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61)
2023(12308)
2022(10329)
2021(9342)
2020(7469)
2019(16851)
2018(16454)
2017(30724)
2016(16834)
2015(18356)
2014(17856)
2013(17603)
2012(16564)
2011(15011)
2010(14876)
2009(13226)
2008(12802)
2007(11152)
2006(9952)
2005(9001)
作者
(50969)
(42510)
(42273)
(39697)
(26942)
(20840)
(18816)
(16649)
(16278)
(14956)
(14512)
(14224)
(13805)
(13299)
(13207)
(12965)
(12935)
(12570)
(12343)
(12191)
(10907)
(10496)
(10268)
(9805)
(9767)
(9435)
(9383)
(9374)
(8593)
(8447)
学科
(69658)
经济(69575)
(41238)
管理(40660)
(29191)
企业(29191)
方法(23110)
(22851)
地方(22565)
中国(22391)
数学(20291)
数学方法(20119)
业经(16592)
农业(16178)
(15688)
(15032)
(13390)
贸易(13376)
(12866)
环境(12372)
(11972)
地方经济(11905)
(11600)
(11514)
银行(11463)
(11350)
金融(11347)
技术(11113)
(11104)
(9516)
机构
学院(232166)
大学(229672)
(92465)
经济(90504)
研究(88185)
管理(83294)
理学(71514)
理学院(70509)
管理学(69217)
管理学院(68793)
中国(65619)
科学(58040)
(51123)
(50251)
(46459)
研究所(42667)
(40590)
业大(40577)
农业(40369)
中心(40033)
(36437)
(33097)
师范(32611)
(32266)
财经(31876)
北京(31674)
(29935)
(28969)
(28943)
经济学(27686)
基金
项目(161969)
科学(126115)
基金(115741)
研究(112469)
(104948)
国家(103990)
科学基金(86894)
社会(71473)
社会科(67625)
社会科学(67610)
(65181)
基金项目(62358)
自然(57696)
自然科(56316)
自然科学(56302)
(55647)
自然科学基金(55261)
教育(49944)
资助(45350)
编号(44156)
(40985)
重点(37477)
成果(34252)
(33908)
(33883)
计划(32151)
创新(31753)
课题(31724)
科研(31571)
发展(31467)
期刊
(106503)
经济(106503)
研究(67934)
中国(50564)
(46601)
学报(44331)
科学(39823)
大学(32124)
农业(31705)
学学(30544)
管理(29147)
(29085)
教育(24307)
(21914)
金融(21914)
业经(19688)
技术(17898)
(17301)
经济研究(17269)
财经(14738)
问题(14429)
资源(13518)
(12700)
科技(12430)
(12361)
业大(11797)
商业(11197)
(10656)
(10423)
技术经济(10240)
共检索到3534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菁  刘耀林  刘格格  刘子靖  
居民对居住区的选择是决定其通勤距离的主要因素。从就业者的生命周期角度,对比分析了武汉都市发展区内19-29岁、30-49岁和50-60岁三个年龄段人群的居住空间特征,并且运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各年龄段人群的居住偏好对其通勤特征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武汉都市发展区内,年龄层越低的就业者居住区分布范围越广;居民对居住区的房价、建筑年份、建筑混合类型、绿化率、公共设施条件的偏好显著影响其通勤距离;19-29岁和30-49岁就业者的通勤距离受房价因素影响更大,而50-60岁的就业者则对良好的养老环境更为偏好;教育设施空间分布的不均衡也会增加居民的通勤距离。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刘稳  詹庆明  黄正东  周俊  周海燕  
中国许多大城市处于制度转型与空间重构的背景下,城市就业与居住空间关系正发生明显变化职住空间的合理布局成为城市规划考虑的重要课题。研究利用武汉市大样本政务数据进行数据集成与空间化,得到居民个体精细空间数据,对武汉都市发展区的通勤特征、职住空间匹配关系进行分析与测度,发现:武汉都市发展区居民平均通勤距离处于合理范围;都市发展区职住空间总体匹配较好,但不同区域职住空间匹配差异明显;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布局的调整与职住空间失配现象密切相关;"武汉三镇"之间、新城组群与邻近主城区之间显著的交叉通勤是影响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陶佩君  张万福  张永升  蔡江波  张月辰  
