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51)
- 2023(482)
- 2022(465)
- 2021(435)
- 2020(395)
- 2019(911)
- 2018(856)
- 2017(1449)
- 2016(1013)
- 2015(1102)
- 2014(1057)
- 2013(1068)
- 2012(1052)
- 2011(1001)
- 2010(948)
- 2009(869)
- 2008(860)
- 2007(729)
- 2006(657)
- 2005(517)
- 学科
- 济(1814)
- 经济(1812)
- 学(1753)
- 业(1205)
- 管理(1057)
- 方法(1046)
- 数学(945)
- 数学方法(931)
- 企(903)
- 企业(903)
- 壤(836)
- 土壤(834)
- 茶(690)
- 水产(646)
- 动物(608)
- 森(578)
- 森林(578)
- 林(565)
- 地方(530)
- 草(520)
- 农(513)
- 动物学(478)
- 虫(467)
- 财(457)
- 物(437)
- 其他(415)
- 害(408)
- 及其(402)
- 贸(393)
- 贸易(393)
- 机构
- 学院(14392)
- 大学(14304)
- 农(8762)
- 研究(8027)
- 科学(7456)
- 农业(7196)
- 业大(5727)
- 所(5510)
- 研究所(5330)
- 农业大学(4610)
- 中国(4359)
- 室(4288)
- 省(4280)
- 实验(4212)
- 业(4048)
- 实验室(4029)
- 重点(3885)
- 科学院(3293)
- 中心(3087)
- 京(3028)
- 技术(2954)
- 济(2828)
- 院(2762)
- 经济(2734)
- 管理(2648)
- 林业(2604)
- 江(2476)
- 资源(2452)
- 林(2439)
- 部(2417)
共检索到200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琳燕 周子维 邓慧莉 罗婵玉 孙云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提取不同年份12种白茶的香气成分.经GC-MS鉴定及对比分析香气成分的结果表明: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甲醛、苯乙醇是白茶清鲜毫香的物质基础;芳樟醇、香叶醇等醇类化合物在白毫银针中的含量较高;α-紫罗酮、β-紫罗酮、香叶基丙酮等在寿眉中的含量较高.陈年白茶花果香型的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橙花叔醇、香叶醛等香气成分降低,雪松醇、二氢猕猴桃内酯、2-甲基萘、柏木烯、β-柏木烯等含量增加,与苯甲醛、α-紫罗酮、β-紫罗酮、香叶基丙酮等的协调作用,共同形成白茶贮藏过程中陈香带有枣香、梅子香等香型特点.
关键词:
白茶 年份 香气成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玉琼 倪德江
用气相色谱(GC)、GC/质谱(MS)法分析了主要类型名优绿茶香气组成及其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用相同的鲜叶加工成8种名茶,香气差异较大。揉捻对茶叶香气形成有较大影响,未揉捻型名茶加工过程较揉捻型名茶有利于香气的形成。茶叶香气香型相似率的计算表明,揉捻改变了茶叶的香型,揉捻型与未揉捻型名茶香型不相同,揉捻型名茶之间香型比较接近,而未揉捻型名茶之间香型差异较大,这与其加工工艺有关。结合有关研究,提出了在保证外形品质的前提下,揉捻工序以轻压、短时为主,适当缩短做形时间的技术措施,以改善名优茶香气品质
关键词:
名优绿茶 加工 香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仁亮 吴丹 姜依何 朱旗
以同一级别、同期制作的陕西、湖南和浙江黑毛茶为原料,依据湖南茯砖茶加工工艺制作成茯砖茶样,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结合气-质联用(GC-MS)分析其香气成分,并对3个茯砖茶样进行了感官审评比较。结果表明:分别从陕西、湖南和浙江黑毛茶压制的茯砖茶中分别检测出47、56、51种香气成分,均以醇类、醛类和酮类物质为主;陕西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中具高火香的2-戊基-呋喃、四甲基吡嗪等杂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0.71%);湖南黑毛茶加工的茯砖茶中对茯砖茶"菌花香"有重要贡献的不饱和萜烯醇、烯醛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分别为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郑宝强 赵志国 任建武 王雁
采用活体植株动态顶空套袋-吸附采集法与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研究了卡特兰‘大新1号’的香气成分及不同花期的香气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卡特兰花蕾期的香气组成成分有42种,始花期有39种,盛花期有66种,衰落期有56种;随着花朵的开放,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烷烃类和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醇类和醛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从感官分析与GC/MS的测试结果综合判断,烯类物质是影响卡特兰香气的重要化合物,3,7-二甲基-1,3,6-辛三烯、α-蒎烯、β-月桂烯、D-柠檬烯、苯甲醛、苯甲酸甲酯是卡特兰‘大新1号’的特征香气化合物。
