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280)
2023(4755)
2022(3987)
2021(3687)
2020(3071)
2019(6715)
2018(6517)
2017(12299)
2016(6828)
2015(7117)
2014(7318)
2013(7280)
2012(6773)
2011(6079)
2010(5979)
2009(5244)
2008(5327)
2007(4840)
2006(3945)
2005(3615)
作者
(23643)
(19732)
(19699)
(18824)
(12630)
(9885)
(8774)
(7843)
(7363)
(7151)
(7012)
(6667)
(6639)
(6607)
(6471)
(6211)
(6112)
(5956)
(5910)
(5707)
(5338)
(5030)
(4893)
(4748)
(4513)
(4492)
(4481)
(4310)
(4262)
(4147)
学科
(23721)
(23658)
经济(23638)
管理(21394)
(19891)
企业(19891)
技术(12342)
方法(12335)
数学(10834)
数学方法(10710)
(8549)
(7431)
技术管理(6805)
(5858)
(5505)
财务(5493)
财务管理(5485)
中国(5427)
企业财务(5329)
(4668)
业经(4626)
农业(4250)
(4241)
银行(4210)
(4069)
贸易(4069)
(4062)
金融(4062)
(4006)
(3980)
机构
学院(99992)
大学(99831)
研究(38806)
(36667)
经济(35852)
管理(33984)
理学(29730)
理学院(29343)
管理学(28598)
科学(28428)
管理学院(28409)
(27351)
中国(26398)
(22376)
农业(22225)
业大(21288)
(21262)
研究所(20791)
中心(17011)
(16025)
(15438)
技术(14735)
(14437)
农业大学(14089)
(14019)
财经(13196)
(12987)
北京(12868)
(12713)
科学院(12451)
基金
项目(73990)
科学(56240)
基金(53142)
(51066)
国家(50724)
研究(45738)
科学基金(40945)
(29777)
自然(29441)
自然科(28871)
自然科学(28860)
自然科学基金(28347)
社会(27894)
基金项目(27845)
社会科(26602)
社会科学(26593)
(25906)
资助(22259)
教育(20929)
重点(17774)
计划(17394)
科技(16768)
(16425)
(15857)
编号(15732)
(15696)
创新(15611)
(15028)
科研(14956)
专项(13227)
期刊
(35210)
经济(35210)
学报(27226)
研究(24134)
(23906)
科学(21448)
中国(20750)
大学(18667)
学学(18229)
农业(16357)
(13866)
管理(12805)
技术(10179)
(9391)
教育(8594)
业大(8250)
科技(7918)
(7263)
金融(7263)
农业大学(6885)
(6764)
财经(6738)
技术经济(6272)
经济研究(6058)
(5788)
林业(5730)
中国农业(4804)
业经(4739)
自然(4610)
(4343)
共检索到1416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晓  姜沛宏  林华娟  
钝齿短浆蟹(Thalamita crenata)淋巴液可以中和麻痹性贝毒(PSP)的毒性,这个信息为PSP的降毒研究提供重要依据,但是淋巴液处理方法是否对其毒性中和效果有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小鼠腹腔注射法,以淋巴液的PSP毒性中和效果为指标,探讨抗凝剂、提取方法和冻存条件等淋巴液处理方法对其PSP毒性中和效果的影响,为蟹淋巴液的制备提供科学依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抗凝剂对淋巴液的PSP毒性中和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EDTA抗凝剂对淋巴液的PSP毒性中和效果最好,相对于对照组(小鼠致死时间在5 min左右),PSP-EDTA-淋巴液组的小鼠均存活。低浓度EDTA(5 mmol/L)即可起...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晓玲  杨桥  惠芸华  冯兵  马丽艳  于慧娟  
建立灵敏可靠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检测技术是保障我国贝类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手段。本研究选取3-(2-呋喃甲酰基)-喹啉-2-羰醛(FQ)为荧光衍生试剂,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和柱前衍生荧光检测技术,建立了贝类中3种高毒性PSP毒素成分(STX、GTX1及NEO)的检测方法,对影响荧光衍生效率和色谱分离效果的各主要实验因素分别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优化后的最佳实验条件下,3种PSP毒素成分线性方程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8,保留时间(tm)及峰面积(PA)的日内及日间精密度RSD值分别小于3.1%和5.6%,当信噪比(S/N)等于3时,检测限范围为7~14μg.kg-1,样...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林华娟  秦小明  章超桦  长岛裕二  
