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16)
2023(5001)
2022(4321)
2021(4337)
2020(3921)
2019(9144)
2018(9300)
2017(17770)
2016(9863)
2015(11321)
2014(11265)
2013(10803)
2012(9697)
2011(8785)
2010(9030)
2009(8176)
2008(7965)
2007(6950)
2006(6089)
2005(5481)
作者
(29300)
(24395)
(24319)
(23146)
(15372)
(11643)
(11050)
(9515)
(9147)
(8747)
(8281)
(8127)
(7897)
(7840)
(7707)
(7553)
(7341)
(7313)
(7104)
(6838)
(6285)
(5976)
(5944)
(5664)
(5600)
(5519)
(5395)
(5305)
(5056)
(4874)
学科
(37630)
经济(37562)
管理(25821)
(23381)
方法(21013)
(19894)
企业(19894)
数学(19142)
数学方法(18629)
中国(9243)
(9080)
(9019)
(8917)
(8400)
理论(7126)
业经(7110)
(6337)
贸易(6330)
(6179)
(5823)
银行(5801)
(5593)
(5498)
地方(5480)
(5467)
金融(5467)
农业(5458)
(5174)
技术(4992)
(4854)
机构
大学(135551)
学院(135025)
(50422)
管理(50240)
经济(49331)
研究(45404)
理学(43519)
理学院(43000)
管理学(41736)
管理学院(41498)
中国(34069)
科学(31010)
(28754)
(26788)
(24003)
(23987)
业大(23333)
研究所(22027)
农业(21245)
中心(20876)
(20150)
财经(18625)
北京(18025)
(16879)
(16811)
师范(16531)
(16457)
技术(16212)
(16094)
经济学(15478)
基金
项目(93929)
科学(72811)
基金(67993)
研究(63133)
(61604)
国家(61176)
科学基金(51502)
社会(38112)
(37491)
自然(36154)
社会科(36114)
社会科学(36105)
基金项目(35480)
自然科(35347)
自然科学(35338)
自然科学基金(34687)
(32268)
教育(30393)
资助(29025)
编号(24970)
重点(21854)
(20113)
成果(20103)
计划(19609)
(19531)
(19154)
科研(18809)
创新(18371)
课题(17806)
大学(17331)
期刊
(53472)
经济(53472)
研究(35633)
中国(28653)
学报(26777)
(24434)
科学(22941)
大学(19589)
管理(19406)
(19373)
学学(18627)
农业(16025)
教育(14751)
技术(12912)
(11112)
金融(11112)
财经(9468)
(9202)
经济研究(8817)
业经(8711)
统计(8586)
(8083)
(7724)
(7259)
业大(7115)
决策(7013)
科技(6938)
问题(6871)
技术经济(6517)
林业(5856)
共检索到1973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雷隽卿  李保明  
探讨双坡面温室屋面坡度对温室结构表面风压分布的影响。基于标准k-ε模型方程和壁面函数法,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温室结构模型进行离散,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不同坡度的双坡面温室表面风压进行数值模拟,对得到的风压分布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屋面坡度由0°增加到30°时,迎风屋面的风压(风吸力)系数由0.62减小到0.15,背风屋面风压系数由0.58增大到0.66。由于屋面风吸力过大是导致屋面破坏的主要原因,推荐温室屋面坡度采用20°~30°,此时迎风屋面的风压系数(0.28~0.15)及背风屋面的风压系数(0.64~0.66)均较小,满足温室生产及通风要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万东  徐泳  张天柱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 (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 ,CFD)软件CFX 5 ,采用湍流k ε模型和结构化非均匀网格对华南型单栋塑料温室的表面风压进行了数值模拟 ,预测出温室表面的风压分布 ,并讨论了温室屋檐和屋脊处的风压分布特点。与他人风洞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数值模拟和风洞实验的风压分布趋势相近 ,风压数值基本吻合。对连栋温室的表面风压进行了模拟 ,得到了表面风压的分布特征 ,并发现边缘栋的风压较大 ,在结构设计时应该重视 ;在连栋数大于 3栋的情况下 ,中间各栋温室的表面风压比较一致。CFD方法能定性和定量地预测出温室表面的风压分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有  董中强  王谦  高俊红  杨小丽  
论述了温室坡面效应(到达前坡面太阳辐射日总量与到达水平面太阳辐射日总量的相对增加率)的计算方法和变化规律.应用坡面效应理论,以冷凉时段的平均赤纬和其最大坡面效应的80%为基准,给出了确定最佳坡度的方法和依据.结果表明,在纬度(φ)为30~45°N的地区,最佳平均坡度(α_0)可由式(α_0)=30°+3/5((?)—30°)求得.论述了温室坡面效应(到达前坡面太阳辐射日总量与到达水平面太阳辐射日总量的相对增加率)的计算方法和变化规律.应用坡面效应理论,以冷凉时段的平均赤纬和其最大坡面效应的80%为基准,给出了确定最佳坡度的方法和依据.结果表明,在纬度(?)为30~45°N的地区,最佳平均坡度(...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孙洪海  吕振华  
