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292)
- 2023(4904)
- 2022(4280)
- 2021(3849)
- 2020(3236)
- 2019(6749)
- 2018(6760)
- 2017(12211)
- 2016(6642)
- 2015(6980)
- 2014(6330)
- 2013(5950)
- 2012(5046)
- 2011(4665)
- 2010(4454)
- 2009(4131)
- 2008(3717)
- 2007(3001)
- 2006(2523)
- 2005(2042)
- 学科
- 济(19812)
- 经济(19796)
- 管理(15462)
- 业(13781)
- 企(10957)
- 企业(10957)
- 方法(7550)
- 农(6775)
- 数学(6480)
- 数学方法(6378)
- 学(5979)
- 中国(5902)
- 财(5039)
- 地方(4988)
- 业经(4928)
- 农业(4598)
- 贸(4438)
- 贸易(4435)
- 易(4277)
- 环境(3999)
- 制(3606)
- 发(3601)
- 理论(3420)
- 资源(3272)
- 和(3208)
- 务(3132)
- 财务(3120)
- 财务管理(3116)
- 划(3107)
- 企业财务(2885)
- 机构
- 学院(83452)
- 大学(79986)
- 研究(29865)
- 济(28320)
- 管理(27944)
- 经济(27667)
- 理学(24472)
- 理学院(24119)
- 管理学(23420)
- 管理学院(23287)
- 科学(21573)
- 中国(20743)
- 农(17913)
- 京(16011)
- 所(15854)
- 研究所(14806)
- 农业(14508)
- 业大(14482)
- 中心(13452)
- 财(12534)
- 江(12459)
- 范(12187)
- 师范(12013)
- 院(11161)
- 技术(10972)
- 财经(10132)
- 省(10083)
- 州(9937)
- 室(9563)
- 师范大学(9524)
- 基金
- 项目(62100)
- 科学(48074)
- 基金(43871)
- 研究(42469)
- 家(40585)
- 国家(40298)
- 科学基金(33413)
- 社会(26100)
- 省(25870)
- 社会科(24718)
- 社会科学(24715)
- 基金项目(23368)
- 自然(22999)
- 自然科(22469)
- 自然科学(22463)
- 划(22057)
- 自然科学基金(22020)
- 教育(19694)
- 编号(17243)
- 资助(17233)
- 重点(15051)
- 发(14308)
- 创(13295)
- 计划(13216)
- 成果(12927)
- 科研(12705)
- 部(12547)
- 创新(12509)
- 课题(12473)
- 科技(11658)
共检索到1164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温利红 张衡 方舟 陈新军
根据中国远洋渔业协会鱿钓技术组和公海围拖网技术组提供的2017—2019年印度洋北部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生产统计资料,对灯光敷网、灯光罩网和鱿钓3种捕捞方式的鸢乌贼作业次数、产量和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产量重心分析、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对3种捕捞方式的渔场时空分布及其年间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2017、2018和2019年印度洋北部鸢乌贼产量分别为28 347、68 535和180 094t,产量逐年上升。从年间变化来看,CPUE波动较大;从月间变化来看,各月产量与CPUE的变化趋势均保持一致。3种捕捞方式各月产量重心呈现逆时针变化规律,从南到北,自东向西移动。通过聚类分析可将灯光敷网分为5类,灯光罩网分为4类,鱿钓分为6类;渔获量主要分布于12.5°N~14.5°N,58°E~60°E和16°N~18°N,61.5°E~63°E海域内。以时间和空间为影响因素,对不同经度间海域分析发现,CPUE在不同时间、空间上有明显差异;而不同捕捞方式也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认为,今后应该加强时间序列的样本采集工作,综合考虑环境因子分析鸢乌贼渔场的变化规律及其根本原因,为后续合理开发该渔业和建立相关渔情预报模型提供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俊霖 赵国庆 张胜茂 崔雪森 唐峰华 陈峰 韩海斌