为了获得麻痹性毒素标准品,以毒化扇贝为试验材料,对扇贝中的麻痹性毒素(PSP毒素)进行了提取和分离纯化。以酸性80%乙醇溶液反复提取麻痹性毒素,得到了总毒性为6170MU的毒素粗提液。毒素粗提液经过超滤、Bio-GelP-2凝胶柱层析和Bio-Rex70离子交换柱层析等二次层析柱分离纯化后得到以膝沟藻毒素群(GTXs)为主的纯化PSP毒素。HPLC分析结果显示,扇贝中主要含有膝沟藻毒素GTX3,GTX1、GTX2、GTX3、和GTX4的组成比例约为2∶4∶14∶1(以HPLC上的峰面积比例计)。纯化后的毒素可以作为标准物质用于GTX1-4的HPLC分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林燕棠  贾晓平  杨美兰  全桂英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越聪   郑关超   赵辉辉   张海涛   谭志军   吴海燕  
厚壳贻贝(Mytilus unguiculatus)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地位。随着我国近海有害赤潮灾害的频发,厚壳贻贝中贝类毒素残留风险亟需关注。本研究通过室内暴露方式,评估了不同密度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对厚壳贻贝滤食率的影响及其对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的蓄积代谢规律。结果表明,厚壳贻贝滤食率与产毒藻暴露密度、PSTs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最低降至初始值的30.0%左右。厚壳贻贝对PSTs整体蓄积能力较弱,高密度组肝胰腺与软组织的日平均蓄积速率分别为981.6μg STXeq/kg/d和106.5μg STXeq/kg/d。链状亚历山大藻与厚壳贻贝中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2 (N-sulfocarbamoylgonyautoxin toxins-2,C1)、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3(C2)与膝沟藻毒素5 (Gonyautoxin-5,GTX5) 3种组分的初始含量最高,贻贝摄食产毒藻后肝胰腺中C2占比显著降低(P<0.05),由74.1%(藻细胞)分别降低至22.6%(高密度组)与17.1%(低密度组);C1占比则由10.6%(藻细胞)上升至54.1%(高密度组)和54.0%(低密度组)。厚壳贻贝的代谢速率最高可达到1 860.3μg STXeq/kg/d,显著高于其他双壳贝类。本研究表明,厚壳贻贝滤食率随PSTs产毒藻暴露时间呈下降趋势,且厚壳贻贝对PSTs的快速代谢与低转化、低残留等特点也表明其食用风险低于其他贻贝。本研究为评估厚壳贻贝中PSTs风险形成机理并为科学构建防控技术提供了研究基础。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杨越聪   郑关超   赵辉辉   张海涛   谭志军   吴海燕  
厚壳贻贝(Mytilus unguiculatus)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产业地位。随着我国近海有害赤潮灾害的频发,厚壳贻贝中贝类毒素残留风险亟需关注。本研究通过室内暴露方式,评估了不同密度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对厚壳贻贝滤食率的影响及其对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的蓄积代谢规律。结果表明,厚壳贻贝滤食率与产毒藻暴露密度、PSTs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最低降至初始值的30.0%左右。厚壳贻贝对PSTs整体蓄积能力较弱,高密度组肝胰腺与软组织的日平均蓄积速率分别为981.6μg STXeq/kg/d和106.5μg STXeq/kg/d。链状亚历山大藻与厚壳贻贝中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2 (N-sulfocarbamoylgonyautoxin toxins-2,C1)、N-磺酰氨甲酰基类毒素-3(C2)与膝沟藻毒素5 (Gonyautoxin-5,GTX5) 3种组分的初始含量最高,贻贝摄食产毒藻后肝胰腺中C2占比显著降低(P<0.05),由74.1%(藻细胞)分别降低至22.6%(高密度组)与17.1%(低密度组);C1占比则由10.6%(藻细胞)上升至54.1%(高密度组)和54.0%(低密度组)。厚壳贻贝的代谢速率最高可达到1 860.3μg STXeq/kg/d,显著高于其他双壳贝类。本研究表明,厚壳贻贝滤食率随PSTs产毒藻暴露时间呈下降趋势,且厚壳贻贝对PSTs的快速代谢与低转化、低残留等特点也表明其食用风险低于其他贻贝。本研究为评估厚壳贻贝中PSTs风险形成机理并为科学构建防控技术提供了研究基础。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林华娟  长岛裕二  章超桦  秦小明  
