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60)
2023(9128)
2022(7608)
2021(6849)
2020(5704)
2019(12520)
2018(12301)
2017(22243)
2016(12788)
2015(14005)
2014(13714)
2013(13206)
2012(12323)
2011(11045)
2010(10894)
2009(9827)
2008(9508)
2007(8364)
2006(7378)
2005(6478)
作者
(42648)
(35476)
(35291)
(33145)
(22349)
(17300)
(15767)
(14142)
(13589)
(12251)
(12222)
(11770)
(11642)
(11388)
(11272)
(10923)
(10905)
(10480)
(10256)
(10072)
(9353)
(8697)
(8671)
(8204)
(8153)
(7968)
(7885)
(7629)
(7378)
(7344)
学科
(44151)
经济(44084)
管理(33425)
(30685)
(23532)
企业(23532)
方法(18499)
数学(16243)
数学方法(16059)
(15016)
(14667)
中国(12510)
(12364)
(10368)
业经(10174)
农业(9844)
地方(9718)
(9255)
贸易(9254)
(8991)
(8539)
环境(7760)
(7668)
银行(7594)
(7528)
金融(7520)
技术(7391)
(7251)
理论(7030)
(6934)
机构
大学(178285)
学院(178219)
研究(70529)
(65779)
经济(64349)
管理(61146)
理学(53100)
理学院(52395)
管理学(51093)
科学(50823)
管理学院(50822)
中国(50496)
(49034)
(39703)
农业(39623)
(38500)
业大(37540)
研究所(37036)
中心(30727)
(29110)
(27056)
(26253)
(26223)
农业大学(25669)
北京(24004)
(23560)
财经(22973)
技术(22478)
科学院(22445)
(22295)
基金
项目(131398)
科学(100001)
基金(93529)
(88889)
国家(88172)
研究(84108)
科学基金(71361)
(53278)
社会(51305)
自然(50688)
基金项目(49727)
自然科(49512)
自然科学(49492)
自然科学基金(48598)
社会科(48424)
社会科学(48409)
(46150)
资助(37870)
教育(37482)
编号(31220)
重点(31191)
计划(30038)
(28608)
科技(27890)
(27285)
(27163)
科研(26554)
创新(25638)
(24853)
成果(24089)
期刊
(69896)
经济(69896)
研究(46610)
学报(46511)
(43470)
中国(37971)
科学(37117)
大学(32439)
学学(31319)
农业(28896)
(21888)
管理(21556)
教育(17058)
(16043)
(13848)
金融(13848)
业大(13761)
技术(12909)
业经(12233)
经济研究(12184)
(11986)
农业大学(11466)
财经(11071)
科技(10735)
林业(10212)
(9548)
问题(9147)
资源(8969)
中国农业(8152)
自然(7942)
共检索到2616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园园  徐育强  蒋骄云  许世杰  王倩  曲宪成  
为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的仔鱼生长和鱼体成分的影响,选择4种开口饵料,分别为经小球藻强化培育的轮虫、蛋黄、轮虫+小型枝角类和鱼苗专用开口配合饲料。通过15 d的投喂实验,选出最适口的开口饵料。实验表明,经过15 d的投喂以小球藻强化培育的轮虫作为开口饵料最为适合,其平均体长为8.759 mm,平均体重为0.050 3 g,成活率为94%,蛋白含量21.65%,脂肪含量1.57%。其次为轮虫+小型枝角类组,蛋黄和鱼苗配合饲料不适合作为开口饵料。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吴兴兵  杨德国  朱永久  何勇凤  詹会祥  郭威  陈永柏  
采用丰年虫、冰冻轮虫、水蚯蚓、人工配合饲料4种开口饵料投喂四川裂腹鱼(Schizothorax kozlovi Nikolsky)仔鱼30 d,研究其对四川裂腹鱼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喂水蚯蚓和丰年虫能保证四川裂腹鱼仔鱼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成活率。而人工配合饲料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组,且成活率最低。结果表明,4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是四川裂腹鱼仔鱼最适宜的开口饵料。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刘铭  胡先成  韩强  罗颖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和分析了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 ophila)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活性及其变化。结果显示,在胚胎发育初期,其胃蛋白酶的活性一直很低,在孵化前期,其胃蛋白酶的活性增高,之后继续升高,在孵出后5 d的仔鱼,其胃蛋白酶的活性达到最高。在胚胎发育初期,其胰蛋白酶活性相对较高,在眼黑色素出现期时明显升高,而在孵化前期时再次升高,孵出后5 d的仔鱼,其胰蛋白酶的活性亦达到最高。这也说明在河川沙塘鳢的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其蛋白酶的活性总体呈上升的趋势。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文奎  樊启学  朱邦科  杜海明  