本文利用2010年陕西省佳县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农民的从业偏好、个体特征与家庭种枣特征及环境特征的相关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年龄是决定农民从业偏好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此外还与其所在区位、性别、健康程度、受教育程度、红枣种植投入产出比等变量显著正相关;而与是否户主、是否愿意更换新品种、实际外出务工天数、对枣树管理用工及技术复杂程度的认知、红枣种植规模、红枣价格、农资价格、裂果发生程度、有无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技术指导等变量呈显著负相关。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聂晶鑫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促进知识创新活动集聚是提升城市原始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有必要对其展开深入研究。为此,以武汉都市发展区为例,采用科技论文发表数据,基于HDBSCAN空间聚类算法识别出知识创新集聚区,分析其类型、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武汉都市发展区存在多个知识创新集聚区,按创新功能可分为生产型、知识型、孵化型3类,各集聚区均呈显著的集聚分布,总体形成纺锤体型的层级结构与“一核两翼”的组合格局。各集聚区的形成受到建成环境、产业环境、创新环境、社会环境与政策环境的综合影响,且不同类型集聚区形成的显著影响因素存在差异,生产型集聚区主要受内部交通、游憩休闲服务与就医服务等因素的影响,知识型集聚区主要受上级扶持政策、科创服务与高校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孵化型集聚区主要受土地成本、孵化服务、产业准入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新发展阶段,知识创新集聚区是城市集聚知识创新主体的重要空间,可从生产型集聚区的产城融合发展、知识型集聚区的产业基础升级与孵化型集聚区的公共服务配套完善等方面予以优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玮  
休闲消费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城市不同年龄段女性休闲消费行为的差异值得关注。文章以杭州市为例,在问卷调查和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城市不同年龄段女性在休闲消费观念、休闲消费水平、休闲消费方式、休闲消费障碍四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利于女性休闲市场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镇  刘丽文  
以年龄段和性别为视角,分别构建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死亡率预测模型。实证检验后发现,所建各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比较适宜于对我国的人口死亡率进行预测;并对我国2017—2021年老年人口的死亡率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口死亡率数据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且男性老年人口死亡率的变动频率要高于女性老年人口,由此说明,我国未来仍将面临较为严峻的长寿风险压力,且男性的长寿风险压力可能更大。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冯立天,陈再华  
本文从教育水平、经济收入、劳动就业、居住条件、婚姻家庭和健康状况六个方面,按四个年龄段分别揭示其生活质量的差异性,研究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了把不同年龄段生活质量的全貌构划出来,还通过构建生活质量综合指数值来定量描述其生活质量的差异程度,并与小康水平生活质量指数值进行比较研究。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镇  刘丽文  
以年龄段和性别为视角,分别构建了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死亡率预测模型。实证检验后发现,所建各模型的预测效果较好,比较适宜于对我国的人口死亡率进行预测;并对我国2017—2021年老年人口的死亡率进行了预测,结果发现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口死亡率数据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且男性老年人口死亡率的变动频率要高于女性老年人口,由此说明,我国未来仍将面临较为严峻的长寿风险压力,且男性的长寿风险压力可能更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仝照民  安睿  刘耀林  
城中村作为带着农民特色和阶级混杂重塑的空间,为弱势劳动群体融入城市化体系、实现反资本而不反市场的城镇化进程提供了保障。探讨建成环境对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影响机制,开展城中村建成环境改造,对于解决弱势群体通勤和就业困难意义重大。论文基于武汉市2018年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数据,以公共交通通勤方式选择作为二元分类因变量,采用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分析建成环境与城中村居民通勤方式选择的非线性关系与阈值效应,结果显示:普遍长距离通勤的城中村居民对公共交通系统依赖性强,建成环境的非线性影响和阈值效应明显,弥补了传统线性模型在可解释性上的不足;其中公交站可达性预测贡献度最大(19.89%),阈值分别在300 m和1000 m左右,在城中村改造时应尽量满足直线距离300 m公交站点可达,保证1000 m内存在公交线路,其余变量也有相似的可解释性。研究得到的建成环境影响的优先层次和最有效的空间属性范围将为提升城中村居民就业和通勤公平,实现区域包容、协调的城镇化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黄建伟  
