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625)
- 2023(16104)
- 2022(13171)
- 2021(11896)
- 2020(10176)
- 2019(22655)
- 2018(22295)
- 2017(42289)
- 2016(22971)
- 2015(25972)
- 2014(25870)
- 2013(25615)
- 2012(23370)
- 2011(21057)
- 2010(21129)
- 2009(20095)
- 2008(20164)
- 2007(18234)
- 2006(16181)
- 2005(15160)
- 学科
- 济(106934)
- 经济(106787)
- 业(93392)
- 管理(83887)
- 企(82759)
- 企业(82759)
- 方法(47921)
- 数学(39070)
- 数学方法(38834)
- 财(34133)
- 农(32061)
- 业经(31896)
- 中国(30971)
- 制(24428)
- 务(23261)
- 财务(23223)
- 财务管理(23189)
- 农业(22474)
- 技术(22097)
- 企业财务(22058)
- 贸(19986)
- 贸易(19974)
- 易(19509)
- 体(18328)
- 划(17462)
- 策(17148)
- 和(16725)
- 银(16566)
- 银行(16533)
- 地方(16475)
- 机构
- 学院(340891)
- 大学(338833)
- 济(154363)
- 经济(151789)
- 管理(134290)
- 理学(115374)
- 研究(114861)
- 理学院(114267)
- 管理学(112854)
- 管理学院(112194)
- 中国(91399)
- 财(73689)
- 京(70934)
- 科学(64962)
- 财经(58325)
- 所(57260)
- 农(56398)
- 经(53234)
- 江(51599)
- 中心(51588)
- 研究所(51296)
- 经济学(49019)
- 业大(47381)
- 北京(44919)
- 经济学院(44396)
- 农业(44180)
- 财经大学(43262)
- 院(41089)
- 州(39943)
- 范(39331)
- 基金
- 项目(221129)
- 科学(177008)
- 基金(165054)
- 研究(162898)
- 家(143445)
- 国家(142256)
- 科学基金(123281)
- 社会(109157)
- 社会科(103739)
- 社会科学(103717)
- 基金项目(86229)
- 省(83812)
- 自然(77084)
- 自然科(75400)
- 自然科学(75381)
- 自然科学基金(74159)
- 教育(73934)
- 划(70051)
- 资助(67187)
- 编号(62730)
- 部(50962)
- 成果(50839)
- 重点(49764)
- 创(48794)
- 发(47476)
- 国家社会(47148)
- 制(45875)
- 创新(44990)
- 业(44725)
- 教育部(44458)
- 期刊
- 济(172745)
- 经济(172745)
- 研究(104779)
- 中国(69252)
- 财(60198)
- 管理(55812)
- 农(53059)
- 学报(48969)
- 科学(48351)
- 大学(38476)
- 学学(36608)
- 农业(36085)
- 融(34348)
- 金融(34348)
- 技术(31696)
- 财经(30708)
- 教育(30159)
- 经济研究(28496)
- 业经(27706)
- 经(26545)
- 问题(23056)
- 业(22375)
- 技术经济(20203)
- 贸(20157)
- 世界(18701)
- 国际(17433)
- 现代(16335)
- 统计(15718)
- 商业(15510)
- 科技(15466)
共检索到5201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宗胜 赵源
本文通过引入智能化资本重构任务模型,刻画不同技术密度部门中工业智能化升级对就业人数变动的影响机理,利用省级面板数据检验智能化升级对高、低技术密度部门就业的净影响效应,同时结合企业面板数据验证了智能化就业效应的传导渠道。研究表明:在中国当前发展阶段的高、低技术密度部门工业智能化升级都能够显著促进就业增加,且高技术密度部门的就业增加效应要明显高于低技术密度部门;在低技术密度部门工业智能化升级能够激发其利用技术扩散,而在高技术密度部门则倾向于通过生产规模扩张渠道,促进部门内部不同规模的就业增加;智能化升级的正向就业效应在非国有控股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中最为突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瑞光 秦一博 殷江滨
以工信部公布的智能制造政策试点项目作为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并利用2008—2020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发现,制造业智能化不仅对劳动力产生替代效应而且也会产生就业创造效应,但就业创造效应明显大于替代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中,国家给予税收优惠越多,越有利于产生就业创造效应。国有和民营所有制性质下的制造业智能化对劳动力就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为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回答了“机器换人”是否是一个值得担忧的问题,为政府进一步实施智能制造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闫雪凌 朱博楷 马超
本文使用我国2006-2017年制造业分行业数据,实证研究了工业机器人使用对于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使用对制造业行业存在就业效应,其中对岗位数量有显著的负向冲击,工业机器人保有量每上升1%,就业岗位减少约4. 6%;对工资水平的影响整体上不明显。在考虑了劳动力市场的动态调节后,工业机器人使用对就业岗位的负面影响仍然存在,并随着"工业4. 0"概念的提出有所增强,对工资水平的影响则表现出时间异质性。进一步地,本文尝试使用工具变量解决潜在的内生性问题,结果稳健。最后,文章还探讨了工业机器人就业效应的行业异质性。本文的发现有助于正确认清"机器换人"对我国制造业就业市场的全面影响,并为引导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确保就业稳定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文革 耿景珠 杜明威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机器人的使用成为制造业智能化的重要表征,并对出口贸易产生了愈发深远的影响。研究使用中国2000—2014年行业层面的机器人应用数据、企业层面的机器人进口数据以及中国企业和产品层面的两类微观数据,检验工业机器人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企业和产品层面的实证结果均表明,工业机器人的使用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且在考虑工具变量的因果识别、样本选择偏误及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基于进口工业机器人的准自然实验同样稳健,且促进效应随引进时间递增。机制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主要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提振、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和劳动要素升级三个渠道提高企业出口产品质量。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黄凯南 苗滋坤 乔元波
