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18)
2023(4833)
2022(3963)
2021(3731)
2020(2810)
2019(6136)
2018(5833)
2017(10138)
2016(5727)
2015(6144)
2014(6024)
2013(5693)
2012(5046)
2011(4657)
2010(4645)
2009(4367)
2008(4153)
2007(3801)
2006(3456)
2005(3054)
作者
(19074)
(15904)
(15738)
(15150)
(9888)
(7828)
(6951)
(6314)
(5897)
(5627)
(5561)
(5312)
(5191)
(5087)
(5065)
(5054)
(4684)
(4640)
(4632)
(4559)
(4277)
(3994)
(3832)
(3767)
(3538)
(3534)
(3517)
(3505)
(3315)
(3307)
学科
(17230)
经济(17219)
管理(15502)
(10436)
环境(8400)
(8048)
(7821)
企业(7821)
(7121)
生态(6470)
中国(5907)
业经(5378)
方法(5241)
农业(5063)
地方(4822)
(4355)
资源(4204)
数学(4114)
数学方法(3997)
(3945)
(3847)
(3528)
理论(3426)
(3388)
金融(3387)
(3330)
(3294)
森林(3294)
(3277)
(3251)
机构
学院(80369)
大学(78675)
研究(32375)
管理(25508)
科学(24599)
(24088)
经济(23359)
中国(22985)
理学(21441)
理学院(21151)
管理学(20544)
管理学院(20423)
(19817)
(18423)
(18025)
业大(17595)
研究所(16858)
农业(15094)
中心(14199)
(13413)
(13026)
(12355)
北京(12272)
(11374)
师范(11150)
技术(10821)
研究院(10762)
(10620)
(10436)
(10390)
基金
项目(60893)
科学(45520)
基金(40975)
研究(40899)
(39446)
国家(39132)
科学基金(30771)
(25417)
社会(23343)
(22061)
社会科(21955)
社会科学(21948)
基金项目(21629)
自然(21300)
自然科(20593)
自然科学(20588)
自然科学基金(20177)
教育(17676)
资助(16147)
编号(15862)
重点(14891)
(14217)
计划(13753)
科技(13661)
课题(12419)
(12199)
成果(12157)
科研(11910)
创新(11448)
(11241)
期刊
(30938)
经济(30938)
学报(21180)
研究(19199)
(18115)
科学(17292)
中国(16722)
大学(15219)
学学(14595)
农业(12303)
林业(10046)
教育(9325)
管理(8772)
业经(7344)
(7196)
技术(6690)
(6434)
科技(6243)
业大(6140)
资源(5929)
(5608)
金融(5608)
(5585)
农业大学(4060)
问题(3985)
科技大(3891)
科技大学(3891)
生态(3877)
自然(3772)
经济研究(3653)
共检索到1185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邓湘雯  康文星  田大伦  项文化  闫文德  
利用1988—2004年17年的水文观测数据,对湖南会同生态站不同年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的径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Ⅰ龄级杉木人工林受抚育等经营措施的影响,地表径流量最小,年均地表径流系数为0.0071。抚育停止后,地表径流增加。到第Ⅲ龄级时,地表径流系数达到最大值,为0.0184。第Ⅳ龄级开始,地表径流逐渐减少,地表径流系数为0.0098,为第Ⅲ龄级的50%左右。Ⅰ龄级杉木林的地下径流最大,地下径流系数0.3012,为采伐前成熟林(0.1577)的2倍。随着林分年龄增大,受林冠截留、土壤结构改善和蒸腾作用等方面的影响,地下径流逐渐减少,到第Ⅳ龄级时径流系数为0.2082,为第Ⅰ龄级的65.8%...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日施  黄振格  何斌  谢敏洋  周刚  韦明宝  
【目的】研究秃杉人工林生长过程中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积累过程及其变化规律,为秃杉人工林尤其是大径级用材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南丹县秃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与生物量实测方法,研究了不同年龄阶段(9、17、25、37年生)秃杉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及其分配特征。【结果】(1)乔木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大,9、17、25、37年生的秃杉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76.77、157.06、200.82、304.88 t/hm~2,其中经济生物量(干材)分别为35.84、90.10、126.16、212.71 t/hm~2,树枝生物量分别为16.35、28.68、30.60、30.01 t/hm~2,树根生物量分别为11.26、21.22、24.16、39.92t/hm~2,树叶生物量分别为9.95、10.32、11.72、9.88 t/hm~2,干皮生物量分别为3.38、6.74、8.17、12.36 t/hm~2。(2)林下植被生物量依次为1.54、3.38、5.15、5.80 t/hm~2,其中灌木层生物量分别占59.09%、69.53%、73.26%、73.45%,草本层占40.91%、30.47%、26.74%、26.55%。凋落物层生物量依次为2.23、4.73、7.04、10.67 t/hm~2,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大。