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82)
2023(9702)
2022(8286)
2021(7722)
2020(6551)
2019(14756)
2018(14742)
2017(27468)
2016(15275)
2015(17163)
2014(16497)
2013(16000)
2012(14453)
2011(13220)
2010(13503)
2009(12522)
2008(11988)
2007(10538)
2006(9306)
2005(8280)
作者
(48020)
(40114)
(39665)
(37682)
(25195)
(19398)
(17738)
(15545)
(15219)
(14251)
(13869)
(13571)
(12993)
(12816)
(12659)
(12477)
(12080)
(12072)
(11792)
(11467)
(10409)
(9947)
(9918)
(9252)
(9172)
(9029)
(8798)
(8698)
(8322)
(8123)
学科
(54895)
经济(54824)
管理(37085)
(34115)
(28212)
企业(28212)
方法(26607)
数学(23454)
数学方法(22850)
(16737)
(15598)
中国(14254)
(13095)
业经(11869)
理论(10956)
农业(10223)
地方(10209)
(10046)
贸易(10040)
(9729)
(9642)
(8483)
环境(8267)
(7704)
(7694)
金融(7691)
银行(7624)
技术(7617)
(7343)
(7312)
机构
学院(213907)
大学(212226)
研究(79431)
(74786)
管理(73429)
经济(73022)
理学(63330)
理学院(62495)
管理学(60504)
管理学院(60186)
科学(56871)
中国(56653)
(48422)
(46231)
(44047)
研究所(40956)
业大(39881)
农业(39012)
中心(34493)
(33903)
(32847)
(29105)
(29044)
北京(28997)
师范(28521)
技术(27568)
(27250)
财经(26673)
(26611)
农业大学(25380)
基金
项目(151010)
科学(115279)
基金(106360)
研究(100269)
(98670)
国家(97926)
科学基金(80202)
(61908)
社会(59164)
自然(56751)
社会科(55866)
社会科学(55846)
自然科(55450)
自然科学(55426)
基金项目(54920)
自然科学基金(54372)
(53219)
教育(47253)
资助(45756)
编号(39722)
重点(35854)
计划(32878)
(32756)
成果(32030)
(31152)
(31015)
科研(30094)
科技(29854)
课题(29832)
创新(29271)
期刊
(82785)
经济(82785)
研究(57279)
学报(48127)
(44620)
中国(43377)
科学(40456)
大学(34003)
学学(32514)
农业(30750)
管理(28179)
教育(25758)
(25147)
技术(18607)
(17061)
(15369)
金融(15369)
业经(14477)
经济研究(14310)
业大(14000)
(13158)
财经(12522)
科技(11692)
林业(11423)
农业大学(11352)
统计(11166)
(10768)
(9972)
资源(9967)
问题(9761)
共检索到3129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高成杰  唐国勇  孙永玉  张春华  谢青海  李昆  
为了解干热河谷地区造林树种在不同恢复模式下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差异,进而评价该地区树种的混交效益。以元谋干热河谷9年生印楝Azadirachta indica和大叶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为研究对象,对印楝纯林、大叶相思纯林及印楝与大叶相思混交林林木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混交林内印楝单株生物量(5.713 kg.株-1)比纯林印楝(4.898 kg.株-1)高16.6%;大叶相思(14.943 kg.株-1)比纯林大叶相思(17.377 kg.株-1)低14.0%,但差异均未达到95%显著水平(P>0.05)。混交林林分生物量(16.525 t.hm-2)...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林文杰  伍建榕  马焕成  
通过印楝Azadirachta indica在干热河谷地区造林试验,分别研究根际土壤水分动态、植物在雨季和旱季时的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以探讨印楝对干热气候适应性的机制。研究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吸力成幂函数关系。当土壤含水量下降到5.9%,土壤吸力上升到1.5MPa达3个月的条件下,印楝仍然能维持生存,表明该植物具有极强的耐旱性。在旱季时,印楝受到土壤和大气干旱胁迫,生长基本停止,顶芽枯死,大部分叶片脱落,以减少水分蒸腾,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在雨季时,印楝能迅速生长,整个生长周期呈现曲折性生长规律。印楝在旱季的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分别为雨季的23.8%,47.1%和64.9%。在旱季...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郑益兴  刘秀贤  杨朝风  郑国荣  张燕平  
