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947)
2023(5854)
2022(4780)
2021(4601)
2020(4072)
2019(9612)
2018(9632)
2017(18477)
2016(10349)
2015(11824)
2014(11597)
2013(11377)
2012(10305)
2011(9484)
2010(9645)
2009(8863)
2008(8571)
2007(7702)
2006(6776)
2005(5999)
作者
(34326)
(28498)
(28323)
(26860)
(18034)
(14004)
(12658)
(11341)
(10891)
(10267)
(10048)
(9903)
(9468)
(9281)
(9214)
(8891)
(8620)
(8589)
(8360)
(8232)
(7527)
(7162)
(7094)
(6595)
(6539)
(6475)
(6295)
(6254)
(6030)
(5863)
学科
(40323)
经济(40283)
管理(24017)
(22713)
方法(22388)
数学(20494)
数学方法(19972)
(18948)
企业(18948)
(12398)
(9336)
中国(9119)
(7536)
理论(7406)
业经(7185)
(6558)
贸易(6554)
(6385)
地方(6180)
(6116)
农业(6087)
(5524)
技术(5331)
(5229)
金融(5228)
(5049)
银行(4995)
环境(4982)
(4780)
教学(4701)
机构
大学(148022)
学院(147129)
研究(56249)
(53253)
经济(52066)
管理(51836)
理学(44936)
理学院(44405)
管理学(42963)
管理学院(42765)
科学(40594)
中国(40403)
(36673)
(33554)
(31754)
业大(30508)
研究所(29627)
农业(29239)
中心(24449)
(22514)
(22171)
北京(21560)
(20997)
(19543)
农业大学(18996)
技术(18777)
(18269)
(18251)
师范(17886)
科学院(17876)
基金
项目(105765)
科学(80119)
基金(75217)
(71416)
国家(70976)
研究(66130)
科学基金(57420)
自然(42422)
(42256)
自然科(41444)
自然科学(41428)
自然科学基金(40638)
基金项目(38818)
社会(38525)
(37161)
社会科(36485)
社会科学(36469)
资助(33751)
教育(31496)
重点(25390)
编号(24844)
计划(24296)
科技(22720)
(22254)
(21972)
科研(21687)
(21418)
创新(20230)
成果(19224)
课题(18906)
期刊
(55618)
经济(55618)
研究(37936)
学报(36306)
(32330)
科学(29850)
中国(29194)
大学(25797)
学学(24826)
农业(22052)
管理(19752)
(16239)
教育(15597)
技术(13728)
(13249)
林业(11635)
业大(11102)
(10815)
金融(10815)
经济研究(9438)
业经(9427)
统计(9053)
(8930)
科技(8731)
农业大学(8541)
财经(8501)
(8005)
(7326)
决策(7315)
问题(7149)
共检索到2144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耀华  刘虹冰  李雨欣  李鑫  刘斌  杨世赟  曾施绮  卜文圣  
【目的】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大量天然林遭到破坏,导致森林的数量和质量显著下降,因此采取了许多植被恢复措施,其主要方式有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模式。研究这两种不同恢复模式下林分的土壤贮水量和养分储量的差异,有助于比较这两种模式的优劣性,为亚热带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择九连山皆伐后自然恢复35年的次生林、人工栽植杉木后自然恢复39年的杉木林、以及保存完好的原始林等3个典型林分为对象,比较不同恢复模式在水源涵养和养分贮存能力上的差异。【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在贮水能力上,杉木林、次生林的吸持贮水量和饱和贮水量明显低于原始林,但在滞留贮水量上,杉木林、次生林却显著高于原始林,而杉木林和次生林在贮水量上较相似;在土壤养分贮存方面,原始林和次生林的速效氮储量均显著高于杉木林,但杉木林的有效磷储量显著高于次生林和原始林;原始林的碳储量、全氮储量和全磷储量均明显高于杉木林和次生林,且杉木林的碳储量、全氮储量显著高于次生林,但杉木林的全磷储量却显著低于次生林。【结论】两种恢复模式在土壤水源涵养方面相似,而在养分贮存能力上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依据不同的生态恢复目标而选用不同的恢复模式,提高土壤速效氮和全磷储量宜采用自然恢复模式,提高土壤有效磷、碳储量和全氮储量宜采用人工恢复模式。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彭晓  方晰  喻林华  项文化  黄志宏  