为掌握鸢乌贼渔场在西北印度洋公海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尤其是高产中心渔场的变动情况,并为后期开展渔情预报、渔场预测等奠定基础。本研究根据2016—2021年西北印度洋灯光围网捕捞生产统计数据,结合鸢乌贼产量和名义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名义CPUE)进行年际变化及季节性波动统计分析,通过产量重心分析、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时空因素对鸢乌贼名义CPUE变动的影响,探索并找出渔场重心变化规律及其中心渔场的年际与季节性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产量与渔船数量上升趋势一致,但渔船数量过多会导致名义CPUE下降;2016—2021年,年间渔场重心整体往东北方向曲线移动,各年的名义CPUE高值区域集中在12°~20°N,58°~68°E;名义CPUE和产量最高的时期为10—12月,鸢乌贼分布最广的时期为10月至次年1月,由高纬度向低纬移动的时期为2—5月;月间9—12月产量重心分布纬度较高(17°~18°N),1—5月较低(15.5°~16.5°N);年际渔场变化方向与生产月份(9月—次年4月)的渔场变化方向均为东北—西南向,与索马里洋流方向一致。研究表明,当渔船过多时名义CPUE会下降,应对渔船数量进行合理管控,此外,还应注意鸢乌贼渔场年间、月间变化规律,将其合理运用于捕捞活动。本次研究更好地揭示了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业资源与中心渔场分布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其渔业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付迎悦 武孝慈 金鹏超 余为
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头足类之一,在西北印度洋海域蕴藏有丰富的资源量,该海域受季风的影响中尺度涡分布广泛,但对栖息于该海域鸢乌贼的影响尚不清晰。本研究基于角动量涡旋检测与追踪算法获得的涡旋追踪数据集匹配渔业数据,统计了西北印度洋中尺度涡的时空分布,分析了不同类型涡旋和鸢乌贼资源丰度和分布的关系,并结合广义加性模型解析了中尺度涡基本特征量与鸢乌贼资源分布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西北印度洋中尺度涡发生的高频海域在北部区域,且存在明显的月间和年际变化。振幅、相对涡度大的中尺度涡内更容易聚集高的鸢乌贼资源丰度。气旋涡内部区域和外围区域的鸢乌贼资源丰度均优于反气旋涡,且这种差异于涡旋内部区域更加明显。研究表明,西北印度洋中尺度涡会影响鸢乌贼的资源分布,需要进一步结合环境因子探究其影响机制。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新军 钱卫国
根据2003年9-11月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的调查和渔获统计资料,采用效能比方法,对鸢乌贼资源密度指标CPUE值进行了估算。结果发现,在重点调查海域,鸢乌贼的资源密度较高,其CPUE值为0.01~10.0尾/线/h,总平均值为2.456尾/线/h。资源密度的分布随海域而不同。在12°N以南海域CPUE值一般在1.0尾/线/h以下,在12°~14°N、58°~61°E间海域CPUE值在2.0~2.5尾/线/h,而在中心渔场16°N、61°E附近海域,CPUE值为最高,达到5.5尾/线/h以上。
关键词:
鸢乌贼 资源密度 印度洋西北海域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新军 叶旭昌
根据2003年9-11月在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的探捕生产情况,分海区初步分析了海洋环境因子与中心渔场之间的关系。调查表明,10月中下旬中心渔场分布在15°~16°N、61°E附近海域,平均日产均在5t以上。中心作业渔场处在冷水涡的边缘海域,其温盐结构如下:表温为27~29℃,盐度为35.96~36.03,0~100m的温度梯度为0.07℃/m,100~200m的温度梯度为0.04℃/m。100m的水温、盐度范围分别为19.5~23℃、35.70~35.80。各海域的作业渔场,其最适表温不同。在2°N~14°N海域,高产量出现在表温26.4~27.0℃间海域;在14°N~18°N海域,高产量...