研究了饵料密度(每毫升0.1个、0.3个、1.0个、3.0个和10.0个)对3种规格(I:0.68 cm;II:1.50 cm;III:3.20 cm)杂交鳢仔鱼生长、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饵料密度为每毫升0.1~1.0个的范围内,3种规格仔鱼的特定生长率随饵料密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当饵料密度为每毫升1.0个时,特定生长率达到最高值,随着饵料密度进一步增加,规格I仔鱼的特定生长率随饵料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规格ⅡI、II仔鱼的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变化。饵料密度对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各饵料密度组的成活率都很高。规格差异对饵料密度不敏感,3种规格仔鱼的最适饵料密度均为每毫升1.0个。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乔志刚  常国亮  石灵  赵国涛  吴素兰  
取脱膜 4d的鲇仔鱼进行开口试验 ,分别喂以轮虫、枝角类、蛋黄、豆浆等饵料 ,结果发现 ,鲇仔鱼开口时口裂宽为 0 90~ 1 0 0mm ,开口摄食枝角类的机会最多。分组喂养 10d的结果显示 ,使用枝角类喂养的鲇仔鱼 ,其生长速度、养殖成活率均高于其他饵料组。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邵俭  谢从新  许静  杨学峰  格桑达娃  林少卿  
研究了卤虫无节幼体、专用仔鱼料、鳗鱼仔鱼料等3种不同饵料对西藏尖裸鲤(Oxygymnocypris stewartii)、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 Lloyd)、拉萨裂腹鱼(Schizothorax waltoni Regan)等3种鱼类仔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实验尖裸鲤、异齿裂腹鱼、拉萨裂腹鱼仔鱼的初始全长分别为(13.29±0.52)mm、(12.29±0.44)mm、(15.81±0.50)mm,实验周期分别为25 d、25 d、15 d。结果表明:与其他饵料组相比,投喂专用仔鱼料组,异齿裂腹鱼仔鱼和拉萨裂腹鱼仔鱼的平均全长、全长增加倍数以及存活率均高于其他...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丁严冬  王佩佩  张国松  藏雪  尹绍武  陈树桥  周国勤  
采用巢式设计,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四个不同地理群体(建德、当涂、射阳和苏州)进行群体内和群体间杂交,构建了34个全同胞家系,进而分析了不同家系子代的生长性状指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不同家系的子代在生长性能上差异显著。其中,在整个生长测量过程中,F36、F35、F29、F16和F1号等家系无论是全长还是体重都表现较优的生长速度和增长量,生长优势明显,由此可判断F36、F35、F29、F16和F1等家系为优秀家系,可作为该品种进一步选育的基础群体。对34个河川沙塘鳢家系亲本来源与子代生长性能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生长性能良好的河川沙塘鳢家系中,父...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胡先成  赵云龙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和分析了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脂类的含量及脂肪酸的组成。结果显示,随着胚胎和仔鱼的发育,其总脂的含量呈下降趋势,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亦呈现出下降趋势,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在胚胎期保持稳定、在仔鱼期下降,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在整个胚胎和仔鱼发育过程中,平均含量最高的脂肪酸依次是C16∶0、C18∶1n-9、C18∶0、C16∶1、C22∶6n-3(DHA)和C20∶5n-3(EPA)。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在胚胎和仔鱼发育过程中有消耗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而保存n-...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利平  刘登攀  蒲金成  杜力  陈桃英  陈文银  郑春静  吴雄飞  吴嘉敏  
在连续多年日本鳗鲡人工繁殖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饵料对日本鳗鲡仔鱼存活率的影响,并记录了仔鱼的运动特征和摄食行为。结果显示,与对照组(不投饵)相比,投喂以鲨鱼卵、磷虾提取液为基础的饵料和以鲨鱼卵、海蜇匀浆液为基础的饵料以及微绿球藻液均提高了日本鳗鲡仔鱼的存活率,仔鱼发育至柳叶鳗前期阶段;而投喂以鲨鱼卵、卤虫匀浆液为基础的饵料和以卤虫匀浆液、磷虾提取液为基础的饵料,以及轮虫、海带+龙须菜匀浆液或海蜇以及发酵鲨鱼肉,均降低日本鳗鲡仔鱼的存活率。实验同时还研究了日本鳗鲡仔鱼的主动摄食行为,摄食时仔鱼先用吻端反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丁严冬  藏雪  张国松  汪亚媛  陈树桥  王佩佩  刘炜  周国勤  尹绍武  
