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91)
- 2023(6620)
- 2022(5497)
- 2021(4821)
- 2020(3951)
- 2019(8657)
- 2018(8162)
- 2017(14898)
- 2016(8440)
- 2015(8763)
- 2014(8305)
- 2013(8158)
- 2012(7483)
- 2011(6561)
- 2010(6356)
- 2009(5803)
- 2008(5666)
- 2007(4920)
- 2006(4234)
- 2005(3555)
- 学科
- 济(29400)
- 经济(29357)
- 管理(23221)
- 业(23176)
- 企(17401)
- 企业(17401)
- 方法(13935)
- 数学(12729)
- 数学方法(12646)
- 农(9997)
- 财(9581)
- 税(8862)
- 税收(8320)
- 收(8292)
- 中国(7750)
- 贸(7500)
- 贸易(7498)
- 易(7329)
- 学(7197)
- 业经(7165)
- 农业(7156)
- 技术(5560)
- 务(5514)
- 财务(5513)
- 财务管理(5507)
- 环境(5332)
- 制(5267)
- 企业财务(5242)
- 地方(5179)
- 产业(4618)
- 机构
- 大学(117645)
- 学院(117597)
- 济(46299)
- 经济(45482)
- 管理(43292)
- 研究(42958)
- 理学(38650)
- 理学院(38188)
- 管理学(37441)
- 管理学院(37265)
- 农(34083)
- 科学(30783)
- 中国(29989)
- 农业(27695)
- 业大(26539)
- 京(24153)
- 所(23653)
- 研究所(22153)
- 财(21237)
- 中心(18924)
- 农业大学(18691)
- 财经(17227)
- 江(16820)
- 省(16209)
- 经(15864)
- 院(15084)
- 业(14784)
- 科学院(14685)
- 北京(14493)
- 室(14290)
- 基金
- 项目(89576)
- 科学(69214)
- 基金(66315)
- 家(63118)
- 国家(62636)
- 研究(55214)
- 科学基金(51537)
- 自然(36535)
- 社会(36316)
- 自然科(35737)
- 自然科学(35721)
- 基金项目(35718)
- 省(35283)
- 自然科学基金(35129)
- 社会科(34579)
- 社会科学(34568)
- 划(30992)
- 资助(25860)
- 教育(24195)
- 重点(20869)
- 计划(20689)
- 编号(19284)
- 创(19240)
- 发(19186)
- 部(18770)
- 科技(18651)
- 科研(18328)
- 创新(18130)
- 业(18117)
- 农(16397)
共检索到1609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英超 郑毅 汤利
【目的】为了揭示在不同施氮水平下,间作小麦蚕豆各生育期磷养分吸收累积规律。【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氮水平(N/2、N、3N/2)对间作小麦、蚕豆的磷养分动态累积吸收变化和养分竞争规律的影响。【结果】推荐施氮水平下(N),小麦、蚕豆生物量最高;相同施氮水平下,与单作相比,间作提高了小麦、蚕豆生物量。随施氮量增加,小麦、蚕豆磷养分吸收量增加。与单作相比,间作小麦提高了磷养分吸收量,间作小麦灌浆期至成熟期磷养分吸收量分别提高了20%~72.8%和20%~28.12%,蚕豆差异不明显。同时,随施氮量增加,小麦磷养分吸收速率增加,蚕豆磷吸收速率减少。与单作相比,间作提高了小麦磷吸收速率,3个施氮水平下,间作小麦抽穗至成熟期磷养分吸收速率分别提高了0.1~5.3倍、21.9%~90%和2%~242%;常规施氮和高氮水平下,间作蚕豆分枝期至鼓粒期磷养分吸收速率分别增加了38.4%~89.8%和8.7%~48.6%。【结论】氮肥施用量和间作种植方式同时改变了小麦、蚕豆生物量和磷素吸收累积。
关键词:
氮水平 小麦 蚕豆 间作 磷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海叶 张梦瑶 柏文恋 刘振洋 汤利 郑毅 肖靖秀
