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03)
2023(4316)
2022(3793)
2021(3450)
2020(2856)
2019(6017)
2018(6126)
2017(10937)
2016(6000)
2015(6316)
2014(5720)
2013(5345)
2012(4403)
2011(4027)
2010(3940)
2009(3912)
2008(3422)
2007(2764)
2006(2304)
2005(1928)
作者
(17108)
(14437)
(14279)
(13339)
(8871)
(6962)
(6278)
(5747)
(5307)
(4991)
(4783)
(4646)
(4643)
(4456)
(4418)
(4364)
(4279)
(4265)
(4161)
(3978)
(3781)
(3462)
(3436)
(3306)
(3220)
(3210)
(3203)
(3115)
(3106)
(2949)
学科
(17435)
经济(17419)
管理(14288)
(12925)
(10793)
企业(10793)
方法(8224)
数学(7180)
数学方法(7028)
(5851)
中国(4783)
(4563)
(4489)
业经(4339)
(4296)
贸易(4294)
(4178)
农业(3711)
理论(3406)
(3140)
环境(3129)
地方(3081)
(2872)
财务(2860)
财务管理(2857)
(2802)
(2730)
金融(2729)
技术(2677)
(2657)
机构
学院(76477)
大学(72360)
研究(26075)
管理(25703)
(25381)
经济(24775)
理学(22522)
理学院(22286)
管理学(21632)
管理学院(21523)
(19275)
科学(19268)
中国(17687)
农业(15690)
业大(15134)
(14551)
(14441)
研究所(13463)
中心(11661)
(11278)
(10817)
技术(10681)
农业大学(10190)
(9724)
(9277)
科学院(9261)
(9197)
(9125)
财经(9114)
师范(9110)
基金
项目(56386)
科学(42867)
基金(39294)
研究(37497)
(36915)
国家(36636)
科学基金(29888)
(24187)
社会(22453)
社会科(21272)
社会科学(21267)
自然(20994)
自然科(20548)
自然科学(20539)
基金项目(20329)
(20269)
自然科学基金(20096)
教育(17589)
资助(16319)
编号(15478)
重点(13303)
计划(12542)
(12468)
(12317)
创新(11527)
成果(11475)
科技(11440)
科研(11306)
(11066)
课题(11039)
期刊
(27142)
经济(27142)
(18989)
学报(18129)
研究(17597)
科学(13714)
中国(13465)
农业(13086)
大学(11724)
学学(11420)
管理(9357)
(8460)
教育(7980)
(7436)
业经(6327)
技术(5929)
经济研究(5251)
业大(5126)
(4900)
金融(4900)
(4628)
科技(4572)
农业大学(4325)
商业(3878)
财经(3867)
中国农业(3722)
林业(3593)
统计(3436)
(3376)
(3330)
共检索到1045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世保  康振生  张龙芝  杨之为  陈企村  黄丽丽  
为了明确条锈病在小麦混合群体中的发展规律,采用人工接种方法研究了不同抗性小麦品种混播条件下条锈病的流行动态。结果表明,混播群体中条锈病的病情和流行速率降低;在2~4个抗性小麦品种组合中,其混合效应随混合群体中小麦品种组合数目的增多而增强,当组分数目增加到5个时,混合效应不再继续增加;在小麦品种搭配上,以抗感搭配效果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韩德俊  王琪琳  张立  魏国荣  曾庆东  赵杰  王晓杰  黄丽丽  康振生  
【目的】西北-华北-长江中下游麦区是中国小麦条锈病最主要的流行区系,准确评价大区间当前小麦品种抗条锈病性水平和抗源使用特点,为整体考量各流行区小麦抗性品种分布的合理性和确定今后的育种方向提供依据。【方法】从该区系13个省(区)征集了501份小麦当前主栽品种和后备品种,在杨凌进行苗期分小种(CYR32和CYR33)和成株期混合小种(CYR23、CYR25、CYR29、CYR31、CYR32、CYR33、Su11-4、Su11-7)人工诱发接种鉴定,在天水自然发病条件下进行抗条锈病性鉴定。【结果】参鉴小麦品种(系)中,表现为全生育期抗性的品种仅有34份,占参试品种(系)的6.8%,表现成株期抗性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志  王胜  姬红丽  倪建英  尹勇  沈丽  彭云良  
关键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徐志  王胜  姬红丽  倪建英  尹勇  沈丽  彭云良  
为了解小麦条锈病菌贵农22致病类群在四川流行后小麦品种田间抗性表现,将134份抗条锈基因载体材料和84份四川小麦生产品种,播种于四川省盐亭县黄溪乡、郫县太清镇和江油市武都镇病圃,乳熟后期调查。结果表明,Lee(Yr7,Yr22,Yr23,YrLe1,YrLe2)、Heines Kolben(Yr2,Yr6)、T.spelta album(Yr5)、Hybrid 46(Yr3b,Yr4b,YrH46)、Hobbit(Yr3,Yr4)、VPM1(Yr17)、Renan、Alba(YrAlba)、Avocet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占鸿  肖悦岩  孙月海  赵美琦  曾士迈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红丽  蒋倩  曹世勤  孙振宇  王海光  
