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99)
- 2023(6468)
- 2022(5751)
- 2021(5076)
- 2020(4253)
- 2019(9152)
- 2018(9036)
- 2017(16638)
- 2016(9288)
- 2015(9867)
- 2014(9112)
- 2013(8735)
- 2012(7892)
- 2011(7215)
- 2010(7134)
- 2009(6686)
- 2008(6278)
- 2007(5379)
- 2006(4697)
- 2005(4190)
- 学科
- 济(30310)
- 经济(30273)
- 管理(21445)
- 业(20161)
- 企(15745)
- 企业(15745)
- 方法(14412)
- 数学(12763)
- 数学方法(12569)
- 学(11055)
- 农(10083)
- 财(8171)
- 中国(7387)
- 业经(6806)
- 农业(6415)
- 贸(6246)
- 贸易(6244)
- 易(6073)
- 环境(5686)
- 制(5441)
- 地方(5180)
- 务(5009)
- 财务(4997)
- 财务管理(4991)
- 理论(4817)
- 企业财务(4678)
- 和(4640)
- 技术(4633)
- 融(4592)
- 银(4590)
- 机构
- 学院(125459)
- 大学(123861)
- 研究(47667)
- 济(45180)
- 经济(44218)
- 管理(41322)
- 理学(36043)
- 理学院(35592)
- 科学(34827)
- 管理学(34625)
- 管理学院(34428)
- 农(34118)
- 中国(33616)
- 农业(27838)
- 所(27008)
- 京(26258)
- 业大(26069)
- 研究所(25246)
- 中心(20835)
- 财(20161)
- 江(19221)
- 农业大学(18059)
- 院(17243)
- 省(16626)
- 财经(16334)
- 技术(16262)
- 范(15905)
- 北京(15815)
- 室(15700)
- 师范(15534)
- 基金
- 项目(92027)
- 科学(69572)
- 基金(64859)
- 家(60968)
- 国家(60533)
- 研究(60265)
- 科学基金(49009)
- 省(37772)
- 社会(36249)
- 社会科(34367)
- 社会科学(34360)
- 自然(34314)
- 基金项目(33583)
- 自然科(33533)
- 自然科学(33520)
- 自然科学基金(32889)
- 划(32544)
- 资助(27169)
- 教育(27139)
- 编号(23470)
- 重点(22041)
- 计划(20802)
- 发(20610)
- 科技(19387)
- 创(19381)
- 部(18977)
- 科研(18811)
- 创新(18345)
- 成果(17917)
- 业(17386)
共检索到1776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夏世森 董立学 陆星 田娟 喻丽娟 文华 解绶启 蒋明
采用双因素正交试验(3×5),评估了草鱼在3种投喂频率(2次/d、3次/d和4次/d)下对豆粕(美国)、乙醇梭菌蛋白、黄粉虫、小球藻、棉籽蛋白粉的利用效率。以5种原料为单一蛋白源配制实验饲料,在池塘网箱(2.0 m×1.5 m×1.0 m)中分别以3种投喂频率投喂初始体质量80 g左右的草鱼8周,考察草鱼的生长性能、体成分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草鱼分别在黄粉虫(2次/d)组和豆粕(4次/d)组表现出最低和最高的增重率。除小球藻组外,各蛋白源组草鱼的终末体质量和蛋白质效率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不考虑蛋白源,投喂频率为4次/d的草鱼生长性能显著高于2次/d。不考虑投喂频率,黄粉虫和棉籽浓缩蛋白组的增重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豆粕、乙醇梭菌蛋白和小球藻组,饲料系数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投喂频率和蛋白源对草鱼的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以及全鱼和肌肉的基础营养成分均无显著影响。投喂2次/d的草鱼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投喂3和4次/d的草鱼,投喂4次/d的草鱼血清葡萄糖含量显著高于投喂2次/d和3次/d的草鱼。黄粉虫组草鱼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豆粕和小球藻组。研究表明,以生长性能为评价指标,草鱼适宜的投喂频率为3~4次/d,草鱼对5种非粮蛋白源的利用能力为乙醇梭菌蛋白=豆粕=小球藻>棉籽浓缩蛋白>黄粉虫。
关键词:
草鱼 投喂频率 非粮蛋白源 生长性能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王武 周锡勋 马旭洲 李伟纯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及蛋白酶活力的影响。实验共设5组不同投喂频率:0.5、1、2、3和4次/d,每组3个重复,每次饱食投喂。隔20d取样检验一次,试验周期60d。研究发现:21-60 d瓦氏黄颡鱼幼鱼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随投喂频率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胃和肠蛋白酶活力随投喂频率增加而显著降低(P
关键词:
瓦氏黄颡鱼 投喂频率 生长 蛋白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瑞斌 谢从新 魏开建 郑维友 雷传松 冯柯
对黄颡鱼幼鱼在日过量投喂8次和投喂1次条件下的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日过量投喂8次时黄颡鱼幼鱼表现出明显的摄食节律,摄食率高峰值出现在晚上20:00,低峰值出现在上午8:00。夜间时段摄食率显著高于白天时段摄食率,不同时间段的摄食率差异极显著。日不同时间段过量投喂1次时,高峰值出现在晚上23:00,低峰值出现在上午11:00,但8个时间段的摄食率差异不显著。投喂8次组的日摄食率远高于1次组。结果表明黄颡鱼幼鱼为夜行性摄食,但投喂频率、投喂量等因素直接影响其摄食节律。
关键词:
摄食节律 投喂频率 黄颡鱼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杨帆 张世萍 韩凯佳 李贤 王春芳 谭肖英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饵料效率、体重分化、鱼体组成的影响。试验共设5组不同投喂频率(2、3、4、12次/d和24次/d),每组3个重复,试验持续30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4次/d组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各试验组组内个体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黄鳝的规格趋于整齐。试验各组黄鳝的鱼体成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饵料蛋白质和能量的表观...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杜海明 刘文奎 张磊 董俊峰 樊启学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对鳡(Elopichthys bambusa)幼鱼摄食及生长的影响,试验持续30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从1次/d增加到4次/d,鳡幼鱼的摄食率逐步提高,1次/d组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随着投喂频率增加,实验各组组内个体体重差异显著下降,鳡的规格趋于整齐,组间每日摄食表现也各不相同。试验表明:鳡的生长受投喂频率的影响,每天投喂3次是鳡养殖的最佳投喂频率。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赵凤 刘永涛 胥宁 杨秋红 吕思阳 艾晓辉
为了研究喹烯酮(Quinocetone,QCT)与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血浆蛋白的结合情况,实验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UPLC)法测定透析袋两侧溶液中喹烯酮的质量浓度,计算QCT的血浆蛋白结合率。血浆样品采用乙腈提取,正己烷脱脂净化。采用ACQUITY UPLC BHE C18分离柱,柱温为30℃,流动相为乙腈-水(30∶70),流速为0.3 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320 nm。本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25~3.0μg/mL,相关指数r2≥0.998。添加水平为0.05、0.1、0.2μg/mL时,平均回收率75%~90%,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15%。结果...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伟 文华 蒋明 吴凡 田娟 杨长庚 黄凤
为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与投喂频率对罗非鱼生长及生理健康的影响,采用2×3双因子实验,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36.27%和26.02%)与投喂频率(1、2和3次/d)对吉富罗非鱼幼鱼生长、体成分、血清指标和肝胰脏结构的影响。养殖周期为42 d,结果表明:随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实验鱼的末体质量(FW)、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效率(FE)、肥满度(CF)、去内脏全鱼灰分(EWA)、内脏水分(VM)、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摄食率(FI)、脏体比(VSI)、饲料成本(FC)、去内脏全鱼粗脂肪(EWF)、内脏粗脂肪(VF)、肝胰脏粗脂肪(HF)显...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林仕梅 罗莉 叶元土
试验以Cr2 O3 为指示物 ,测定草鱼对进口鱼粉、国产鱼粉、蟹粉、肉粉、肠衣粉、酵母、菜饼、黄菜饼、黑菜饼、双低菜仔粕、豆粕、膨化大豆、芝麻饼、棉粕、玉米胚芽饼、玉米蛋白粉和酒糟粉 17种试验原料中粗蛋白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试验饲料由基础饲料和试验原料以 70∶30的比例 (质量比 )混合挤压成硬颗粒饲料。结果表明 ,草鱼对鱼粉、菜籽饼粕、豆粕和膨化大豆等质量好的蛋白饲料的表观消化率较高 ,其干物质、脂肪和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均在 80 %以上 ;草鱼对酵母、菜籽饼粕、豆粕和膨化大豆等饲料的干物质、脂肪和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均与鱼粉一致。
关键词:
草鱼 饲料原料 蛋白质 脂肪 表观消化率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锐鑫 刘泓宇 谭北平 董晓慧 迟淑艳 杨奇慧 章双
设置持续投喂组(C,持续投喂8周)、饥饿再投喂组(R,饥饿4周+再投喂4周)和持续饥饿组(S,饥饿8周)3个处理组,研究3种不同饥饿处理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血清生化指标、糖原和糖代谢相关酶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的影响,同时在此实验基础上研究草鱼在急性高糖负荷胁迫下的糖耐受能力、糖代谢相关酶和GLUT1的变化规律,旨在阐明草鱼在饥饿及再投喂处理条件下的糖代谢特征。选取初重为(125.35±0.54)g的草鱼,饲养8周后以30 mg/100 g体重的剂量腹腔注射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高攀 蒋明 文华 赵宇江 吴凡 刘伟
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等比例混合油为脂肪源,共配制4个蛋白水平(20%、25%、30%、35%),每一蛋白水平设4个脂肪水平(4.5%、8%、11.5%、15%),共16组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在水温23~29℃下,连续投喂初始体重为(16.84±0.28)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10周,研究不同蛋白能量比饲料对草鱼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肠道蛋白酶的活性随着饲料蛋白含量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蛋白水平在35%时,高脂肪抑制了蛋白酶活性,肝胰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丽婷 肖光明 王晓清 王子奥 康银 王璐明 胡亚洲