特种地面车辆防雷达侦察的隐身性能研究需关注车身表面不平整特征的影响。该文对具有表面缝隙和凹槽结构的简化车身侧部结构、具有表面突出特征(透明装甲结构、密封钢带结构)的简化车身侧部结构的雷达散射截面(RCS)面积分布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量化描述了表面局部非平整特征对结构整体的RCS面积分布特性的不利影响。与金属平板结构相比,具有表面缝隙或凹槽结构的简化车身侧部结构的RCS面积大于10dBsm的入射方位数分别增加到2.2倍、2.8倍;表面有透明装甲或密封钢带凸特征的两种车身侧部结构的RCS面积大于10dBsm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佟国红  李保明  
建立了温室内各表面太阳辐照度计算模型,并对沈阳地区跨度为12 m的日光温室进行模拟,分析了温室建筑参数改变对温室内各表面太阳辐射照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最冷月(2003 12至2004 02)温室内后坡单位面积太阳辐射照度分别为土壤表面及后墙面的1.45和1.49倍;温室地面太阳辐射照度模拟结果与实际测试结果差值不超过5%。改变温室跨度和高度分别对地面及北墙面太阳辐射照度有较大影响,且呈线性关系;改变温室后坡仰角对温室内各表面太阳辐射照度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兴法  
根据水力学原理建立了坡面降雨径流模型,用特征线方法求解,并用所编制的计算机模拟程序对某一具体降雨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所得结果与用水文学方法得到的结果相近。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若琳  杨魏  刘竹青  
研究日光温室不同通风形式对室内湿热特性的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方法,构建日光温室作物-环境湿热系统的数值模拟模型。将模拟结果与试验测量结果进行对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4.7%和4.1%,验证了所构建模型的准确性。应用该模型模拟不同通风形式下温室内的气流和温湿度分布情况,比较分析不同的通风形式对室内湿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通风形式会影响室内气流的运动轨迹和速度,从而影响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分布变化。仅开启上通风口通风时,室内的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较高,气候分布均匀,整体变化较小,适宜冬春季节或清晨傍晚室内温湿度较低时的通风要求;仅开启下通风口通风时室内温湿度分布模式均匀性最差,进风口处的温湿度明显低于北墙,且进口存在涡流,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上、下通风口均只开一半通风时,作物区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为39.3℃和25%,上、下通风口均全开时作物区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为36.8℃和23.7%,较于前者室内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降低了2.5℃和1.3%,适宜于炎热天气下日光温室内的降温除湿要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韦佟  朱丹  宓林  蒋秀根  
研究拱形温室纵向抗风分析中的屋面拱结构。考虑弯扭耦合的影响,在对其几何方程、平衡方程、物理方程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曲梁扭转角和弯曲挠度的控制方程;求得了用基函数向量以及积分常数向量表达的曲梁扭转角和弯曲挠度的解析解;根据位移边界条件,得到了位移系数;根据曲梁内力方程,建立了以矩阵形式表达的刚度平衡方程;经矩阵变换得到了曲梁弯扭分析的刚度矩阵模型以及等效节点力向量。本模型基于梁的刚度平衡方程,采用了精确的解析解,以矩阵形式表达了梁节点位移与节点力之间的关系,利用该模型,可对拱形温室的纵向抗风性能进行分析。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司聪慧  刘金华  卢启芳  郭恩言  姚书山  
为了帮助学生构建、观察分子结构,从原子尺度分析表面/界面发生的现象,设计了基于Materials Studio(MS)分子模拟软件的实验教学项目。以氧气在贵金属Pt(111)表面发生的4步还原反应为例,较详细地介绍了使用MS软件建模、模拟分子动力学过程以及进行结果分析的完整实验流程。该类型实验教学项目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表面化学反应中的分子动力学过程,使他们从分子或原子尺度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拓展表面化学认知领域,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梁善庆  李思程  柴媛  傅峰  