关键词:
卡特兰 花期 香气成分 GC/MS技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玉青 方成刚 夏丽飞 仝佳音 张艳梅 潘联云 杨方慧
【目的】为探究不同发酵程度的"云抗10号"大叶种红茶香气物质基础和主要芳香物种类。【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香气,气质联用技术(GC-MS)定量香气物质含量,对云南大叶种无性系良种云抗10号经重萎凋和不同发酵时间制成红茶的香气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国标法感官审评。【结果】从发酵4和5 h的2种大叶种红茶中分别鉴定出95和108种芳香化合物,香气总量分别为579.27、740.11μg/L,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萜烯类、酮类等。2种不同发酵程度的大叶种红茶中醇类、酯类和醛类香气化合物的平均含量较高,其中醇类分别占各自香气总量的42.98%和42.86%,远高于其它种类化合物占比。含量较高的香气组分有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醛、二氢芳樟醇、β-月桂烯、β-紫罗酮等。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脂、苯乙醛、β-月桂烯和β-紫罗酮等表现花果香、甜香的芳香化合物含量发酵5 h的大叶种红茶高于发酵4 h的;同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香型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发酵4 h的大叶种红茶具有清甜香的特点,发酵5 h的大叶种红茶除甜香外还具有浓郁的花香、果香等混合香气。【结论】不同发酵程度的2种重萎凋大叶种红茶香气类型及含量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为开发优质滇红茶及特色花果香大叶种红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苏敏 韦柳花 刘初生 杨春 赖兆荣 覃榆茏 张颖彬
【目的】分析不同季节对修仁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为从香气组分的角度评价修仁茶的适制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GC-MS法对春、夏、秋3季的修仁茶树品种加工成的绿茶和红茶的香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在不同季节加工的修仁绿茶中,春茶、夏茶和秋茶的香气物质种类都是55种,且3个季节绿茶的香气成分组成比较相似,都是醇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分别是为45.83%、37.75%和42.39%;春茶和秋茶的主导香气成分以花香型的醇类物质为主,分别占各自主导香气成分64.50%、57.10%,夏茶的主导香气成分种类最多。不同
关键词:
修仁茶 香气成分 GC-MS分析 季节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陆英 陈金华 钟晓红 乔小燕 林海燕 陈栋
以9份茯砖茶(分别于1975、1985、1991、1994、1996、1999、2004、2009和2012年生产)为试材,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别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检测结果表明:9份茯砖茶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105种,其中共有成分62种,不同年份茶样中挥发性成分种类分别为93、91、88、78、77、72、88、87和83种,以1975年生产的茯砖茶样品中的挥发性化合物数量最多,总含量最高(62.202%);挥发性成分以酸、醛、酮类为主;棕榈酸、壬酸、植酮、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正己醛是多个样品的主要化合物。主成...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夏丽飞 陈林波 蔡丽 王丽 韩丽 田易萍 梁名志
采用蒸馏萃取法分别提取紫娟茶(紫娟鲜叶制的蒸青茶、晒青茶)和大叶茶(云抗10号鲜叶制的晒青茶、蒸青茶)的香气成分,GC-MS联用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紫娟茶香气物质较大叶茶丰富,且成分差异较大,紫娟茶中分离出大叶茶未检出的化合物有21种,分别为隐品酮、β-甜橙醛、3-乙酰氧基环氧庚烷、乳酸叶醇酯、(E)-6,10-二甲基-5,9-十一烷二烯-2-酮、反-9-甲基-十氢萘-1,8-二酮、橙花叔醇、2,6,10-三甲基-1,5,9-十一烷三烯、2-甲基碘代十一烷、异植醇、6-硝基-环十六烷-1,3-二酮、柠檬烯、甘油、十五烷、十六烷、环戊基乙酸、蒽、邻苯二甲酸-十一烷二酯、Z,Z-4,15-十八...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昌辉 齐桂年 黄烈平