在湖南省岳阳洞庭黄龙水产养殖股份有限公司生态养殖基地的鱼池中,分别投喂桂牧1号草、美国矮象草、苎麻3种饲草,研究草鱼主养池塘中鱼类的生长及效益。15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桂牧1号草组的草鱼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均显著高于美国矮象草组、苎麻组(P<0.05),其中苎麻组的草鱼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又显著高于美国矮象草组(P0.05),但美国矮象草组中的鳙鱼增重率、特定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桂牧1号草组鲢鱼成活率显著高于美国矮象草组、苎麻组(P<0.05),其中苎麻组又显著高于美国矮象草组(P<0.05)...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田娟 高攀 蒋明 文华 吴凡 刘伟 杨长庚 喻丽娟
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等比例混合油为脂肪源,采用4×4因子实验来确定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饲料中的合适蛋白能量比(p/e),其中饲料蛋白水平分别为20%、25%、30%、35%,能量水平为12.5、13.7、15、16.2 k J/g,饲料蛋白能量比的范围为12.1~27.3 mg/k J,共16组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连续投喂初体质量(16.85±0.29)g的草鱼幼鱼10周,研究饲料蛋白能量比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蛋白利用和体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最高末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出现在p/e为18.3 mg/k J组,而p/e为16.0 mg/k...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阙顺政 王龙龙 吕利群
为研究草鱼I型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 GCRV)非结构蛋白NS12的功能,实验利用酵母双杂交实验、GST融合蛋白沉降技术(GST pull-down)和对GCRV感染过表达宿主蛋白酶体亚基β7(proteasome subunit beta type 7, PSMB7)的草鱼卵巢细胞(grass carp ovarian cell,GCO)中ns12转录水平的表达量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研究PSMB7和NS12的相互作用。酵母双杂交实验结果表明,PSMB7与GCRV编码的膜相关的非结构蛋白NS12也存在着潜在相互作用。GST-pull-down检测结果证实PSMB7与GCRV编码的膜相关的非结构蛋白NS12存在相互作用;PSMB7过表达能够上调ns12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转录水平表达量;免疫印迹验证NS12对于蛋白降解并不敏感。本实验室先前研究证实PSMB7在病毒感染过程中表达恒定。综上所述,这些结果揭示GCRV NS12与PSMB7存在分子间相互作用,但并没有作为PSMB7的底物。表明其可能竞争性地阻碍蛋白酶体复合物的形成。病毒蛋白干扰蛋白酶体复合物胞内PSMB7的积累可能是其一种针对蛋白酶体介导的先天免疫的免疫逃逸策略。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褚志鹏 金佳利 陈细华 吴金平 唐丹
为探讨大杂交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适宜投喂率和投喂频率,本实验分别设计了5个投喂率(0.4%、0.8%、1.2%、1.6%和2.0%)和5个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和5次/d),研究不同投喂率和投喂频率对大杂交鲟生长、体成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投喂率实验中鱼初重(335.87±0.82)g,投喂频率实验中鱼初重(334.77±1.06)g,养殖周期为10周。结果表明,随着投喂率升高,实验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脏体比、肥满度,肌肉粗蛋白、粗脂肪和肝粗脂肪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胃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饲料效率、全鱼和肌肉水分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肠脂肪酶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P0.05);1次/d投喂频率组脏体比、肥满度和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合以上结果认为,在300~600g大杂交鲟的养殖过程中日投喂率在1.2%~1.6%,投喂频率为2次/d比较适宜。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松 刘世雄 程裕东
以鲢擂溃鱼浆及其添加不同比例的大豆分离蛋白乳化物的复合素材为对象,在10~80℃范围内,采用同轴探针方法分别测定了915 MHz和2 450 MHz频率下的介电常数和介电损失率。结果表明,鲢擂溃鱼浆及其复合素材的介电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介电损失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一定时,介电常数和介电损失率均随频率的增加而减小;添加大豆分离蛋白乳化物添加量在6.5%~28%范围内时,介电常数和介电损失率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鲢擂溃鱼浆及其复合素材的穿透深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大豆分离蛋白乳化物的添加量增加而减小。频率、温度和大豆分离蛋白乳化物对鲢擂溃鱼浆的介电特性和穿透深度有较大影响。利用SPSS...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