本文尝试从微观视角考察企业所处区域内的高校密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在构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利用2011—2017年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和教育部公布的历年普通高校名单,以每家企业所处一定地理空间内的高校数量作为衡量高校密度的指标,实证分析了高校密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校密度对企业创新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层次高校对企业创新的促进程度存在显著差异;高校密度对企业创新在创新类型、企业规模和企业所处地区等方面都具有异质性影响。同时,本文从研发合作和知识溢出两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密度影响企业创新的中介机制。
关键词:
高校密度 企业创新 中介机制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卢铁玲 王选华 廖上胜
研究FDI技术溢出效应是近年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多数学者主要从行业特征、市场结构等角度来考察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而少部分学者从整体上讨论了政策效应对FDI技术溢出产生的影响。通过使用交叉变量来测度外贸政策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也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制造业的FDI受外贸政策的影响现实,从而对外资政策的调整提供了一定依据。
关键词:
FDI 技术溢出效应 外贸政策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磊 肖倩 邓芳芳
本文基于人工智能应用引致的要素增益技术变迁效应、劳动力替代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分析其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机理,通过匹配IFR的工业机器人与中国制造业专利申请的数据,实证分析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显著促进中国制造业创新,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创新影响的边际效应大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企业实质性创新的影响大于策略性创新。机制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增加R&D人员全时当量、扩大对高技能和高学历人员的需求、提高R&D经费支出等方式促进制造业创新。上述研究结论为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可能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创新 工业机器人 中国制造业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曹雅茹 刘军 邵军
本文分析了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机理,并基于中国201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及其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化与中国制造业就业总量之间存在“U”型关系,即智能化水平较低时以对就业的替代为主,智能化水平较高后将显著促进就业增长;智能化通过延伸产业链和促进技术创新等中间途径实现就业的创造效应,其中,延伸产业链的中介效应更为明显;智能化有利于制造业就业结构高级化,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市场高技能和中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下降;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及其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为应对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造成的差异化影响,应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完善技能培训的内容与模式,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积极引导智能化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
智能化 制造业 就业总量 技能结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磊 魏龙
低端锁定是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inas,GVCs)后面临的主要困境。近年来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与更多新兴经济体的低端嵌入,又展现出GVCs的"挤出效应"。若"挤出效应"取代"低端锁定"成为主要风险,中国制造业存在与GVCs脱钩的可能。本文基于WIOD数据和KPWW方法,选取就业和工资的角度,从高端环节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低端环节的工资成本优势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所在。实证结果显示:低技术劳动力仍是中国制造业的主体,中高端人才规模扩张、质量改善,"低端锁定"尚未彻底解决;低技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磊 魏龙
