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371)
- 2023(19503)
- 2022(16794)
- 2021(15563)
- 2020(13189)
- 2019(30221)
- 2018(29791)
- 2017(58191)
- 2016(31454)
- 2015(34947)
- 2014(34384)
- 2013(33755)
- 2012(30511)
- 2011(27099)
- 2010(27126)
- 2009(25226)
- 2008(24479)
- 2007(21292)
- 2006(18432)
- 2005(15896)
- 学科
- 济(120454)
- 经济(120325)
- 管理(92862)
- 业(89073)
- 企(76227)
- 企业(76227)
- 方法(61321)
- 数学(54087)
- 数学方法(53250)
- 财(38628)
- 农(30527)
- 中国(29937)
- 业经(26346)
- 学(25361)
- 务(25278)
- 财务(25188)
- 财务管理(25143)
- 企业财务(23999)
- 税(21959)
- 地方(21934)
- 制(21496)
- 贸(21417)
- 贸易(21405)
- 理论(21330)
- 易(20774)
- 税收(20494)
- 农业(20449)
- 收(20321)
- 技术(19224)
- 和(18892)
- 机构
- 学院(436354)
- 大学(435676)
- 管理(171394)
- 济(169592)
- 经济(166039)
- 理学(150055)
- 理学院(148475)
- 管理学(145372)
- 管理学院(144601)
- 研究(138235)
- 中国(101816)
- 京(90178)
- 科学(87303)
- 财(84433)
- 农(69533)
- 所(68846)
- 财经(67614)
- 业大(66121)
- 中心(62939)
- 研究所(62701)
- 江(62545)
- 经(61544)
- 北京(56048)
- 农业(54885)
- 范(54684)
- 师范(54065)
- 经济学(52089)
- 院(50599)
- 州(50564)
- 财经大学(50563)
- 基金
- 项目(303650)
- 科学(238689)
- 基金(221308)
- 研究(217382)
- 家(194143)
- 国家(192597)
- 科学基金(166073)
- 社会(136618)
- 社会科(129632)
- 社会科学(129598)
- 省(118656)
- 基金项目(116755)
- 自然(110708)
- 自然科(108270)
- 自然科学(108242)
- 自然科学基金(106293)
- 教育(101771)
- 划(100271)
- 资助(92860)
- 编号(88218)
- 成果(70440)
- 重点(67864)
- 部(66621)
- 创(63400)
- 发(62925)
- 课题(60240)
- 创新(59127)
- 科研(58966)
- 教育部(57434)
- 大学(57067)
- 期刊
- 济(173826)
- 经济(173826)
- 研究(124893)
- 中国(74430)
- 学报(72591)
- 财(66119)
- 科学(63397)
- 管理(61909)
- 农(61515)
- 大学(54501)
- 学学(51705)
- 教育(46223)
- 农业(42696)
- 技术(38307)
- 融(34080)
- 金融(34080)
- 财经(32102)
- 经济研究(29667)
- 业经(28791)
- 经(27323)
- 业(22856)
- 问题(22327)
- 统计(21446)
- 版(20980)
- 技术经济(20311)
- 科技(20120)
- 图书(19930)
- 策(19814)
- 财会(19357)
- 理论(19177)
共检索到6179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于江 张秋生
运用双阶差分模型探究了并购与新建投资模式下公司避税效应的非对称性,并进一步从事后的视角探究该非对称性是否是影响企业投资模式选择的显著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相比于新建投资,并购增加了收购方会计利润应税所得差异,且实质性地降低了其所得税实际有效税率,这表明不同投资模式下公司避税效应存在理论预期的非对称性。进一步研究发现,改变企业会计利润应税所得差异以及会计利润应税所得操纵程度是影响企业投资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从事后的视角来看,企业很可能为了获取更大程度的公司避税效应而选择并购行为。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刘金全,刘志刚,于冬
In this paper we used the Plucking model to test the asymmetric patterns in China's business cycle. We find the evidences that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lucking effect in output growth. The negative shock to output is not able to influence the growth trend in long run. The growth could return to its trend more quickly after the economy recoveries from the contracting phase in business cycle. These empirical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macroeconomic control has play the roles of stabilizing economy, and the abilities of keeping rapid and stable growth have been enforced.
