硝态氮累积峰;由于秸秆过腹还田处理氮素盈余最多,所以硝态氮累积量最高,在80~100 cm处和200~220 cm处出现了2个硝态氮累积峰,土壤下层硝态氮累积量明显增高,被淋失的风险增大;秸秆覆盖还田虽然累积量最少,但其在200~300 cm的累积量却占总累积量的25.63%,硝态氮淋失风险最高。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蔡万涛  陈阜  张海林  雷杰  文新亚  
通过在北京通州区的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对黄瓜产量、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及土壤水溶液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260 kg/hm2时,达到作物最高产量,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从而确定该施肥量为最佳氮肥投入量;通过对不同施肥量条件下土壤NO3--N累积量的研究,将该研究区土壤对氮肥环境容量确定为N一年260 kg/hm2;通过测定作物收获后0~9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能够有效反映对当茬作物的施肥量水平;土壤0~90 cm水溶液NO3--N浓度随着氮肥投入量的增加而增大;作物收获后0~90 cm土壤水溶液中NO3--N含量与其土壤NO3--N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通过对0~90 cm...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小慧  陈阜  
为了揭示农田景观作物种植多样性特征,从景观异质性角度,基于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的具有14类景观类型的农田景观格局图,明确了研究区作物和半自然生境分布特点;进一步对6个梯度作物面积比例为1km2农田景观样方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法,分析了农田景观作物面积比例对景观组分异质性、破碎度和配置异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全域1km2农田景观样方作物面积比例和半自然生境比例平均值分别为53.09%和21.55%,呈现高作物面积比例、低半自然生境比例的特点;研究区农田景观作物面积比例提升导致农田景观组分异质性、破碎度和配置异质性显著降低(P<0.05);麦玉两熟斑块面积显著上升和斑块数量减少对华北平原农田景观异质性起决定性作用。综上,在华北平原,降低作物面积比例和缩小田块面积有利于提升农田景观异质性,而机械化和规模化作物生产降低了农田景观异质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航  李久生  
【目的】研究滴灌均匀系数及土壤特性对土壤水氮时空分布的影响,定量评价现行标准的适宜性。【方法】试验在华北平原进行,供试作物为春玉米,滴灌均匀系数(CU)设置0.66(低)、0.81(中)和0.99(高)3个水平,灌水量设置灌溉需水量的50%(低)、75%(中)和100%(高)3个水平,监测不同生育阶段的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结果】土壤含水量均匀系数在生育期内大于0.85(2009年)和0.80(2010年),低灌水均匀系数处理与中、高灌水均匀系数处理没有明显区别,远大于滴灌均匀系数(0.66),初始含水量均匀系数的影响大于滴灌均匀系数,灌水量的影响较小。滴灌均匀系数对硝态氮均匀系数的影响不显...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阚正荣  濮超  祁剑英  马守田  刘鹏  赵鑫  张海林  
为探究施用生物炭对华北平原农田土壤水分和冬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于2014—2017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吴桥实验站设置施用生物炭7 200(BH)、3 600(BM)、1 800(BL)和0kg/hm~2(CK)4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BH、BM和BL处理3年平均增产分别为1.84%、7.28%和5.03%,并且降低了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5.96%~14.86%、9.42%~19.18%和5.96%~13.50%。同时施用生物炭增加了土壤含水量,与CK处理相比,土壤上层0~60cm BM处理增幅最大;中层60~120cm和下层120~200cm均为BL处理增幅最大(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占彪  王猛  陈阜  
【目的】分析华北平原作物生产碳足迹的动态、分布以及构成,为发展低碳农业提供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方法】基于中国华北平原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河南5个代表省(市)的47个市的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产值及作物生产投入等统计数据,利用农业领域碳足迹理论及生命周期评价法,估算作物生产的单位播种面积碳足迹(CFs)、单位耕地面积碳足迹(CFc)、单位产量碳足迹(CFy)及单位产值碳足迹(CFv)。以2002年为节点,把1993—2012年分为两个时间段,分析作物生产碳足迹的变化趋势以及华北平原47个市的作物生产碳足迹的分布、构成情况。根据1993—2012年不同市的平均单产,取5个单产最高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