研究目的:了解不同年龄段的成年失地农民人力资本状况,并在比较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实地研究,抽样调查与统计分析法,比较法。研究结果:对七省一市的失地农民进行抽样调查,共获取613份有效调查问卷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不同年龄段的成年失地农民在生理健康与劳动力状况、知识与技能、资历与地位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研究结论:政府应该有针对性地通过增加人力资本的投入来增加和提高不同年龄段的成年失地农民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并最终实现其生计的可持续。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彭开丽  朱海莲  
研究目的:研究农地城市流转对不同年龄阶段失地农民的福利影响,为制定差别化的征地补偿政策提供借鉴。研究方法:以武汉市江夏区、东西湖区、新洲区和洪山区为研究区域,将失地农民分为小于45岁、45—65岁、大于65岁三个年龄阶段,然后以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为依据,利用模糊数学法,对不同年龄段失地农民的福利变化进行定量测度。研究结果:(1)农地城市流转对不同年龄阶段失地农民的福利影响存在差异。45—65岁失地农民的福利变化最大,其福利水平下降了18.69%;其次是小于45岁的失地农民,下降了16.62%;大于65岁的失地农民下降了12.74%。(2)不同年龄阶段失地农民的各功能性活动指标在农地城市流转后的变...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郑全胜   吴斌   白拉曲珍   叶飞   王雨   冯汉华  
[目的]明确油茶种植年限对喀斯特地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方法]以乐昌市富树山油茶种植基地分别种植了2、3和7年的油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分子生态网络的分析方法对土壤细菌群落进行研究。[结果]油茶种植年限的增加会导致土壤中铵态氮和总氮的积累,虽然不会显著改变土壤中细菌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但会导致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改变。同时发现土壤水分是影响2、3年龄油茶林土壤细菌群落的关键环境因子,而种植7年油茶林的土壤细菌群落主要受pH的影响。此外,相比种植2~3年的油茶林,种植7年的油茶林土壤细菌类群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但同时出现了细菌网络模块化的缺失和关键物种的演变的现象。[结论]本研究揭示了粤北石漠化地区不同种植年限油茶纯林的土壤细菌群落动态变化特征,为维持油茶林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实践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匡冬姣1  雷丕锋1  2  
摘 要:为了研究杉木人工林地下细根的碳分配及其随年龄变化规律,于 2014 年 4 月用土壤钻法对湖南省会同县杉木人工林三个不同林龄(7 年生、17 年生和 25 年生)细根生物量变化、垂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 0 ~ 60 cm 土层内杉木细根生物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7、17、25 年生杉木林细根生物量分别为 239.79 g·m-2、271.90 g·m-2和 191.60 g·m-2,占杉木细根总生物量的 68.45%、56.39% 和68.64%。而林下植被层地下细根生物量随杉木林年龄的增大而减少,7 年、17 年和 25 年生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层...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英姿  
植物叶片养分特征能反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对福建省灵石山米槠林Castanopsis carlesii优势树种不同年龄叶片的养分特征进行分析表明:米槠林优势种不同年龄叶片的养分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将优势种按养分对数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分为4类,结果优势种各种养分处于第2分类等级的较多;厚叶冬青Ilex elmerrilliana对磷,青冈栎Cyclobalanopsis glauca对锌有较强的"排斥"效应(处于第1分类等级);鹅掌柴Schefflera octophylla对钾,狗骨柴Diplospora dubia对钠和钾,围涎树Pithecellobi...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郭亮   彭雨晴   张彪   韩梦凯  
在交通矛盾日益制约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基于居民时空大数据的通勤圈空间特征研究为精细化交通与土地利用等要素配置提供了有效视角。以武汉市为例,利用手机信息数据识别出商业(务)型、工业型两类通勤圈,结合情景模拟探究交通与土地利用要素供给对通勤圈形态变化及内部交通结构特征的协同影响。研究发现:(1)商业(务)型通勤圈呈现“圈层+轴带”和“核心集聚+圈层扩展”两种结构模式;工业型通勤圈则呈现“纺锤模式”布局,通勤方向性更为明显。(2)轨道交通要素供给会重点影响通勤圈的形态、拉长通勤距离;土地利用要素的紧凑布局有利于促进通勤圈圈层集聚,缩短其通勤距离和时耗。针对两种类型的通勤圈,从促进通勤圈绿色出行的角度提出完善交通设施布局和服务设施配套的优化策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