(3)各年龄阶段秃杉人工林乔木层净生产力依次为8.53、9.24、8.03、8.24 t/(hm~2·a),其中干材净生产力组成比例(46.66%~69.78%)随林龄增加而增大,树叶和树枝的组成比例(3.28%~4.46%和9.83%~21.34%)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结论】(1)秃杉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逐渐积累,其中干材所占比例随林龄增加而增大,树叶、树枝和干皮生物量所占比例随林龄增加而下降,树根生物量所占比例波动较小。(2)与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相比,秃杉人工林具有速生期长和衰退晚的优点,生物生产力较高。研究结果为桂西北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和发展提供了依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思东  
本文以定位观测数据,应用空气动力学原理,探讨了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乱流热量的交换规律。结果表明:每年冠层向邻近空间扩散的热量83105×108J/hm2;邻近空间传递给冠层的热量20190×108J/hm2;林下空间输送给地表层的热量1096×108J/hm2;地表层传送给林下空间热量有584×108J/hm2。乱流热量交换的大小,主要由辐射能和湍流扩散强度决定。在热量的交换中,林冠层起着直接的热源和桥梁作用。由于冠层对辐射的截留,对动能的削弱,使得冠层和地表层空间的乱流热量大小和交换方向极不相同。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崔飞  邓湘雯  邓东华  李艳琼  项文化  方晰  赵丽娟  闫文德  
以湖南省会同县炼山造林后4个不同年龄杉木人工林为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炼山造林后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个不同年龄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丰富,总物种数达到167种,分属于65科,127属;4个年龄阶段林下植被物种总数分别为74、85、76、68,草本的总数量在3 a时就达到最大值,平均高到7 a时,达到最大值;灌木的株数密度在7 a达到最大,随后开始降低,平均高则随林分年龄的增加而增大;林分中藤本的数量基本不变。随着林分年龄的增加,林下植被的物种相似性指数相对降低;菝葜Smilax china、狗脊蕨Woodwardia japonica、广东蛇葡萄Amp...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匡冬姣1  雷丕锋1  2  
摘 要:为了研究杉木人工林地下细根的碳分配及其随年龄变化规律,于 2014 年 4 月用土壤钻法对湖南省会同县杉木人工林三个不同林龄(7 年生、17 年生和 25 年生)细根生物量变化、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 0 ~ 60 cm 土层内杉木细根生物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7、17、25 年生杉木林细根生物量分别为 239.79 g·m-2、271.90 g·m-2和 191.60 g·m-2,占杉木细根总生物量的 68.45%、56.39% 和68.64%。而林下植被层地下细根生物量随杉木林年龄的增大而减少,7 年、17 年和 25 年生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层...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赵亮生  闫文德  项文化  梁小翠  伍倩  
利用2011年湖南会同定位观测站第Ⅲ集水区实测数据,研究了第2代杉木人工林的降水过程与径流规律。结果表明:2011年年总降水量为1 071.1 mm,净降水量为594.15 mm,降水次数116次,其中4~8月份的降水次数占总降水次数的39.7%,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66.3%。2011年集水区形成总径流量为243.52 mm,地表径流1.98 mm,地下径流241.54 mm,地表径流出现在4、5、6三个月份,4月份地表径流值最大为1.11mm。1月份的地表径流系数及地下径流系数均最大,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变化趋势和降水量变化趋势相似,而径流的形成相对降水事件有明显滞后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廖利平  赵士洞  
杉木人工林是我国最重要的用材林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何保持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可持续性,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林学界和生产部门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最近提出的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理论与方法为解决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从生态系统管理的具体定义和内涵出发,结合所面前的问题,指出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管理不应仅指对林木本身的管理,还应包括林分形成的前期阶段、系统内各组分对系统整体功能的影响、凋落物分解管理、土壤生态系统管理,以及在广大林区开展综合性的长期生态监测计划等方面。包括上述各个方面的综合管理方法,是实现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可持续性的根本途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爱玲  张丽娟  耿社民  陈宏  张英汉  杨公社  雷初朝  孙维彬  王兴平  张保军  