【目的】研究不同电热层位置和不同结构的电热实木复合地板温度变化规律,为电热实木复合地板的电热性能及结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碳纤维纸作为发热元件,通过热压方式制备具有电热功能的实木复合地板,测试了通电荷载后时间-温度效应、温度不均匀度、电-热辐射转换效率和表面网格温度,分析不同电热层位置对表面温度、温度不均匀度和电-热辐射转换效率的影响,模拟了表面温度二维和三维分布图,探讨不同结构电热实木复合地板正面和背面温度变化规律,拟合了时间-温度变化曲线幂函数方程。【结果】表面温度均随通电荷载时间的增加而增加,最终趋于稳定,切断电源以后,温度快速下降直至与环境温度平衡。随电热层位置下移,发热稳定后表面温度随之降低,电-热辐射转换效率也相应降低。功率密度为200、300、400和500 W/m~2,电热层位于近表层时,表面温度比底层温度分别高了17.2%、21.8%、24.8%和26.8%。随功率密度的增加,温度不均匀度增加,电-热辐射转换效率也随之增加,功率密度达到500 W/m~2时,电热层位于近表层的电-热辐射转换效率达95.6%。二维和三维模拟图表明:表面温度分布总体呈中间高、四周低趋势,电热层位于表层尤为明显且存在聚热现象。不同结构电热实木复合地板正面表面温度随通电荷载时间增加而增加,背面木材厚度越厚,正面表面温度越高,反之背面温度越低,拟合方程表明时间-温度变化呈幂函数关系,决定系数最高达0.999 9。【结论】电热层位置和地板结构对电热实木复合地板表面温度和电-热辐射转换效率影响显著,电热层位于近表层时更有利于电热性能改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雷隽卿  王东霞  蒋秀根  李保明  
根据大气边界层风的特性,利用CFD方法,采用N-S方程、湍流κ-ε模型及壁面函数法对空气湍流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温室结构模型进行离散,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脉动风下考虑流-固耦合的温室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脉动风作用下,结构最大位移为0.21 m,与平均风压作用下的结构最大位移0.007 4 m相比显著增大。认为进行温室结构设计时,应考虑流-固耦合作用下的脉动风效应。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云冰  邹志荣  杨建军  张志新  燕飞  
【目的】分析高效保温材料的热工性能,并测试其在日光温室后屋面中的应用效果,为日光温室后屋面保温节能材料的优选提供依据。【方法】以聚苯板、挤塑板、玻璃棉及常规材料干草帘作为后屋面保温层材料,分析其热工性能及热经济性能,并应用于日光温室后屋面,通过温室内外温度变化、热量传递及植物生长情况评价其保温性能。【结果】挤塑板的各项热工性能指标较优,其温室热惰性指标为2.59,技术经济特征量为29.26(元.W)/(m4.K),以其作为后屋面保温层的3#日光温室内气温、土温均较高,后屋面外表面夜间放热总量602.92 kJ/m2,低于其他温室,其内西葫芦定植后前期各项生长指标与常规后屋面材料温室间存在显著差...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王辉  郭文康  宁清钱  汤佳浩  仇振杰  李志明  
通过上方来水模拟薄层水流冲刷试验,研究了地表坡度对红壤坡面产流、产沙及非吸附性离子(Br-)迁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始产流时间随地表坡度增大呈递减趋势;坡度对产流规律和产流总量影响并不显著。坡面径流泥沙含量随产流时间呈半正弦波衰减趋势;坡度越大,周期越短,波幅越大;泥沙流失总量与坡度呈幂函数递增关系。薄层水流冲刷作用下坡度对土壤溴迁移特性影响显著;随着坡度增大,径流溴浓度随之增大,溴的流失方式由淋溶损失为主逐步转变为径流流失为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高艳红,陈玉春,吕世华  
运用耦合了包含土壤-植被-水文-积雪参数化的陆面过程的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MM5,将水平分辨率提高到1km,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绿洲不同水量灌溉对环境影响的数值模拟”一文的基础上,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运用保持土壤体积含水量稳定的方法确定灌溉制度的方法研究了我国西北干旱区绿洲7月下旬在不同灌溉制度滴灌下土壤、径流与近地层大气的不同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当按50m3/hm2/天的水量进行隔天灌溉,或隔4天灌溉一次,土壤体积含水量不能保持稳定,需要补充灌溉才能保证其稳定,所以这样的灌溉制度不适合于7月下旬的河西绿洲。2.均匀施灌10天,每天施灌50m3/hm2;施灌5天,隔一天施灌100m3/hm2,以及隔4天施灌一次,每次灌水250m3/hm2这三种灌溉制度中,前者形成的径流最小,土壤湿度变化幅度也最稳定,所以是最优的灌溉制度。但是现实生活中由于设备、人力等一系列客观条件限制,每天平均施灌的灌溉制度难以实现,可以采取相近的灌溉制度,如隔天施灌,尽量缩短两次灌溉间隔时间,每次所需的灌溉量很小,使得滴灌水量最大程度地转化为土壤水,减少地表径流的产生。所以说,为了不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应该在选取合适灌溉水量的基础上,依合理的施灌制度进行灌溉,这样的水其利用率会比较高,达到节水灌溉的功效,从而为干旱区节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洪禄  曾德超  杨培岭  马廷玺  
根据连续方程、零惯性的动量方程以及最佳灌水状态概念,建立了描述波涌灌田面行水流动的零惯性模型。用Newton-Raphaon和Preissman法对模型求解实现了波涌灌田面行水流动的模拟,探讨了波涌灌田间入渗和行水机理。用计算机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波涌灌灌水技术参数对灌溉系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确定波涌准灌水技术参数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连续地面灌灌水技术的改进方案。模拟结果得到商丘田间试验的验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