关键词:
鸢乌贼 渔场 海洋环境 印度洋西北海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晓明 陈新军 周应祺 田思泉
2003年9-11月中国鱿钓船对西北印度洋海域鸢乌贼渔场进行生产性探捕调查,发现在16°N、61°E附近海域存在中心渔场,平均日产达5t以上,但渔场10d后迅速消失。本文结合本次调查生产数据和卫星遥感资料对这一渔场进行了分析。渔场形成内在动力在于上升流的存在,它使深海缺氧、营养丰富的海水上涌到表层,上升流影响区域SST低,表层藻类的繁盛,海表面叶绿素-a(Chl-a)浓度值高。溶解氧缺乏,驱使鸢乌贼朝溶解氧比较丰富的区域即向SST高值和Chl-a低值的区域聚集,但鸢乌贼也有朝食物丰富区域即Chl-a高和SST低值区域觅食习性。鱼群易集中在SST梯度较大且Chl-a梯度较大的狭长区域。同时,当该...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必林 陈新军
根据2004~2005年我国鱿钓渔船对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调查期间采集的103个鸢乌贼角质颚和60枚耳石样本,分析了角质颚长度特征,并与鸢乌贼胴长、体重和日龄建立了关系。结果显示,角质颚长度与胴长呈极显著的线性相关,与体重呈极显著的指数相关;角质颚各部长度随着鸢乌贼日龄增加逐步增大,上、下颚头盖和脊突生长较快,喙部和翼部生长较慢;上颚头盖和脊突较下颚头盖和脊突生长快;上颚翼部呈幂函数生长,上、下颚其余各部均呈线性生长。
关键词:
角质颚 耳石 鸢乌贼 印度洋西北海域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曲映红 陈新军 陈舜胜
以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为原料,测定不同部位的重量组成及可食部分(胴体、裙边和头足三部分)的基本成分,并测定去皮胴体不同温度下的加热失重。结果表明:印度洋鸢乌贼的可食部分比例高达81%左右,粗蛋白含量为17.8%~19.1%,粗脂肪含量为0.6%~1.0%,可认为是高蛋白低脂肪的水产品;其胴体水分含量比一般柔鱼高,但蒸煮加热时保水能力较强;较太平洋鸢乌贼在体型、成分和加工性能上均有一定差异。
关键词:
鸢乌贼 重量 成分 印度洋西北海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静 陆化杰 张弼强 杨思哲 赵懋林 王芮 欧玉哲
为探究影响西北印度洋鸢乌贼内壳外部形态的因素,利用2019年秋季(9—11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海域采集的1 388尾鸢乌贼样本,通过测量内壳各参数,利用方差分析(ANOVA)和组间的多重比较( LSD)方法,分析了其内壳外部形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内壳长(GL)、尾锥长(CL)、翼长(VL)、尾锥宽(GWC)和叶轴最大宽度(GWP)可作为描述西北印度洋鸢乌贼内壳外部形态的特征参数。内壳外形特征参数在不同性别、不同胴长组和不同性腺成熟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VL/GL值在不同胴长组间无显著差异,但在不同性腺成熟度间差异显著。GWC/GWP值在不同胴长组间和性腺成熟度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性腺成熟度Ⅱ期和Ⅲ期可能分别是雌性和雄性个体内壳外部形态变化的拐点;在个体生长过程中,内壳长度各结构的生长速率基本一致,而尾椎的生长速率相对叶轴较慢。对鸢乌贼内壳外部形态影响因素的研究,为后续研究鸢乌贼渔业生物学和生态学提供科学参考,也可为利用硬组织划分和鉴定头足类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鸢乌贼 内壳 外部形态 西北印度洋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新军 刘金立
根据2003-2005年我国对印度洋西北部公海鸢乌贼资源调查资料,依据胴长组成及触腕长等8个形态学参数,利用正态分布、星座聚类等方法对其种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鸢乌贼胴长组成为10.6-61.2 cm,优势胴长组为28-36 cm。胴长组成随纬度变化明显。初步可分优势胴长为46-52 cm、30-36 cm和20-24 cm的大型、中型和小型三个种群。18°N以北海域以大型种群为主,12°N-18°N海域以中型种群为主,12°N以南海域以小型种群为主,但大型、中型和小型种群重叠分布。三个种群间的主要形态特征值(AL1/ML、AL2/ML、AL3/ML和AL4/ML)也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初...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田思泉 钱卫国 陈新军