以湘中丘陵区杉木人工林(CL)、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PM)、南酸枣落叶阔叶林(CA)、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LG)为对象,研究了中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同一土层SOC、TN、TP含量随着森林树种增加而增加,LG、CA 0~30 CM土层SOC平均含量显著高于CL,但与PM差异不显著,CA各土壤层TN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CL、PM,但与LG差异不显著,CA各土壤层TP平均含量显著高于CL、PM、LG;4种森林土壤SOC、TN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呈"倒金字塔"的分布模式,但TP含量随土壤深度变化不明显,呈"圆柱体"的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史军辉  黄忠良  欧阳学军  张池  李林  周小勇  
该文通过在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设立的固定植物样带,研究地上植物组成数量特征和土壤种子库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该植物样带共有木本植物93种,其中,乔木60种,灌木33种;草本植物30种,其中,蕨类植物12种.②植物样带土壤种子库出现木本植物36种,其中,乔木11种,灌木25种.土壤种子库木本植物种子数量平均183粒m2,其中,灌木平均数量为162粒m2,乔木平均数量为21粒m2,灌木在土壤种子库中的数量远远高于乔木;出现草本植物13种,其中蕨类植物3种,草本植物种子数量平均为215粒m2.③土壤种子库与地上优势种相关性比较:草本>灌木>乔木.土壤中,草本植物种子数量以先锋种为主;乔木中,演替中间种的种...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方晰  陈金磊  王留芳  李胜蓝  项文化  雷丕锋  
磷(P)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有效提高森林土壤P的生物有效性,高效利用土壤中潜在的P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土壤"缺P"的难题,对解决中国亚热带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生态恢复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和资源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综述了P在土壤—植物系统中循环、转化过程,土壤P有效性研究与土壤P分级的关系,亚热带森林土壤P有效性的研究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研究表明,P在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循环转化过程是由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以及植物自身的遗传特性共同控制的;土壤P化学分级不仅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P循环的核心,也是研究土壤P有效性的关键;亚热带森林土壤P形态特征及其与土壤P有效性的关系目前还没有明确和统一,林龄对林地土壤P含量的影响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土壤P有效性随着森林演替的变化趋势仍存在不一致性。最后针对当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森林土壤P有效性的形成转化机理及其影响机制,寻找有效提高森林土壤P有效性的途径;随着森林演替进程和全球变化,土壤P的限制性是否更为加剧,以及同位素示踪法和31P-NMR波谱技术的应用等不仅是亚热带森林土壤P有效性研究面临的一些问题,也是今后研究的热点。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吴春生  刘苑秋  魏晓华  李晓东  刘亮英  欧阳勋志  郭晓敏  张文元  莫其锋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地区的江西省内不同森林类型、林分类型林内倒木的生物量、碳储量及其数量特征分布格局,为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估积累基础数据。[方法]以亚热带典型森林133个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测法对样方内直径≧1 cm,长度≧1 m的倒木逐一测量其中央直径和长度,并记录其分解程度和树种组成。[结果]表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倒木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0.684 t·hm~(-2)、0.279 tc·hm~(-2)和0.553 t·hm~(-2)、0.207 tc·hm~(-2),常绿阔叶林和次生常绿阔叶林分别为11.293 t·hm~(-2)、4.781 tc·hm~(-2)和1.888 t·...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子忠  徐洋  卢宪菊  胡克林  江丽华  徐钰  