在分析了日本珊瑚扇蟹铜铸熟若蟹甲壳组织和内脏组织中毒性含量的基础上,对毒素提取液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液相色谱法对其毒素种类进行分析。毒性分析结果显示,毒蟹个体的含毒量在37 500~116 000 MU范围,远远超过成人中毒致死量(5 000 MU),但个体间的毒含量有较大差异;毒蟹个体的甲壳组织的比毒性(909~1 610 MU/g)总体高于内脏组织(111~576 MU/g)。Bio-Gel P-2凝胶柱层析纯化结果显示,粗毒素提取液通过反复纯化可以达到纯化目的,毒素的比毒性从4.8 MU/mg上升到30 MU/mg左右;毒素进一步通过Bio-Rex70离子交换柱层析的分离纯化结果显示,毒...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傅萌  颜天  周名江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赵辉辉   沙珍霞   王潇潇   郑关超   谭志军   吴海燕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我国乃至全球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食品安全风险,加强该类毒素的安全监控以确保消费者安全成为全球共识。现有检测技术中,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因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优势成为国际优先发展技术,但符合国际限量目标的参考物质获取成为发展中国家开展风险监测的核心难题。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比较6株产毒藻的单细胞产毒量、藻密度和毒素组分,筛选出的4株产毒藻所产毒素可以覆盖我国海域的主要PSTs,平均藻细胞密度达4.0×10~6~4.0×10~7 cells/L。通过4株产毒藻单一暴露实验发现,贻贝中的PSTs含量能够满足国际限量目标,最高蓄积转化率可达83.1%,且藻与贝中毒素组成基本一致。此外,其中的链状裸甲藻可在贻贝体内代谢转化形成dcSTX,并在5 d达到29.6%的占比。根据上述规律,确定混合暴露实验时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inutum)投喂比例低密度组为1:1:1:4,高密度组为1:1.6:2.4:8,其中,高密度组的dcNEO、dcSTX、NEO等3种毒素的占比高于低密度组。4株产毒藻混合暴露获得含NEO、dcSTX、dcNEO、GTX1、GTX4、GTX2、GTX3、GTX5、dcGTX2、dcGTX3、C1和C2共12种PSTs,总毒性分别为(535.0±5.6)μg STXeq/kg和(2 636.0±12.4)μg STXeq/kg的基体标准物质原料。本研究表明,产毒藻混合暴露可以获得稳定可控的12种PSTs毒素组分,为制备可用于产业监管及行业服务的基体标物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赵辉辉   沙珍霞   王潇潇   郑关超   谭志军   吴海燕  
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我国乃至全球引发了严峻的生态和食品安全风险,加强该类毒素的安全监控以确保消费者安全成为全球共识。现有检测技术中,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因其高通量、高灵敏度的优势成为国际优先发展技术,但符合国际限量目标的参考物质获取成为发展中国家开展风险监测的核心难题。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比较6株产毒藻的单细胞产毒量、藻密度和毒素组分,筛选出的4株产毒藻所产毒素可以覆盖我国海域的主要PSTs,平均藻细胞密度达4.0×10~6~4.0×10~7 cells/L。通过4株产毒藻单一暴露实验发现,贻贝中的PSTs含量能够满足国际限量目标,最高蓄积转化率可达83.1%,且藻与贝中毒素组成基本一致。此外,其中的链状裸甲藻可在贻贝体内代谢转化形成dcSTX,并在5 d达到29.6%的占比。根据上述规律,确定混合暴露实验时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塔玛亚历山大藻(A.tamarense)和微小亚历山大藻(A.minutum)投喂比例低密度组为1:1:1:4,高密度组为1:1.6:2.4:8,其中,高密度组的dcNEO、dcSTX、NEO等3种毒素的占比高于低密度组。4株产毒藻混合暴露获得含NEO、dcSTX、dcNEO、GTX1、GTX4、GTX2、GTX3、GTX5、dcGTX2、dcGTX3、C1和C2共12种PSTs,总毒性分别为(535.0±5.6)μg STXeq/kg和(2 636.0±12.4)μg STXeq/kg的基体标准物质原料。本研究表明,产毒藻混合暴露可以获得稳定可控的12种PSTs毒素组分,为制备可用于产业监管及行业服务的基体标物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邴晓菲  吴海燕  王群  李清云  郭萌萌  国佼  翟毓秀  谭志军  
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直接暴露于产毒藻,通过比较各组织器官中毒素的蓄积及代谢转化特征,研究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在栉孔扇贝体内危害形成的过程。结果显示,分布于中国的一株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AT5-3株),其生长及产毒性状稳定,产毒能力强,主要成分为Gonyautoxins-1&-4(GTX1&4),单细胞产毒能力为7.95 fmol/cell;栉孔扇贝对该产毒藻具有较强摄食能力及PSTs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晓康   吴海燕   程玲   车瀚钰   刘丽娟   牟海津   谭志军   郑关超  