【目的】探明不同磷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对土壤无机磷组分的影响,为磷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两因素田间试验,设置3种种植模式[小麦单作(MW)、蚕豆单作(MF)、小麦蚕豆间作(W//F)]和3个磷水平[不施磷(P0)、施磷(P_(2)O_(5))45 kg/hm~(2)(P1)和90 kg/hm~(2)(P2)]采用蒋-顾分级法分析了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Al-P、Fe-P、Ca-P)含量,探讨了不同供磷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对根际Al-P、Fe-P、Ca-P含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蚕豆和小麦根际无机磷组分含量受种植模式和磷水平×种植模式的调控,但间作对小麦和蚕豆根际无机磷组分的影响不同。不考虑作物生育期,3个磷水平下单间作小麦根际无机磷组分含量无差异;但减磷条件下(P1),间作降低蚕豆根际Al-P和Fe-P含量15%。间作对根际无机磷组分的影响受生育期的调控。与单作小麦相比,磷胁迫条件下(P0和P1)间作降低小麦分蘖期根际Al-P含量19%和25%,但对根际Fe-P和Ca-P含量几乎无影响。与单作蚕豆相比,P1条件下,间作降低蚕豆开花期和成熟期根际Al-P含量17%和20%;降低蚕豆分枝期、结荚期根际Fe-P含量24%和27%。同时间作也有降低蚕豆特定生育期Ca-P含量的趋势。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单间作小麦、蚕豆根际土壤Al-P、Fe-P、Ca-P含量增加,增幅为Al-P>Fe-P>Ca-P。总之,间作对蚕豆根际无机磷组分含量影响大于小麦。【结论】磷胁迫条件下(P0和P1),小麦蚕豆间作促进小麦分蘖期根际Al-P和蚕豆全生育期根际Al-P和Fe-P的耗竭是间作提高土壤磷有效性的关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学超 胡跃高 钱欣 任长忠 林叶春 郭来春 王春龙 曾昭海
以白绿11号和白燕2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0、30、60、90和120kg/hm2)对绿豆‖燕麦间作系统生产力、生物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豆‖燕麦具有间作产量优势,间作系统比单作系统生产力平均提高了30%。间作系统生产力、生物产量、氮素吸收率并未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不施氮或施氮量较低时,燕麦与绿豆间作通过种间氮营养互补机制在不降低产量的同时,可以获得较高的土地当量比(LER)、生物产量及氮积累量;高氮肥量和种间互作使作物发生氮素"奢侈吸收",且高氮条件下,豆科固氮酶受到抑制或失去活性,发生"氮阻遏"。
关键词:
绿豆 燕麦 生物产量 氮素吸收利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承孝 王运华
在供钾(K2O,g/kg)0.0,0.3的盆栽条件下,研究了12个小麦品种吸收N、P以及N/K、P/K比的差异。结果表明,在相同钾水平下,12个小麦品种植株地上部N、P含量构成明显的数量等级而呈等级差异,其生物学产量与地上部N、P吸收量呈极显著相关。在低钾条件下,N/K比与植株生物学产量呈极显著相关,提高钾水平,小麦地上部N、K吸收量增值之比与施钾效益(EF)值(以每吸收1g钾所增加的地上部干物质克数表示)达极显著相关,但小麦地上部P、K吸收量增值之比与EF值则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小麦品种耐低钾及高效利用钾的能力与植株对氮的吸收、氮钾平衡有关
关键词:
小麦品种 施钾 N和P吸收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英超 肖靖秀 汤利 郑毅
【目的】系统探讨间作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不同生育期小麦和蚕豆根系分泌槲皮素和橙皮素的动态变化及累积特征,为进一步探明间作增产控病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采用小麦与蚕豆根系尼龙分隔(MB)和塑料分隔(PB)两种间作种植模式,测定间作小麦蚕豆不同氮水平(低氮1/2N:常规施氮量的一半;常规施氮N;高氮3/2N:常规施氮量的1.5倍)条件下,不同生育期根系分泌槲皮素和橙皮素数量。【结果】施氮水平和间作体系根系不同分隔方式影响作物生物量和根冠比。随着施氮量增加,小麦和蚕豆生物量增加45%—62.5%和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戴杰 刘亚林 李春杰 李海港