为评估AquaCrop模型在华北平原模拟大葱生长和农田水分的适用性,本研究利用实测的农民施肥方式的一个小区和增施氮肥处理的土壤水分、作物生长和产量数据,结合气象资料,获得了AquaCrop模型模拟大葱生长和土壤水分的模型参数,并利用实测的农民施肥方式的另外一个小区、减施氮肥、优化施氮和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贮水量和生物量数据进行了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在无水分胁迫条件下AquaCrop模型对大葱土壤贮水量及生物量的模拟结果是可以接受的。对土壤贮水量实测值与模拟值的RMSE为19.4~24.9 mm之间,相对误差为3.9%~12.4%;大葱生物量实测值与模拟值的RMSE为0.31~0.73 t/hm2...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长委  胡月明  沈德才  黄胜利  朱剑云  王璐  
为探讨CBERS-02B星CCD数据在亚热带森林地上碳储量估算方面的能力,以东莞市范围内的亚热带森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CBERS-02B星CCD数据的波段信息、植被指数、纹理信息和森林地上碳储量之间的相关性,发现纹理信息的估算能力最强;在此基础上,将波段信息、植被指数和纹理信息结合在一起,通过逐步回归策略构建CBERS-02B星CCD数据的亚热带森林地上碳储量估算模型,其调整系数R2达到0.53,显著度水平P远远小于0.05。这表明:尽管CBERS-02B星CCD数据的近红外波段存在一定的漂移,但是将CBERS-02B星CCD数据的波段信息、植被指数、纹理信息集成构建森林地上碳储量估算模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强  彭少麟  毕华  张洪溢  李志安  马文辉  李妮亚  
为了探究全球变暖对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及养分释放的影响 ,笔者在跨气候带的大尺度下进行了森林凋落物的交互分解实验 .在热带的尖峰岭和亚热带的鼎湖山各选样地 1个 ,它们有相似的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年均降雨量及干湿季节律 ,年均气温为主要差异 ,达 3 7℃ .各样地分别收集了 1 0种当地的优势树种的凋落叶 .其中 2个样地各自的优势种青皮和锥栗 ,2个样地均有的共同种荷木做为单种样 .1 0种凋落叶的等重量混合为混合样 ,共计6类凋落叶 ,交互置于 2个样地分解 .结果表明 :6类凋落叶在尖峰岭的分解速率显著大于在鼎湖山的分解速率 .凋落叶分解的表观Q1 0 在 3 7~ 7 5范围内 .在这...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宝成  李世杰  白艳芬  郭颖  向仰州  
【目的】为喀斯特区域的生态政策和生态补偿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人工林和不同森林演替阶段的土壤固碳能力。【结果】与森林演替顶级阶段相比,人工林土壤固碳潜力较大;与年龄相近的演替初期生态系统比较,人工林能够快速地增加较深层(1050 cm)土壤有机碳的含量;随着森林年龄的增加,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呈增加趋势,演替初级阶段土壤中的有机碳占37.96%,演替中期的占32.73%,演替顶级的占31.02%;人工林010 cm土层有机碳占26.26%。【结论】实施退耕还林进行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朱梦雪  赵洋毅  王克勤  段旭  卢华兴  涂晓云  
[目的]探究中亚热带不同演替森林群落土壤大孔隙及对结构分形特征的响应,为不同森林群落土壤大孔隙及生态功能予以数据支撑。[方法]选择滇中磨盘山演替初期的云南松林、演替中期的云南松阔叶树混交林和演替顶级的常绿阔叶林为对象,利用染色示踪法结合图像形态学分析,探讨土壤分形特征及其对大孔隙的影响。[结果]垂直剖面大孔隙数量和总孔隙度总体随土层加深而减小,水平方向孔隙半径越大,数量越少;不同林地间孔隙度大小依次为:云南松阔叶树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孔隙面密度(Mz)随土层加深单调递减,孔隙复杂度(Dz)与其相反,常绿阔叶林Dz最大(2.006),云南松林最小(1.595),说明群落等级越高,结构越复杂,大孔隙扭曲变异度大。土壤分形特征表明,常绿阔叶林土壤结构较其余两种群落好,土层越深,土壤结构变差。相关分析显示,Mz与D_团(团聚体分形维数)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不同径级团聚体含量和D团与土壤孔隙面密度的影响较显著。[结论]土壤大孔隙与结构随演替进程明显提高,演替顶级群落的土壤结构稳定性最佳,研究结果可为降低土壤水分、养分流失和提升森林群落的生态服务功能等森林多功能经营提供参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万菁娟  郭剑芬  纪淑蓉  任卫岭  杨玉盛  