为探索适用于小麦条锈病绿色防控的品种混种模式,选择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和中国农业大学上庄实验站为研究地点,分别以小麦品种陇鉴9825、天选66号和陇鉴9822以及铭贤169、北京0045和农大211为研究对象,在两地均设置9个单种和混种处理,调查条锈病的普遍率、病情指数、病害进展曲线下面积(AUDPC)以及小麦千粒重和亩产量数据,并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获得病害相对防效和产量相对增加率,从而比较不同品种混种对条锈病发生和小麦产量影响。结果表明甘谷试验站不同处理间病害普遍率、病情指数、AUDPC的变化比上庄实验站处理间的大。从相对防效综合来看,天选66号和陇鉴9822的混种处理加重病害发生,而北京0045和铭贤169按照3∶1的质量比混种对病害具有较好防效。在甘谷试验站的所有混种处理中,仅陇鉴9825和陇鉴9822按照5∶1质量比混种对千粒重的平均相对增加率为正值,其值为1.49%;仅天选66号和陇鉴9822按照1∶1质量比混种对亩产量的平均相对增加率为负值,其值为-7.57%,按照3∶1质量比混种对亩产量的平均相对增加率最大,其值为13.44%。上庄实验站的混种处理对千粒重和亩产量的平均相对增加率均为负值,农大211和铭贤169按照3∶1质量比混种对千粒重和亩产量的负效应最大,其平均相对增加率分别为-8.62%和-27.20%。在甘谷试验站,千粒重与第五次调查的普遍率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901 4(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利用品种混种可持续绿色防治小麦条锈病提供一定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赵春江  黄文江  王纪华  杨敏华  薛绪掌  
通过对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红边参数变化规律的研究表明 ,小麦进入起身期后 ,伴随着植株旺盛生长和群体的不断扩大 ,红边的位置呈逐渐偏向长波方向的“红移” ,到抽穗期群体稳定后红移也停止。从灌浆期开始 ,随着个体衰老和群体减弱 ,红边位置又呈偏向短波的“蓝移”现象。叶片全氮含量 (LTN)与红边振幅 (dλred)及近红外平台振幅 (dλNIRP)间在全生育期均呈现正相关趋势 ,且相关程度随生育进展而不断增强 ;叶绿素a +b总量 (TChl)与红边振幅间 ,在起身期至拔节期为负相关 ,在抽穗期至乳熟期为正相关。TChl与近红外平台振幅间呈现正相关趋势 ,且相关程度随生育进展而不断增强 ;叶面积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朱华忠  王忠伟  伍玲  Ravi P Singh  J Huerta-Espino  何中虎  胡嘉  陈放  夏先春  
【目的】发掘川麦107中的条锈病成株抗性基因及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为小麦持久抗性育种提供基因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工具。【方法】在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Toluca试验站、中国成都和雅安3个环境下,对川麦107/Avocet-YrA组合的F5代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进行了小麦条锈病成株抗性鉴定,在此基础上利用SSR标记和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成株抗性基因进行定位。【结果】在1B染色体长臂远端的Xcwem32和Xgwm818位点之间(连锁距离3.9cM)检测到1个主效QTL,暂定名为QYr.saas-1BL。该主效QTL在3个试验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玉萍  马占鸿  
为构建不同施氮条件下,小麦条锈病病情光谱反演模型,设置了在不同氮素水平条件下接种小麦条锈病,将菌情指数与植被指数、一阶微分参数进行回归分析,构建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乳熟期共5个模型。为了评估施氮量对病情反演模型的影响,在模型中加入氮素因子,模型病情反演预测效果表明,抽穗期模型加入氮素因子后预测效果有所提高,抽穗期的模型1-1(R2=0.392 8,P=0.005 4)、1-2(R2=0.449 8,P=0.011 3)、2-2(R2=0.573 3,P=0.001 7)预测效果较好且较稳定,开花期、灌浆期、乳熟期模型预测效果不理想。本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利用植被指数、一阶微分参数较好反演抽穗...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敏娜  徐智斌  王美南  宋建荣  井金学  李振岐  