为探究不同根系间距下禾本科作物玉米(生长和磷吸收)受相邻作物玉米或蚕豆的影响,本研究以玉米为目标作物,通过圆柱形根箱培养试验,设置单株玉米、单作玉米、玉米‖蚕豆间作并改变相邻作物根系间距,探究低磷条件下,不同根系间距的相邻作物对目标玉米的生长、磷吸收和根际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单株玉米相比,目标作物玉米与相邻作物玉米和蚕豆之间均以竞争为主,当作物根系间距较近时,单作玉米的生物量、磷含量分别下降21%、33%,间作玉米分别下降34%、31%;当作物根系间距较远时,单作玉米的生物量、磷含量分别下降10%、15%,间作玉米分别下降29%、29%。2)当根系间距较近时,蚕豆的根际pH低于玉米,且间作玉米和蚕豆之间的根际pH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根系间距较远的处理中两作物的根际pH无差异;相邻作物根系间距较远时,间作玉米的根际有机酸浓度显著高于单作玉米,间作玉米与单作玉米的根际有机酸浓度在根系间距较近时无差异。3)不同处理中单作和间作玉米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无差异。综上所述,在低磷条件下,单作玉米的种内竞争强度随根系间距的增大而降低;而在不同根系间距下,间作玉米与蚕豆的种间竞争强度相似且无种间磷吸收促进作用。因此,种间根际互作形成的磷吸收竞争作用或促进作用依赖于适度的土壤磷供应。
关键词:
玉米 蚕豆 根系间距 间作 磷吸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雷昌 汤利 董艳 郑毅
[目的]探明根系互作对玉米大豆氮、磷吸收利用的影响,为作物高产优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水培试验,来实现根系互作效应,共设3个处理:单作玉米、单作大豆、间作玉米大豆。处理13、31、45、57 d时采样分析植株各部位的氮、磷含量。[结果]根系互作提高了玉米各器官与地上部氮、磷累积量,而大豆各器官及地上部氮、磷累积量则表现出了根系互作劣势。与单作相比,间作玉米地上部氮累积量在处理13和31 d分别提高了224.6%和24.0%(P<0.05)。与单作相比,处理...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赵晶 冯文强 秦鱼生 喻华 廖明兰 甲卡拉铁 程瑜 王昌全 涂仕华
研究了3种主要磷肥品种和3种主要钾肥品种对不同生育期小麦吸收镉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磷、钾肥处理对小麦吸收镉存在显著差异。施用磷肥都比无肥处理增加小麦对镉的吸收,其中以磷酸二铵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为高量普钙处理;低量普钙和磷酸一铵处理小麦吸收镉相对较少。所有钾肥都比无肥处理增加小麦对镉的吸收,其中以高量KCl处理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为低量KCl处理;硝酸钾和硫酸钾处理小麦吸收镉最少。小麦生育前期吸收的总镉量较少,中、后期明显增大;但植株体内的镉浓度却表现为前期高,后期低,呈现随生育期递进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只有磷酸一铵和无磷处理表现为拔节期体内镉含量为最高。镉在小麦体内的累积与其生物量的增加呈正...
关键词:
磷肥 钾肥 小麦 镉 吸镉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尹元萍 张雅琼 申毓晗 赵志勇 谢世清 杨生超 梁泉
设计大豆与玉米3种行比的间作,在红壤田间条件下研究大豆根系性状、氮、磷养分吸收特点和叶绿素值的变化,为探索玉米/大豆科学、合理间作促进氮磷等养分吸收利用的生理机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大豆/玉米间作系统中2种作物根系存在显著的互作。与净种相比,间作大豆的生长在苗期受到的抑制作用显著,表现在根总长、根总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和根干重降低,根冠比提高;进入花期后,抑制作用减弱;生物量随行比增加而提高。间作条件下大豆氮、磷总量减少,吸收效率降低,而利用效率升高。间作的玉米吸收的氮、磷超过净种时的吸收量,氮增加30%~44%,磷增加14%~16%。对间作而言,小行比大豆植株氮、磷吸收量先升后降,大行...