自2016年河北省发生贻贝中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PSTs)超标且中毒事件以来,该区域主产贝类中PSTs安全风险受到研究者和管理部门的密切关注。以2022年3–6月份在河北省近岸采集的6种主产贝类为研究对象,采用LC-MS/MS法分析了PSTs的残留状况并进行急性暴露评估,以了解河北省近岸贝类中PSTs污染的变化情况及消费风险。整体来看,不同贝类样品中均有PSTs检出,且4月份贝类样品风险最高,但所有样品均未超过安全限量标准;该区域贝类中PSTs主要组分为GTX1&4、GTX2&3,且紫贻贝中含量最高,其次为毛蚶;采用最高含量进行急性暴露评估发现,所有贝类样品均处于安全可接受状态。虽然河北近岸贝类中PSTs最高含量呈降低趋势,但仍存在一定残留及安全风险,后续需持续围绕该海域进行长期性调查研究,为我国贝类毒素监管和食用安全提供基础参考数据。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于慧娟  蔡友琼  黄宣运  冯兵  史永富  
建立了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样品用0.5%甲酸溶液加热提取,提取液经乙酸乙酯、三氯甲烷和HLB固相萃取柱净化,乙腈去蛋白后,在正离子模式下以电喷雾串联质谱仪进行测定,TSK改性凝胶柱为色谱分离柱,5 mmol·L-1甲酸铵(含0.5%甲酸)-乙腈(含0.5%甲酸)为流动相,采用基质匹配的标准曲线进行定量,并以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测试对象,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为:在50~600μg·kg-1添加水平下,10种麻痹性贝类毒素平均回收率为72....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刘巧红  苑丽东  田晓清  马丽艳  周宏农  樊成奇  杨宪时  杨桥  张晓玲  
产毒赤潮藻与其共生菌的互作关系是揭示麻痹性贝毒(PSP)产生机制的关键,而其共培养菌群的分离及其多样性解析是开展此研究的必要前提。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是典型产PSP赤潮原因甲藻,为揭示其共培养菌群的物种多样性信息,本文通过免培养海洋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东海塔玛亚历山大藻(At3#)共培养菌群的种类、丰度及多样性信息。结果表明,其共培养菌群共有87个种与已有数据库匹配,此外尚有5%的未知种。其包含57个属,其中优势菌属5个,分别为rhodobActerAceAe、mArinobActer、methyloPhAgA、nitrAtireductor及P...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唐莹莹  乔玉宝  蒋志伟  张静  张若男  田晓清  马丽艳  张晓玲  陆亚男  樊成奇  杨桥  
有害赤潮(harmful algal bloom,HABs)是全球性的严重海洋生态灾害及重大环境热点问题,其产生的赤潮毒素经食物链传递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其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PSP)是已知贝类毒素中分布最广、毒性最强、对人类威胁最严重的贝毒,但PSP来源问题仍悬而未决。藻菌相互作用关系是揭示PSP产生机制的关键,为揭示产PSP典型赤潮甲藻——东海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 LZ1706)的共附生菌群多样性信息,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了LZ1706的共附生菌群种类及相对丰度,同时对其可培养共附生菌株进行了选择性分离及其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链状亚历山大藻(LZ1706)共附生菌群包括6门,10纲,19目,25科及34属。其中优势门4个,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53. 9%)、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7. 5%)、蓝藻门(Cyanobacteria,16. 8%)及螺旋菌门(Spirochaetae,1. 5%);优势属5个,包括Cryomorphaceae科未知属(22. 9%)、Cyanobacteria纲未知属(16. 8%)、红细菌科(Rhodobacteraceae)未知属(7. 9%)、糖螺菌属(Saccharospirillum,14. 7%)及Maricaulis属(5. 6%),其未知属种群比例高达50. 6%。分离获得的12株可培养菌株中LZ-27及LZ-7分别为Ponticoccus属与Pseudooceanicola属潜在的新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