以无水乙醚作萃取溶剂,采用SDE法并结合GC-MS技术分析了高香绿茶香气的组成成分。结果表明,在高香绿茶精油的60个色谱峰中分离鉴定了56种挥发性成分,占该精油总量的99.36%,其主要成分为植醇、(E)-橙花叔醇、芳樟醇、吲哚,检出的组分中有些尚未见有文献报道。
关键词:
高香绿茶 挥发油 香气成分 GC-MS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莹 钟应富 袁林颖 邓敏 邬秀宏 唐敏
选用不同等级永川秀芽市售茶叶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法富集其香气物质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进行香气成分分析,研究了永川秀芽特征香气组分。结果表明,乙酸乙酯、顺-3-己烯-1-醇、庚醛、甲酸-1-甲基乙基酯、1-辛烯-3-醇、苯乙醇、芳樟醇、壬醛、己酸-顺-3-己烯酯、十六碳酸甲酯等10种物质构成了"永川秀芽"特征香气成分。
关键词:
永川秀芽 香气 SDE GC-MS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建华 张兰兰 边金霖 骆耀平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分析了由乌牛早、鸠坑、福云6号3个茶树品种鲜叶制成绿茶的香气成分,分别鉴定出43、51、42种香气成分.结果表明,3个茶样的香气成分主要以醇类化合物为主,其次为萜烯类和烷烃类化合物,而醛类、酮类和酯类化合物总量较低,未检测到酸类化合物.乌牛早的醇类化合物(57.6%)显著高于鸠坑(35.2%)和福云6号(22.5%),其中,乌牛早的芳樟醇含量极高,达38.94%.乌牛早的萜烯类和烷烃类化合物分别为10.2%、10.1%,鸠坑分别为20.0%、23.3%,福云6号分别为23.3%、7.5%.乌牛早的主要香气成分为1-辛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香叶醇、α-金合欢烯,鸠坑...
关键词:
品种 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醇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韩丽 罗向前 谢志英 浦绍柳 夏丽飞 梁名志
酸茶是布朗族自食、招待贵客或作礼物的一种腌茶。酸茶是经一段时间的掩埋自然发酵而成的。文章对酸茶中的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黄酮类物质及水溶性糖等主要成分和香气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为酸茶的实用价值和保健功效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布朗族 酸茶 理化成分 香气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伍岗 夏锐 张艳梅 梁家彬 李梅 浦绍柳
利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和GC-MS联用技术检测烘青茶、乌龙茶和沉香茶中的香气成分。红河乌龙茶中共鉴定出8种香气成分,含量最高的是环己烷-1,2-乙烯基-1,1-二甲基-3-亚甲基、1,5,7-OCtatriEn-3-醇-1,3,7-二甲和芳樟醇;三宁烘青茶中共鉴定出15种香气成分,含量最高的是芳樟醇、β-环柠檬醛和柠檬烯;从蒸汽杀青的沉香茶中检测到16种香气成分,含量最高的是6,10-二甲基-5,9-十一双烯-2-酮、β-紫罗酮和β-环柠檬醛。从乌龙茶加工工艺生产的沉香茶中检测到21种香气成分,含量最高的分别是壬醛、6,10-二甲基-5,9-十一双烯-2-酮和β-环柠檬醛。说明SPME-...
关键词:
固相微萃取 沉香茶 香气 GC/MS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范正琪 李纪元 田敏 李辛雷
采用GCMS法从‘克瑞墨大牡丹’鲜花挥发油中鉴定出香气化合物37种,可分为醇类、烯醇氧化物类、醛类、酯类、烯类、酸类、烷烃类和菲类化合物等8类,其中醇类物质含量最高,占挥发油总量的54.84%。香气的主体特征成分为芳樟醇、顺芳樟醇氧化物II、水杨酸甲酯、二十四烷、芳樟醇旋光异构体、α松油醇、壬醛等7种化合物,芳樟醇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39.97%。
关键词:
山茶 克瑞墨大牡丹 香气成分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怀生 粟本文 赵熙 郑红发 银霞 彭继光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法富集香气,以葵酸乙酯为内标,采用气–质(GC/MS)联用分析法,分析保靖黄金茶的香气成分。共得到61个组分,其中,主要是醇类和酯类,而高沸点香气物质不多,3–甲氧基–1,2–丙二醇(含量155.25mL/L)、芳樟醇(含量86.00mL/L)、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含量76.50mL/L)、τ–杜松醇(含量93.00mL/L)、α–杜松醇(含量86.00mL/L)5个组分的含量较高,比内标高50.00mL/L;比较了黄金茶与福鼎大白茶香气成分的差异,黄金茶中含有α,α,4–三甲基苯甲醇、蒎烯、蛇床–6–烯–4–醇3种独特香气成分,主要香气物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