关键词:
大豆/玉米 间作 根系性状 氮 磷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聂兆君 李金峰 赵鹏 刘世亮 方先芝 刘红恩
【目的】研究磷硒配施对冬小麦幼苗生物量以及磷、硒吸收和转运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霍格兰营养液培养的方式,分别设置3个磷水平(0. 31,3. 1,31 mg/L)和3个硒水平(0,0. 1,1 mg/L),共9个处理。【结果】中磷(P3. 1)和高磷(P31)处理增加小麦幼苗地上部生物量,降低小麦幼苗根冠比; 2个施硒处理(Se0. 1和Se1)则降低小麦幼苗地上部生物量,增加小麦幼苗根冠比,磷硒配施有利于根系的生长发育。施硒(Se0. 1和Se1)抑制冬小麦磷向地上部的转运和累积,却在高磷(P31)水平下促进根系对磷的吸收。在缺硒(Se0)条件下,施磷(P3. 1和P31)处理显著提高冬小麦地上部和根系硒含量、累积量以及硒的迁移系数;在低硒(Se0. 1)和高硒(Se1)条件下,施磷(P3. 1和P31)显著降低小麦幼苗硒含量、累积量和迁移系数,存在显著的拮抗作用。【结论】对于冬小麦幼苗磷、硒的吸收和转运,磷、硒之间存在既相互促进又相互拮抗的效应,这种效应与磷、硒的施用水平有一定关系。
关键词:
磷 硒 吸收 转运 冬小麦 水培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飞 郭利双 李景龙 肖才升
为研究油棉连作模式下施氮水平对氮、磷、钾的吸收、分配与利用的影响,于2014,2015年在湖南省常德市开展了氮肥不同用量试验,设置了5种施氮量:0,90,180,270,360 kg/hm~2。结果表明:在0~360 kg/hm~2施氮量内,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棉株氮素、磷素、钾素养分累积逐渐提高;氮素的积累分配与磷素、钾素的积累分配呈现良好的一致性,棉株氮磷钾养分累积均在施氮360 kg/hm~2条件下最大,其中在90~360 kg/hm~2施氮量内,棉铃氮素、磷素、钾素的分配比例均在施氮270 kg/hm~2条件下最大。在0~360 kg/hm~2施氮量内,氮肥的表观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与生产效率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而棉株对磷素与钾素的吸收则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增施氮肥促进了棉株生物量的积累与棉花产量的提高,当施氮水平提高到270 kg/hm~2后,其增施效果不再显著且生物量与产量均为最高。在0~360 kg/hm~2施氮量内,马克隆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整齐度和伸长率则没有显著的变化;在180~270 kg/hm~2施氮量内,纤维长度和断裂比强度最高。适宜的施氮量利于棉株对氮素、磷素、钾素的吸收,促进干物质积累,提高棉花产量与品质,该试验条件下,推荐施氮量250~270 kg/hm~2。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贾兵丽 李艳行 杨文杰 于杰 苑爱静 李宁娜 邱炜红 王朝辉
【目的】探究不同降水年型及夏闲期降水量下磷肥对旱地小麦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优化管理旱地冬小麦磷肥施用及稳产增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基于陕西渭北旱塬2018年7月开始的冬小麦磷肥定位试验,设置优化施磷(+P)和不施磷处理(-P),在不同降水年型下分析磷肥施用对冬小麦产量、降水利用效率、土壤贮水量、磷肥利用效率、冬小麦磷素吸收和土壤磷盈余的影响。【结果】干旱年和平水年小麦产量分别为3 432和4 549 kg·hm-2,而丰水年冬小麦产量可达7 634 kg·hm-2。与-P处理相比,+P处理显著提高小麦产量5.8%。冬小麦产量与年降水量、夏闲期降水量均呈线性加平台相关关系。干旱年,+P处理年降水利用效率和夏闲期降水利用效率显著低于-P处理,分别降低9.5%和8.0%,但在丰水年,+P处理年降水利用效率和夏闲期降水利用效率显著高于-P处理,分别提高13.1%和12.9%。平水年,1 m土层贮水量显著低于干旱年和丰水年,分别降低了10.8%和10.5%;在丰水年,磷肥施用对0—3 m土层贮水量无显著影响;在干旱年和平水年,+P处理表层土壤速效磷含量较-P处理显著增加了29.1%和17.8%;磷肥利用效率随着年降水量和夏闲期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中丰水年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农学效率较干旱年分别显著提高74.0%和176.3%。此外,丰水年,+P处理土壤磷盈余最少,与干旱年和平水年相比,分别显著降低了67.9%和62.9%。-P处理土壤磷均亏缺,且丰水年的土壤磷亏缺量显著高于干旱年和平水年。【结论】冬小麦产量及磷素吸收利用在不同降水年型有不同效应,故旱地冬小麦生产中施用磷肥时需要考虑降水量变化。夏闲期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有相似的规律,因此应当更关注夏闲期降水量,以此来预测目标产量和优化磷肥施用量,保证合理施用磷肥和作物稳产增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顾炽明 黄婷苗 郑险峰 侯仰毅 王朝辉
