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001)
- 2023(7408)
- 2022(6367)
- 2021(5653)
- 2020(4638)
- 2019(10204)
- 2018(9813)
- 2017(17183)
- 2016(9651)
- 2015(10238)
- 2014(9654)
- 2013(9023)
- 2012(7851)
- 2011(7088)
- 2010(6966)
- 2009(6583)
- 2008(6196)
- 2007(5398)
- 2006(4662)
- 2005(3968)
- 学科
- 济(30481)
- 经济(30456)
- 管理(25433)
- 业(22247)
- 企(19068)
- 企业(19068)
- 方法(12502)
- 数学(10487)
- 数学方法(10246)
- 农(9474)
- 学(9455)
- 中国(8909)
- 业经(8465)
- 财(8436)
- 地方(7173)
- 农业(6579)
- 理论(6477)
- 环境(6287)
- 务(5962)
- 财务(5929)
- 财务管理(5919)
- 制(5644)
- 企业财务(5600)
- 贸(5522)
- 贸易(5513)
- 和(5445)
- 易(5338)
- 划(5086)
- 技术(4667)
- 发(4662)
- 机构
- 学院(126206)
- 大学(122918)
- 管理(45457)
- 研究(44513)
- 济(42569)
- 经济(41504)
- 理学(39377)
- 理学院(38950)
- 管理学(37966)
- 管理学院(37774)
- 科学(32087)
- 中国(32026)
- 农(27585)
- 京(26812)
- 业大(24375)
- 所(23721)
- 研究所(22080)
- 农业(21531)
- 中心(19913)
- 财(19204)
- 江(18684)
- 院(17447)
- 范(16975)
- 北京(16954)
- 师范(16752)
- 技术(16450)
- 省(15667)
- 财经(15151)
- 州(15126)
- 农业大学(14134)
- 基金
- 项目(92257)
- 科学(70586)
- 研究(64026)
- 基金(63264)
- 家(58427)
- 国家(58000)
- 科学基金(47859)
- 省(38844)
- 社会(37618)
- 社会科(35607)
- 社会科学(35593)
- 基金项目(33272)
- 划(32836)
- 自然(32756)
- 自然科(31938)
- 自然科学(31928)
- 自然科学基金(31256)
- 教育(29649)
- 编号(26204)
- 资助(25473)
- 重点(22134)
- 发(20670)
- 成果(19861)
- 计划(19501)
- 课题(19303)
- 创(19250)
- 科研(18355)
- 科技(18272)
- 创新(18056)
- 部(18052)
共检索到1801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冰鹤 姚辰昊 张立蓉 曹国红 刘子剑 米泽明 李校 王兴 董阳 谷建才
【目的】为定量分析不同放牧强度对冀北山地蒙古栎天然林林下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及探究放牧干扰作用下的森林土壤物理性质的评价体系。【方法】采集放牧强度重度(HG)、中度(MG)、轻度(LG)下蒙古栎天然林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以及立地条件相同且长期封禁处理的作为对照组(CK)。对各放牧强度的土壤物理因子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灰色关联度分析来揭示不同放牧强度对蒙古栎天然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多维空间坐标综合评定值累加法、熵权-TOPSIS法对放牧干扰下的土壤物理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土壤中粗粉粒、沙粒、黏粒含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中粉粒、细粉粒含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少,放牧强度对土壤分形维数的影响并不显著。2)土壤容重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余物理因子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减小,重度放牧组与其他各放牧组各土壤物理因子间均存在显著差异。3)所选用的3种评价方法均表现出一致的排序结果:CK> LG> MG> HG。【结论】针对于放牧后对林下土壤物理性质产生的影响,综合考虑后得出:轻度放牧会促进林下凋落物的分解并有利于改善林下土壤物理质量,过度放牧会对林下土壤造成不良影响。放牧对林下土壤的影响是多层次的,仍需加强长期监测与深入研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香兰 田积莹 张成娥
通过黄土高原不同林型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研究得出:1.两林区各乔木林型下表层土壤砂粒、粗砂粒、中砂粒、细砂粒,各平均含量均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农地;其剖面平均含量亦是如此;在剖面中的分布,随土层加深,含量降低;2.表层土壤粗粉粒平均含量为:灌木林地>乔木林地,低龄林地>中龄林地>高龄林地,中粉粒与细粉粒之和则是相反;3.表层土壤物理性粘粒平均含量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高龄林地>中龄林地>低龄林地;4.土壤含水量为: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农地。
关键词:
林型 土壤物理性质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肖翔 格日才旦 侯扶江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选择3个高寒草甸牦牛牧场,分析放牧强度和地形共同作用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α多样性、土壤物理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放牧强度显著影响α多样性(P <0.05),其中土壤容重最为密切。地形和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群落α多样性和土壤物理性质有重要作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徐爱珍 杨宽 王福升 刘国华 刘新华