【目的】研究可溶性有机物(DOM)输入对森林土壤CO_2排放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为探讨DOM在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设置添加米槠凋落叶DOM、杉木凋落叶DOM、米槠枯死根DOM、杉木枯死根DOM及添加去离子水(对照)处理,通过36 h短期室内培养,研究添加米槠及杉木凋落叶和枯死根DOM后土壤CO_2排放速率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及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无论米槠还是杉木,其凋落叶DOC含量均显著高于枯死根DOC含量,而凋落叶DOM的腐殖化指数(hIX)则显著低于枯死根DOM的hIX,添加米槠枯死根DOM和杉木枯死根DOM的土壤CO_2排放速率在第2 h达到最大值,分别是...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徐明锋  胡砚秋  李文斌  柯娴氡  苏志尧  
了解亚热带天然林土壤养分对物种分布的影响,确定不同土壤养分梯度下的指示种,对评价森林土壤肥力和管理森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对康禾自然保护区样地胸径1 cm以上的植被进行每木调查,采集每个小样方的表层土壤,通过Spearman R.分析和多响应置换过程分析发现,影响康禾自然保护区样地物种分布的主要土壤养分元素是全氮、全钾和土壤有机质;样地中含量较低的全磷与物种分布呈极显著正相关,含量偏高的全钾与物种多度和均匀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负相关,含量处于中等水平的全氮对物种分布影响不显著,在典范对应分析取得的结果中也得到了验证;对各土壤养分元素的指示种分析结果发现,全磷的指...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正才  徐德应  傅懋毅  孙雪忠  奚金荣  
利用野外调查的方法,研究了北亚热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除茶园土壤外,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以0~10 cm土层最大,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含量总体表现为下降的趋势;茶园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30 cm土层范围内增加,30 cm以后表现下降的趋势;(2)次生林转变成农耕地以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下降21.1%,而转变成集约经营早竹林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平均下降近48.5%;1m深度以内,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茶园、灌木林、次生林、粗放经营毛竹林、集约经营毛竹林、马尾松林、农耕地、杉木林和早竹林;(3)土壤有机碳储量随土层深度变化的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谦  廖凯华  杨桂山  朱青  郑锦森  
在长期田间试验基础上,分别利用数值模拟方法(Numerical Simulation,NS)和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模型构建江南平原土地整治区典型林地的土壤水分运动模型,并对土壤贮水量进行预测。NS模型校正结果表明,该模型虽能较好地预测林地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但是NS模型对训练期和验证期0~60cm土层贮水量预测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分别为11.09和8.29mm,而ANN预测的RMSE分别为4.17和4.08mm,说明ANN的预测效果好于NS模型。最后,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ANN预测精度对输入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旭琴  戴伟  夏良放  邓宗付  于海霞  聂立水  
该文通过对江西大岗山地区马尾松纯林、马褂木纯林、杉木纯林及马褂木-桤木混交林与对照次生林的土壤理化性质状况的比较,研究了不同人工林更新方式对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除马褂木纯林对土壤孔隙状况的改善表现出一定的作用外,其他林下土壤表现出表层土壤孔隙状况恶化的变化趋势;各人工林林下土壤养分指标均显著降低,4种人工林类型中,马褂木纯林土壤养分状况恶化程度最强烈;土壤有效铁、有效锌含量明显降低,但各层土壤有效铁含量仍高于土壤有效铁临界值,而土壤有效锌含量的降低导致土壤缺锌状态的加剧;杉木纯林有利于土壤有效铜积累,而其他3种人工林林下土壤表现出表层增加,下层降低的变化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