对元谋干热河谷印楝人工幼林经22个月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对幼林的生长有非常明显的增益效果。综合N、P、K肥各水平对幼林生长的反应,N150P150K50是印楝幼林比较优越的施肥配方,该处理的树高和地径分别是对照的1 9倍和2 7倍;施肥处理的肥效指数达到2 86~14 17,树高、胸径生长对P、N肥反应敏感;偏相关分析表明:N、P、K肥与幼林各生长性状之间都存在正相关,但只有N、P肥对幼林生长相关关系显著。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燕平  赵粉侠  刘秀贤  郑益兴  贺斌  韦宇  
对元谋干热河谷印楝人工林生长与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地形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单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印楝树高生长量指标与坡位、土壤含水量、土壤毛管孔隙度、有效土层厚度、土壤速效P含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坡位、土壤毛管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其组合是影响印楝生长的主导因子。缺磷少氮和水分含量低是印楝人工林土壤的共同特点,在选择造林地或制定营林措施时应当引起重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小菲  孙永玉  李昆  张春华  李彬  
应用热扩散式探针法(TDP)对干热河谷主要造林树种大叶相思的树干液流进行了湿季(7—8月)和干季(1—3月)典型月连续监测,并结合自动气象站对周围气象要素进行同步测定,据此分析液流速率的昼夜、季节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无论是干季还是湿季,大叶相思树干液流均表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即呈现"昼高夜低"典型的液流单峰曲线;(2)树干南面液流速率均高于北面,干季南、北方位液流速率最大相差0.003 7 cm.s-1,湿季最大相差0.001 4 cm.s-1;(3)干、湿季液流平均值和最大值具显著差异,湿季树干液流速率平均值和峰值约为干季的2.8倍和2.5倍;(4)大叶相思树干...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窦沛彤  贺思腾  高成杰  李昆  刘方炎  
【目的】揭示红河干热河谷不同恢复群落对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以红河干热河谷人工恢复15 a的久树Schleichera oleosa群落、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群落、铁刀木Cassia siamea群落、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folia群落等植物群落和天然次生稀树灌草丛为对象,采用典型样地和随机取样的方法,对林下草本层植物的物种组成、多样性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不同恢复群落内,共发现维管植物60种,隶属于20科49属,其中优势科为豆科Leguminosae、菊科Asteraceae、禾本科Poaceae和大戟科Euphorbiaceae。(2)4种人工恢复群落中,清香木群落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显著高于天然次生稀树灌草丛(P<0.05)。(3)4种人工恢复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均与天然次生稀树灌草丛处于中等不相似水平。(4)4种人工恢复群落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均显著低于天然次生稀树灌草丛(P<0.05)。【结论】红河干热河谷不同人工恢复群落中,林下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均存在显著差异。与天然次生稀树灌草丛相比,人工恢复群落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增加林下物种多样性,但不能快速恢复土壤养分。图2表3参35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杜笑林  刘攀峰  朱高浦  朱景乐  
为探索果园化栽培杜仲幼林的生产力水平,创新平原沙区困难立地条件杜仲人工林培育模式,基于4 a连续实测数据测算出平原沙区杜仲果园的生物量及相关计量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果园化栽培模式下建园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杜仲林生物量迅速增加,分别达0.762±0.117 t·hm-2、2.576±0.291 t·hm-2、8.717±0.762 t·hm-2和13.003±1.555 t·hm-2;枝叶比以建园第3年的杜仲林最高,达1.457,枝叶指数以建园第4年杜仲林最高,达0.719;建园1~4 a杜仲果园冠根比差异较大,在1.866~3.985之间波动;非光合部分生物量与光合部分生物量比值在1...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米艳华  陆琳  陈艺齐  张德  段曰汤  杨顺林  朱红业  