以遂川县不同比例的上阔下竹混交林Ⅰ(18.6%)、Ⅱ(25%)、Ⅲ(27.5%)和毛竹纯林(Ⅳ)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深度(0~60 cm)的土壤物理性质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的排列顺序为Ⅳ(1.04 g·cm-3)Ⅲ>Ⅰ>Ⅱ;土壤有机质由大到小依次为Ⅲ>Ⅰ>Ⅱ>Ⅳ,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容重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等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关系;土壤最大蓄水量和蓄水深度均表现为Ⅳ>Ⅲ>Ⅱ>Ⅰ。采用TOPSIS法对不同类型毛竹林土壤物理结构综合评价,土壤...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岩 张瑞香 刘占欣 冯雪琦 郭二辉
【目的】研究人为干扰强度对黄河河岸带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为黄河河岸带生态系统生态恢复与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1年10月,在黄河洛阳—郑州段选择地形地貌和地表植被覆盖相对一致的河岸带区域,依据人为踩踏程度的不同,选择3种不同干扰强度的样地类型。按照5×3网格化划分近河岸带200 m×200 m样地,共设置15个样点,系统比较分析不同人为干扰强度(轻度、中度和重度)黄河河岸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土壤毛管持水量、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最小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土壤非毛管孔隙度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差异。【结果】(1)随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土壤容重、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逐渐增加;土壤含水率先增加后减小;土壤毛管持水量、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最小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与土壤毛管孔隙度逐渐减小。(2)土壤容重与土壤含水率、土壤毛管孔隙度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土壤容重与土壤毛管持水量、土壤最大持水量、土壤最小持水量、土壤总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过度的人为踩踏等干扰增加了河岸带土壤紧实度,导致土壤物理性质退化以及土壤保水和持水能力降低。图2表4参41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刘乐 王新杰 王廷蓉 武文昊
以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国有林场内的杉木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刀法对皆伐与不同迹地清理方式下杉木林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研究,旨在为杉木林的科学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深度土层中,皆伐后1、3月的土壤容重均高于皆伐前;随着皆伐后时间的推移,同一土层中的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含水率和总孔隙度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同一土层中(除0~5 cm),不同迹地清理方式下样地的土壤容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采用炼山清理后的迹地土壤容重明显高于采用带状整地清理的迹地;不同深度土层中,对于土壤的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含水率等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炼山处理后的结果均低于带状整地方式。
关键词:
皆伐 炼山 整地 杉木林 土壤物理性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建伟 苏子友 刘华
针对干旱和水土流失并重的小浪底库区坡地,本文以该区5种主要坡地利用类型(传统耕作、撂荒地、果园、林地、间作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坡地利用方式对坡地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结果表明: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后土壤物理性状得以改善,梯度变化依次为:传统耕作<果园<摞荒<侧柏林地<间作地。
关键词:
小浪底 坡地利用方式 土壤物理性质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姜霞 张喜 张佐玉 刘兰 文弢
通过样地调查和取样测定,对贵州喀斯特地区清水江峡谷和南江峡谷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密度呈增大趋势,以B层最大,A层最小;而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却呈减小的趋势,以A层最过大,B层最小。(2)两个峡谷土壤物理性质比较,土壤密度清水江峡谷>江南峡谷,毛管孔隙度以清水江峡谷>南江峡谷,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最大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南江峡谷>清水江峡谷。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郭琦 王新杰