根据2003年9-11月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的调查数据,应用统计的方法对鸢乌贼的钓捕技术作了初步研究。调查发现,手钓产量明显高于机钓产量。日产量多数在5t以上,手钓与机钓的比值大约为4∶1;而当日产量低于0.5t时,机钓产量高于手钓产量。鸢乌贼的脱钩率较高,机钓脱钩率平均达45%以上,手钓脱钩率也在7%~12%间,其中主要为水中脱落和触须脱落。统计分析表明,不同机钓钩和手钓钩类型,其脱钩率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类型手钓钩,其渔获率也存在显著差异。从作业位置来看,其渔获率和产量分布在统计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如何降低鸢乌贼的脱钩率成为今后钓捕技术的重要研究内容。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刘必林 陈新军 钟俊生
根据2004-2005年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资源调查期间获得的114尾鸢乌贼(胴长为142~575mm)的耳石,对其形态特征进行观察与测量。观测表明,鸢乌贼耳石具有很大的翼区,背区则较小,其形态结构与一些其它科种类如黵乌贼科有明显差异。耳石总长TSL、最大宽度MW、侧区长LDL、背侧区长DLL、吻侧区长RLL和翼区长WL等6个主要形态参数值与胴长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P<0.05)。随着胴长不断增加,耳石绝对尺寸逐渐增大,相对尺寸逐渐减小,背区、侧区、吻区、翼区的长度与耳石总长之比则基本保持不变,分别为42%、57%、49%和75%左右。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叶旭昌 陈新军
根据2003年9-11月我国对印度洋鸢乌贼资源的调查,对其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分析。调查发现,鸢乌贼的胴长范围为106~540mm,优势胴长组为220~360mm,占总数的70.5%。渔获个体由南往北呈明显增长趋势,而东西方向则没有明显差异。雌、雄个体差异大,且雌性个体所占比例远高于雄性。雌性个体的胴长范围为106~540mm,优势胴长为220~360mm;而雄性个体的胴长范围为142~310mm,优势胴长为220~260mm。初步判断调查海域存在3个群体。雌性个体的性成熟度在10°00′N以南海域以Ⅳ期个体为主,而在10°00′N以北海域则以Ⅰ期为主。雄性个体的性成熟度均以Ⅳ期为主。调查期间,...
关键词:
鸢乌贼 生物学特性 印度洋西北海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郭有俊 曾笑薇 吴文秀 凌炜琪 招春旭 李渊 颜云榕
日龄结构,生长率和生长模型等是渔业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能为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实验基于秋季东印度洋海域鸢乌贼的耳石轮纹,研究了鸢乌贼的日龄结构,生长率和生长模型的差异。结果显示,东印度洋鸢乌贼胴长范围为66~223 mm,中型群胴长范围为90~223 mm,微型群胴长范围为66~139 mm。东印度洋中型群鸢乌贼日龄范围为40~99d;微型群鸢乌贼日龄范围为40~79d。中型群鸢乌贼寿命大于微型群,雌性寿命高于雄性。东印度洋鸢乌贼赤道附近海域的日龄较低,纬度较高海域的日龄较高。东印度洋鸢乌贼胴长绝对生长率范围为0.39~2.16 mm/d,瞬时生长率为0.35%~1.78%;体重绝对生长率为0.54~7.70 g/d,瞬时生长率为1.20%~5.20%。东印度洋鸢乌贼的绝对生长率随日龄增大而升高,雌性生长率高于雄性。使用日龄-胴长数据拟合生长模型并计算每个模型的赤池信息量准则值(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 AIC)。赤池信息量准则结果显示,东印度洋鸢乌贼胴长与日龄关系的最适模型为线性模型。本研究发现东印度洋雌性鸢乌贼在胴长、日龄与生长率方面都大于雄性,中型群鸢乌贼在胴长、日龄与生长率方面都大于微型群。
关键词:
鸢乌贼 耳石 日龄结构 生长率 生长模型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郭有俊 张丽姿 刘毅 曾笑微 招春旭 李渊 颜云榕
内壳是头足类生长信息的载体,对头足类的年龄和生长研究有重要意义。根据2019年9—10月在东印度洋海域采集的鸢乌贼样本,研究鸢乌贼内壳长度与胴长和体质量关系及鸢乌贼不同胴长组、不同群体、不同成熟度和不同性别之间的生长特性及其差异。结果显示,鸢乌贼内壳长度与胴长呈线性关系R~(2)=0.980,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R=0.954,胴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R=0.952。鸢乌贼生长率呈随胴长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中型群和微型群之间生长率差异显著(P=0.0000.05)。分析认为,内壳长度与体质量的拟合度高于胴长与体质量的拟合度,所以内壳长度更适合作为分析生长关系的指标。本研究中高胴长组鸢乌贼的生长率大于低胴长组。中型群鸢乌贼的在种内竞争中优于微型群,所以中型群的生长率更高。中型群雄性鸢乌贼的早熟现象导致其生长率低于雌性。微型群鸢乌贼的生长速率范围较窄和较低,使得其性别间的生长差异不明显。研究表明,鸢乌贼内壳可作为生长方面的研究材料,且发现鸢乌贼不同胴长组、不同群体、不同成熟度和不同性别之间的生长有差异。
关键词:
鸢乌贼 生长率 内壳 生长纹 东印度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