在云南省元谋县干热河谷区灌溉型坡地上,调查研究了6种不同种植模式的光能、热量和水分利用率,从中优选干热河谷坡耕地高效种植模式。分析研究表明,玉米—番茄和水稻—番茄模式对光能的利用率以及热量接纳系数相对较高,玉米—菜豆模式相对较差。玉米—番茄模式水分利用率最高,水稻—洋葱模式最低,仅为7.546 kg/mm.hm2。番茄因收获期最长,产量最高,市场价格稳中有升的趋势,使玉米或水稻—番茄模式深受农民欢迎,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方炎  李昆  孙永玉  唐国勇  张春华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横断山区一种特有的生态系统类型。由于气候条件和高山峡谷地形的影响以及人为干扰,植被及土壤严重退化,水热平衡失调,环境干热,植被恢复和生态治理难度极大。通过对多年来干热河谷区域植被恢复经验的总结,认为干热河谷属于我国北热带气候下的一种干热类型,具有季节性干旱的本质气候特征。在植被恢复的适宜树种选择方面,除选择乡土树种外,树种引种的相似区域应该是季节性干旱明显的热带地区。同时,该地区植被恢复应以稀树灌草为主体,通过人工促进植被恢复,充分利用雨季丰富的天然降水资源,可以在干热河谷的局部地区恢复以乔木为主的森林植被,在一定区域恢复相当面积的稀树灌木草丛植被。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文耀  盛才余  刘伦辉  李昆  
通过试验筛选出20余种适应干热生境和退化山地植被恢复的乔、灌、草植物,其中属澳大利亚区系类型的桉树类和相思类生长最好.在造林技术上采用内倾式水平带状整地与调控水系统建设相结合的方法,并在育苗、造林时间、造林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使造林保存率提高到80%~90%,营建了多种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植物群落,治理区森林覆盖率从原来的5%增加到现在的65%,项目投产比达1∶2以上,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振寅  苏建荣  罗栋  李正红  陈晓鸣  
干热河谷因自然环境条件恶劣而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难点,且一直是生态恢复的热点区域。本文从干热河谷的气候、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植被恢复历史、恢复目标、植被种类筛选、恢复技术、人工植被生态评价等方面概括总结了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的进展与现状,并对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评述,提出未来研究应予重视或优先研究的方向。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信宝  杨忠  张建平  
干热河谷不同岩土组成的坡地土壤水分状况差异较大 ,适合不同类型植被的生长。本文根据气候带和岩土类型的组合 ,进行了元谋干热河谷森林植被恢复适宜性分区。本区有 6种坡地岩土类型 ,3个气候带 ,分为森林植被恢复适宜区、较适宜区、较不适宜区、不适宜区和极不适宜区 5个区 ,其中适宜区和较适宜区面积 72 975 4 4hm2 ,占元谋干热河谷区总面积的 6 4 85 %。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马焕成  JackA.McConchie  陈德强  
对元谋干热河谷引种的 8种外来树种进行了抗旱性分析 ,发现水分利用效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 :窿缘桉、赤桉、柠檬桉、绢毛相思、肯氏相思、厚荚相思、大叶相思、马占相思。水分利用效率越高 ,对干热环境的适应性越强。 8种外来树种适应干热河谷生境的旱性结构的特点是主根深、侧根多、栅栏组织和贮水组织发达、构成等面叶或近等面叶。桉树类树种的蒸腾速率较高 ,但能生存的主要机理是根系分布深 ,主动供水能力强 ,补充了地上部分的水分消耗 ;而相思类则以发达的根系和较高的叶片保水能力来适应干热环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罗云建  张小全  王效科  朱建华  张治军  孙贵生  高峰  
植物生物量及其分配模式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提高我国不同尺度森林生物量碳的估算和模型模拟等的准确性,该文采用标准木法研究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典型分布区(关帝山、五台山中山和亚高山、五台山山间盆地、塞罕坝林区)的单木生物量相对生长模型、林分生物量及其分配模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林分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但不同分布区林分生物量的生长过程存在有一定的差异。林龄较小时各区林分生物量的差别很小,但随着林龄的增加各区之间的差异逐渐变大。在五台山中山和亚高山,林分生物量在林龄25年左右时基本达到稳定,而五台山山间盆地则在林龄35年左右时才基本达到稳定,并且这两个分布区的最大林分生物量都小于...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段爱国  张建国  张俊佩  王军辉  
2005年和2006年在金沙江干热河谷,选择不同季节的典型晴天测定了18个试验树种的叶水势,结果表明:(1)金沙江干热河谷主要植被恢复树种叶水势在不同季节的日变化曲线均有一个明显的高峰,绝大多数呈单峰状分布,高峰值大多数出现在下午14:00;干热生境中的树种具有丰富的叶水势多样性。(2)元谋干热河谷主要树种的叶水势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大,所有树种均表现为3月份叶水势大于5月份叶水势以及5月份叶水势小于10月份水势,5月干热胁迫的加深加剧了树种间水势的进一步分化,而雨季后干热胁迫的解除能降低分化的程度;各树种叶水势日变化在干热的5月份变动幅度最小。(3)各树种叶水势与温度、湿度及光照强度分别呈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