对陕西蒲城县和渭南市临渭区 5个不同年龄阶段 815头秦川母牛的 5项体尺和体重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在不同年龄阶段 ,秦川母牛的 6个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正相关 ;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第一主成分均为增重因子 ,其次是增高因子和宽度因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奚晓军  章贵军  
文章在测度我国农村不同年龄群体贫困转移矩阵基础上,结合贫困脆弱性和贫困动态转换模型测度不同年龄家庭群体的脱贫原因和致贫原因。利用2012—2016年CFPS面板数据,并采用双随机矩阵反映农村居民不同平均年龄家庭贫困状态的跨期变化,同时结合福利生产函数构造的回归模型和贫困动态转换模型测度我国农村居民不同年龄阶段VEP形式的贫困脆弱性以及贫困脆弱性的原因。结果发现:较低贫困线下平均年龄较高家庭脱贫率及致贫率与年龄较轻人群相差不大,而在较高贫困线下二者相差悬殊;贫困线上升使得贫困家庭脱贫比例降低而非贫困家庭致贫可能性大幅增加,但高龄家庭波动幅度大于低龄家庭;农村贫困家庭脆弱率逐年降低,但高龄家庭下降速度慢于年龄较低家庭的下降速度;平均年龄越高的家庭结构性脱贫比例和结构性非贫困比例越低,而结构性致贫比例与结构性贫困比例越高。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彭开丽  朱海莲  
研究目的:研究农地城市流转对不同年龄阶段失地农民的福利影响,为制定差别化的征地补偿政策提供借鉴。研究方法:以武汉市江夏区、东西湖区、新洲区和洪山区为研究区域,将失地农民分为小于45岁、45—65岁、大于65岁三个年龄阶段,然后以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为依据,利用模糊数学法,对不同年龄段失地农民的福利变化进行定量测度。研究结果:(1)农地城市流转对不同年龄阶段失地农民的福利影响存在差异。45—65岁失地农民的福利变化最大,其福利水平下降了18.69%;其次是小于45岁的失地农民,下降了16.62%;大于65岁的失地农民下降了12.74%。(2)不同年龄阶段失地农民的各功能性活动指标在农地城市流转后的变...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巢林  洪滔  李键  陈灿  洪伟  吴承祯  
关键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玉盛  何宗明  马祥庆  林开敏  俞新妥  
随着杉木人工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问题日益严重,而炼山是导致杉木人工林地力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在国家“七五”攻关子课题《炼山对杉木幼林生态系统影响机理及计量评价研究》连续10a定位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炼山对采伐剩余物、水土流失、土壤肥力、杉木生长影响等问题进行全面阐述,同时对炼山利弊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并提出相应对策,这对变革传统杉木经营制度、可持续利用南方山地资源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潘勇军  王兵  陈步峰  彭清珍  
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以及碳汇功能是一项基础工作,对评价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平衡中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对江西大岗山16年生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进行研究,估算其碳汇/源功能。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为156.256 t·hm-2,乔木层占94.9%,林下层生物量为3.197 t·hm-2,年凋落物归还量为4.756 t·hm-2;杉木人工林碳储量为77.246 t·hm-2,其平均年净生产力为6.837 t·hm-2,其碳汇能力为1.595(±1.179)t·hm-2a-1,可见杉木人工林林生态系统显著地固定了大气中的CO2,有着明显的碳汇作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康文星  邓湘雯  赵仲辉  
根据1999—2002年连续4年的观测数据,对林冠截留在杉木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每年林冠截留降雨量267·0mm;林冠截留蒸发散量占杉木人工林总蒸发散量的27·2%,林冠截留水分的物理蒸发量占杉木林集水区水分输出的18·97%;林内净降水的营养物质为143·329kg·hm-2a-1,比冠上大气降水输入的63·924kg·hm-2a-1多74·905kg·hm-2a-1,增加了117·2%;林冠截留减少了到达林地表面和入渗土壤的水分,减少了集水区地表水和土壤漏水的输出,从而减少了营养物质的输出,可见,林冠截留是系统保存营养物质的重要机制之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郝博  闫文德  
基于土壤有机质模型CENTURY研究典型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站为研究地点,基于会同观测站的长期气象资料,以及站内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实测资料和生产力实测资料,对CENTURY模型进行了校正和模拟。首先在现有研究基础上收集模型运行所需数据,如土壤质地和土壤C、N含量等。其次在模型内的文件中改写所需驱动参数。运行模型后的结果表明:CENTURY模型模拟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变化趋势一致,决定系数R2为0.937,大于临界值,均方根误差值RMSE为27.46 t·hm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