关键词:
经济周期 区制转移 状态空间模型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骆祚炎 杨谦
本文以中国居民1995年至2012年上半年的季度数据为样本,借助非线性TVAR模型分析发现,居民金融资产和住房资产财富效应存在非对称性,金融资产财富效应的非对称性强度要超过住房资产,但是住房资产财富效应的非对称性持续时间更长。为了抑制两种资产财富效应的非对称性,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做好房地产市场长期且稳定的调控,同时引导和维持股票市场的稳定发展。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林钟高 刘文庆
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考察信息披露监管模式由“辖区监管”变更为“分行业监管”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分行业信息披露监管模式的实施有效抑制了上市公司非效率投资行为,且对于低质量信息披露以及高盈余管理行为的上市公司抑制效应更加明显;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降低代理成本是其发挥抑制作用的重要路径。在排除了替代性解释和内生性问题以及通过安慰剂检验后,研究结论仍然成立。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赵涤非 杜晓旭 王月玲
选取大米、小麦、大豆和玉米这4个主要粮食品种,利用近十年国际、国内相关的价格数据,考察国际市场对我国粮食价格的传导机制及传导的非对称性问题。通过协整检验和阈值非对称误差修正模型,发现小麦和大米的国际、国内价格之间不具有联动性,而玉米和大豆之间存在,并且玉米和大豆存在价格传导的非对称性,表现出国际价格向国内价格的单向传导。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稳定国内粮食价格,应继续利用国际市场,合理制定进出口计划,平抑国内农产品价格波动,同时探索建立全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提高我国粮食的市场竞争力和定价权。
关键词:
粮食安全 价格传导 非对称性 农产品贸易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素香 汪增群
对于像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且内部发展差距较大的大国而言,统一的货币政策在各地区的传导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区域非对称性效应。在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运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使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两项计量工具,实证检验了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否存在区域非对称性效应。本文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对产出的影响,还是对物价的影响,货币政策对东部地区的影响都要显著地大于中西部地区。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马丹 陈紫露
文章通过将汇率区分为汇率水平和汇率波动两个不同的维度,同时考察两者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文章又进一步将汇率水平变量分解成正向变动的累积和与负向变动的累积和两个部分,并基于非对称性视角构建NARDL模型,考察汇率水平变动对收入不平等的非对称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短期升值有利于改善收入不平等,贬值的影响不显著;长期来看,人民币升值或贬值都会恶化收入不平等,相较而言贬值的影响程度极为有限。人民币实际汇率短期的小幅波动能够改善收入不平等,但长期内汇率波动的幅度过大将会恶化收入不平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维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一定程度的灵活和弹性,允许汇率短期内的合理波动,将有利于改善收入不平等。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海英 刘金全 刘汉
实际产出序列的非对称性和非线性是经济周期波动的重要动态特征。本文利用时间序列的时域形变检验方法分析我国实际产出序列。研究发现:我国实际产出序列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对称性和非线性;我国实际产出序列的扩张过程无论是在幅度方面还是持续性方面均强于紧缩过程。这意味着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具有高位持续的趋势,本轮经济周期将形成高位底部并具有拖长的倾向。
关键词:
实际产出 非对称性 非线性 时域形变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赵敬文
我国引进融资融券制度是完善证券市场的重要举措。本文采用DID双重差分模型以及配对样本,考察了卖空机制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卖空机制的引入使得融券标的企业的审计收费有所提高;分析师跟踪人数越多,融券标的企业的审计收费提高程度会越弱;当股权结构适度集中时,这种"提价效应"会消失。此外,本文还考察了卖空机制对异常审计收费的影响。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李晓伟 李传明 管彩峰 罗均梅