林下植被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促进凋落物的分解并且增强土壤养分的归还。比较杉木混交林与杉木纯林的土壤结构及林下灌草生物量,探究两者间的相关性和土壤结构恢复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混交林的林下灌草生物量高于纯林,其中毛杉林最高;(2)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优于纯林,毛杉混交林最优;(3)分析相关性发现土壤物理性质与灌木生物量有显著相关性,灌木层相关性高于草本层。所以林下植被与土壤结构关系密切,重视林下植被发育程度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恢复地力。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闫烨琛 赵廷宁 张艳 王美琪 胡平 杨凝 陈童
为揭示不同植物恢复措施对采石矿废弃地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选取白杨Populus tomentos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黄栌Cotinus coggygria和油松+黄栌5种典型植物恢复措施,采用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对采用措施后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①通过5种植物恢复措施对采石矿进行修复后的土壤粒径均主要分布在0.25~10.00 mm;②相比较于白杨、油松、黄栌、油松+黄栌4种恢复措施,侧柏恢复措施下土壤容重降低了2.51%~29.83%、土壤孔隙度增大了7.49%~24.16%、土壤持水量升高了3.74%~24.03%;③5种不同植物恢复措施治理后的表层土壤田间持水量比深层提高1.36%~24.30%;④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种不同植物恢复措施下的土壤容重、田间持水率、土壤孔隙度等指标分析得出:矿区土壤物理性质质量从高到低排序为侧柏、油松+黄栌、油松、黄栌、白杨,其中侧柏、油松+黄栌、油松3种植物恢复措施最后综合得分无显著差异,即在采石矿的生态恢复中优先依次推荐。图4表3参2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梁永奀 罗薇
根据运动草坪基质筛选试验,经过掺入大量有机、无机材料改良的运动草坪根区土壤,在草坪草生长过程中,土壤 A 层迅速分化、发育,土壤结构、容重、孔隙度、粘粒含量等影响土壤通气性和导水性等方面的土壤的物理性质得到良好发展,为草坪草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土壤环境这对建设优良运动草坪和建坪后的管理和国内建坪材料资源的开发都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
草坪草 土壤物理性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会科 张广军 赵政阳 李凯荣
【目的】研究旱地果园生草土壤物理性状的变化特征。【方法】在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生草区及清耕区设立标准地,在60cm土层内分层取样,测定土壤容重、孔隙度、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等土壤物理性状,分析果园生草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结果】生草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提高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其影响主要集中在0~40cm土层;生草种类不同,对果园土壤物理性状影响存在差异,种植白三叶效果更佳;随着生草年限的增加,果园土壤物理性状愈趋改善,土壤的入渗性能和持水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结论】长期生草有利于果园土壤物理性状的持续改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何淑勤 宫渊波 郑子成 王玲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山地森林-干旱河谷交错带表层土壤侵蚀率及其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不同植被条件下表层土壤侵蚀较为严重,平均土壤侵蚀率为27.58%。土壤侵蚀率与土壤结构破坏率(SPBR)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SA)、湿筛后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显著负相关。土壤侵蚀率分别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结构破坏率、湿筛后团聚体MWD和GMW、>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建立的回归方程预测效果相对较好。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袁颖丹 李志 张文元 牛德奎 郭晓敏
以江西省武功山山地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海拔高度(1 600~1 900 m)和不同土壤深度(0~20cm和20~40 cm)条件下,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机质和p H的分布,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氮素含量呈"W"型分布趋势,全氮含量、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异范围分别为1.81~9.34 g/kg、100.88~592.37 mg/kg和48.89~200.01 g/kg;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三者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2)武功山山地草甸在0~20 cm的上层土中对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均有一定影响,且上层土壤中的氮素和有机质水平均优于下层;(3)在高...
关键词:
山地草甸 土壤全氮 碱解氮 土壤物理性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