"低端锁定"是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inas,GVCs)后面临的主要困境。近年来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与更多新兴经济体的低端嵌入,又展现出GVCs的"挤出效应"。若"挤出效应"取代"低端锁定"成为主要风险,中国制造业存在与GVCs脱钩的可能。本文基于WIOD数据和KPWW方法,选取就业和工资的角度,从高端环节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低端环节的工资成本优势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所在。实证结果显示:低技术劳动力仍是中国制造业的主体,中高端人才规模扩张、质量改善,"低端锁定"尚未彻底解决;低技术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在相应环节出现"挤出效应"。本文提出短期发挥人口红利余热,中期成为区域价值链的技术制高点,长期重视人才培养的建议,以实现由"世界工厂"向"双环流枢纽"、"夹心层中心"的分工地位调整。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孙慧波 姜余轲 李鹏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深入的理论分析,以中国工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技术标准对制造业资源配置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技术标准有助于缓解资本和劳动要素扭曲,改善资源错配,提升制造业资源配置效率,且出口强度会正向强化技术标准的资源配置效应;技术标准的资源配置效应在地区层面和行业层面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其中东部地区的资源配置效应高于中西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的资源配置效应优于一般制造业;进一步机制研究表明,在企业层面的倒逼效应,以及在行业层面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和企业退出效应,是技术标准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渠道。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贺梅 王燕梅
基于2011—2019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借助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这一准自然实验,本文建立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数字贸易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策实施显著扩大制造业的就业规模,同时也促进就业结构升级;政策实施通过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优化人力资本供给作用于制造业的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要素密集度、出口行为、所有制性质、产业技术特征和地区资源配置效率的不同都将带来差异化影响;数字贸易进一步促进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研究结论从数字贸易视角丰富了对劳动者收益变动的思考,为以稳就业夯实民生工程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毛其淋 许家云
本文基于2001年中国加入WTO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研究了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中国制造业就业变动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中间品贸易自由化通过"提高就业创造"与"降低就业破坏"两个渠道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就业净增长;(2)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不同生产率企业的就业变动具有异质性影响,它促进了高生产率企业的就业创造,但会促进低生产率企业的就业破坏,同时提高了低生产率企业退出市场的概率;(3)良好的地区制度环境有利于强化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就业集约边际变动与广延边际变动的影响;(4)就业再配置效率的改善是中间品贸易自由化促进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渠道。上述结论意味着,将外部贸易自由化改革与内部市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郭娟娟 许家云 杨俊
本文基于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库和世界投入产出表匹配数据,考察制造业服务化对企业污染排放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服务化显著降低了中国企业污染排放强度,且不同分组样本对应的检验结果存在异质性。影响渠道检验表明,制造业服务化一方面通过增加企业减排设备投资和提高企业污染处理能力产生污染减排效应从而减少企业污染排放强度,另一方面则通过有偏技术进步对企业排放行为产生影响。最后,优化国内制度环境和提高服务业开放强度是发挥制造业服务化环境效应的重要战略。本文对实现制造业强国建设与污染防治双赢局面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宋勇超 朱延福
运用中国1995~2010年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对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及技术差距在该效应中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FDI溢出效应在不同省份是有差异的,且内外资技术差距在FDI溢出中存在着显著的门限效应。在技术差距较小的省份,技术差距对FDI溢出存在促进作用;中等技术差距的省份,技术差距对FDI溢出影响不显著;技术差距较大的省份,技术差距对FDI溢出存在抑制作用。
关键词:
FDI 技术差距 溢出效应 门限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