【目的】中梁88375是甘肃省天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中4/S394//咸农4号复合杂交选育而成的冬小麦品系,对小麦三锈免疫。明确其抗条锈病基因及遗传特点,建立与其连锁的微卫星标记,以利于抗源筛选和培育持久抗病新品种。【方法】将中梁88375与感病品种铭贤169杂交、自交和测交并对双亲及其杂交后代进行苗期抗性鉴定。用小麦条锈菌条中31号对其进行遗传分析;采用SSR技术,选用普通小麦的320对微卫星引物对中梁88375及铭贤169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和电泳分析。【结果】中梁88375对多个条锈菌小种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对CY31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核基因控制,把该基因暂命名为Yr88375。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磊  孙振宇  黄冲  王爽  潘娟娟  王海光  曹世勤  马占鸿  
通过对不同小麦品种按不同比例混种,研究品种多样性控制小麦条锈病的田间效果,以期为利用品种多样性防治小麦条锈病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甘肃省甘谷县和北京市上庄镇当地对条锈病具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按照不同混种比例布局了25个混种处理和7个单种处理,比较了品种混种对条锈病的控制效果和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相对抗病性指数(RRI)把品种抗性加以分类,并以相对混种效果参数(REM)比较各混种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混种对小麦条锈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混种处理相对于感病品种单种病情指数平均下降30.5;混种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比较明显。在25个小麦品种混种处理中,有14个处理有增产效果(REM>1),占...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郭世保  黄丽丽  康振生  程晶晶  陆宁海  杨之为  陈银潮  
【目的】研究多品种混播对条锈病的控制效果及其机理,为利用品种混播这种生态控制条锈病的方法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田间分别设计6个品种单播及其9个组合的混播小区,比较研究条锈病的发生情况和产量差异;并采用TP-M13-SSR技术分析自然发病条件下条锈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多品种混播小区苗期发病中心较少,且发病中心的扩展速度明显受到抑制,在春季流行阶段病情指数显著降低;品种混播以抗-感组合较好,2007年其相对防效平均为73.27%,相对增产率平均为13.26%;混播中组分数目对病害和产量的影响无明显差异;混播小区条锈菌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单播小区。【结论】多品种混播对小麦小麦条锈病有较好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沈丽  张贵胜  邝文静  姬红丽  罗林明  倪建英  彭云良  
关键词: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蔺瑞明  郄彦敏  冯晶  徐世昌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侵染引起的气传性叶部真菌病害,是影响中国小麦生产安全的最重要病害之一,增加抗病基因多元化并积极推广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小麦条锈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方法。中国小麦农家品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抗条锈基因。对收集于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区的684份农家品种采用田间成株期、温室内苗期抗性鉴定以及潜育期变温处理等方法进行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在684份农家品种中获得只包含主效抗病基因且对当前主要流行小种反应型为中抗至免疫159份材料,其中117份为成株抗性材料,42份为全生育期抗性材料,所获得的抗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亮  刘太国  肖星芷  屈春艳  刘博  高利  罗培高  陈万权  
【目的】了解中国小麦品种的条锈病抗性水平,掌握条锈病抗性基因的分布与利用情况,加强小麦品种的合理应用,促进品种布局与推广,延长品种使用年限,保障小麦生产安全。【方法】在温室中采用条锈菌CYR32、CYR33、G22-9、G22-14对中国小麦主产区的79个小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喷雾接种的幼苗在(10±1)℃的黑暗保温桶中保湿12—18 h,取出置于白天16—18℃,夜晚14—16℃温室中,光周期为L﹕D=16 h﹕8 h,15 d后按0—9级分级标准进行调查;在河北廊坊大田中采用条锈菌CYR3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