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3种多元分析方法,对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4个不同地理群体的15项形态比例参数进行比较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射阳群体(SY)和太湖群体(DXS)的形态最接近,与当涂群体(DT)、建德群体(JD)趋异程度较大。主成分分析构建了5个主成分,对不同群体间总变异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18.070%、16.717%、11.374%、9.504%、7.182%,累积贡献率为62.847%。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个河川沙塘鳢群体在形态上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体长、头长、眼后头长、体高和体厚这5个形态性状上。判别分析中采用8个不同的变量...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娟   阙延福   徐林   朱滨   廉浩   王理   乔晔  
为研究不同开口饵料、不同转食策略对乌原鲤(Procypris merus)仔、稚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实验选用蛋黄、微粒子饲料、丰年虫3种饵料投喂乌原鲤仔鱼15 d,记录仔鱼生长指标和存活率;并采用2种转食策略投喂初始体质量为(3.60±0.49) mg的乌原鲤仔鱼至45日龄(45DHA),分别在20、35日龄转食水蚯蚓和微粒子饲料,分组为T20水蚯蚓、T20微粒子、T35水蚯蚓、T35微粒子,研究其对乌原鲤仔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喂丰年虫能保证乌原鲤仔鱼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高存活率,与微粒子饲料、蛋黄组体长、体重、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有显著差异。在不同转食策略中,除T20微粒子组存活率为76.00%,其余三组均高于82%。相同转食起点,转食水蚯蚓效果比转食微粒子饲料好;相同转食种类,延后转食起点生长速度快,存活率高(35日龄转食效果优于20日龄)。结果表明,在3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是乌原鲤仔鱼最适宜的开口饵料;不同转食策略中,乌原鲤仔鱼以丰年虫开口,35日龄转食水蚯蚓效果最佳。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志峰  高小强  于久翔  王耀辉  秦巍仑  郭正龙  黄滨  刘宝良  洪磊  
以美洲西鲱(Alosa sapidissima)仔鱼(孵化后10 d)为实验对象,在室内进行为期30 d的摄食生长试验,分别投喂不同的饵料[单独投喂卤虫(Artemia)、单独投喂微颗粒饲料、卤虫与微颗粒饲料混合投喂],分析不同饵料的投喂对存活、生长、消化酶活性、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活性以及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混合投喂组的存活与生长表现都要显著优于卤虫组和微颗粒饲料组(P0.05),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脂肪酶在卤虫组中活力最低,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其中糜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微颗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袁锡立  刘本祥  薛治国  谭国良  颜忠  邬永忠  
以全人工繁殖的胭脂鱼仔鱼为试验鱼 ,随机分为蛋黄、轮虫、丰年虫三个饵料组。结果表明 :仔鱼体长增长差异显著 ,体长和体重的增长为轮虫组 >丰年虫组 >蛋黄组。可以认为 :用天然饵料轮虫作为胭脂鱼仔鱼开口饵料能够提高仔鱼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郭正龙  秦桂祥  
以全人工繁殖的家化暗纹东方鱼屯仔鱼为试验鱼 ,随机分为A1、A2、A3、A4、A5五个试验组 ,分别为光合细菌液 50 0mg/L ;光合细菌液 2 0 0mg/L +投喂轮虫 2 5ml/d ;投喂光合细菌液 50ml/d ;投喂轮虫50ml/d ;投喂豆浆 +奶粉 +蛋黄共 1 - 2 g/d。F检验表明 ,五组仔鱼体长增长差异显著 ,新复极差多重比较表明 ,体长净增长A2 >A4 >A1 >A3 >A5 ,试验还发现平均体重结果 :A2 >A4 >A1 >A3 >A5 ,采用光合细菌和轮虫对初孵仔鱼进行开口能提高仔鱼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强  刘至治  顾珈宁  
采用引物步移法PCR扩增,获得全长为16846 bp的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线粒体全基因组DNA(mt DNA),并对其基因结构、重排机制及在系统发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1)河川沙塘鳢mt DNA由37个基因和1个非编码控制区组成;除ND6和8个t RNA外,其他基因都编码在重链(H)上;t RNA基因因发生滑移重排(shuffling),将经典的线粒体基因组HSL(t RNAHis–t RNASer–t RNALeu)排列变成了SLH(t RNASer–t RNALeu–t RNAHis)排列,造成在t RNALeu与t RNAHis、ND4...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