利用2008—2018年地方政府实施引导基金的政策事件与所属地域内企业创新的大样本数据,构建准自然实验的双重差分模型,检验政府引导基金政策对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政府引导基金政策整体上发挥了创新驱动效应,支持了政府“扶持之手”假说。通过改善当地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政府引导基金政策与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政策相辅相成,形成了政策协同;通过提升企业资产周转效率与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政府引导基金政策为驱动企业创新提供了资源保障。在非国有产权、制造业和低市场化等异质性情境,政府引导基金政策的创新驱动效应更具统计显著性。
关键词:
政府引导基金政策 企业创新 双重差分模型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韩仁月 马海涛
在国家大力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背景下,多种税收优惠方式用于激励企业研发投入,这些税收优惠方式是否取得了预期效应?多种优惠政策同时实施是否存在政策资源的浪费?笔者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不同税收优惠方式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税收优惠方式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率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激励效果并不显著;多种税收优惠方式同时实施存在激励效应相互抵减。因此,为了提高税收优惠对企业研发激励的效应,笔者建议应加大直接优惠力度,扩大税率优惠的适用范围;使促进企业研发的优惠成为行业的"普惠性"优惠政策,取消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行业限制;企业应注重多种税收优惠方式的合理搭配,避免抵减效应。
关键词:
税收优惠方式 研发投入 双重差分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吴伟军
笔者采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OLS回归法对我国货币政策在开放条件下的非对称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表明,我国货币供给的正负向冲击对产出具有显著非对称性,但在经济开放条件下这种非对称性会减缓。针对研究结论,笔者提出减缓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建议,这对完善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开放条件 货币政策 非对称性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韦晓静
对于投资者来说,其在股票市场上的聚焦点主要为股票价格的波动性,股票波动也时刻提醒着投资者其所带来的巨大风险。文章选取了2007年1月至2015年7月上证50ETF期权的月数据,并将样本分组,采用双重差分历史模型对行业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研究上证50ETF期权与不同行业股市波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上证50ETF期权对中国股票市场没有直接性的影响。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学峰 于欣琦
我国绿色债券市场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较好,且实体企业正逐步取代金融机构成为最主要的发行方。发行绿色债券为企业提供了直接的融资渠道,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检验绿色债券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为更好地促进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引导企业进行科学化投融资决策、防范企业投资过度风险提供了经验证据。首先,基于732家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16年至2020年的季度面板数据,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DID)研究发行绿色债券对企业投资产生的积极影响和企业非理性投资行为带来的风险隐患,并从融资约束视角探究其中存在的作用机制。其次,将研究样本按是否为重污染企业进行分类并检验不同类别企业的投资行为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发行绿色债券显著提高了企业投资规模,与轻污染企业相比,重污染企业的投资规模提升程度更高;发行绿色债券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在宽松的融资环境下,企业可能做出非理性投资决策,产生投资过度的风险。轻污染企业的投资过度现象较为明显,重污染企业的投资过度现象不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赵爽 陈儒 姜志德
结合2004—2015年中国首批低碳试点省市面板数据,在测算各省农业碳排放量的基础之上,考虑克服样本选择的内生性和宏观政策影响的外生性问题,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低碳试点政策对各省农业碳排放影响的效果及原因。结果表明:2004—2015年,5个低碳试点省农业碳排放量普遍处于持续上升态势;低碳试点政策在不同省对农业碳减排的影响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陕西省、湖北省和辽宁省低碳试点政策有效降低了该地区农业碳排放量,而广东省、云南省政策实施效果不明显;整体上来看,2010—2015年,低碳试点政策的实施未能对农业碳减排产生显著影响,主要原因是现行减排政策的目标偏好性,导致农业领域内碳减排的实施力度不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