【目的】研究关中地区秸秆还田措施下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为相同区域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氮肥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周麦23"为供试材料,进行一季以5个氮肥用量(0,84,168,252,336kg/hm2)为主处理、秸秆还田与否为副处理的田间裂区试验,分析不同氮肥用量对秸秆还田措施下小麦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地上部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在低施氮量(252kg/hm2)下,氮肥配合秸秆还田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呈增加趋势,但两者差异不显著;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均...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佩 蔡焕杰 高振晓 石小虎
【目的】研究泾惠渠灌区不同水氮供应对冬小麦植株氮素吸收运转的影响,为泾惠渠灌区提供合理的灌水施肥运筹方式。【方法】在泾惠渠灌区,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灌水(W_(90)和W_(120),即灌水定额为90和120mm)和施氮(底肥60和120kg/hm~2,追肥0,60和120kg/hm~2,即施氮的底追肥处理组合为N_(60/0),N_(60/60),N_(60/120);N_(120/0),N_(120/60),N_(120/120))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各部位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除净积累量对籽粒氮的贡献率及氮素收获指数外,灌水和施氮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各器官氮素积累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董飞 闫秋艳 张敏敏 李峰 贾亚琴 鲁晋秀 申艳婷 杨峰
为探究氮肥追施量对不同粒色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选用4 个黑粒小麦(‘运黑161’、‘紫优5号’、‘冬黑1号’、‘临黑131’)和7个白粒小麦(‘品育8012’、‘济麦44’、‘济麦23’、‘晋麦95’、‘石农086’、‘邯农1412’、‘中农175’)品种,设置0(N_0)、34.5(N_1)、51.8(N_2)和69.0(N_3)kg/hm~(2 )4个追氮水平(在拔节期追施),测定小麦籽粒产量、品质、氮含量和氮吸收量、硒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1)与 N_0相比,追氮均增加小麦籽粒产量,不同品种达到最高产量的适宜追氮量不同。4个黑粒小麦籽粒产量在 N_1处理最高,产量增幅为19.4%~30.8%;白粒小麦‘品育8012’、‘济麦23’、‘晋麦95’、‘济麦44’和‘石农086’籽粒产量在 N_2处理最高,产量增幅为20.8%~85.1%,‘邯农1412’和‘中农175’产量随追氮量增加而增加。2)追氮可增加2种粒色小麦籽粒氮含量,黑粒小麦在 N_3处理氮含量最高,增幅为4.2%~18.3%,白粒小麦 N_2处理最高,增幅为3.9%~18.1%。追氮可使黑粒小麦籽粒硒含量增加11.3%~121.8%,白 粒 小 麦 籽 粒 硒 含 量 降 低 6.7% ~83.0%;追 氮 使 黑 粒 小 麦 籽 粒 蛋 白 含 量 增 幅 为0.7%~16.1%,白粒小麦增幅为0.8%~31.7%。3)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指标,在基施氮肥165.0kg/hm~2基础上,黑粒小麦拔节期追氮34.5kg/hm~2,白粒小麦拔节期追氮51.8kg/hm~2较为适宜。
关键词:
追氮量 小麦 粒色 产量 品质 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